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6-25 09:30:56
  • 相关推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总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当然不是金子,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看这样的书,领人感悟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你读到:“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诛求的目标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则黑色幽默,说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死后在人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坐了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两股颤颤,手足无措,幸好,这位老师一个熟悉的朋友较为镇静,扯起了嗓子喊道:“那个,某某某老师,快来改作文。”话音刚落,尸体应声而倒,再没反应。这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师在作业堆中疲惫不堪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

  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

  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

  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个方法是避免学生作业出现大量错误,教师批改起来才能健笔如飞,节省时间。我觉得,这是向我们课堂要质量的另一种说法,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少了,等同于我们教师的生命就延长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长线。”后一个方法的提出,我觉得可以稍作修改,采取平时分层次、不定期抽样检查,测验时候进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在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时,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诙谐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很能发人深省。确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选择,我想说:“克隆永远到达不了艺术的高峰。”别人好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

  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我觉得,在教学这条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原则,才可事半功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20xx年7月30日,到学校值班,看到书架上的书,抽出了《给教师的建议》,一本十分经典的书,常读常新,这本书依然值得一再去读。多读书,反思自己,不断成长。大概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在刚刚送走的一届学生中,体会颇多,回想三年时光,汗水无处不在,曾在操场军训,曾在教师上课,曾在晚上加班,曾在走廊改作业。作为任课老师,是快乐,作为班主任,是繁忙。

  永远的9.24班,当少年遇上我,是一种缘分。当我遇上少年,是一种眩晕。温和的'性格终究是使我扛下了许多。

  我在想,以后我再也遇不到这样的班级,问题少年多,不活跃,不爱学习,不爱运动,不爱思考,爱找事,爱打架,爱扯谎,爱偷懒。但是,有时候,他们也很可爱,会送鲜花,会周末打电话,会陪你吃饭,聊天,会在毕业之际,眼含泪水,会偷偷记得你的好。

  我时常想念我的班长,大概喜欢一个学生是没有理由的,他爱哭,爱闹,爱找事,心理素质差,他还考试作弊,可我还是想念这个学生。我不在班里的时候,他会管班,什么事交给他,也很放心。毕业典礼上,送了他一个定制的钥匙扣,希望他能考好。可是后来,我的小班长没有考好,我伤心了好几天。以后,再也遇不到我的小班长了。我再也遇不到陪我吃饭的王朝同学了,可以去撸串,可以去喝饮料。也没有何豪宇带给我快乐了。

  9月份,我会遇到新的学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走了的学生会回到母校看望自己,可是他们再也不是当初的少年。我也不再是新鲜的班主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对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良好的职业道德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严谨治学、勤于进取”、“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既是师德的标准,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行特征的呈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标准、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

  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即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等仍束缚着大批教师。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损害自尊心的批判,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最终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

  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变更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养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养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对学生的素养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养、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业务素养、个人素养、群体素养、单项素养、综合素养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根本素养。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养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觉者、传导者。假如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养,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养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养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良好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养根底,又有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开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有关专家指出,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师,应当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期望使许多教师觉得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这种心理定势使得教师不能和学生坦诚、直率地相处,不利于调节、疏导自己的情绪,因而严峻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21世纪是信息与生命大开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呈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到达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根底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开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持久的耐心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习得的,耐心能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假如说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容易冲动,那么,在所有的事情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老师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

  耐心同意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理解。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教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耐心和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困惑,使学生愉快地产生这种信任。假如教师把错误作为愚蠢的表现,假如他们忘记了错误使学生感到灰心丧气,更为经常感到羞辱,那么他们就会在与学生之间竖起不可逾越的障碍。

  有耐心的教师要克制自己,不要把容易理解的内容大讲特讲,要保持稳定的步伐,假如发觉大局部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会临时停下来,或者回过头来再讲一遍,但是假如一个学生有特别困难,这些教师就会尽量去查找时间,在课外时间一对一地进行辅导,而不会由于设法满足那些学生的要求而耽搁全班学生。

