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6-13 10:02:25
  • 相关推荐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书中最不幸的婚姻,无疑是“我”姑姑依芙琳和姑父坤德,依芙琳记恨坤德爱的人不是她,这一恨就是一辈子,甚至影响到下一代。依芙琳放不下她的执念,把婚姻当成了爱情,过去了的事情,久久不能放下,终成了人生悲剧。婚姻中的夫妻,面对矛盾时,要多问问自己,日子还要不要过下去,如果要,那就请宽容、忍让吧,一起携手走向未来。

  书中幸福的婚姻大抵是一样的,伊万和娜杰什卡,一眼看中,一辈呵护,百般包容,相互尊重。再看主人公“我”的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非常疼爱她,面对丈夫的意外,她没有逃避,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死,生活中豁达开朗。遇到的.第二任丈夫,也非常地爱她,正如她自己说,和拉吉达在一起感觉自己像是穿行在山谷中的风,而和瓦罗加在一起就像是畅游在春水中的鱼。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当我们从阅读中见过众生后,就不会被生活中的所遇击垮,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能量与之抗衡。是的,我们要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解,学会接纳,学会释怀,面对世事纷繁,就让我们用宽容的胸怀容纳缺憾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我是麦田的熟人,我有二十六岁了,今天在我在麦田地头散步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九十岁的老人讲起的故事。她说,她是风和雪的老熟人了,雨雪看老了她,她也把它们看老了。

  我不想先说我看到的这个故事,当我看完的时候,其实,我在思考,到底这个故事想要讲出什么呢?我也不想用百度百科的话语来解释,因为我觉得说服不了我,直到我看到了这段文字。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和孤独!当我在达尔文的街头俯下身来观看土著人在画布上描画他们崇拜的鱼、蛇、蜥蜴和大河的时候,看着那些已失去灵动感的画笔蘸着油彩熟练却是空洞游走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一团猩红滴血的落日,正沉沦在苍茫而又繁华的海面上!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的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沉重的凄风苦雨吗?”

  故事的最后,他们会是什么样呢?现实的他们,最后又是什么样呢?

  她说: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这个故事其实不是很长。它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不长的故事讲述着鄂温克族百年历史。有温情、有痛楚、有磨难、有欢乐,小小的部落有着世间一切的悲欢离合,且神秘令人神往。

  这个故事的人物有好多,但最难忘记的就是萨满的接替者妮浩。仿佛她承担了这份神圣的责任,就必然付出代价。为了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一个一个的逝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很多时候都在交代人物的死亡,不只是妮浩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人,有的是正常的老去,有的则是意外。

  很多人都逝去了。

  故事的讲述者淡淡的`经历着,静静地叙述着,忍受着离别,然后迎接着新生。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地吧!在我读故事地经历中,最开始会因为人物地离别而哭泣难过,慢慢地,随着年龄地增加,随着听的故事越来越多,其实死亡并不觉的可怕了。

  回到老家,在田地间散步的时候,发现又添加了几座新坟,在与家人的聊天过程中,发现,很多人也在记忆中慢慢淡忘了,一转眼,最近梦到的亲人也已经离开了十多年了。是什么淡忘了呢?我想,是街道上一群陌生孩子的笑颜,是恍惚间突然就长高长大的小孩,是翻修了一遍又一遍的房屋,是记忆中健硕的老人再见已是步履蹒跚,我想,这些淡忘可能是因为新生,也可能是因为岁月。

  有新年,便有旧年;有新生,便有老去。

  这应该是人生必须的经历吧!

  就像作者所说的“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的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各有各的走法。”

  死亡,其实司空见惯,我们现实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有时候远比故事中的更为脆弱,我们的生命看似坚不可摧,顽强至极,实则遇火则化,一推即倒。

  死亡,对于你,对于我,始终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命运莫测,生死无常,其实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段未知的冒险,与其被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耗尽生命力,不如珍惜和善待我们所拥有的平凡的每一天。

  即使有一天死亡来临,不要恐惧,所有的离去,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到来!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从山神旁边经过,不能大吵大嚷。鄂温克人崇敬各种各样的神,但这些神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信仰才让鄂温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

