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文心读后感1
偶然看到有人推荐《文心》这本书,于是买来一观。《文心》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夏丏尊所著,成书于民国时期。
叶圣陶这位作者我们不陌生,小学学过他的课文《爬山虎的脚》。“语文”这个词、这门课程的概念就是叶老提出来的,他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夏丏尊也是同时期一位知名的文学家,两人是儿女亲家。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国文(即现在的语文)知识、国文教育,包括如何读书,如何写文章,常见的问题、如何解决,一些文学常识等等,其中颇多妙解,对我时有启发。
我曾经在三所大专院校任教,教授大学语文、文学作品导读、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语文教育于我而言不算陌生。
不过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进入了新天地,书中的教育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在读书的同时也学到不少新知识。如果在当时看到这本书,想必会教得更好。
这本书有三十二节,包括方块字、题目与内容、一封信、小小的书柜、知与情意、日记、诗等等。它的体例很特别,采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授语文知识,里面既有故事情节,又有人物和对话。
书中虚构了周乐华、张大文、汤慧修、周锦华、周枚叔、王仰之等几个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对话,来表现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答,情景教学贯穿全书。
相比一般罗列式的枯燥乏味的教育著作显得更有趣味,更容易接受,这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这让我思考,自己的作品如何以更有趣味、更吸引人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寓教于乐是一种很高超的教学手段与写作方法,把艰深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趣味是一门学问,越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事物越是能流传广泛,读后感.成为经典。这本书面向的'是青年学生,两位作者准确地抓住了受众的特点,把枯燥的知识融进有趣的故事,让读者边读故事边学知识,成为一种享受,可以说是独具匠心。
书中涉及修辞、语法、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等各种语文知识,从书中内容可看出,两位作者在语文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拥有扎实的理论修养,深厚的写作功力。
书中的举例作品都是作者写成,信手而为却水平不低,契合行文需要,兼且旁征博引,体现出二人学识的渊博,让人叹服。
文心读后感2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一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一精一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 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一交一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一习一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一精一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 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一习一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一性一。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一性一的一交一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一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一习一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文心读后感3
“题目与内容”这一篇章讲述了乐华和大文进入初中后第一次作文课的故事。“大家怀着‘试一试’的好奇心,预备着纸笔,等候王仰之先生出题目”,这让我想起女儿在每一次作文课前的样子,既紧张又兴奋。
读完这个故事,心中感触很深,故事中的王老师是理想中的循循善诱的好老师,面对学生们在作文课时跃跃欲试的心态,他却让孩子们先放下笔,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怎样的情形需要作文?”“没有需要的时候教大家作文可笑吗?”“作文原应该是先有内容的,作文课先有题目再写内容的顺序颠倒吗?”“认真作文的态度只对作文有益吗?”让孩子们更从容、更有信心面对作文,发挥作文课最朴实的价值。
故事里的王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这几个问题后总结的答案,对今天初中生学习作文依然重要。
王老师赞同学生们“写信便是写作文”、“把自己的意见写成文字让大家知晓作文更加便捷”、“记录经历的事情”这些对为什么写作文的理解,但他希望学生们明白作文更高的价值:“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他让学生们铭记:作文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作文课并不一定都是有实际需要的`时候,大多是课程表上的规定,但它并不可笑,因为只有通过平时严格地练习,养成认真作文的习惯,有实际需要作文的时候才能够自由应付,这就是作文课的意义。
既然是应付实际需要的写作,作文时通常是先有内容再有题目,但是作文课的时候却是先有题目再写内容,顺序确实是颠倒了,但只要练习的人能够明白作文不是遇见了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几句,就算对付过去的事情;读后感·知道题目的大部分作用在于便于称说,需得抓住重点筛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懂这些,作文终于是玩意儿、文字把戏罢了。”
王先生要求学生们作文要认着地做,“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能够这样认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深悟这句话中的道理,能够读懂:认着练习作文不仅是为了做好文,更是为了做好人!
文心读后感4
诗词背诵打卡基本进入正轨,虽然还没到习惯养成的28天,但我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文心》自然也是要看下去的,越往下面看,越觉得书中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地作为语文考试提分的捷径,但却让人发现语文学习,应该说中文学习更加准确一些,有着更多的魅力和可以探索的方法。
“书声”这一篇章讲了孩子们去看望王老师,远远听到王老师的读书声,本以为老师在读什么新的篇目,没想到老师读的是曾经在课堂上给自己讲过的课文,孩子们对老师的做法感到诧异,当看到老师在课文上认真标注的朗读符号时更觉得不解,因为不明白已经学习过的文章还需要这样认真反复的朗读吗?
