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
看完《面纱》迫不及待下单了毛姆这本书。本书有点厚,所用时间也较长。看书名会以为是类似卡耐基人性的弱点那样的励志文,其实是毛姆自传体小说,也可以说是他将事实与虚构相结合,来谈谈对人生的看法的一本书。书名初始为《斯蒂芬·凯利的艺术人生》,无人问津;多年后,毛姆本人声名鹊起,开始重新撰写并拟取名《美自灰烬出》,因和别人作品重名,最后改为《人性的枷锁》,慢慢备受关注、畅销起来。
他在书中刻画了一个拥有跛脚缺陷的不完美男人的自卑与自负,对自身天赋慢慢挖掘和不断尝试过程中所遇到的失败与成功,从激情澎湃到顺其自然的爱情中尝到的'苦涩与甜蜜,贯穿始终的,当是主人翁菲利普这个普通人从平凡人生的挫折无常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获得的成长与成熟。他的时间好像特别经用,或者说作者很长寿吧,好像比身边别人发生更多事,经历更丰富,触角更灵敏,所以能精准的描述出菲利普敏感的内心世界。
主人翁菲利普整个人生始终在追问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年轻时,与克朗肖对话中,他得到了波斯地毯的比喻,克朗肖说人生的意义都在这地毯里,说人生遇到的事不管幸与不幸,都是构成地毯上图案的一部分。而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依然无解,“除非是自己找到答案,否则毫无意义”。说了等于没说,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对未来的憧憬,他慢慢经历,当形影不离好得像同性恋一样的朋友接连远去,当毅然退学热血追寻绘画天赋却不得不承认自己不过和很多你我一样是个平庸之辈,当让自己魂牵梦绕、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她看的米尔德利德终变成令自己恶心厌弃样子,当父母所留钱财本可以衣食无忧却让自己挥霍一空到甚至去当流浪汉食不果腹睡公园,可能在此时,菲利普才发现自己的命运不过是在社会洪流裹挟中前进,毕竟人就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你该怎么做,接受如何教育,获取如何信息,遵循如何规则,“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好像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但是又无可奈何。
但是就该像枷锁投降吗?菲利普最大的梦想就是完成医学学业后,去当船医,可以跟着船只航行,去全世界旅行。最后的最后,当机会摆在面前就差临门一脚了,他却选择了放弃这个梦想,即使身边的姑娘并没有怀孕,愿意给他自由,菲利普却选择了留下来,陪着她,一起过这平凡又普通的琐碎日子。
看到这里我甚至有点失望,这不就是投降了吗?我还期待神秘东方旅行呢?然而还记得那个地毯的比喻吗?那些年我们遥远的梦,不过是活在未来而非当下的幻想,是想把毫无意义的人生经历设计成一个精美繁复的图案的地毯。“殊不知,一个人呱呱坠地,自食其力,娶妻生子甚至撒手人寰,这样一个简单的图案也同样是最完美的。”
“委身于庸常的幸福似乎就等于接受了自己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胜过千千万万种成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2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小说。在假期的时候我读完了这本书。现在觉得还有很深的感慨。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伯父家寄养。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没有感情,而且他特别自私冷漠,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个性。
菲利普最开始是陪朋友邓斯福德去追求伦敦国会街上点心店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他对这个“瘦长的个子,狭窄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个男孩”的'女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要在巴黎,谁也不会瞧她一眼”。不仅如此,这女人还浅薄刻薄得要命,一副千金小姐般故作高傲的派头实在惹人讨厌。
但正因为她对菲利普那爱答不理的傲慢态度严重伤害了菲利普敏感的自尊心,这从厌恶开始的感情在纠结抑郁中竟慢慢演化为了想念。不仅如此,随着米尔德丽德每一次对菲利普的玩弄、欺骗、侮辱的加深,菲利普那种必须获取芳心的欲望反而愈加强烈,到最后竟然发展到出钱给米尔德丽德和露水情人度假寻欢的地步。
菲利普独自一人在德国求学时,他日益增长的见识让他觉察到,异教徒信奉自己宗教的虔诚程度,并不下于英国国教徒。研究神学的大学生维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信仰”,“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形象来塑造神祗的”。
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3
前段时间刚看完毛姆大师的一部著作《月亮与六便士》,这次看完了《人性的枷锁》后,有了不同的感想。《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是对梦想的追求,《人性的枷锁》讲述的是,追逐梦想的坎坷路途后,仍清醒面对现实,努力生活的姿态。这两本书都在讲,面对梦想,不同的人,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态度。
首先,题目上让我产生了一种沉思的情绪,一般碰到大胆的明确字眼“人性”时,我大概会想到世间百态的丑恶嘴脸。可能毛姆大师想向我们讲述人性的恶,以此来抨击世间的立场。“枷锁”两个字,更让我由衷的体会到,这层神秘的面纱下,想向我们讲述一件什么艰难险阻的人生境遇。
