- 相关推荐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与黑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红与黑读书心得1
司汤达在小说《红与黑》中,为我们讲述1830年一个农民之子——于连——力图混入上流社会的悲情故事。小说的主题恰是以上所引述的主人公的独白,展现了拿破仑式的青年在大革命后的被压迫处境。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法国很多下层青年的生命被压抑着,他们的前方没有出路,正如上层的贵族和资产者所希望的,他们最好继承父辈的温顺,服从下一代贵族与资产者的领导。
然而,受过启蒙主义熏陶的知识青年们,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中很多都代表着下层阶级的利益,组建了自由党派反抗这些不公。可是还有另外一些,于连一样的青年,他们对自己阶级的贫穷厌倦了,受了拿破仑精神的鼓舞,幻想着传奇人生,步入了上流社会。
他们的性格中一直都有虚荣自负的成分。在上流社会中,没有出身和资本,尊严面对着威胁,是他们最脆弱的部分。于连极为重视尊严,乃至到了爱慕虚荣的地步。他在当家教之前就特别强调不与仆人一起吃饭;他曾美滋滋地梦想过,有朝一日被介绍给巴黎的美妇人,他会用辉煌的壮举邀得她们的垂青。他在虚荣之下自视其高,认为凭自己的奋斗,一切无所不能。“他大概无时不对自己说,波拿巴,一个默默无闻又没有财产的中尉,靠他的剑做了世界的主人。这个想法给自认为极不幸的他带来安慰,又使他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加倍的快乐。”
这种高傲,造成了他与贵族农民自由党的矛盾,作为下层青年,他鄙视贵族的虚伪;作为上层的做客,他不屑于农民的粗俗。所以,他生活在社会的阶级之外,同时也被社会所抛弃。
同时为了维护这份尊严,他们对贵族们充满着猜忌,并没有真正地融入上流社会。猜忌在于连的爱情历程中始终存在着,他猜忌德莱纳夫人对他的愚弄与玛蒂尔德对他的嘲笑,所以他与她们的感情十分曲折。
这些虚荣与自负是造成于连悲剧的性格因素,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性格之下的雄心抱负,征服了两个上流女士的芳心。玛蒂尔德与德莱纳夫人,满足着于连的虚荣;而于连,用中庸的.上流男士所缺乏的激情与勇敢,给她们那干枯乏味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但从爱情的方面来看,他们之间的感情具有超出世俗阻碍的勇气,合情合理;但是从世俗的方面来看,他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指导。对于当时的上流女士而言,于连适合做一个情人而非丈夫。直到最后的结局,于连由于德莱纳的原因被判了死刑。表面看来,是于连因为感情不慎,毁了自己的一生。但深藏的悲剧根源不在于感情,而在于—正如开头所说的—上层阶级通过于连来惩罚另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这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
我们能从《红与黑》中能得到很多方面的收益。穷人子弟看到了于连的自强不息;富人子弟看到了与下层子弟的相处之道。甚至我们也可以从中体验到恋爱的全部过程。我读于连,一方面感觉到了当时的法国处于暴风雨的前夕,革命即将来临。作者通过于连的死,其实也在表明,下层阶级混入上层阶级是自取灭亡,那么下层知识分子要么终身做奴隶,要么彻底地革命。事实上,拿破仑第二帝国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应运而生了。此外,联想到当今中国的现状,我觉得,农村非富农子弟和城市平民阶级的子弟就有于连的影子。
红与黑读书心得2
于连一个底层出生的孩子,智慧聪明,会说拉丁文,《圣经》也倒背如流,但是在那个年代里有好的才华并不意味着就有一个好的前程。于连曾拥有过,但是却被他的欲望所葬送了前程。
在法律面前,合乎“自然的”只有师子的力量,或者动物饥寒时的需要,更简单的一个字表示,便是“欲”。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短暂的恋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吗?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与德莱纳先生不和的婚姻?还是19世纪早期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社会风气?德莱纳夫人不缺钱但是却缺少了精神的寄托,也许市长与她的婚姻只是逢场作戏,但是谁能够说这样的婚姻不是普遍存在呢?