  命运,在书中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比如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走的路,就离开了。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偿一命,这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还有许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发现,也不被打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这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奔腾的河水带走了时间,冲刷了历史的印记,带不走的,是坚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因为董宇辉老师的“由衷深沉,不知所以但一往深情的爱”,我翻开了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一种平静优美的生活美感,使我仿佛获得了精神上的释然与归宿。

  这本书以一个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口吻,叙述了这个在大兴安岭深处生活的游牧民族从繁荣到被现代文明冲击而日渐式微的历史变迁。

  [生命的敬畏]

  《额尔古纳河右岸》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鄂温克人对生命的敬畏。

  生活在森林里的鄂温克族人民与驯鹿是密不可分的,在他们的眼里,驯鹿像孩子一样珍贵。文章中甚至有一段还写道“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连一头驯鹿都是神圣的,他们看待生命的平等观念,怎么不值得现代人类学习呢?我们平常的新闻报道上经常有人虐待动物的现象,那些残忍的人是否想过,动物的生命也是值得尊重的呢?而那已衰老的鄂温克族对于任何生命都敬畏的那股人情味儿,却在这越来越先进的社会越来越黯淡了。

  与现代不一样,鄂温克族人民举行葬礼的一种方式叫“风葬”。当逝去的人的身体融入风中,人们希望他们仍然能听见大自然的声音。或许以现代人的观念,这样的想法显得荒唐,然而对于古老的`鄂温克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他们对离世的亲人最美好的祝愿呢?这又何尝不能彰显他们对生命的虔诚呢?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汲取到了一股力量,它教我去敬畏生命,去在淳朴的善意里找到归宿。

  [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民族,山川和湖泊是他们的家人。他们受馈于自然,同样也尊重自然的一草一木。

  作者迟子建曾说过:“如果山峦给予我的是勇气与激情,那么大海赋予我的则是宽容的心态和收敛的诗情。”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需求常常无法被满足,人们对于孤独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沉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着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呢?当我们真正做到敬仰、热爱自然,内心才能得到充盈,我们才会拥有超越孤独的内心与勇气。

  《额尔古纳河右岸》告诉我,自然就是力量,它会像神明一样庇佑着你。人要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信仰的传承]

  作品通篇都充斥着一股独属鄂温克民族神秘的色彩。

  小说让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妮浩,她是一位被当做神灵的萨满,可同样是个悲剧性人物。她不能改变自然法则,每救活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作为母亲,她忍心失去自己的孩子?但她说:“我是萨满,怎能见死不救呢?”为了苍生,为了大爱,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牺牲自己,她的精神是多么的高尚,可她又是多么的无助啊!这令我我想到了庄子的一句话:“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我敬佩她,敬佩鄂温克族的他们在目睹了那么多撕心裂肺的死亡之后仍对人生抱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的民族信仰。

  鄂温克人民的信仰是什么呢?大概就是他们那坚韧、顽强、博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种族延续的根,即使鄂温克民族渐渐衰败,即使这信仰有时会与现代文明产生冲突,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大兴安岭的深处,有一种磅礴遒劲的声音,那是鄂温克永不衰退的坚定的民族信仰,你听见了吗?

  原始与现代的碰撞,美好与痛苦的并存,快乐与悲哀的交织,谱写了这一首令人潸然泪下的生命乐章。《额尔古纳河右岸》,它给了我坚定的勇气去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坦然面对这世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5

  这是一个90岁的鄂温克女人的自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他们在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他们遭遇了日侵,他们经历了—,最后,在所谓先进文明的“侵袭”下,他们不得不在游牧与定居之间游荡。不过,这是一部女人的书,似乎应该荡气回肠的历史,在迟子建的笔下,在“我”的口中,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自然、生动、诗意、悲情……

  人与自然

  故事由“我”的诞生开始,“我”出生在寒冬,有一个姐姐也出生在严冬,但因狂风掀了母亲生产用的希楞柱,姐姐受了风寒,出生两天后就死了。自然赋予鄂温克人一切,也会不时残酷地收回它的恩惠,“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第二任丈夫瓦罗加被熊揭开了脑壳。