翻开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健全、缺少父母陪伴的主人公:菲利普。他天生坡脚,母亲在他不记事时就驾鹤西去。他被寄养在无儿女的牧师叔叔家。他的一生起起伏伏,爱情、事业、经济、情感,都如梦幻般变化多端。他从事了牧师、会计、画家、医生、服装设计师等多方职业,最后决定子从父业做了医生。他深爱着一位叫做:米尔德里德的女人。两次纠缠,两次原谅,最后放下了内心的她,有了一位相伴一生的女人:萨利。他对待金钱,挥霍无度、不善经营,曾因炒股而导致倾家荡产,后继承遗产恢复了生活。我跟着故事情节的始末,也一路随着菲利普成长。
当故事进行大半部分时,朋友的离世让他突然明白了地毯的秘密、人生的意义。文中用赤裸的文字,进行讲述枷锁的最后一重,以及生命的价值。那么,什么是“枷锁”?枷锁,意味着我们自己给自己设限。正因为我们身上的缺点,做错过的事情,卑微脆弱的内心,强大的自尊心,使得我们羞于启齿,诉说真正的自我感受。故事里,当菲利普无比虔诚地相信,上帝会治好坡脚时,他天真的'想法遭到破灭,他不在是基督教徒。而他与朋友们的对话,更使他警醒了信仰的真实。他摆脱了第一重枷锁,那就是:随波逐流,盲从信仰的打破。到了最后一重枷锁打开时,他明白了生命毫无意义。偌大的宇宙,自己仅是几万年来沧海一粟,极为渺小的存在。菲利普以前觉得,过的是否幸福,就是衡量生命价值的意义。现在,他意识到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无关幸福与痛苦。人的一生就像地毯上面绘制的图案一样,错综复杂,花样百出。而我们生命中的每一首插曲,都使这幅图案更加精密了。自此,菲利普不会再因为生活的种种意外而影响到自己了,他仿佛重获新生,领悟生命的真谛,变得既随和又豁达,得到了内心上真正的自由。
所以这本书表达了另一个含义,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没有意义”,既悲观又厌世的话语。可实际上他所表达的是:人生一世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人类赋予了它活在世上的意义。比如地位,感情,梦想。有了欲望,才有了痛苦。至于是否能获得成功,其实本质上是无法超越生命本身的。毛姆大师在这里倡导人们,努力勇敢地像菲利普一样追求梦想,但努力过后要认清现实,了解自身的能力,最后做出决定。你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才技平庸,以豁达的胸襟,面对世间所有的不善与波澜。
这篇半自传型小说,以毛姆自身为原型,将“口吃”借人物形象表达“坡脚”。而通篇里,刻画非常细腻的情感描写,又将每个人物的性格及特点,描述得栩栩如生。从米尔德里德的人物角度出发,又将人性的淡漠和自私,表现的淋漓尽致,极为引人入胜。不得不说,毛姆大师是个顶级的故事家,写作手法非常细腻,天赋异禀的鬼才。
在序文里写到了题目的取名。是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名句:“人屈从感情,犹如套上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自由。”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4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身的成长历程。
成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中彷徨。仿佛被什么东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伸缩。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头。我焦虑、想要改变、用力挣脱。但似乎周围有个漩涡,牵引着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来越大,对抗越来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开始自我怀疑,不知道对抗有什么作用。我开始恐惧,不知道脱离了主流的既定规则是不是错误的。就这样不断地被消磨直到殆尽,麻木、接受、放弃抵抗,就这样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被无限遏制着。
其实一开始,还是羡慕毛姆笔下那个主人公青年时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阅历的。但之后想来,自身其实更折腾。
一边看着主人公不断思考,挣脱束缚在自身身上的枷锁;一边我自身也思考着自身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觉自身被困住了。我觉得我的外面是纷乱的世界,而我的内在却是一片荒芜。
我从内心出发去界定,设法去看清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身。我试图补充养份,各种丰富的、有层次感、朝气蓬勃的阳光和色彩。终于,我的内在重新鲜活起来,我明白了自身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找回了我自身,我解放了我自身。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5
这部《人性的枷锁》写于《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是毛姆半自传体小说,毛姆本人对这本小说看得及其重要,甚至说这是“一本不朽的小说”。
摆脱枷锁,寻找自由,我曾经看到有评论说“《月亮与六便士》是天才的简史,而《人性的枷锁》才是普通人的写照”我十分认同他的说法,我们无法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抛却一切去追逐理想,我们无法不顾一切的追寻天上的月亮,那么我们就要像主人公菲利普一样去摆脱人性的'枷锁,走出迷茫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一道枷锁:信仰的枷锁,菲利普自小失去双亲,被送到从事神职的伯父那里生活,伯父告诉他,我们要笃信上帝。但是他祈求上帝治好他的残疾无果,动摇了他对上帝的信任,后来他去到学校,接触了一些人,读了一些书后,他发现世界并不是他想象的样子。“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拄杖多年的人突然有天被迫丢开拐杖独立行走。自此,他摆脱了信仰的枷锁。
