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读后感 篇1
早就听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很好看,在阅览室逛了很久,终于看到了。我没有急着看介绍,而是立刻好奇地开始阅读。也许是我的性格不耐烦,在一段时间的平静中,我开始对这本书感到不安。但想到它融入了激流三部曲,我放弃了主意,全身心投入其中。
在这里,似乎现实的平静是虚假的,因为它有邪恶的历史,孕育着悲剧的结局。
高潮部分出现了!三哥高觉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觉醒者。因为他早早醒来,所以他被称为“慧”!大哥高觉新没有意识到,二哥高觉民已经有了“民”的独立意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地醒来。
“家”不像过去那么温暖,就像一座城堡,城堡里的人被束缚着,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秩序的`安排,注定要命中注定。旧秩序,旧道学是绳子紧紧地绑着每个人。有些人虐待自己,有些人自杀,因为他们负担不起,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反抗。但三兄弟觉慧并没有被束缚,他对高家族的旧秩序没有幻想,他敢于宣传新思想,攻击旧道学和旧秩序。
更可怕的是,高府底层的一些人被这些封建家族制度的绳子活活杀死。
巴金想表达的内容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老舍的《骆驼祥子》一样,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文学创作者的担忧。还有《西游记》中著名的孙悟空对封建秩序的反抗精神,以及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那个时代的悲剧,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
家-荒谬的词,充满讽刺,却真正展现了封建家族高家的悲剧。
在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作者歇思里底的呐喊,在轰轰烈烈的沉默中孕育着每个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是时候超越封建传统束缚了多少春夏秋冬了。不要让它伤害生命,也不要让它影响我们。新传统即将到来。黎明前的黑暗是漫长的,但它点燃了先驱者的激情。波浪的背后一定是蓝天。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到了这本书的成功。巴金彻底捉摸了每个人的心理,背后的勾心斗角和两个忠诚的孩子因为阿姨的麻将而被拆散,让双方生不如死。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读者,增强了可读性。还有巴金自己的写作能力:华丽的文字,细腻感人。1982年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封建家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家》读后感 篇2
家是什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着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缕缕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似箭归心;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一种是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觉新”来说,他就是那些逆来顺受孝顺子弟,他“父亲”自作主张让他和现在的`“大嫂”结婚,他心中虽不愿意,因为他爱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为自己的爱情去争取,只是惟命是从,结果最终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分开了。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莫过于“觉慧”,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敢于做出反抗。即使他爷爷不许他外出,他也并没有就此放弃了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看书读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极少存在家庭的明争暗斗,都是民主制度,家和万事兴,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和家人合伙商量解决,小孩子也有发言权,有时还能提出一些家长不能相处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一味的不分对错的唯命是从;和那封建社会的那种“我是长辈,我说了算”的封建专制家长,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家》读后感 篇3
这个五一,我看了中央十套一个叫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我看了有两年了,我也很喜欢,但这一次讲的,让我格外感动。
这一次的讲师不是什么教师,是林州市的接待代办副主任李蕾。他是喝着这红旗渠的水长大的。
1960年以前,林县从古至今都是个干旱地区,缺水的程度有多严重,几天不洗一次澡,刷锅水都要留下来用,人们更是惜水如命,清水贵如油,李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林县有一户人家,那家的老公公为了打一桶水好在除夕夜包饺子吃,凌晨就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打水了,排队的队伍很长,到了傍晚才打好了水回家。刚进村他的儿媳妇来帮她挑水,好让老公公休息休息,结果,摔了一跤,水全撒了。这一家在那年也晚上就没水包饺子吃,第二天,他们家的人看到儿媳妇因为自责,上吊自杀了。
这个故事让我很惊讶,不就一桶水,至于吗?不过,我很快就明白了。林县的人因为从至今都没缺水喝,人们就逃荒,逃到山西,山东,等等地区。
可有一些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的人不愿离开,终于到了1960年林县的人们开始修建一条水渠,这条水渠为了把漳河水引过来给人们喝水,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修渠工作。这十年里,修去的人付出了汗水,甚至鲜血,终于把这一条“万里水长城”修筑完工。当时山西的领导来看到这一景观,说:“这哪是修一条渠呀,就是开了一条河过来呀!”