文中有一句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坟墓,用来埋葬所爱的人”是的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个深爱的但是却不能一起厮守的人,当所爱的人离去,在心里就有了不能倾诉的秘密就如同坟墓一样。于连与市长夫人短暂又美好的恋情结束了,因为市长夫人的懦弱,一位小儿子的病是上帝对她的惩罚,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如同烟花般漂亮且短暂,但是却无法抗拒那股力量带给我们心灵的快感。
难道才华出众的人都会高估自己吗?在做家庭教师时肆无忌惮的爱上了市长夫人,在教堂里他的聪明战胜了同伴不满的目光,他的确很优秀,但是在处理感情的问题上却是那么地不理智。我认为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的激情,是于连报复上层统治者对他的鄙视,而德.莱纳夫人的柔情却使他真正地感受到恋情的美好,相比之下与玛蒂尔德这位贵族小姐的恋情更像是为了权利和金钱。有人说于连与市长夫人是“心灵的爱情”而与德.拉莫尔小姐是“头脑的爱情”。尽管她们追求爱情的方式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她们对自己本阶级的厌恶和对封建门阀的叛逆。而于连却是一个出类拔萃的`青年,他相信勃勃,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沸腾的生活,希望青云直上,但是在王朝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统治下的法国,他看到从军建功立业已经行不通了,只有通过教会才能使他跻身名流,在上流社会中,他如同一丝丝柔弱的阳光,想放射光芒却微不足道。
于连与侯爵夫人偷偷的恋情,也许是一种偶然,但是他的心里一定是想希望这样来达到飞黄腾达的美梦,但是生活却不尽人意,市长夫人因为嫉妒写了一封举报的信,使他的美梦被打破了。于连也因为刺杀市长夫人而被抓,玛蒂尔德为了于连最起码的声誉也不要了,为了他的获释而东奔西走,也许她真的爱于连,但是于连爱的却是市长夫人,玛蒂尔德的狂热,市长夫人的深沉,,两个不同的女人都深深地爱过他,也为他付出了深深的代价,一个以死来结束了余生,而另一个丧失尊严去乞求爱情。有时候爱情真的不是金钱才是万能的,只有真正的相爱才能超越金钱。
有人说“红”象征拿破仑的军服,“黑”代表王政复古年代僧侣的黑衣,黑是玛蒂尔德的丧服,红是德莱特夫人的鲜血,但是我却认为红是代表于连对自己人生的追求,而黑代表了他人生的遭遇和不幸,代表了各种各样的诱惑。
红与黑读书心得3
昏暗的光线在樱桃木制的轮盘上跳跃,客人所下的愉快赌注在红色和黑色间下了定论。牺牲友情抑或爱情,这次赌注该下多少金钱?人生赌场的客人在深思熟虑。是赢得最终贪图的地位和财富,还是凄惨落魄甚至人头落地,就在全部押下赌注的轮盘游戏一念之间。在时代框定的赌场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这场豪赌,身边所有的物事便是筹码。有人心甘情愿地参与在有输有赢的人生投资中,有人则选择逃离,更有甚者,在动荡的浪潮中,直接用自己最后一点微弱的信念和理想,对这赌场的背景时代进行了血与泪的仇视和反抗。
这个人也许就是《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法国大革命的热血涂抹了轮盘的鲜红,教会的僧袍颜色便如那块块黑色般暗藏玄机,势力猖獗。于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拿着自己为数不多的筹码进行人生的赌博。他地位低下,他受人歧视,他贫穷潦倒——但这些在“赌场”里不成问题,因为他有比天高的野心,这几乎就够了。于是作者司汤达便满意地叫这个英俊的年轻人开始在他笔下“赌博”。
作者躲在于连身后的黑暗角落偷偷观察,时不时又高谈阔论,让这个年轻人在自己笔下跌宕起伏。于连渴望飞黄腾达,渴望改变自己的一切,好跻身于他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他在无数个多梦的漫漫黑夜里策划着自己美好的未来,他想赢,想成为自己人生的胜利者。但这恰恰是一切的开始——他赌了爱情,德瑞那夫人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玛特尔小姐则为他换回了他最想要的社会地位。
在他心惊胆战、颤颤巍巍,连连跨过无人遵守的道德底线,赢得盆满钵满的时候,或许也是飘飘然的,但充满人性光辉的一面又让他感到痛苦不堪。他想要的太多了,作者摇头叹息,将他从人生的.顶点往下一推,坠入万丈深渊,赌注灰飞烟灭,换得满盘皆输。他恼羞成怒向曾经的爱人开的那一枪,是注定,也是他身上悲剧的体现。
站在法庭上,他面容平静。“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他终于掀起了自己的轮盘,让筹码滚落在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在抗议,他在拒绝旁人对他精神的污染与扼杀。满座愕然,随即是露骨的嘲笑:是啊,谁会像丢弃生命、丢弃财富、丢弃地位去追求所谓的精神解脱?人们大声地笑了起来,玩弄着手中用无数贫苦人民的鲜血与汗水镀成的利益。
透过于连的高声反抗,我们也听见了作者的愤怒与无奈:他想即是我想。作者力透纸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在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让我们完完全全看见了那个时代,那个腐败的时代。最后对自己精神的负责,也为于连短暂的人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连的头颅落地即是故事最后的尾声,但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专属赌场也仍在运转。我们要坚守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慎重挑选人生的筹码,淡然面对每一次赌局的输赢,不甘臣服在黑暗腐败的时代的镣铐之下,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笑对挫折,正视自己。轮盘仍在灯光下闪闪发亮,跨越百年的红与黑至今仍色彩鲜艳。只不过,这一次的客人,就是我们自己。
【红与黑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红与黑》读书笔记01-08
《红与黑》读书心得01-31
红与黑优秀读书心得06-06
红与黑读书心得14篇02-09
《红与黑》读书心得13篇02-18
《红与黑》读书心得14篇04-07
《红与黑》读书心得体会02-02
红与黑读书笔记15篇02-04
读《红与黑》有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