我们许多人也如他一样被信仰的枷锁所束缚,尽管束缚我们不是上帝,可能是陈旧的观念等等,我们应该摆脱这一枷锁去自己思考、学习,了解,而不是永远被束缚在井底,看不到崭新而宽阔的蓝天。
第二道枷锁:性格枷锁,主人公从出生开始就有些身体上的不足——跛足,这一点缺陷使他有着自卑感并且性格上有一些敏感,但随着菲利普的不断长大逐渐摆脱了这一枷锁。
第三道枷锁:情感枷锁,情感分为三种情感:友情,爱情,亲情。由于菲利普从小父母双亡,跟随伯父一家生活,伯父是一个虚伪的人,直到伯父去世主人公才摆脱了这一枷锁。
友情:菲利普一生交了许多朋友,可是大部分都离他远去,但最终他的朋友阿西尔尼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阿西尔尼的真诚让菲利普重燃了对友情的希望。
爱情:菲利普也经历了不同的爱情,经历了爱与被爱,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个枷锁是理想的枷锁,其实也可以叫做“对圆满人生的执念”但是最终他明白了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才是最完美的模样。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6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成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中彷徨。仿佛被什么东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伸缩。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头。我焦虑、想要改变、用力挣脱。但似乎周围有个漩涡,牵引着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来越大,对抗越来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开始自我怀疑,不知道对抗有什么作用。我开始恐惧,不知道脱离了主流的既定规则是不是错误的。就这样不断地被消磨直到殆尽,麻木、接受、放弃抵抗,就这样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被无限遏制着。
其实一开始,还是羡慕毛姆笔下那个主人公青年时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阅历的。但之后想来,自己其实更折腾。
一边看着主人公不断思考,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一边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我觉得我的外面是纷乱的世界,而我的内在却是一片荒芜。
我从内心出发去界定,设法去看清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我试图补充养份,各种丰富的、有层次感、朝气蓬勃的阳光和色彩。终于,我的内在重新鲜活起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7
书名为人性的枷锁,我也看到它的另一个翻译叫人生的枷锁,在我看来,人性的枷锁这个翻译似乎有点不妥,纵观全书,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枷锁到底是什么?故事近半我才察觉到,人性没有枷锁,因为人性才是真正的那个枷锁!人性,即人的本性,是数万年来慢慢形成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现代人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克服根植在人类基因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现代思维就需要我们和人的本能作斗争。
作者以菲利普的视角为我们解锁了一个又一个在人的各个阶段所遇到的人,面临的任务。
孩提时代,菲利普因为残疾,父母双亡,受到旁人异样的目光,无数的嘲讽,从此他渐渐变得内敛,或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若是遇到这样的童年,或许就会自暴自弃到老,继而在这个世界了此残生,索性菲利普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门,爱上了阅读,让他觉得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之前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有所依托的!这或许是挣脱枷锁的第一步。
虽然在校成绩优异,毅然决然放弃当牧师,前往德国学习,即便不知道前方会有多少艰难险阻。我年轻,我的.人生还很长,我有的是试错的资本!这便是挣脱枷锁的第二步。
在德国,遇到了有一颗文艺青年的心,却无人生大志向的海沃德,让年幼的他认识到外面的斑斓世界,本就不安分的内心,变得更加狂野。回到英国,有认识到了大自己好多岁的女人,恩恩怨怨纠缠甚久,让初尝禁果的他渐渐期盼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巴黎学艺术,遇到了穷困潦倒的女同学,后来因为生计问题,无奈选择了自尽,让他意识到追求理想当然可以,但是少了物质基础一切免谈!年轻的时候,不要想着安逸,出去闯闯,出去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渐渐的让自己的三观丰满起来。这是挣脱枷锁的第三步。
当老师跟他说,自己并不是学艺术的料,天赋有限,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到达大众水准,想要成为一代宗师,难比登天!深受打击的菲利普决定放弃学画回家,菲利普放弃学会计、学画画,最终改道学医的经历便是给年轻人最好的一堂课!成长便是要总结过去,放眼放下,不断的认识自己,不停的去试错,总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或许你不是这方面的天才,那也能成为这方面相对优势的人!这便是挣脱枷锁的第四步。