这个宏伟的'工程,让我们这些下一辈人惊讶,感叹。如果在现在这个社会,就是给多少钱,他也很难很难也许不可能修出这这样一条渠!那个时候,工人吃一顿饭都要走五里地,更别说什么赞助,给钱了。现在一些工程,给了那么多的钱都是“豆腐渣”,他怎么能和当时的人民相比呢!
这都是靠人民的团结,努力修出来的!这正应证了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家》读后感 篇4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缺少了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再好的改革蓝图也无法实现。共享发展不是大家坐等“分果实”,它需要的是全体人民的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是要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们立足岗位,奉献自我,竭尽所能,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祖国的发展史……
看了这题目后,大家是不是都会想到那些低贱的工作,对这篇就是关于一位掏粪厂长的故事。
几十年前,有个叫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故事。王光明也是这份工作,这是环卫工作中最苦最累,最脏,最臭的一种工作。而王光明却选择了这份工作,当然这是最苦的工作,所以厂区里只有五个人工作。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吨分辨,我看到这十分惊异:难道他们不怕脏吗……
20xx年1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晚上11点,王光明又穿好衣服,去到了发生堵塞的现场,现场就只有王光明一个人,王光明十分镇静,他从容不迫的清理着,有堵塞严重的地方,王光明干脆直接用手去掏。终于过了几个小时后,王光明把堵塞的管道疏通了。他全身是粪便,我心想:这就是新一代的时传祥哇,竟然干脆用手去掏杂物……
这文章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看完了这文章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停息。是啊!一个人虽然在一生中没做过有多伟大,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但是只要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做好,我觉得这也是件十分伟大的事情,我们学习也是如此,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才能做另外的事…….
这篇文章还告诉了我们: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是不能分贫贱与富贵的,我们要平等的目光去看待。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时,看见一名在路边讨饭的人,他向路人乞讨着钱。就在这是一位阿姨走了过来,给了他整整50块钱。我十分惊异:哇!这位阿姨给了这么多钱!只见那乞丐热泪盈眶,感谢着那位阿姨,而那位阿姨只是微微一笑就走了。
是啊不要因为别人身份低贱而厌恶他,不靠近他,我们要平等对待他人,不论自己的地位有多高,有多富贵也要以平等地目光看事情……
《家》读后感 篇5
《美丽江西我的家》,一见书名,感觉是介绍江西的自然风光,脑子中立刻浮现出江西的美丽风景,武功山的草、鄱阳湖的水……。可随着阅读的深入,哦原来此书描述江西的美丽不仅仅有自然风景,更有美丽的红色文化啊。我一口气读完全书,慢慢地合上书本,闭上眼睛,书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立刻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美丽江西我的家》讲的是江西境内的几个红色地名的来历,“有红色故都――瑞金”、有“潘冬子的红军桥――瑶里”、还有“将军县――兴国”……
令我最感动的人是张英辉。他虽然背上长了痈,但靠自己惊人的毅力,在小溪的小石头上滚来滚去,把痈弄破,在水冷刺骨时,他也照常,死神让步了,他的痈毒竟痊愈了。读到这,我热泪盈眶。还有一次,他看见敌人偷袭师部,就顾不上穿衣,叫醒师长,再拿着电话总机往外跑。在寒冬腊月,他赤着脚,光着上身,身上冻得发紫,脚也冻伤了。部队要他在百姓家养伤,但他为了随部队一起杀敌,他坚决不留下,忍着伤痛,硬是随着部队出发。看到这里,有谁不流泪呢?