  总的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锻炼,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的正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盼望我们的学生不断前进,而且我们也想推动他们向前迈进,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好自己的耐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给我很多收获,书中的很多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参考意义,本书收集了各种案例,涉及各个方面,讲述怎样教育孩子以及在课堂上发生意外后的处理方法,还有在教学中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学生和教育学生的一些方法,收获多多……

  在学习时,我联想到我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正确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思考着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 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个别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美术课时,他们感觉美术课没有考试,思想就会放松开小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久而久之,他们的美术水平上不来,上课老是批平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文学,就让他成为一名文学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老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常被外人看作是轻松简单的,但实际上他们承受着各种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适当的释放时,会影响到老师一天的工作情绪。一个人快乐的情绪可能会感染一大批人,而低沉颓废的情绪也可能会使一群人情绪低落和感到沮丧。生活中,我们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很正常的。然而,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如此,即使我们在家里有很大的烦恼,来到幼儿园时也应该展现微笑。这段话引发了我对幼儿教师的思考。每个人都有情绪,经常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那么从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你是否问过自己:我做好准备了吗?

  合理的装束:

  虽然人们普遍都追求美丽,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诠释是不同的。有些人认为暴露自己的身体是性感美,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简单和庄重才是成熟之美。那么,在孩子们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美的呢?在我们准备一天的着装时,不妨问问自己站在镜子前的投影:孩子们会认为我漂亮吗?一旦我们有了答案,我相信我们的穿着一定是孩子们心目中最美的,也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

  情绪的整理:

  月有盈亏圆缺,人有喜怒哀乐,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掌控世间的万事变幻,但我们可以掌握对一些事情产生的情感反应。当每天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刻,面对孩子们稚嫩的呼唤和甜美的微笑,如果内心涌现消极和悲观情绪,就请将它们封存在心灵的一隅吧。因为我们需要面对的是纯真、天真的`童心。这时候,不妨稍作调整自己的情绪,整理好内心的答案。相信我们会得到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童真,更多的是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

  教学工作 的准备:

  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如果我们不将培养人才放在首位,那么再多的备课也是徒劳。从踏入教室的那一刻起,我们肩负着三十多个家长的信任和重托,更肩负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责任。现在,让我们问问自己,我对今天的教学准备好了吗?当我们满怀自信地展现言语和表情时,相信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辛勤耕耘,丰收喜悦”的感受,感受到孩子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进步。

  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每天都是崭新的开端和全新的起点。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大地上,我们开始迎接新的一天时,或许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你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但是学生的个性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的性格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也正因为性格的不同,折射在学习上也便有了差距,也就有了“学困生”这个词语,而最让老师伤脑筋的也往往是这些学困生。

  一位老师向我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所提到的“如何对待学困生”,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苏氏提倡人道教育,我们所进行的不是精英教育,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一样,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对于别人能胜任的`,可对于一些孩子确实个难题。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越久,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越低,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似乎的智力上无法胜任。我们给不同的孩子同等的任务与要求,“强迫”每个孩子都要一下提20桶水,一些孩子会在第一次时已经落队,勉强能完成任务的孩子也会因无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落队。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给孩子进行分组的办法,我想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在给孩子布置作业时,也可以进行尝试。

  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一上课,就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做小动作。看到这样的情景,如果情绪比较好的话会在课下苦口婆心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情绪不够平静会当面提示,甚至训斥。可并没有一点儿效果。我细细地想,孩子一直在打击和无趣中度过每一节课,看着别人跃跃欲试地举着小手发言,自己却对这些不感兴趣。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是多么紧迫的事情。在布置作业时,我走到他的座位,重新写了几道题,这些题目不需要太动脑筋。在交作业时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了作业,他脸上终于有了轻松的表情。只有两周的时间,课堂上又多了一个高高举手发言的孩子,他却不知我给他的题目很多都是要动一番脑筋的。

  是呀,孩子的学习就是智力劳动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让孩子在“劳动”中增长知识,更要让他们体验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就像书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条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自尊感举足轻重。教师对学生尊重,学生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对于学困生所听到最多的也可能是冷言冷语,所看到最多的也可能是那冷淡的表情。

  想起有一次,一个孩子高兴地问我:“老师,我也想每天写数学日记!”她是一个多么不爱学习的孩子呀,写日记,她能坚持写吗?“你可以不用写。”我对她说。带着一脸的失望她跑到了一边。我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呀。我自问,你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吗?