  即使自然很无情,但鄂温克人并不愿意离开森林。可是现代文明在“侵袭”,伐木工进驻森林,铁路公路伸进深山,动物四处逃散。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依旧的游牧生活又将他们带回森林,定居点激流乡最终成为一座空城。只是人心开始浮躁,有的.年轻人甚至走上歧途,如孙子沙合力因盗伐天然林被判刑三年;外孙女索玛不停地与不同的男人幽会,然后不停地流产,无法出嫁。为了孩子们,女儿达吉亚娜筹建了新的定居点布苏,可是“我”觉得他们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山林里。

  人与人

  在人与自然的大主题下,人与人的故事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里面有数段美丽的爱情。如母亲达玛拉,在年轻时与兄弟俩相遇,兄弟俩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以射箭一决胜负,最终林克成了达玛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萨满孤独终生。在林克去世后,尼都萨满再次追求达玛拉,可是弟媳不能嫁哥哥这一族规,扼杀了两人的爱情,也让两人的生命日渐枯萎。

  而姑姑依芙琳的爱情则是一场悲剧。她嫁给了不爱她的坤德,怨恨充斥其一生,她甚至讨厌自己的儿子金得,认为金得如坤德般懦弱。她为儿子安排了一场婚事,金得反抗不得,上吊自杀了。坤德令依芙琳再次怀孕,可是依芙琳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流产了。

  人与神

  鄂温克人信奉萨满。在小说中,萨满确实具有神力,能呼风唤雨,救人性命。可是萨满也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妮浩继承了尼都萨满的衣钵,可是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一个孩子。但是身为萨满,她的职责就是救命,即使是有罪的“马粪包”和偷吃驯鹿的少年,她也要穿上神衣,跳神救之。最后,妮浩为祈雨救火而死。

  茅盾文学奖如此评价此书: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

  因为董宇辉老师的推荐,才有幸读到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到了鄂温克族在原始森林的狩猎生活,令人心生向往。简单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一切都很简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故事也很简单,而这一切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他们的一切都很简单,简单生活是传承,是积淀,在他们信仰的神庇护下,他们的生活很简单。他们一直都生存在山林中,与外界的联系很少,顶多是交换一些必备的生活物资;从小到大与驯鹿为伴,积累了足够的生存经验,才让生活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喜庆的日子里,他们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饮酒欢畅,直到天亮。看完这本书,会对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令人感到恐惧,不胜其烦,很容易对那种生活心生向往。但是现代社会的人,是很难适应那种生活的,在那种环境下,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谈享受那种生活了。

  读这本书,最让我意难平的就是不断地有人死亡,而这本书中讲故事的人,大多数故事都与死亡有关。面对生命,面对死亡,他们虔诚而又豁达。对生命的敬畏,面对死亡的豁达,才是这本书令人读了又读,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

  生与死总是那么动人心魄,生死之间有大秘。死亡一直笼罩在鄂温克民族的`头顶,生存环境虽然风景优美,但是生存状态恶劣,大人小孩随时都在经受着死亡的考验,虽然他们一辈子都在森林中生存,但是再多的经验也不能保证他们每一次狩猎都能平安归来。

  书中给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是一个女人,从她小时候直至生命的尽头,把给她留下深刻记忆的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了我们。她有一团火,是她出嫁的时候,她母亲送给她的,这团火一直伴随着她,直到她老去。火是文明的象征,生生不息的火苗,预示着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她在周围的石头上画了很多画,那些画我们没有看到,只能根据描述想象,但正是这种想象,反而让那些画变得鲜活起来,那些画上的驯鹿,蹦跳着走进了我们的心中,也让我们更加渴望身临其境去欣赏那些画作了。

  最后,他们部落的人大多数都下山了,定居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只是不知道他们的人生有没有变得更好呢!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7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生活在中国东北山区的鄂温克族人们的历史变迁和演化。打开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民族的历史。风格不粗糙,充满了温暖和同情。读完这本书后,是我不得不提笔写下自己的感触。

  小说讲述部落首领最后妻子的故事。从一百年前到现在的社会;从部落的第一个识字的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动荡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纪的安康,从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红色砖白色瓦的村镇;这些变迁记录着这个民族的沧桑。