看到红军长征始发地――于都时,我又被一位老爷爷感动了。红军需要长征渡口,可于都河水流湍急,河上没有桥。
这位老爷爷把家里的全部木材包括自己攒了大半辈子准备做棺木的寿材都捐了出来。这位老爷爷的所作所为,谁能不敬佩他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低吟着毛主席的诗。是什么使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我想,那是一种热爱祖国的心,为了祖国的解放与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奉献、牺牲。他们遇到困难勇不退缩,我想到了一句俗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到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更要珍惜。我爱我的家、爱它的美丽、爱它的自然风光,更爱它宝贵的红色文化,我们要同心协力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让我们的红色文化传遍神州,走向世界。
美丽的江西,我的家!
《家》读后感 篇6
《幽默的生活家》是老舍的散文集。太喜欢老舍,光看他的小说还是隔靴搔痒。第一次想了解他其人还是在看了《骆驼祥子》的创作访谈后,老舍居然说一开始主角真的是骆驼 ,因为了解骆驼的生活习性还得受苦他才放弃,以写人为主。我就想他一定是个幽默的人。
《幽默的生活家》这本散文集更像他的博客,想什么写什么,并不遣词造句,非常轻松随意,聊了他的读书观、婚恋观、子女观、友谊观,侃侃老友、考试、过节、外语学习、旅居国外的见闻,和现在文化名人喜欢聊的也差不多。想想多有趣啊,21世纪还能看到老舍的博客。他在《有了小孩以后》里调侃说带孩子耽误了他成为莎士比亚;孔庆东说老舍太偏爱北京的一切,都有点卑微,果然,在《想北平》里看到老舍反复强调:我真爱北平,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他也调侃了北平的'口音);一篇《在火车上》特别接地气,吐槽了火车上的卧铺问题,盒饭贵且难吃的问题,仿佛穿越了时空,即使现在看也很有现实意义。意外地还在这本书的一篇《无题》里,看到了一段我见过的最美的对眼睛的描写:这双眼睛替我看守着爱情,当我忙得忘了许多事,甚至于忘了她,这两只眼会忽然在一朵云中,或一汪水里,或一瓣花上,或一线光中,轻轻的一闪,像归雁的翅儿,只需一闪,我便感到无限的春光,我立刻就回到了梦境中,哪一件小事都凄凉,甜美,如同独自在春月下,踏着落花。这双眼所引起的一点爱火,它可以照明了流水远山,照明了春花秋叶,给海浪一些金光,可是它恰好的也能在我心中,照明了我的泪珠。
它们只有两个神情:一个是凝视,极短极快,只微微一看,就看到我的灵魂。另一个是眼睛横着一移动,由微笑移动到微笑里去,在尊严中笑出一点点被爱逗出的轻佻,笑出一点点无法抑制的高兴。
不愧是老舍。
《家》读后感 篇7
长篇小说《家的变迁》作者程湛馨是我的战友。
解放军这所熔炉般的“大学”,曾把无数的爱国热血青年百炼成钢,成为家喻户晓的人民英雄。我和程湛馨共同毕业于解放军这所特殊的“大学”,倍感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1987年11月入伍的我与1979年12月入伍的他,相识于1988年初。在早我入伍八年的程湛馨面前,应该说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字辈”。
当年,师机关官兵都亲切地称他为“程保密”。他给我这个刚入伍的新兵最深的记忆,有两件事:
一件事是我们每天去机关食堂吃饭,总是看见程湛馨最后一个进食堂。当听到炊事班长说没菜了,他脸上还笑眯眯地说:“没事儿,只要有馒头,酱油蘸大葱就行。”当炊事员小朱给他拿来两个馒头,一碟酱油,一棵大葱,外加一块豆腐时,他笑着说:“太好了,谢谢!”说完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我好奇地询问跟我一个新x连结束下到机关炊事班的小朱:“程保密干啥这么忙,天天吃饭都赶不上趟?”小朱就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对我说:“听我们班长讲,程保密平时喜欢读书、写作,一忙起来就忘了开饭时间。总是别人吃完饭后上楼提醒他时,他才过来吃饭。”当年他这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就是在人才济济的'师机关也难找出第二个。他就这么与众不同!