  对于学困生来说,对学习产生兴趣已是很难得的事情,可公正、平等的天平总是偏向优等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可太多的激励时机,我们都放弃了。心理上对于几个毫无办法的学困生也总是有这样一种想放弃的心态。也正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改正了这种心态。他提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这里面就隐含着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所受到的关心和尊重已远远地超过了那些学困生,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也就是那些被遗忘到一个角落的学困生。

  《给教师的建议》在“如何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上,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至好的方案:循序而进,持之以恒,耐心。也包括那些在学习上迟迟不肯开窍的孩子。

  经常说的一句话,教师的爱是无私的。这无私的爱更应像阳光一样,多撒向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多一丝温暖与滋润。让我们一起来关爱他们,把更多的阳光给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利用假期抽空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里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欢,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后令我头疼的孩子,他们就好象不小心丢失了翅膀的天使吗,那些学生的心灵,不是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吗?苏霍姆林斯基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有人说过,一个人忘掉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了。可是,如果剥除了我们孜孜以求教给学生的东西,在学生的记忆里,还会留下些什么呢?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生命所需要的良好营养,赋予了他们人生必要的生存智慧呢?

  这让我不禁想起几年前我教过的那个特殊的孩子。记得开学第一天,我看着这个个子比其他孩子矮很多,但是对陌生的环境一点也不害怕的小女孩儿,坐在座位上就自言自语,带的早饭是一小包豆奶粉,弄开以后,趴在课桌上就舔。当我看着她时,没有眼神的交流。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和她讲话,答非所问,含糊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

  看着这个小姑娘,我想她就像一位折翼的天使,来到了学校不能忽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她能随进班集体,不让她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因此,当她乱拿别人东西时,当她毁坏别的班绘画作品时,我都会当着全班同学面说她的年龄小一点,我们大家帮帮她。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刻意对待她,不区别她与其他同学,并且开展很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她参与其中,及时鼓励、肯定她,让大家忘记她的`不同,而记住她好的表现。关注她课间和哪些同学玩,不在班级提及关于她和别人不同的话题。教育大家要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她,要正确对待她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她的缺点,她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她一起玩耍,如果她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对于她,我觉得让她掌握生活中的知识更为重要。比如她认识钟表,让她知道了每天要按时起床,按时上学,遵守时间,在学校懂得了,楼道内不乱跑,这样做很危险,上课时不乱喊乱叫,那样做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不乱拿别人的东西,懂得了见面向老师问好。每次得到同学的帮助,都要向同学说出:“谢谢你的帮助”.....让她在集体中学会交往,懂得感恩。这些对于她来说远远大于了她学会了课本上知识的价值。记得有一次我生病请了两天假,刚到学校,她就就跑过来问我,这两天干啥去了,我都想你了。一次我踩在凳子上拿东西,只有她走过来说:“别摔着”,我高兴的说对着全班同学说“看,xxx长大了”。渐渐的,大家再也没有把她看成是特殊的学生了,都认为她种种怪异的行为是由于年龄小。渐渐的大家接纳她,她也是我们班级的一份子,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参差不齐的。但是,它们都在发展,都能发展,不管是高大的还是矮小的,强壮的还是软弱的,它们都各具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都会按着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发展、成长,这就是自然规律。智力上的差异本来对于孩子来说就很不幸了,作为老师,上帝为她关上了一扇门,我们要帮她打开另一扇窗。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折翼的小天使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他们像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感觉到他不愧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提出的值得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每个班级里有些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及格?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

