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
这是一本很柔软的书,武志红将家庭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剖析,娓娓道来,直指人心,真实得让我不敢去面对。
婴儿:
面对自己内心的婴儿,是武志红心理治疗的核心。所有人格上,感情上的问题都源自于三岁前母亲和婴儿的关系,那个时候,大人们认为的无知的婴儿,却是最敏感的心理学专家,他们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在他们小的时候没有展现出来,却会记在心底,从今后的种种行为表现中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婴儿期的无助和愤怒。
成年人在恋爱中的不顺利,家庭关系的扭曲,恋母情结,恋子情结,外遇,叛逆,压力,焦虑...种种家庭问题的背后根源都是三岁前和母亲的关系,这个婴儿从小一直跟到大,他健康成长,还是被扭曲地藏了起来,都是和母亲的关照有关,可以说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谁都无法取代,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爱与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词。三岁前超过两周的分离就算是长时间的分离,但是这种分离对于大部分的婴儿来说太普遍了,妈妈的产假只有半年,半年后就要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是阻碍和孩子亲密接触的一个巨大障碍,但这前三年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矛盾让妈妈焦虑,母爱成了婴儿的奢侈品。
哭喊是婴儿试探的信号:
婴儿会有情绪的反应,哭喊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妈妈如果对婴儿的哭喊有密切的关注度,随哭随到,婴儿就会觉得妈妈由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妈妈看得见,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安全感。如果妈妈觉得婴儿哭就让他哭去吧,反正等下就不哭了,这样长期以来下去,婴儿就会形成一种无助感,觉得这个世界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是没有力量的`,于是就用无回应告诉妈妈我内心的绝望,长大以后就会自卑,不敢去控制,不敢去探索。
因此优秀的妈妈要有对情绪的敏感能力,并且对婴儿的情绪能够及时地捕捉,并且与婴儿形成积极乐观的互动,婴儿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自于自己的母亲,长大后他会把和母亲的这种关系投射到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情绪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心灵上变会产生共鸣,愤怒的情绪是在表达自己的委屈,接纳情绪比提出办法更有效果。
这是三岁前妈妈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若今后其他年龄段对孩子依旧维持这样奉献式的爱,便会形成溺爱,溺爱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是自己的幼年,把自己童年没有得到的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孩子,溺爱其实是父母的自恋,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因此在溺爱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觉得父母什么都能给自己包办,如果有些事情自己搞定不了,父母也搞定不了就怪父母能力太弱,从而与父母产生冲突。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小到小时候主动想帮妈妈做家务,大到青春期的叛逆,这些信号是孩子在像父母宣战,我自己有力量,我不用你们的力量我也能做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如果父母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就算失败了也无条件地包容接纳孩子,这种逆境就会提高孩子的挫商,孩子本身会明白事情是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好的结果也会被接纳,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去尝试,去试错,去体验,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就是充分的爱与自由,人之初,性本善,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孩子不会做出很极端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出了极端的事情,父母就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的教育方法用错了,让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本无错,他们的错都是大人造就的。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身教效果大于言传,健康的家庭关系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都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一段好的爱情是疗伤的妙药,否则爱情的模式就会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进入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
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爱能抚平伤口: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也找到了我自己想要的答案。我总是迷茫,总是无力,总是没有激情,找不到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每天像一具被抽去灵魂的躯壳得过且过,总是容易困,总是容易乏力。我之前认为我是睡不够的原因,但是休息的时候我一天就算睡12个小时,或者一整天躺在床上,也充电不够,总觉得身体中缺少了一种能力,像是被符咒封印了自己的活力,看完武志红老师的分析之后,我深切地明白了我的存在只是一个假自我,我的身体服务于别人,服务于别人的安排,服务于别人的评价,从别人的眼光和话语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我把自己内心原始的欲望和生命力压下去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什么该由自己去争取,看起来平静如水,实则没有活力没有欲望,为了他们的想法和心情而活,所以我反应迟钝,因为我的身体和灵魂是分家的,并将真自我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
假自我者,仍在寻求为真自我留一块纯净天地,常用的办法是,他的真自我与哲学、理论或纯粹精神结合在一起,完全不沾染卑俗的身体。但身体是真实的,身体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所以,这个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得不到身体的滋养,沦为虚幻。所以我消沉,我爱睡觉,因为只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才能和这个真实的自我建立连接,我想,我建立真实自我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成长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学会与家进行分离,尝试着自己独立去探索这个世界。
真实的自我告诉我不喜欢这种被掌控的生活,就连工作也是被掌控性非常强,身不由己地做很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思考很多事情的意义,却没有头绪,依旧按照这种畸形的体制运转下去,我必须花时间思考自己内心的婴儿是什么样子的,把真实的自我和身体建立链接,这样才能唤起我体内的能量,激发自己的活力,让生活不被绝望和抑郁所吞没。
了解我自己,成为我自己,学着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看得见自己的力量,不要再做一个好人了,让自己内心中邪恶的力量被看见,活着也就更真实。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2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他是中国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我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读了三本他的书,分别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身体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很易读,读完后通过武志红老师的专业讲解,我们能够发现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进而让自己在生活中避免这样的情况。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上,也许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谁对谁错,再加上武志红老师的专业心理讲解,对于这个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活矛盾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则,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老公,但儿子和老公都是一个人,这个时候男人必须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不然家庭的关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看一个问题一定要看到始终,看到本质,如果仅仅看表面,仅仅看谁和谁发生了矛盾,仅仅看这个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都是错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其实一步步思考下来,会发现,往往表面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则本质问题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按照表面问题来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势必一生受益。所以,与其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家长自己去读这本书,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能够给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辅导班,不是老师,而是家长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够被照亮的生命。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3