另一件事是那年春天,他在沈xx区《前进报》发表了一篇“我为编报献一计”征文,大伙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他白皙洁净的脸颊上立刻泛起两朵红晕,略带羞涩地说:“我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不值得一提。”说这话时,黑边眼镜框后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眨了又眨,仿佛还流露着些许的难为情,让额头上整齐的寸发,都想站出来申辩证明他的精明和强干。我当时就想,这么虚怀若谷的人,将来无论在哪里都会使自己不断进步的!
《家》读后感 篇8
巴金的《家》是现当代文学课上老师给我们看的视频,至今印象还比较深刻,封建礼教真的能“吃人”。
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高老太爷,他专制、冷酷、虚伪、强势。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对封建思想有着醒悟的头脑。
觉新是封建家庭的长孙,同叔叔们打理着家族事务,可他内心却十分痛苦,因为父母的离世,把两个弟弟都交给他,要在这个表面繁荣内里腐败肮脏的大家族里生存下去,他选择了麻木自己,做那个牺牲者。于是,他渐渐转成了“作揖主义者”、“无反抗主义者”。接二连三地造成了梅、瑞钰、他的第二个孩子云儿以及他第一个孩子海臣的死。
觉民是一个略具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老一代为他的包办婚事时。他毅然选择了逃婚。在“五四”浪潮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必须抗争才能获得幸福。在觉慧的支持和帮助下,觉民的.坚决反抗终于挫伤了高老太爷的威风,使高老太爷不得不在临终前放弃包办婚姻,从而取得自由婚姻的胜利。
觉慧则是一个充满朝气反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在“五四”的浪潮下,这个年轻少爷最早醒悟过来,他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隐忍。又正如觉新所说:“我们家需要一个叛逆者”。他大胆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意,他也不怕冒犯长辈,公然揭露他们愚蠢的“捉鬼”的丑剧。又毅然从“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中逃离。
巴金先生后来也多次重读自己的作品,他说:“我禁不住要爱觉慧。他不是一个英雄,他很幼稚。然而看见他,我就想起丹东的话:‘大胆,大胆,永远大胆!‘我应该拿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僵化的礼教,我们有可能就在这种礼教之中-—如:成功学,拜金主义等等,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究竟是妥协于礼教,还是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不顾一切,活出自己呢?我们的阻力没有觉慧那么大了,但终究还是有的。对于别人,看到他们做出自己觉得不符合“新礼教”的行为,我们是做“高老太爷“严厉扼杀,还是“觉新“两遍妥协,还是能够像“觉慧”一样勇敢呢?
《家》读后感 篇9
最近,我迷上了《百家讲坛》,其中的历史讲座令我像着了魔一样:《两宋风云》、《金戈铁马辛弃疾》……每期我都不错过。可上周《百家讲坛》播放的居然是《解读三字经》。开始我心里不大接受这个节目,心想:“三字经三字一句,这个节目肯定枯燥无味,能顶个啥用?”