  这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的民族。他们与驯鹿一起生活,保持一个游牧的的习惯,随着驯鹿迁移或停留。他们以打猎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这是一个临时的“家”。他们现在没有工业文明,生活在原来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恨的疯狂的民族。不娶他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嫁给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烧正旺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达马拉与林克和尼都之间的爱,激烈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伊万对那杰什卡悠长绵远的爱,像一股清泉的味道,进入我的身体,洗刷了我的心扉。敢爱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挣扎是破碎和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说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这是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作为萨满的妮浩以救人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还依然为偷取驯鹿的汉族小伙跳神。他们明知会以危及自己亲人的代价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战胜畏惧,勇敢地选择帮助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一种蕴含在一个民族内在品质中的善良和勇气,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助人不难,难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为助人而助人。用真诚的心和行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了。

  这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通过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和谐社会的民族。他们实行平均主义,食品严格分配,多余的食物或财产储存由专人保管。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要负责熏猪肉,用动物毛皮制成衣服。没有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保持简单的感情,互相帮助,团结,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饥饿和疾病。

  通过鄂温克族人质朴、高贵的品质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应该团结、互助、自立、自强,更应该有大爱无疆的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

  读罢《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心一下子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淡然。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性格多种多样,爱情千姿百态,生命脆弱无常。回归到现实,就会觉得所遇到的任何人,面临的任何事,一切都是正常的存在。

  关于爱情

  要想赢得爱情,你就得要勇敢,不然你看到的就是别人的风花雪月。

  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弟弟鲁尼,他对爱情的态度是大胆的追求,主动出击,面对竞争对手金得,早一步跑到女方的部落去求婚,最终把妮浩带回了自己的部落,那时他尚未成年。伊万却是用几张孢子皮以及他那大而有力的手,从商人手里换回了俄罗斯姑娘娜杰什卡。

  书中“我”的父亲林克和大伯尼都是通过射箭比赛,赢得了母亲的芳心。而在父亲死后,大伯为母亲亲手做了羽毛裙子,母亲也穿着这羽毛裙子围着篝火翩翩起舞。而“我”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迷路的途中,偶然相遇,燃烧起爱的火花,并走到了一起。

  关于命运

  命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因果关系,是缘由自己过去的选择和行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

  书中描写了大量关于人物死去的情节,有的人无缘无故的死去,有的是离奇的死,执着的死,无奈的死,以及勇敢的死,你就会觉得人生路上,一切都可以看淡、看轻,没必要去纠结过去的事,也没必要忧患尚未发生的事,坦然地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心平气和的去善待自己,宽慰自己,并能够从容前行。

  书中意外死亡的人物很多,“我”的第一任丈夫拉杰达是在寻找驯鹿的路上被冻死的;第二任丈夫瓦罗加是在保护放映员死在了熊掌之下;老达西是为寻狼报仇后被群狼吃掉的;小达西曾为日军效力被造反派打断腿意志消沉开枪自杀的,他媳妇杰芙林娜为此选择吃毒蘑菇殉情而死;“我”的姐姐小列娜却是因为磕睡冻死在了驯鹿背上。

  关于性格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一个人一个性格,最后却都活成了“自以为是”。

  书中人物性格各异,“我”的姑姑伊芙琳尖酸刻薄,是因为丈夫有一个前女友,而记恨了他一辈子;老达西执着孤僻,年轻时因一只狼咬断了他的腿,而一辈子所做的事就是为了报仇,驯鹰寻狼,最后死于群狼之口;小列娜懂事,富有爱心,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漂亮小姑娘,却因为害怕尼都萨满做法害死他父亲,和“我”一起在尼都萨满帐篷里陪他说了一晚上的话。

  书中有一个坏角色她的名字叫瓦霞,她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已经和别人订了婚,却带着“我”的二儿子安道儿“失踪”了一个晚上,安道儿无奈娶了瓦霞。书中“我”的第二任丈夫的弟弟拉吉米,对养女马伊堪则是过度的宠爱,总以为她没长大,不让她恋爱,不让她结婚,最终马伊堪和一个鄂温克男人私奔,生下一子,孩子两岁后,选择了跳崖自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9