学医时候在饭店认识了一个美女店员,突然就死心塌地的爱上了她,无法自拔,即便为她破财无数,为她放弃了疼爱自己、理解自己的诺拉即便明知她根本不爱自己,爱的只是自己的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好友将她夺走,纵使到后来已经对她没有爱意,却依然愿意养这个落魄的女人!直到发现她不自爱,去做妓女才真正与她告别!有喜欢的人就去勇敢的追求,失败又怎样?真爱难道会主动来追你?第五步。
曾经浅尝炒股甜头的他,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加潇洒,再次去炒股,结果把所有的财产赔空,从此无奈从医学院休学,去外面打工,因为饥饿,有过想死的冲动,再次受到曾经的歧视,索性因为自己的艺术生经历和曾经真心结交的朋友的帮助,让自己度过了最艰难的那几天,终于坚持到了伯伯的病逝,继承了遗产,再次踏上了医学之路!发现自己对于做医生更加得心应手!起起落落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让你对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让你对最底层人民有了更加深切的同情!你所经历过的事,你所读过的书,你所认识的人都是你最宝贵的财富,要学会好好使用!最重要的是学会总结,最终,善良的菲利普对于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宽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放弃条件优越的工作,选择去看看那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却发现爱情观成熟以后的他,已经离不开身边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终于找到了对的人!决定让自己的余生都想去和她一起度过,再次选择他曾经放弃了的工作!这不是第七步。
菲利普终其半生都在挣脱枷锁,寻求自由,却发现最后这道枷锁他怎么也不想解开,人生的意义或许就是寻找自己最想要的那把锁,锁住最想要的人和事!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8
为了省几个Money,我就在手机上阅读书籍,少了纸质书籍随意翻阅,看看插图的便利条件,四五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合上书以后,几天来书中阐述的生活观、价值观久久不能让我平静。
菲利普在人生道路上的困苦和抉择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和米尔德丽德的那段感情,很多人都觉得那并不是爱,而只是在情欲影响下的冲动。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那是爱,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爱而已。在我看来,他如果不是真正爱她,不可能做到在她和自己的好友勾搭上时还出资让他们一起出去潇洒,不会在她一次次无情地伤害自己之后依然伸出援助之手。若说只是为了情欲,那他后来已经对她的身体完全失去了兴趣,纵然她百般暗示和勾引也不为所动,这显然不是情欲所能解释的。更何况毛姆在《刀锋》里已经明确说过:“爱没有情欲就不是爱,而是别的东西;而且情欲并不是由于得到满足,而是由于阻挠变得强烈。”这是不是也可以解释,菲利普最开始的情欲也是因为爱而建立起来的'呢?
菲利普最终在莎莉那里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他为了她而甘愿放弃深植于意识中的环游世界的梦想,为了她而甘愿在一个小村庄里行医终老,虽然他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爱她,但是却知道自己对妻子、爱情、家庭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其他,他愿意为了她而停留下来。
小说的结尾比我预想的要好,原以为他也要自杀呢,可见,作家毛姆还是给读者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都在思考这一生,当我们身边的生活充满荒谬时,我们该如何抉择?一些人选择了默默忍受,一些人选择了勇敢挣脱。而菲利普恰恰是选择后者的人。虽然他每次的选择单从结果上来看不怎么高明,但我觉的这才真实的人生。不是所有人只要坚定理想,幸福就一定能实现。其实谁能说自己的人生就是最正确的道路?但明明有些人知道了错误却死不悔改,以至堕落沉沦。很多人就像菲利普一样去努力寻找人生的意义,可正如小说中说的:“人生就如同一条绚丽的波斯地毯,外表华丽,其实毫无意义。”是的,谁能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给穷苦的穷人看病,走危险的夜路,到阿特尔涅一家的农场中真真切切地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真实。
小说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不要惧怕改变和选择,原来可能是金科玉律,现在觉得荒谬时就要勇敢抛弃。人生最重要的是以一个怎样的心态面对未来,无论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知道往哪里走后,请前行。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9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名言似乎被很多人引用,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人生中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枷锁?
