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美好的七年读后感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22 13:21:10
  • 相关推荐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好的七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1

  读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要不是一个我欣赏的作家推荐了这本书,我大概会因为作家的以色列国籍,而错过这样一本好书吧。我并不是针对哪个国籍有偏见,而是自以为清楚知道因为不熟悉“小众”国家的文化而难以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文学或者影视作品,这一点自以为是,主要是从看一些电影节上的小众电影得出来的。

  然而,还好,我没有错过。

  原来生活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仍然生活在战火硝烟中的他们,在生活中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啊。我的世界仿佛打开了新的大门。

  书的开头,第一篇,我喜欢他对新生儿的描述“肚脐上垂着根缆绳的侏儒”,他脑洞大开的安抚它世界会和平,即便遇上了恐怖袭击,“也总会有一些新颖的感受、细腻的视角去完美的描述它”。婴儿当然并不买账,连相信他的谎话的“天真”都没有,依然大哭起来。

  这段描写让我忍俊不禁,立刻输入卡号,把这本书从kindle样章变成了我的书。

  埃德加是个充满天真、愉悦的人,他把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描写的那样津津有味,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战火的创伤,看不到生活的残忍,留下来的只有真挚的感情,与亲人绵延不断的爱,与陌生人的善意,与生活的敬意,与那些曾经去过的城市的融合,以及与历史的审视。

  博物馆之夜那段,是他为数不多直接写到纳粹的文章。明明特别简短的一篇文章,却不断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他与那副被纳粹写满字的少女小巷互相对视,直到天亮。他在想什么呢?如果是我,我看到那些简短的字句我会想什么?如果想要过好生活,应该要建立怎么样的小宇宙,既能保护自己,又不曾丧失对世界的敏感呢。

  除掉一些特殊背景下的'文章,更多时候,他以一种调侃的语气描述生活的小细节,比如他怎样跟电话推销员斗智斗勇,比如他如何在书上签名时给自己加戏,比如他的父母兄姐。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展开来,我看到一个活的有趣的人。直到最后一篇《熏牛肉三明治》,在空袭警报之下苦中作乐的熏牛肉三明治,忽然就想到了那年看过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有了一颗强大的心,无论如何都能突破困境吧。毕竟是躲过纳粹大屠杀的后人呢。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2

  在日本的最后一天,很庆幸是在海边度过的,填海造的飞机场对面的大陆,星巴克,放着欢快的灵魂爵士乐,带上耳机却没有播放,隔离部分声音之后,什么听起来反而都有种不太真切的做梦似的感觉,听不懂的热情也有些过于清脆的日本礼貌语、节奏感音乐、旁边认真做着手帐精心打扮的日本少妇、远处飘云的湛蓝色天空,无言地构筑着未来某个时间会想起来在日本停留过的记忆综合。

  远离原来的生活状态和所谓卖命似的工作节奏,在海的这一端静静地伫立,看着原来的一切,发现自己理想中的'应然状态,仿佛一件事情都没有实现。回想高考后精简下来的身材,低头看看现在浑圆的肚子和木板般厚实的腰间赘肉,猪鬃般的头发现在沦落到只有一簇向右倾斜三毛似的一绺,我善意的安慰自己,也许这么多年过去了,最大收获是更加学识渊博,可事实到底推衍到何种程度,似乎也不太敢过分深究,生活推着走了一步又一步,帮你起早挤上拥挤的地铁,帮你在深夜加班中情绪安稳,帮你在雨中淋湿了也不迷失去公司的路,我感激,只是不知道生活有没有在帮你坚韧之后也暗自偷笑。

  北京十年,十年前暗自起“清明”作为笔名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在生活帮助下变得更加清明,不清的依然朦胧,不明的亦然朦胧,不如换个名字叫做朦胧,也算是应景,倒是也能合格继承所谓的“难得糊涂”,一派胡言。