  借读了一本叫《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书,大概是由于迟子建女士在我们的心中的地位不够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几本崭新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仍然保持着它的青春,我曾经问过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知道不知道迟子建这个人,他们一致的.回答是不知道,没读过。果不其然,幸好我读了。它的内容、它的形制、它的文化、它的内涵、它的现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自那以后,我开始爱上了她的作品。所以,在我看来并不一定是那些一直在我们口口相传的人的作品才是不朽的作品,或是某些年代某些事件中的才是珍品,而这些当代人的作品也一样,只要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或是有着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或是让你喜爱的作品并在你的传播下得到大家认可的,因此,不论是什么时代,是什么人的作品,即使是现在无名无姓的人的,都应成为“经典”。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了解这些民族的文化,试问一下,少数民族的同胞们,你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你们都不知道,或是仅仅是一点点皮毛,那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汉人呢。在试问一下,咱们汉人又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了解、不珍重自己的文化,它就已经相当于从世界上消失了,它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甚至是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

  第一次知道《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是在最近爆火的东方甄选的直播间里,主播董宇辉特别自豪地说:“我一定要死后,在我的墓上刻一句话:我把一本非常好的书卖出150万本。”所以很好奇这一本让他热血澎湃,疯狂推荐的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马上网上下单读起来。

  故事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诉说经历开始。书中介绍了一群鄂温克族人,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世代与驯鹿相依为命。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处迁徙游猎,仿佛身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当时主播介绍的时候也说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然而,美丽而神秘的大森林里,却隐藏着无处不在的危机。族人们与猛兽殊死搏斗,跟恶劣环境百般周旋,依旧无法阻止亲人的离去和民族的衰落。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死亡,一次次无可奈何的失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顽强。

  整本书被分为被“清晨”“正午”和“黄昏”三个部分。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清晨是一天的希望,这个时期的鄂温克族充满了生机,部落中富有色彩的人物陆续登场,有精干瘦朗爱着妻子的林克,勤劳爱美善舞的达玛拉,温厚隐忍却很孤独的尼都萨满,勇敢健壮的鲁尼以及美丽不幸的拉吉达等等,每个角色都色彩饱满让人印象深刻。这时候的色彩是清新欢快的,不断有人结婚,不断有新生命降临到这个部落。正午是一天的顶点,也是这个部落的辉煌时期,主要人物都正值壮年,他们肆意挥霍着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了部落的生存,和雪灾、瘟疫、战争做着艰苦的斗争。黄昏进入了一天的尾声,鄂温克族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衰落,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原始森林遭到乱砍滥伐,这个古老的游猎民族被迫下山定居。

  一本书读下来,我了解到那个古老的民族,那个民族的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们热爱那片神秘的大森林,感受着他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充满爱恨情仇的真挚感情,不由得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百年沧桑和时代变迁而深深感慨。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

  当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心灵受到了一份洗礼,那么古老的苍凉,那样遥远的沧桑,都是我从未见过的。我惊叹于那个古老民族对自然的执念与敬畏,对情感的洒脱与自然,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对他人的关怀与热情。他们,与山与水长在一起,与麋鹿在风雪中坚守,与饿狼在月夜间搏斗。都是这个民族的人真性情的象征。

  我惊叹于世间那天造的美景,额尔古纳河右岸得天独厚的美景。“太阳已经落了一半,他把向西的水面染黄了,所以那条河看上去好像一分为二了,一面是青蓝色的,一面是乳黄色的。”这是光之晕染。我迷恋麋鹿走过的深秋寂静的林,它们轻轻地吃着白蘑菇。迷恋堪达罕游过的夜色的山,它在水中嬉戏,这是乐之生灵。我向往落在铁皮风箱前的一群黄蝴蝶和林间披着白色袈裟的白桦树,它体内流着新鲜甘美的汁液,这是林之纯洁。那里的秋一定是极美的,那里的夏一定是热烈的`,那里的冬一定是严寒却又孕育着春的。

  那儿热烈的人情更使我震撼,谁曾想一个整日为生存

  奔波操劳的少数民族竟是如此的敢爱敢恨。它们的婚丧嫁娶同样如我们般隆重,他们对爱情也是如我们般渴望迷恋,甚至更加忠诚热烈,他们也有信仰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有一个女人,她是本书的主人公,她把一生献给爱情和信仰;有一个古怪的老头,他训练一只鹰,最终他们与伤了他的腿的狼同归于尽;有两个萨满,一个在对一个女人的思念中悲伤死去,一个用自己孩子的性命救活他人;有一个妻子,为了和不爱他的丈夫怄气终身,扼杀了腹中柔软的小生命;有一个青年人,为了违抗母命拒娶不爱的人,吊死在一棵枯树上;有一个老妇人,为了表达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穿着为传统所不允的结合中恋人送的羽毛裙子,在儿子的婚礼上舞蹈直至生命的凋亡~~~