20xx年元旦假期,我读完的第一本书是英国作家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
这是毛姆从23岁写到37岁的一部巨著,不像毛姆的另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那样广为流传,但却更贴近大众的视角和日常体验平凡的生活。 1915年发表的作品,一百年后再读也不会觉得与时代脱节。沉浸在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故事中,阅读他从9岁到30岁的成长历程,伴随着他的欢笑与泪水、渴望与失落、痛苦与挣扎,见证他从欺凌到自我的转变遗憾。莲的童年变成了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的成年人。通过自己的成熟之旅,他逐渐明白了作者之所以将这本书命名为《人性的枷锁》,也似乎阐明了卢梭“处处是枷锁背后的深意”。
菲利普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温柔优雅的女性。只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相继去世了,所以菲利普从小就开始了寄养在叔叔婶婶家的`生活。
冷漠的牧师叔叔和柔弱善良的家庭主妇阿姨给了小菲利普不那么惬意的生活,却让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在阅读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姑姑对他的疼爱,也减轻了他依赖他人的痛苦。然而,从小就是个瘸子的菲利普,却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遭到同学的嘲笑和欺负,初恋时还被爱人看不起。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努力摆脱无知,思考人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
看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继人性的枷锁是放到最后来阅读的。因为喜欢这么一本厚厚的大部头书,你会不知不觉跟着作者游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爱所恨,所悯所怨。而后知后觉的将自身融入其中,来思索自身所活着的意义,追求的自由,渴望的爱情,心底的欲望。像一场洗涤心灵的救赎,久久不能释然抒发。
人类可贵之处就在于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残酷,我们仍在不断追求向往那美好的生活。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那是灵魂中喷涌出的`渴望啊!)真,善,美作为衡量人性的标准,显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爱情,我们将其倾尽心力去追求的,也终将会失去,因为我们谁也不曾真的属于谁,我们甚至都不属于自身。妙的是,它所带给你那种幸福愉悦的感受,真实又幸福,但你最后又不得不为失去后的苦痛来买曾体会快乐的单!爱情会死亡,而温情和习惯会取胜,就像爱有尽头一样,恨也有尽头。然而不能确信的是,我们究竟是仍在爱着呢?还是只在痛惜失去的爱情呢?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枷锁,牢牢被牵制住,动弹不得。想要逃脱枷锁便要一一寻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跃过枷锁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那你呢?
生命没有意义,这是菲利普在经历了众多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后得出的结论。但如果生命没有意义,那我们又何尝计较失败,成功。我们也只是在这大千世界活出一个小小的自身,做自身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这便是活着的意义,生存的希望。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1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间节点开始思考一些看似无用,实则特别重要的关乎人生的问题。出生、生存、生命、工作、事业、信仰、爱情、金钱、生命的意义、理想、自由…等等贯穿一生的需求,即是追求,也是枷锁,注定这一生不会太自由…
把自身带入情景,随着主人公一同成长,见证他生命中每个重要转折点,感其所感,体会他一路寻觅,寻找生命的意义,结果却发现生命既无意义,也无必要,就像编织错综复杂的波斯地毯一样,五彩斑斓的花纹不是有意义的必须存在,只是为添加乐趣而制的精美装饰罢了…当然,要理解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很难的,我们必须要提前转换思维,重塑标准。如果说生命无意义,那我们追求的幸福是不是也是非寻常意义上的枷锁,之前,我会以过的是否幸福为标准来衡量生命的价值,可最终发现自身过的一塌糊涂,而现在,我意识到也许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不在于此。幸福和痛苦都无关紧要,它们就像其他琐碎的细节,一同被设计到生活的图案当中,这种凌驾于生活种种意外之上的态度,让苦难啊,幸福啊,它们仿佛不再轻易能影响到我了…
这天地之间有不可计数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只是无休止的劳作,既谈不上美好,又称不得丑陋。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四季更替似乎不过轮回一瞥。他们就是如此在生活中木然老去。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纵然难以接受这个观点,亦或是事实,可作者的所见所想偏偏让我不得不信。好在知道这个事实也是喜悦的。人生既已如此颠簸可怖,知道它没有意义反而使人鼓足勇气、大胆面对。一步步释然,一点点褪去对生活无谓的挣扎与戾气,认识到:寻常最为宝贵,这样就能珍惜当下,珍惜拥有,珍惜我们所能把握的一切,更能明白:生活不在别处,就在你用心体会的当下,如果又操心今天,又发愁明天,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当你过不下去的时候,自然会有出路的,用平静的心态迎接着生活的亦或是美好,亦或是苦难。这种没有对峙的顺服或许才有无穷的力量,也可带来意外的惊喜,何不就这样享受褪去满拧的枷锁带来的.舒畅呢?
