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9-10 12:29:09
  • 相关推荐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

  据说所谓的科学方法无非是合理的定义和区分。例如,这本书《思考,快与慢》实际上是为了分析如何思考。丹尼尔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卡尼曼确实很独特——传统经济假设人是理性的,但事实证明人往往是非理性的。至于为什么不理性、不理性和相应的反应,这本书似乎试图告诉读者。这大概是思想家最感兴趣的地方吧!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比如书开头提到的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是快速思考、简单、快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价、反思。大多数时候,思维方式都是系统的,这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系统2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通常可以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的统一。然而,理性的使用需要消耗能量和注意力。这种努力不符合生物性和保守性……这样,理性就显得稀缺了。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这与专业培训、习惯和注意力密切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不理性的情感因素、利益得失的担忧和环境效应……在快速和慢速的`结合中,理性和非理性的依赖是完整的思考。虽然我觉得用系统一和系统二来分类很突出,但我也觉得这种泛化定义也很好,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答案是系统的风格,编号似乎是最好的方法,直到想不出更好的说法。

  区分快速思考和慢速思考,定义和分析特征,然后谈论各种现实。例如,外部样本信息往往会影响思维系统的反应。能启发的往往是系统二,偏见通常是系统一,因为系统二经常分析外部信息,得到概念和规则后把一切都留给系统一,开始不假思索的操作过程,却忽略了获得的外部样本信息是否全面可靠。偏见实际上是一种很容易得到答案的方式,惰性是自我保护有限资源的一种特征。当我们理解这一点时,我们可能会更好地理解偏见的存在。至于内部或外部的使用,这取决于各种具体的游戏;例如,过度自信和错误的决策,但由于人们有限的能量和记忆,我们经常通过建立一个信念和一个思维结构来解释一切,从过去到未来,这种思维结构是基于对自己有利的。这种思维结构可以纠正和改进,但很难推翻重构,因为推翻重构会导致记忆混乱。当我们理解这一点时,我们可能更愿意改善我们的思维结构,放松知识,采纳更多的外部意见,敢于面对失败,通过更专业的培训获得更好的结果——过度的信心和决策错误来自思维系统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减少这种局限性。至于选择和风险,关注焦点和注意力的焦点,以及趋利避害的生物性质。至于扩展的使用,有无数……一些理论,加上大量有趣的实际案例分析,构成了这本思想深刻、易懂的书。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不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两种自我,错觉是自然的,我们会把心放得更宽,视野更高吗?

  或许是吧!因为我们思考了如何思考,我们发现了每个人的局限性。发现问题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理解问题,所有的答案都是徒劳的。生活是一个过程,但我们习惯于追求结果;问题不仅仅是判断,而是我们经常喜欢判断。当我们习惯于简化一切,提炼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其实被简化提炼过?如果是这样,那么学习这本书的概念,不时通过测量经验了解系统一、二的操作,通过补充经验避免认知错觉,增加过程,改进思维模式;不时思考生活,尝试改变问题,增加开放性,避免忽视过程,小心每个答案……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成长!要学会思考,真的要思考怎么思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

  《思考,快与慢》是诺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之作。书中,作者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脑中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各种影响我们思考的现象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

  以下是我个人阅读后的心得:

  了解思考的模式

  在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觉得,自己有时太慎重,做一个决定时反复斟酌,犹豫再三,最后才拿定主意。而有的时候,又太冲动,想都没想就做出了选择,尘埃落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思考。这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思考模式。模式一,我们把它称作快思考。模式二,我们把它称作慢思考。面对不同的.问题,大脑会自行选择相应的思考模式,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思考行为。

  在快思考模式,大脑会迅速地作出判断,几乎在瞬间就做出了决定。它更接近于条件反射,是一种感性的思考,在不假思索间就产生了。而慢思考模式恰恰相反。它要求大脑集中精力开始工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直到最后做出判断。慢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谨慎而认真,但它可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这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慢思考能力。慢思考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相比之下,它也更能避免外在因素的影响。虽然两种思考模式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我们的大脑似乎更喜欢快思考。但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惰性。事实上,大脑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能时刻保持理智。特别是快思考,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何做思考的主人

  卡尼曼认为,想要又快又好地作出决定,有两个原则。第1个原则是,等待你做决定的领域,是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第2个原则是,你在做决定之前,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并且已经通过长期训练掌握了这些规律。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深耕。在同样一个领域的长期训练,能让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熟悉程度呈现指数型增长,也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而反馈到我们的练习中,获得不断改正的机会。日积月累,这会成为一种正确的习惯,保证我们直觉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公式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受情绪波动的干扰,只关心数据和概率,比主观的想法更具有可靠性。因此,想要避开直觉陷阱,不妨多用公式帮助我们思考。

  书中,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所谓成长,就是在思考中不断进步,持续前行。快思考,让我们在琐事面前能够迅速做出判断,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刀刃上。慢思考,让我们深入探索,理性抉择,不至于因为一时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当两种思考模式自由切换,统筹工作,我们的大脑就能更好地工作,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判断。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

  一看到这本书的页数,我就被吓到了,以我的阅读速度,怎么可能在三天内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带上了焦虑情绪,想跳过这本不看心里上又过不去,拖拉了几天后终于在子夜老铁的指点下快速浏览了全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才这么浏览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的缘由。

  1、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系统1(快思考),有困难才会使用系统2(慢思考),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这两个思维系统,为它们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

  这告诉我们: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而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这种配合模式使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

  2、解释日常现象

  光环效应,看到某人一个方面的光环,会类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质,比如打电话听到声音好听的人,我们倾向认为他人也会长得比较帅,人会比较聪明,但其实这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曝光效应,即熟悉定律,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即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锚定效应,受别人给定标杆的影响。如果你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带你先经过几家五星级酒店,然后到三星酒店,你会有点失落,如果主人带你先经过的都是不入流小饭店,然后进入三星级酒店,你就会有受重视的感觉。这个大家可能觉得不明显,很多买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本来准备买个10万块的车,到了4S店,最后绝大多数买的都超过了10万,有的甚至跨了个台阶,买了超过20万的,不知不觉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买手机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超市更把这一套用的炉火纯青。知道这个特点,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减少受影响的程度。

  许多人害怕改变,原来是因为相比于得到,人们更讨厌失去,哪怕两边的价值完全对等。并非脑子里出现的次数越多,就代表实际出现的次数越频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来强调或者仅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来系统2更精确些,那为什么我们还常常惊叹于某些人的直觉?直觉真的是天生的吗?看完本书后,我认为直觉不是简单思维,而是复杂思维简单化的提炼,直觉准不准,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把复杂的思考过程训练到自动化,就产生了直觉,也许意识层面还没传递到,潜意识层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某方面的训练越多,在这方面的直觉也会越准。

  所以,做一个“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通过多看书多训练达到的。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相关文章: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12-21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01-18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07-26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03-23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05-27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04-21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12-26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篇04-26

(实用)《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5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