  萨满舞蹈在这本书中有诸多地方提到,这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第一次是尼都萨满为救一个女孩性命,舞蹈让一只小灰鹿代替女孩去了那个灰暗的世界。当日本人来的时候,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祖先的威严,衰老的尼都萨满再次披挂上神衣,这一次他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拼命地舞着,跳着,伤口消失了,马死去了,他也倒下了,但他倒在对祖先的骄傲里,对恋人的思恋里,他归去了想去的地方。从妮浩成为萨满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救死扶伤,为了救偷食物噎死的人,别的营地的病人,她牺牲自己孩子的性命,一命抵一命,从先民起的生存之道。他们舞起时,天地为之撼动,草木为之哭泣,命运为之改变。披挂的神衣,神型的木偶,象征日月雷电的铁片,传递着这个古老民族的低吟。

  我从未来过这片地,但我神往初秋飞舞在林中的黄蝴蝶,那种清冷的感觉,那么干净与淡然;夜间燃起的篝火,热烈的舞会,爱人间的心心相印;淳朴自然古老的生活,与鹿共处的宁静之道,那一切都是那么美。仿佛是不可触碰的梦境,又仿佛是一觉醒来就能到达的归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

  嗨,你好,我是小米,很高兴通过文字与你相遇~

  这是一篇完全由书中情绪引导所写的读后感受,难得让人一气写就,全然因为这本书,让人读后难掩情思。

  合上《额尔古纳河右岸》,没有一口气读完的酣畅淋漓,更多是一种悲凉,仿佛亲眼看着一个民族消亡,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传统氏族部落文明湮灭,一点一点走向尽头。

  作者描绘了生活在我国东北部大兴安岭深处,额尔古纳河沿岸的最后一支狩猎部落(驯鹿部落)鄂温克族的故事。他们狩猎为生,和放养的驯鹿为伴,独特构造的房屋希楞柱让他们方便迁徙,储藏物品的“靠老保”是他们迁徙的保障,神奇的萨满为他们治病救人,传统的丧葬、婚礼、生育文化延续着独属部落的文明。

  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回顾自己的一生——“我”,暮年的老人,回首生命中过往的人事,始终围绕着活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这是全部的“我”所认知的世界。年少时的好奇朝气,为人妻时的坚韧柔情,为人母后的坚强沉静,“我”和乌力愣一起成长,当我行至暮年时,我的乌力愣也在文明的发展中消散,“我”能做些什么呢?只留回忆和讲述罢了。

  生命中依次出现过的'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父母、亲人、爱人、朋友、儿女、孙辈,在原始的传统生活中,渐行渐远,部落一点点没落,人生在不断失去旧人和迎接新生命中成长,岁月的长河里重复着死亡与新生,接替中奔流向前,流淌在那片遥远的、神秘的原野……

  当读完这个故事,合上书后反复咀嚼体味,这本书带给我的个中滋味,我该如何形容表达,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两个词最为贴切:苍凉悲壮、沉郁悲凉。

  一种平静处起波澜,于静寂中直击人心的美与悲。

  董宇辉形容这本书带给他一种平静的美,他曾这样介绍《额尔古纳河右岸》——

  “驯鹿逐苔藓而栖,人们在森林中相遇,也在森林中分离;人们在自然中获得,也在自然中失去。我们就如自然的精灵一样。你看到水鸟从湖面上飞起,你牵爱人的手,在山巅看漫山红叶;架起了篝火,月光下,萨满起舞,人们饮酒纵歌,直至天亮。”多么美好的图画,多么让人动容,又是多么让人向往。

  美好的画面,如今读来却觉悲凉。鄂温克族的故事该怎样继续上演?森林植被的破坏,驯鹿可食的苔藓越来越少,老一辈人对新定居点的不适应,游猎民族的明天会走向哪里?《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多美,读后的感受就有多么悲。