关于孤独。这一生都在寻找爱的人,爱自身的人,可能怕孤独吧,说起孤独,就像说起羞于启齿的疾病,看不见症状,却足以搅乱人心,发作的时候,就惯性向外寻求帮助,想混迹人群被人认可,想暴露群体被人欣赏。殊不知,要想根治孤独,还得向内和解,像外发现是噬心的枷锁,向内自省才是放过自身的唯一出路。慢慢地,孤独都成了奢侈的享受,也就不再受其累,一个人,一条路,一心一意完成朝圣之路…
生活的一切事情毫无道理可言,甚至没有规则亦无序,既然已经获知人生的最终归宿,那如何快乐地活在当下,就成了生活的现实意义,而就如何活,才能不辜负,依然要通过不懈的追求与努力,这些追求势必会涉及世俗、伦理、道德…以及欲望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人性的一道道枷锁,每每突破,确切说是释然,就会迎来真正的喜悦与平和,也会离真正的生活越近一步。所幸,这一生都在一边开启枷锁,又一边突破樊笼的循环里可谓挣扎,亦可谓享受,毕竟俗世的生活总有瑕疵,本无美丑,只有真相。
人性有多坚强,就有多脆弱,很多时候都在两个极致中来回奔跑,因不满自身而开始寻求改变,终究会在这件事上得以最大的释然,像作者说的他坦然接受了自身的残疾,尽管正是因为它,生活才变得如此艰辛。瘸腿让他的性格扭曲,可也赋予他内省的能力,让他能因此而自得其乐。倘若他的肢体是健全的,也许就不会对美有如此独到的鉴赏力,不会那样热烈地崇尚艺术和文学,也不会因生命百态而兴致勃勃…我们,也是一边怀疑一边笃定地前行,这种极致的矛盾带来的枷锁会让我们特别珍惜日后释然的喜悦,过程依然纠结,可是若再一次来过,依然会跟当下的自身抗拒,直到某一天离真正的生活越来越近,近到可以享受其中乐此不彼,不用受满拧之苦,不用忍受不可控的“身在此而心已远”的苦楚,可以安心地生活,平静地等待,这个时候,才是你真正生活的时候…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2
菲利普的很多经历、思考和探索让我深深产生共鸣,也曾经因为模模糊糊的喜爱抛下一切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从头开始学习新的技能;也曾理智思考果断放弃现状修正曾经的选择;也曾把冷漠当作隐匿自己敏感脆弱的保护色;也思考过宗教和道德约束对人思想行为的指引;也曾深受他人的.影响后来慢慢思考沉淀出自己的人生观;也一直在探寻人生的意义,毛姆的答案我接受,毫无意义地随机绘图、最后一刻才能看到完整的图案,只是并不觉得很满意。
其他人物也十分鲜活。菲利普男性友人性格迥异但群像共性显著,有些对话蛮有意思,有些对话简直像极了生活中盅两酒下肚上天入地无所不知夸夸其谈的一类(男)人。相比之下女性友人要有趣一些。和米尔德里德的反复纠缠气得我直上头,恨不得一目二十行赶紧跳过去。
可能对于平时害羞自卑的他来说,这种难以自持的热烈情感让他爱昏了头。放下尊严卑微讨好依然求不来她的爱,反而越陷越深。他圣洁化了自己对她的爱,而不是米尔德里德本身,她的种种缺点仍然清晰可见,但是菲利普醉心于这股激情无法自拔,所以才急于求得她的爱与陪伴而不是遵从本能地占有其身吧。
这版的翻译也非常顺,好几处把我逗得笑出声来,忍不住想要去看看原著和翻译哪个更精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3
看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继人性的枷锁是放在最后来阅读的。因为喜欢这么一本厚厚的大部头书,你会不知不觉跟着作者游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爱所恨,所悯所怨。而后知后觉的将自己融入其中,来思索自身所活着的意义,追求的自由,渴望的爱情,心底的欲望。像一场洗涤心灵的'救赎,久久不能释然抒发。
人类可贵之处就在于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残酷,我们仍在不断追求向往那美好的生活。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那是灵魂中喷涌出的渴望啊!)真,善,美作为衡量人性的标准,显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爱情,我们将其倾尽心力去追求的,也终将会失去,因为我们谁也不曾真的属于谁,我们甚至都不属于自己。妙的是,它所带给你那种幸福愉悦的感受,真实又幸福,但你最后又不得不为失去后的苦痛来买曾体会快乐的单!爱情会死亡,而温情和习惯会取胜,就像爱有尽头一样,恨也有尽头。然而不能确信的是,我们究竟是仍在爱着呢?还是只在痛惜失去的爱情呢?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枷锁,牢牢被牵制住,动弹不得。想要逃脱枷锁便要一一寻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跃过枷锁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那么你呢?