  还依然记得某次高中考试后周末的早晨,顺着面北的房间窗户看见蓝天中白云分布的韵味十足,暗自庆幸好事也许就快要发生,结果全年级得到了第一名,之后类似“天启”也发生过几次,好事为主,但现在在某种程度得到的“暗示”貌似是难以活过50岁,数着手指大概还可以数到两遍有余,貌似还不错,但内心还是有些不甘心,想着“命长的人是赢家”还是不无道理,戏谑般地看着《美好的七年》,可能有些生活我们都已经过完了,只是大家都未曾发现,还在呆呆的、敬业般地经过......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江苏省“美德少年故事”——《坚持着,是美好的》这篇故事后,使我深有感悟。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个同学叫王思源,他很喜欢捡拾废瓶子。上学放学的路上,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王思源都随身带着一个塑料袋,把人们丢弃的塑料瓶、易拉罐一个个捡进塑料袋里,带回家去。因此,学校里有同学称他是“拾荒佬”,也有同学称他是“小财迷”。

  开学了,几天过后,班级组织郊游。返校路上,王思源和出名的皮大王捡废品,做好事被老师看到了。后来,老师在三年级班主任那里得知王思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捡垃圾了。因为学校里经常有人乱扔垃圾,而他觉得捡瓶子能保护环境,所以一个胖乎乎满头大汗的小男孩,手里拎着塑料袋就成了他平日里的`形象。

  当然他也会有松懈的时候,大热天,身体上皮肤晒得墨黑,而寒冷的冬天手指冻得发麻,特别是看到上学放学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的,他心里挺羡慕的,而自己弄得两手脏兮兮的,活脱脱一个“拾荒佬”。王思源真想丢下瓶子去与同学们一起放松心情。

  一次,数学测验,王思源考砸了,心情十分灰暗、低落。回答家里总是一声不响,埋头看书,一连几天不捡瓶子了。妈妈委婉地批评他做事没有恒心。一点即明,王思源很快又回到以前的“模样”,重又捡起了瓶子!

  从小学一年级至如今升入初中一年级,整整七个年头,王思源捡拾的垃圾成千上万,都可以堆成一座垃圾山了。他卖掉的每一笔钱,都用本子记下来,小学毕业便已经积攒了近800元了。这钱,他一分没花,而是节俭,节俭,再节俭。每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便会毫不犹豫地拿出钱来去帮助别人。在王思源的影响下,小伙伴们也加入了捡瓶子献爱心的活动,把拾废品积攒的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今,收集塑料瓶子在学校里已经形成风气。

  其实,生活中也有这样像王思源的人,例如我的外婆,她是环卫清洁工,不论四季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到街上打扫卫生给社会增添光彩,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了上面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我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学会坚持,再加上百倍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4

  一开始在书架上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深信这本书该是讲述一段美好的爱情。可能因为当时的我一心只想多看看别人的爱情,试图从中得到什么是爱情的答案。不过在看到封面和介绍之后,我顿时就有了兴趣,这应该是本有趣的书。

  看完整本书后,对于生活的心态,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变得对生活乐观,充满了希望。作者埃特加·凯雷特在书中幽默而有趣的写作风格,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人们在战乱时代里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当然更多的是在反应当时的`政治生活。讲述战乱年代的残忍和人类的自私,当一个国家都将不复存在时,大多数人如同他在文章中写到的那些带孩子的妈妈们一样,她们坚决不让儿子们长大后参军,否则,“你在这儿抚养的不只是一个士兵,还是一个潜在的战犯”。

  凯雷特跟有同样想法的妻子争论:“我们生活的这个地区是我们赖以生存之所。所以你实际上说的是,你宁愿让别人的孩子进入军队,牺牲他们的生命,而让列维(自己的儿子)享受生活,不用冒任何危险或在形势需要时去肩负责任。”他一针见血的抨击了妻子的想法,其实这个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渴望平息战争,却又胆小自私的懦弱意识。如果连赖以生存之所都失去了,你又能如何过上安稳的生活。

  凯雷特的父亲因为是否进行手术的乐观态度,深深的影响了凯雷特,空袭警报来临时,他和妻子、儿子玩起了“熏牛肉三明治”游戏,这种乐天的生活态度是少有的。当战争四起时,他们卧室的天花板漏水以及花园水管破裂,他和妻子在或许他们明天就会死于战乱和今天请不请水管工人修理水管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分歧。但,凯雷特最终还是在第二天,请来了修理工修好水管。无论明天是不是安好,珍惜享受活在当下的时光,这应该是凯雷特想表达的。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美好的句子02-23

美好的作文03-01

美好的回忆04-24

美好的回忆11-29

遗失的美好03-24

美好的说说04-15

美好的文案11-06

美好的寄语11-12

美丽中国美好家园读后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