  随着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的离世,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民族,迟子建以此为原型写下这本动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们该庆幸,有更多人看到,还有人、还有文字能记录描绘属于这个民族的美,让更多人看见。

  最近,用这篇读后感做了一次读书分享,其实当自己读出来后发现了许多遣词造句问题,但仍然想以最初写成的文字推送出来,只因这是完全随所思所想流露而来……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3

  大兴安岭那片广袤的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人,才是最懂这个地方的。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女作家,她是多么的热爱这片白山黑水和这片古老的原始森林。饱含深情的描述在书写着这片神奇的地方和神秘的古老民族中发生的事。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一个古老而饱经沧桑的声音开启,叙述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变迁,人员更迭。刚读到这里时我眼前一直浮现的是坦泰尼克号开始时老年露丝缓缓的讲述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大明宫词开场那缓缓的苍老的哀怨的旁白,“据你奶奶讲,我出生的时候,长安城阴雨连绵。一连数月的大雨将大明宫浸泡得仿佛失去了根基,甚至连人们的表情也因为多日未见阳光而日显苍凉伤感,按算命先生的理论,这一切主阴,预示着大唐企盼的将是一位公主的临世。”。一如既往的迟子建式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简单的文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神奇的效果,这就是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吧。对细节细致的描写,读着读着仿佛置身于森林中,河流旁……,好像作者描写的就是我身边的事,跟着他们一起打猎,一起驯鹿,一起迁移,一起看着萨满跳神,一起听那风声,那雷声,那雨雪闪电,那潺潺的流水声,那原始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时候一段一段的文字忍不住就读出声来,好像渺小的我站在广袤的天地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特意查了下百度,“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正源,中俄界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境内。在《旧唐书》中称之为望建河,在《蒙古秘史》中称之为额尔古涅河,在《元史》中称之为也里古纳河,在《明史》中称之为阿鲁那么连,自清代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

  河流,山川,驯鹿,堪达罕,乌力楞,希楞柱,靠老宝,日月,星光,一个个意象结合起来是那么的美妙,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风葬,把死去的'孩子扔到向阳的山坡,弟弟林克和哥哥尼都萨满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为了争夺她,相约射箭比赛,最后林克娶了达玛拉,也许是哥哥射箭的最后一刻让着弟弟,也许是宿命让他射偏了,可他的内心依旧深爱着她,在弟弟死后他为她用蓝的白的羽毛做了一件裙子,她也非常喜欢,由于部族的禁忌,最终没有在一起,令人唏嘘。

  清晨和正午虽然也描写了一些人的死亡,但节奏是明快的,轻松的,从黄昏开始渐渐令人压抑,死亡的气息愈发浓烈,妮浩每每跳神救一个人性命时,必将带走一个自己的孩子。一命换一命的宿命,笼罩着这个坚韧的氏族。

  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一天时间里,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老婆用它九十岁的苍老声音讲述了这个民族的百年命运从开始到被现代文明归化,对应这她从小时候到结婚生子到老年的这一辈子,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意也很更加深刻。

  “如果把我们生活着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的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属于大兴安岭山脉。”

  读完最后一行文字,心中充满了苍凉的无力感,从原始的自由自在的捕猎迁移生活到定居,自由自在在林间跳跃奔跑的鹿被圈起来,最终森林被伐木工人的一个烟头毁灭,这个古老的鄂温克族的起起伏伏正如原始森林一般由宁静安逸变得吵吵闹闹。

  原住居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该何去何从,在保护和发展间如何平衡,如何保护这些原始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这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思考和问题。有时间多去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吧,看看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会永远的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就像迟子建说的那样,“我愿意用我的手去触摸生活,用我的脚,脚踏实地把我作品涉及到的地方,能走到的尽量走到,像写《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等,我都是要去实地看一下。这时你再驾驭题材的时候,这种不适感会消失,会越来越跟它水乳交融。”

  总之,这是一段美好的阅读体验,干净的文字,如汩汩的清泉,缓缓流入心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4

  驯鹿、灰鼠、白桦树;萨满、希楞柱、靠老宝,它些极具民族特色的词汇,带着原始森林的静谧,带着北方冻土的气息,向我们扑面而来。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们踏入了一片陌生而神秘的领域,结识了一群热血激情的人民,领略了那个正在与现代融合却又崇尚传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民族的独特风情。