这让我想起《朗读者》这档节目,我们为什么要朗读,我们从老师的讲解中听文字,从书本上看文字,但是只有自己能够将文字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出来,才是对这些文字有了自己的理解,所谓自己的理解,就是当文字中作者的感情和我们在读文字触发的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时,创造出的个人情感,通过诵读,宣之于口,给听者以触发。举个例子,妈妈们一定都给孩子讲过故事,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买书选书上,准备充足的故事书资源,讲故事之前用故事的名称问孩子“讲皇帝的新衣好吗”“讲海的女儿好吗”“你是男孩儿,咱们还是别讲白雪公主了,换一个”,然后看看手表,说“时间不早了,我们就讲这个丑小鸭吧,然后早点睡觉”……
今天读到《文心》的这篇“书声”,让我反思,虽然不是每个妈妈都是老师,但如果要想高质量地给孩子讲个故事,时间不该只花在选书和与孩子讨论故事的选择上,更应该在讲故事前提前去熟悉故事的.内容,揣摩故事表达的意思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在讲之前思考读法。读后感·我们常说“听故事”是孩子早期语文的启蒙教育,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启蒙教育,我想更重要的是“情感触发”的启蒙,只有能被文字打动,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
好好去看看“书声”这一篇章吧!文末提到:“读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说的不过大纲中的大纲罢了”,其实,在这篇小文里所提到的重读、高低、强弱、缓急已经包含了不少的学问。有心学习的人,不能只看理论的东西和作者的举例,更应该抽出空来,自己拿出文章来实际操作诵读一番。记得以前在家里,曾和女儿、先生一起搞过诵读会,可能还应该把这个活动坚持起来,文章不宜长,交流读书的心得,看来不全在对文字的理解,还在于读法的表达。
文心读后感5
今天中小学正式开学,听说有好多小朋友把作文留到了最后,昨天晚上才完成,新的学期开始了,娇艳明媚的春季又开始了,作文又要写起来了,继续学习走起,反思感悟走起。
今天我们学校也开学,教务处组织老师们进行教学培训,老师说,面向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变,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理论也要一改以往全、大、深的方式,对于基础尚薄弱,自我学习要求也不高的初中生来说,尤其值得借鉴,理论应以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和掌握来达到高效,特别是写作这种“打脑壳”的事,更应该这样引导孩子,盲目买很多的作文参考书不如好好读好一本,学深悟透。
《文心》每个篇目不长,容易读完,每个篇目一个写作主题指导,值得读后深思。“印象”篇主要写游记的写法。书中谈到:“游记本来有两种写法。把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平平板板地记下来,这是一法。依了自己的感觉,把接触到的景物从笔端表现出来,犹如用画笔作一幅画一般,这又是一法。前一法是通常的‘记叙’,后一法便叫做‘印象的描写’”。
读到此处,结合一直以来对女儿作文的关注,从小学到初中作文需得迈过的坎不正好了,除了能用好“记叙”的写法,也能用好“印象的描写”吗?“描写”对比“记叙”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这就是老师通常说说的文章思想的深度,对初中生作文深度的'要求造成了为什么作文扣分比较多的原因。
描写该怎样去习得?通过背诵经典名著的语句吗?那得话分两头,文笔优美的语句可以背诵,可以增加自己写作的语言优美性,但如果单单希望通过背诵这些语句去提升自己的描写能力,肯定是不够的。能够自如甚至达到有深度的描写,第一是需要有敏锐的视角,能观察到身边能激发我们感受和情绪的点,比如,春天的诗词最多,那是因为春天有丰富的激发诗人感受的事物。第二是需要有丰富而充沛的感情,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大自然的教育必不可少,“玩物”的兴趣不能一味打击,特别是读书还要有更丰富的方式,文字的优美不仅在于神韵,更潜藏在它背后的形象、思想等更可以提供给读者的更广阔的空间,因此除了读、背,更多的是要理解。第三是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点不容易,关于这点,我总觉得两个人比一个人强,团队比个人强,一定要多和别人交流,尝试打开新的门,才会看到新的世界。
文心读后感6
初读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的著作《中国古典文心》,就被他的才情和文笔而深深折服。这部著作总是能够将学问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使得读的人能够在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
顾随大师在《中国古典文心》中对《论语》中的观点不断地进行提炼,认为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践行“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这告诫我们做人的时候一定要信守承诺,言行合一,绝不可表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正是提点我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懂得反思自己的`不足,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
“人处世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还是中流砥柱?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很多人并不明白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常常觉得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价值观有诸多冲突之处,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圆滑世故。而顾随大师在书中的一席话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终日忙碌的意义。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通过阅读《中国古典文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变慢一些,也可以看作迷茫无助时的一丝清风。
“在求经验时必须要亲自参加,而在书案前写作时也要及时撤出来,所以要隔离。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这一席话恰好和当下年轻人在基层工作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很多年轻人在下基层工作之初都有喊苦喊累的情况,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断地逃避挫折。而如果想要获得进步就一定要在实践中、在犯错中不断地获取经验,从而获得成长。
“事之起始也许困难,而必要以毅力和练习达到‘可乐’的地步,说到深处是要‘好之’和‘乐之’”。但凡成功之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有着乐观的心态。那些能够在工作中做出好成绩的人,正因为他们能够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困难中品味到其中的乐趣。好是一时的,乐是永久的。在生活中,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人能够“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的利器。
历史的脚步从来不会停止,文字以涓涓溪流记录下过往的点点滴滴。顾随大师在《中国古典文心》中旁征博引,所道出的人生哲理即便时光变换,却依然历久弥新。
文心读后感7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交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习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习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交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习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文心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寒推文暖心文案01-16
文心读后感2篇01-21
白露推文暖心文案(精选160句)10-08
增广贤文读后感12-17
《增广贤文》读后感04-11
创文的作文02-04
增广贤文读后感20篇03-26
增广贤文读后感15篇04-09
千字文读后感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