生命没有意义,这是菲利普在经历了众多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后得出的结论。但是如果生命没有意义,那我们又何尝计较失败,成功。我们也只是在这大千世界活出一个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这便是活着的意义,生存的希望。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4
大学毕业到现在就业工作得清闲空档期如约而至了,在假期的头两天鼓起勇气翻开老家还未拜读的毛姆的《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877页,64万字,很久没读过这么长的小说了。感谢毛姆,这一次仍然没让我失望。
《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已经像是身边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了,他迷茫、懦弱、敏感、犯贱,而且还是个跛子,最后本来可以诗与远方,却选择了结婚生子踏踏实实过日子,这下大家满足了吧?不知道这是不是毛姆笔下唯一的一次宽恕,让主角选择了凡人普遍接受的幸福人生。
故事从1885年的伦敦开始,菲利普9岁的那一年里失去了双亲。Philip的父亲是一位年轻出色的外科医生,家境殷实,但却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败血症去世,他的母亲当时正怀着身孕,可能由于丈夫去世这突然的打击加上分娩的痛苦,也在六个月后散手人寰,Philip的弟弟也没能活下来,就这样主角变成了孤儿,还是一个一只脚是畸形足的孤儿。
菲利普的伯父收养了他,这是一个刻板冷漠的牧师家庭,好在Philip的伯母对他视如己出,更幸运的是他在这里“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从而减轻了许多抑郁和忧伤。不久,菲利普被送进了特尔坎布瑞的皇家公学,这里是专为培养神职人员的寄宿学校,Philip的伯父希望他能在那里一直呆到18岁,然后去牛津大学,最后成为一个牧师,皈依上帝。在学校里,菲利普因为他的畸形足饱受同学、朋友甚至老师的嘲笑和侮辱,在虔诚地祈求上帝施与神迹后也未能应验,让他开始对宗教产生了最初的怀疑。
在学校呆到快18岁时受一个同学的影响,菲利普决心一个人去德国,因为他已经对宗教体制下的皇家公学深恶痛绝,虽然他的成绩足以让他顺利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但是那成为神父的未来还是令他感到厌烦。这是菲利普第一次自己选择放弃。
在德国海德堡度过的短短3个月里,菲利普结识了好几个喜欢谈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朋友,促成了他思想的开蒙,“我完全不懂人们为什么一定要信仰上帝”。放弃了宗教信仰的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宗教是他解开的第一套人生的枷锁。
回到英国的牧师公馆后,菲利普与一个大他很多岁的女人(估计应该大15岁左右)威尔金森小姐偷尝了禁果,但这一切并非出于爱情,而是青春期的性冲动和对异性的好奇吧。这段感情随着菲利普来到伦敦学习会计学就无疾而终了。菲利普是听从伯父伯母的意见想试着成为一名皇家会计师的,但事实证明他并不擅长数学,从事会计的工作让他感到痛苦,于是一年之后,菲利普第二次选择放弃学习会计。他对自己的绘画天赋产生了自信,决心去巴黎学艺术。
不顾伯父的反对,拿着伯母的资助,菲利普开始了第二段求学经历,这次学的是绘画,持续了2年。在巴黎的绘画学校里,一个叫普莱斯的小姐逐渐爱上了菲利普,但她相貌平平而且邋里邋遢,所以并没有引起菲利普的注意。在巴黎,菲利普看到了太多为了追求艺术穷困潦倒最终一事无成的人,开始反思自己付出所有最后也最多是个二流画家是否值得。而普莱斯小姐的自杀给了菲利普极大的震动,因为她学画所付出的努力无人能及,但却画不出一幅让人满意的作品,那么这坚持又有什么意义?菲利普决定放弃学画,这是第三次选择放弃,决定回伦敦像他父亲一样,尝试成为一名医生。
22岁的菲利普进入伦敦圣鲁克学院开始学医,在此期间他经历了人生中最疯狂的'爱情,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餐厅服务员—米尔德瑞德。这段感情中我们的男主角只能用犯贱两个字来形容,放弃了所有的自尊、毫无理智。米尔德瑞德前后三次背叛了他,第一次跟一个叫米勒的德国已婚中年人同居,还给人家生了个女儿。这期间一个叫诺拉的女子爱上了菲利普,可以说用她的柔情和体贴治愈了失恋的菲利普,但米尔德瑞德一回来菲利普原谅了她,薄情寡义地抛弃了诺拉,还帮忙一块养米尔德瑞德的私生子;第二次米尔德瑞德跟菲利普最好的朋友格瑞菲斯跑了,菲利普给人家私奔提供路费,希望米尔德瑞德疯够了能回心转意;第三次米尔德瑞德毁灭了他所有的家当,而当菲利普碰到街头凄惨的米尔德瑞德时仍然斩不断自己和她的联系。还好这时菲利普已经没什么钱了,他投资股票赔光了所有的财产,自己的学医生涯都继续不下去了,沦落在商场当巡视员,幸亏遇见了艾瑟里一家给了他急需的帮助。这段落魄的经历让菲利普大彻大悟了人生的意义,当他伯父去世后得到遗产完成学业的菲利普本来可以完成他环游世界的理想时,我们的男主第四次放弃了理想,选择与艾瑟里的女儿萨莉在一起,过结婚生子这种平凡幸福的人生。
我读的这个版本一共八百多页,说实话前面700页很难读,感觉色调很昏暗,接连不断的压抑、纠结、折磨、痛苦。在748页菲利普穷困潦倒时走进了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布满墓碑的房间,整本书的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以后的3页当中,顿悟了的菲利普打开了所有人生的枷锁—宗教、信仰、爱情、理想还有自我。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把生命放到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去思考,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放到浩渺无垠的宇宙中去思考,人生本无意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当你参透了这一点,注意这绝对不是消极的人生观,恰恰相反。追逐你认为的幸福与品尝实实在在痛苦同样没有意义,认同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对挫折、对痛苦有了新的感受,似乎能从上帝视角,也就是第三方视角去看待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种种不如意,然后一笑而过,那种感觉无比轻松。人生既然毫无意义,那么就不应该被任何枷锁囚禁,只遵从自己的本心快乐生活就够了,如果日子让你快乐充实暖,那就一如既往地过下去,如果日子让你空虚寂寞冷,那就剖析一下自己做出改变,也许就是这么简单......