  这本书讲述了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的故事,讲述者是一位90岁的老奶奶,她坐在火塘边,用苍桑的语调,为我们讲述她的民族和她的生活,讲她们怎样从300年前的.河左迁到河右,怎样在河右的土地上逐草而生、繁衍不息,既亲近自然又勇敌灾难、既相亲相爱又不乏冲突、既敬畏神灵又不失刻板、既热烈奔放又难免忧伤。

  故事很精彩,因为故事发生地是广袤静谧、遥远而神秘的,人物的生活回归自然和原始的,他们的信仰是神奇而令人叹服的,而人物的性格,更是豪迈、质朴、自然而纯粹的。

  故事人物众多,但均个性鲜活、有血有肉,让人又爱又恨又痛又惋惜:有尖酸刻薄又极有预言性的伊芙琳,有为了信仰而痛失爱子的尼浩萨满,有爱喝桦树汁爱穿裙子的达玛拉,有坚强却又固执得愚昧的拉吉米......

  故事开头很吸引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我有了强烈的一听为快的期待感,要想追着她的讲述,一窥那片神秘土地的真颜。

  故事的文字很有感染力,它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仿佛人物的所有动作、话语、目光,都能与身边的山谷、河流、树木联系在一起,用这样的文字告诉你,她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她们的爱,已经倾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中。

  梦醒所见,满眼星光;侧耳所听,鹿铃泠泠;张嘴呼吸,是清新的空气;闲时所想,是熟悉的过往。所有的爱,所有的记忆,都深植在这片土地,无法分开。这是老人最爱的生活,也是我们梦寐以求所向往的生活。

  愿现代文明的步伐,依旧为这群人留一片净土,愿她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能在发展中不弃传承。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

  在我心中一本好书的标准:一是读完后意犹未尽,令人遐想;二是给予人积极正面的思想启迪。而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这样一本书。

  读完一本书,往往有很多想说的话,该从何说起呢?为了有一个思路,就从刚翻开书的那一刻说起吧!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一位九十岁的老者,以讲故事的口吻拉开了本书的序幕。原来,这位老人要讲的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一个少数民族部落——鄂温克族。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至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个民族的风俗人情也许能够给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某些思考。

  初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给我的感受是:与《百年孤独》有点相像,当时感受到的相像只在表层:一是书中人物的名字不易记住,且很难理清人物关系;二是和《百年孤独》一样充满了离奇荒诞的情节,有时无法用正常思维理解,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发现,这两本书对于孤独都做过注解,这里我引用《百年孤独》中的话:“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我们常常期望别人理解自己,殊不知,别人的出现只是辅助自己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消逝在我们看来是顶重要的事,可在鄂温克族这里,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敬畏生命,在我看来,他们尊重自然与生命的规律,只是他们看透了生命终将逝去这一规律,因而无惧它。书中这样描述死亡:“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的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书中对苍老的描写,读完让人在一瞬间不那么惧怕衰老了。或许本书传达的另一个思想就是:人应该平静地对待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意外、分离、得失……

  眼前的苟且与诸多不如意常常令我们痛苦不堪,而迟子建老师《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一些文字,可以让我们暂时逃离现实的纷扰,回归大自然的静谧与舒适。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就是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动情刻画:山野间绽放的花儿,徐徐吹拂的晚风,夜空忽明忽暗的'繁星,驯鹿脖子上欢快的铃声,人们围着篝火欢快舞动的身影……这里的人与物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好!

  一本书不能帮我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却可以在我们面临困难时给予正确的向导,给我们鼓励。

  书中人物直率纯真简单的性格我也很喜欢,他们爱憎分明,悲人之悲,乐人之乐,他们的爱恨是那样简单,他们的生活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他们依山傍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生活的那片地方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读这本书,也让我感叹个体之渺小,在永不停息的时间与奔流不止的江水面前如沧海一粟。这大概就是苏东坡《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要表达的意思。

  故事讲完了,生活还在继续,那就让我们都好好热爱生活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精彩01-24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1-10

[精]《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3-07

杨柳岸,晓风残月03-07

河在河的远方读后感03-19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作文04-08

杨柳岸,晓风残月作文01-09

劝别人回头是岸的句子03-18

爱在左感恩在右作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