我尝试看了一期,渐渐地,我发现《解读三字经》并不像我想像中那么乏味。相反,我觉得它比其它节目更有趣,每次讲座中,主讲人钱文忠教授一边讲《三字经》释义,一边还穿插了好几个古代故事,让人感到通俗易懂。《三字经》上有关于历史的片段,更让我全方位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
现在,我对《解读三字经》痴迷到了极点:每天晚上,我会耐心地等待《百家讲坛》的播出;早晨,我这只“小懒虫”在《解读三字经》的`吸引下,早早地起了床,匆匆吃完早饭后,就津津有味地守在电视机旁;上学了,我依依不舍地望了望正在播放的《解读三字经》。
那看似简单的三字一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例如“清太祖,久亲征。传建文,方四祀。”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把帝位传给了建文帝。但就是因为建文帝的一昧软弱,在四年的时间里,建文帝被燕王朱棣夺了皇位。同时告诉我们:战争时不能软弱,否则,终究会把自己推向深渊。我还喜欢“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这句话告诉我们:背诵不仅仅是要记得文章的内容,还要理解文章的内涵。如果只知道背书,那就是背死书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每次背书时,只知道死记硬背,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和很多的时间,才勉勉强强背下来,就是能背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古人云:“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在时代进步的今天,《三字经》对我们同样有很大的益处,它是宝贵的知识遗产。
《家》读后感 篇10
《柳家大院》是老舍笔下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柳家大院里各色人物的生活,重点讲述了张家、王家和“我”家在大院里生活。
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是个算命先生,一天也抓弄个三毛五毛的,老伴儿早死了,儿子拉洋车,日子还算过得去。“我”在柳家大院里算是个“文明人”,但我并不像老王那样总也吹胡子瞪眼睛,更不会对儿媳妇挑鼻子弄眼睛,摆派头,折磨儿媳妇。因此,“我”这个“文明人”很同情王家的那个像窝窝头的小媳妇。
不光作品中的“我”同情小媳妇,当我读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也十分同情小媳妇,并且对她周围的人充满了愤恨,特别是老王、小姑子二妞和丈夫小王。他们都是她的亲人,应该去照顾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弱小的小媳妇,可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还处处为难小媳妇。
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丈夫可以打妻子,怎么就下得去手呢?为什么小姑子总是搬弄是非来欺负嫂子?难道她就不是一个女人吗?她没有嫁出去的那一天吗?她就不怕以后有同嫂子一样的命运吗?小媳妇固然可怜,她死了也许会是一种解脱。但我觉得二妞更可怜。因为,她不曾想过自己将来的命运,她不会善待别人,她还并不知道,她所看见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命运。更可笑的是,她还不知道父亲要把她打发了,进点彩礼,然后给儿子续一房,卖个三百二百的除给儿子续妻之外,自己也得留点棺材本儿了。
可见,当时的社会,女子的地位有多么的低微,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终没有自己做主的时候,自己受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女人与女人之间都不存在互相的关爱。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虽然,作品中的悲剧性很强,但作者笔下的文字却表现得不那么强烈,文中没有华丽的语言,平实而又有地道的京味,全文的语言都很幽默,使得文章更具有了讽刺意味。使人读后没有思想感情的波折,却能使人有深深地伤感!
《家》读后感 篇11
读完了《6岁小小男子汉撑起一个家》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一腔对逃兵父亲的愤怒,一股对6岁坚强小男子汉的敬佩。
文中诉说了一位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濒临死亡,丈夫又离她而去,母亲和儿子相依为命,通过懂事的小日飞的努力,妈妈的身体有所好转的事。
儿子的努力让母亲看到了希望,儿子的努力让整座城市所感动。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就是小日飞那坚强乐观的精神就像红军战士一样“万水千山只等闲”吧。小日飞才是个6岁的少年啊,却尽了当家的责任,饱尝艰辛,从小在苦水里泡大,他却从不认命,一步一步改变命运。
面对命运要改变自己。用坚强、乐观和自信的精神去面队。用点点滴滴坚实的行动去改变现实。就像小日飞一样,改变命运,全靠自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千年的问题,在一个6岁的孩子的身上做出了回答。在危难时刻,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用他自己的小手维持生计,抚慰母亲心灵的`创伤!这就是命运,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相信路旁自称神仙的算命先生的人呢?
在我们身边就有种种因听信了算命先生的胡言乱语,而导致似锦前程白白断送的事。就比如说,某一位高中生正面临高考时,因听信了算命先生的种种话语,考不上。而没有信心,感到对不起父母。原来可以考上的他,也因此名落孙山。
改变命运,全靠自己!坚强、乐观、自信。美国总统――林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但一条腿瘸了,还有口吃,一次又一次的竞选失败了,但他却从不灰心,气馁,反而愈挫愈强,自信乐观,最后终于当上了美国总统,并且让美国繁荣昌盛。林肯不是当上了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吗?