  这是每个教师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样的,我也不由得深思起来,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一个师者应做到的工作了,反省自身,我们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我们的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真正尽到师者的职责,我们会不会歧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是不是除了成绩就看不到学生的一丝闪光点,作为学生——一个个幼稚的面孔,那种求知若渴的表情,那种希望得到肯定的神情,我们会不会板着面孔、那副高高在上、不屑一顾的样子,你知道给学生的'心理有多大的伤害吗?在他那幼稚的思维和心灵里,作为老师,我们不是恩赐给他们什么,而是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点鼓励,多从他们的思想和情操上去引导他们,他们需要老师去塑造的那苍白魂灵。

  我更能明白一个教师,不光从学生的成绩上去看待他们,更重要的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上去陶冶他们,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是学生的全部,同样的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还需要我们一个很长的过程。那么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教师,我们的教师能转变过来,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会再是为了“分”而得不到公平的对待。那将是我们为师的过错。

  教师,同样面对学习,再学习,我们也不一定是学得都好,我们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但我们同样也承认自己的不足,至少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体会到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我们也从自身的素质中提高自己的内涵,更好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利用闲暇时间,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作《给教师的建议》,真是受益匪浅。因为它给在教师的职业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的我指明了方向,在这里我想趁此机会谈一点自己拜读完这本书后的随感,以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再加上他个人智慧的结晶。全书通俗易懂,贴近教师的工作生活实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解决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身受老师们的喜爱,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该书是以建议形式出现,共计100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等等。每一条建议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常面对的情形,所以每次阅读起来都倍感亲切,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对待同一问题上所存在的不足,并会以书中的建议来要求自己做改变。我想:也许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所在吧!

  在100条建议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以及如何去教育后进生。说实话,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有十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年中,一直困扰我的就是如何去教育那些在老师眼里所谓的“差生。”曾有无数次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也曾有无数次想对这些学生说放弃,但最终不管是那种决定,总没有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而在拜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渐渐明白了自己该尝试着想哪个方向努力。书中指出儿童发展上的偏差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首先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其次是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第三是早期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面对这种种形成的原因,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相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势必会一无所获!书中又以非常生动的事例证明了这一道理。后来回想自己以往对待那些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按照这个原则去做,结果自然就适得其反。因为自己在当初,明知道他达不到我对他的要求,却硬要强求,最终自然就会得到一个不好的结局。但现在明白了这一道理以后,我想自己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如果再碰到类似的学生,自己必定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只要他们有进步,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那也是我教学上的最大收获!

  此外,书中所提到的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对我来说也是感触颇深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不懂得积极进取,是不能适应新时代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更远的要求的。读完了书中有关于这一方面的建议之后,让我懂得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必须对自己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必须去不断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总之一句话,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触是颇深的,对我来说也确实是受益匪浅的。因为它给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摸索的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在这里我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以与大家共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

  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如此的对待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

  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这本书带给我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一扇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阅读类似这样的好书,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谈到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想这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这都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许多学校或班级中,总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成年累月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过着压抑、苦闷、甚至没有自尊的生活。教师们出于职业的道德和责任,常利用休息时间帮他们补课,但不管怎样努力,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他们依然是所谓的“差生”。假期再次拿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感触颇多。在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时,我不再是苦恼、不再是埋怨,相反则更多的是信心和耐心。

  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待学困生,首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让这些孩子不要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欢乐。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说:“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所接触的,乃是自然界里所有的东西中最精细、最敏感、最纤弱的一样东西——即儿童的脑。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是呀,儿童早期获得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同龄的孩子,因为接受的教育少,甚至根本没接受什么教育,孩子的认知水平远远低于别的孩子,以至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读书……这也就是说,孩子学习困难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后天环境所致。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学困生,可能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埋怨,或者将原因归咎于孩子的智力问题,从而间接的否定了孩子。因为教师日常工作很繁忙,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孩子,所以最容易忽视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师的建议是“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平的、民主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快乐,生活的乐趣。