《人性的枷锁》让我产生了许多自己生活中的共鸣,现在的我们都迷茫、冲动、多愁善感。曾经有人问我:大学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是找到能让自己从心底里感到快乐的事,值得一生从事的事。青春就是用来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因为“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时间资本再去重复菲利普那样“尝试—努力—悔恨—放弃—再尝试”的人生循环了。为了梦想拼尽全力无疑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拼搏过后放弃梦想的人也是需要莫大勇气的。但这一切,需要你在为每一个梦想拼搏的过程中都倾尽全力,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华丽转身的时候对自己说:我努力过,我不后悔。人生本无意义,好的与坏的结果都是浮云,留下的,只有一次次付出过后,只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图案。
淡化过去,活在当下,享受过程,忽视结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宋·辛弃疾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5
读完《人性的枷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波斯地毯”波斯地毯既是地毯也是隐喻,文中首次出现了克郎肖跟菲利普的对话,克朗肖就为了菲利普明白人生的意义,专门送了一块波斯地毯给菲利普。
好的小说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好的小说就是接近生活。那么我为什么读这本小说呢?因为它很出名,是一部名著。然而,往往这样的小说出读者却是无趣的,无趣到不能保证自己是否可以能够完整的把它读完。因为他会写一个人的外观,写一件衣服,或者写一餐饭,十分详尽。可是只要你坚持读下去你却会慢慢的爱上它。
是的,就是爱上了他的真实与平淡。很多世界名著都是这样,描写的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冗长而朴实的语句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变迁,和我们一样也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我们就是在这平常而又平淡的生活中度过一生。
如果一个人没有天分还要不要坚持呢?书中似乎建议我们放弃。我们不是天才,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内也成不了那个顶尖人物,你该怎么做?是尽快停步改投他行,还是继续坚持?
勤奋而努力却没有天分的普莱斯的自杀似乎是作者在建议我们放弃,就连我们的主人公菲利普最终也放弃了绘画这条人生路。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阶段;接受父母的普通,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只是个普通人。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一天天让自己过好,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书中诺拉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善解人意的恋人。但是,往往这样的人却不被我们珍惜。诺拉独立而坚强,对菲利普的爱平等而体贴,诺拉就像我们很多人都曾轻易失去的那个人。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许你需要一块波斯地毯来告诉你答案。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解释与态度,作者残忍的告诉我们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又大但的让主人公菲利普选择放弃周游世界的梦想而勇敢的接受平淡的家庭生活。是环游世界更能实现人生的意义还是娶妻生子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两者都没意义?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书里,可是翻了一大堆的书也没找到满意的答案。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亲情,友情,家庭里,但他们告诉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路而不是我的路。也根本不想照做。现在有很多人终日而思,四处寻找,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并不能得出确切答案。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只能他自己去找,就像克朗肖所提到的波斯地毯。我们经历的生命过程就像在织一张波斯地毯,有人织出了绚丽多彩,有人织出了杂乱无章,生命的意义就在这张地毯中,你织出什么样子,就代表什么意义。但无论如何,你最好把它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谈人生的意义,我有时也怀疑这文学的意义,它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就拿我自己整天写的这些文字来说,它没有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明确的作用和实际意义,或许写作和阅读就是它本身,并不为某个人而存在,它的意义也只是取决于写作和阅读他的人。
既然人性的枷锁永远都在,那不妨大胆一点。就像毛姆表达的一样:“人生既已如此颠簸可怖,知道它没有意义反而使人鼓足勇气、大胆面对。”我们一生所寻找的,其实都是配得上自己的东西。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相关文章:
毛姆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人性的枷锁主要内容04-14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04-07
梦见枷锁 锁链 手铐05-27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1-07
人性的光辉04-04
人性的说说12-31
人性的文案11-08
《人性的弱点》经典名言02-21
人性的光辉作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