是啊,有了坚强乐观的精神,就不怕种种困难,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家》读后感 篇12
“心有爱,行有美,便是最美少年,个就是我们的榜样。”这是作家徐琳说的话,这也是我的心声。
读完《肩挑一个家》后,我的心就被震撼了,如果我的家庭也向他们一样,我想我能像他们一样吗?每个人都有一家,你可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可你享受幸福时想想那些不幸的家庭吧。如果让你挑起这个家,你可以很轻松的say“可以”吗?
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与我们同龄或比我们小的孩子,却比我们的日子不知苦了多少倍,不像我们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像张能达,他是个懂事的男孩。他每天都要照顾残疾的妈妈,过年了,家家庆祝新年时,他只是在安慰母亲,照顾母亲。他是那么的孝顺,而生活中的我们,妈妈让我们做一点小事,就会令我们不耐烦的推托,有时甚至发唠骚。
毛伟鹏,一个普通的少年,一个没有妈妈的男孩,爸爸和奶奶已经不能再为家做事,家只是三间漏进不知多少风雨,经过了多少岁月的房子,为了维持家中的日常开销,他来到饭店打工,老板也破例收留了他,家中的日子并不曾变好,身在城市的我们,又何曾如此孝顺自己的'父母,毛伟鹏他考入了姜堰市沈高中学,有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他在很努力的学习。他虽生在一个贫困的家里,但他挑起了这个家。
有一个卖馒头的女孩子,她在乡下早晨的大街上卖馒头。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的女孩,只是一个才十岁的孩子,却要为家中的父亲(身患癫痫又不能工作)还有一个因为年迈,腿脚不利索的奶奶努力赚钱,她要照顾家人,她挑起了这个家。
多少个像这样的孩子他们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靠自己撑起这个家;多少个比我们小的孩子做的事让我们感动,让我感到心酸和激动,而生活中的我们能挑起这个家吗?
美德值得弘扬,美德少年必须表扬,美德故事需要传扬,让我们做个美德少年,向他们学习,做个美德少年吧!
《家》读后感 篇13
“桥下寒冷的风,吹不散一家人温暖的爱。”这句温馨的话,就像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滋润了燥热的干喉;又像冬日里的一束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
含着感动的泪水,带着欣喜的微笑,我读完了美国作家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的《桥下一家人》,书中的一幕一幕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巴黎生活着一位上了年纪的流浪汉,他的名字叫阿曼德。横跨塞纳河的大桥底下便是他的栖身之所。一天傍晚,当他返回住处时,发现自己的地盘居然被三个陌生的小孩子和一只小狗给占了。他既生气又吃惊,要把他们赶走。后来,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甚至替白天在洗衣房工作的孩子的妈妈照顾他们,而这三个孩子早已把他当成自己的爷爷了。读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四个素不相识的人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不虽然不是亲人,但却胜似亲人。
掩卷沉思,什么是家?有人说,家是避风港,家是遮阳伞,家是成长的摇篮。“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家是母亲为远方游子缝补的衣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是硝烟弥漫中,杜甫笔下的一封家书;“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家是纳兰性德帐篷外的低吟。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书桌旁读书看报,浓浓的书香飘满屋子;夕阳下,一家人散步在公园的小径上,留下一串幸福的脚印;出门前,家人总会站在门口千叮咛万嘱咐:“路上小心,早点回来。”
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一想起家,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还记得一首歌叫《家的味道》:孤身一人在这陌生城市漂,难免磕磕绊绊爬起跌倒。心里时常涌起,家那温馨的味道。
家的概念已不仅仅是一座栖身的房子,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像阿曼德一样在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心中就会涌动一份家的温暖。家,在每个人的心里。
家,使阿曼德决心振作;家,使人在迷雾中找到方向;家,使我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心中充满爱,都能找到一份温暖。读完这本书,我才终于知道,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不管桥下的风多寒冷,也吹不散一家人的温暖。
【《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家》读后感08-11
《家》的读后感09-20
《家》读后感01-29
家的读后感02-10
《家》读后感06-30
【推荐】《家》读后感07-03
巴金的《家》读后感09-05
关于家读后感09-04
《家》读后感[热门]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