  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学习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欢乐的源泉。我们教育者应该帮助学困生爱上阅读,并且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得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也就越敏锐,自然我们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在他的实践中,甚至把读书作业,而是唯一的作业,这一做法收到了好的效果。这一做法确实有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尝试引导学困生进行阅读,有些孩子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渐渐地爱上了学习。当然,除了让学困生爱上阅读,我们还需要多关心、帮助学困生,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困生学习不再困难。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呵护与珍爱每一个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一看到第一条就令我爱不释手,同时也领略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瞻远瞩,于是我下定决心要一口气读完这本书。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一条深刻的道理,但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每个学生都各具特色,我们要以个别化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并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学生而言,“五分”的成绩代表优秀,而对另一名学生而言,“三分”就已经是他的一大突破。老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当前状态和潜在发展水平,以便制定适当的教育教学策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概念: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他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可能达到的潜力。两者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学应以最近发展区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内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超越现有的水平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开展分层教学,上周的理科教研会中我们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有全力以赴,我们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然而,除了分层教学,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当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玩玩具、聊天等行为出现(这只是指轻度障碍的学生),我们常常抱怨:即使我们的课堂管理技巧再高超,也无法保证学生在整个课程或每一分钟都能够专心听讲,因为学生的障碍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其实,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一下:是否存在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亲爱的同行们,如果我们能够认真考虑如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参与脑力劳动,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没错,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他们根本不会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没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个体,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作业,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我们还年轻,我们需要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今年暑假,我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这本书,的确受益匪浅,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洛维奇·苏霍姆林斯基真不愧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的称号。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首先,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见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重视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升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但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但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身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其次,对于班上有几个后进生,作为教师,也许你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大喊素质教育的今天,你的成绩却被学生的考分所否定。我怀着即使他们不成才也要他们成人的思想,一次一次地给他们补课,鼓励他们学习的欲望。自认为自身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这本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

  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再次,“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明确提出了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初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一个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这次寒假,作为新任教师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这位前辈给我们这些新任教师的谆谆教诲。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道:“我一直都认为,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孩子用心去认识世界,用心去感受人的状态,不仅仅是亲人、朋友,更是他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每一个人。教会小孩感受他所遇到的人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也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能力。”读完这段话,我感触良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因此教育是需要人文关怀的,仅仅是教会孩子们知识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冰冷的做题机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共情和感知的能力,教会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的社会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是多变的、是繁杂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免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这时候,作为引导者的我们更应该耐心地因材施教,用善意去感染孩子,教会孩子学会用“仁爱”之心看待世界。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让家长和老师头疼不已。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他用丰富的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给了我很多新的方法和启发,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一词。

  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更难。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突破自我的机遇。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我们这些新任教师提供了方向,指导我们如何做“教师”,如何做“好教师”,如何做“顺应时代发展的好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的心头竟冉冉升起一轮春阳。让我感受到了平静中潜涌的力量,朴素里暗蕴的深刻,那么这本教育书集则进一步坦露了作者的教育情怀,呈现了作者的.清醒思考。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书育人,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资深者所凭依的,通常亦是自身在“摸爬滚打”“斗智斗勇”中的“见多识广”与“心知肚明”。可是,面对一届届一班班一个个禀性各异、情感丰富、懵懂叛逆的学生,经验再丰富的老师怕亦难免会有懵圈无措之时。这本书可贵之处在于,将诸多教育现象、教学情境及师生冲突中的教育人由一个晕菜的“当局者”在不知不觉间劝慰成冷静的“旁观者”,然后反求诸己,循本溯源,终以良策化危机,以理性胜鲁莽,以真情服人心,让人心头的纠纠结结霎时如浮云飞散,且在豁然顿悟间增了智长了智慧……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步伐。坚守教育初心,耕耘教育梦想,读书不辍,思考不停,实践不止,并努力挣脱教育的倦怠、狭隘与伪俗,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能早日抵达应有的教育高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0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1-0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1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4-26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1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