上周,在孩子班主任的推荐下,一口气啃完了《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武志红,作为知名心理学家和师,用丰富的个案材料和专业的心理学原理,剖析阐释了很多家庭问题,例如婆媳问题,母子情结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等等,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原生家庭对下一代的诸多影响,同时提出了可以缓解问题的一些观点,例如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婆媳关系不只是婆媳关系而是三角关系等等。这本书引用的心理学专业理论较多,作为业外人士,有些地方看得迷迷糊糊,如坠云里雾里,但也有很多地方看得真真切切,如同亲身经历。这本书,对恋爱择偶、家庭建设、子女教育等方面,有很多指导意义。让曾经自诩“一切为了孩子“的我们这些家长,不得不自叹惭愧,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观念和教育理念。
书中提到,“我们一生中会与许许多多的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恋爱是我们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只论亲密度,亲子关系一点不比恋爱关系逊色,但是亲子关系是天赐的,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痛苦。”,当然,恋爱不是对亲子关系的简单。实际上,我们不会按照现实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而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为我们潜意识中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但是,等蜜月期过后,两个人的距离到不能再近时,我们就会将恋人当作现实父母,以前对现实父母的那些不满,现在会转嫁到恋人的头上,而且,在转嫁时,我们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道理,这个时候到了考验一场恋爱的关键时期,要想超越这个时期,最好的情形是,一方面,我们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绪不是因为现在的恋人产生的,而是过去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恋人继续扮演着理想父母。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我们一直在循环,只要你努力,就能打破这个循环。”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一样需要被尊重的人,不要将恋人当的工具。“一个健康幸福家庭的建立,从恋爱择偶开始,学会认同,学会互相尊重,这两点对于能否从恋爱平稳升级到婚姻,能否建立幸福健康的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讲到,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启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或岳父岳母)、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岳父岳母与女儿)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糟糕的婆媳关系;二、严重的恋子情结。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过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家庭而言,”烦丈夫、爱儿子“,“‘没’丈夫、爱儿子“,”太愚孝、轻妻子“,都是不健康的模式,它们会很容易地把这种不和谐关系传递到下一代。子女终究要离开父母而生活,他们不该成为父母的最爱。父母的最爱,应该是夫妻彼此,这种爱的模式和气氛,更有利于构筑稳定健康幸福的家庭。(PS: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原因,我们可能很难改变我们的上一辈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努力纠正我们的价值观,尽力把健康的家庭模式传递给下一代,努力在我们这一代,打破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书中也给了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例如溺爱的心理是宠爱自己。外表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给予自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和自我成长。有一种溺爱叫包办型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只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时机,实际上他们对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眼中不信任自己的感受,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除了溺爱这个话题,书中还提到了“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爱的背后其实有一种恐慌,一些家长无法忍受孩子的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别离的规律。“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做的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对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会因此而苦恼,父母发现,他们必须一直为孩子操心,而孩子那么会经常感到闷烦,甚至还会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样。这种窒息不难理解,因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就是在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并且,这种“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这样看,孩子也这样想,社会也这样认为。表象可能会欺骗人,内在的情感常常不会骗人,被掐得厉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PS:有时候孩子对抗的并不是父母安排的内容而是安排本身,或许于此有关)“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一是叛逆期推迟,前半生为别人而活,后半生为自己而活,成心和父母、老师乃至单位领导对着干。二是缺乏生命力,太好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罢,努力工作也罢,都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对努力来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大的热情,仿佛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他们兴奋(PS:佛系青少年或许跟这有关系)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举例很生动,剖析的也很深刻,以上只是摘抄了一局部,不再细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原书阅读。原本想写书评,谁知一不小心写成了书摘,弱化了评论。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读者看了原书以后都能翻开自己的五味瓶。这本书,用了《为何家会伤人》这个题目,我猜,他最想表达的就是,如果我们的上一辈家庭是幸福的,就让我们努力继承这种幸福,如果我们不幸继承了上一代的痛苦,就让我们努力把这个轮回链条在我们这一代的家庭里解开,别让他继续伤害我们的下一代。慎重理性的选择恋人伴侣、用心铸就和谐的夫妻关系、学用真爱帮助子女成长。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4
这周集中看这本书,现已读完。贯穿全书,好似在阐述中国社会的巨婴现象,以及成年人所停留的心理发展水平。那源于最原始的伤害,每个成年人的心理文化都停留在婴儿水平,绝大多数的爱与痛苦,都与原始的基本事实联系在一起。婴儿时期妈妈角色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即已成年,也在寻找一个无条件满足自己,照顾自己的“妈妈”,而那个认为对的人,便是一个好角色,完美的,拯救他的人。
前几天跟弟弟陪妈妈去体检,那是因胆囊切除后多年的胃病,做胃镜前妈妈害怕的不得了,要选择无痛。当护士过来给她扎留置针的时候,吓得说疼吗?眼神还不住的投向我,我过来拥抱,让她不要紧张。妈妈依着我,好像撒娇不让扎针,当时不理解,为什么妈妈像个怕打针的`孩子一样。回忆往事,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过分宠爱着我们,一点疼痛都被她心疼的不得了,孩提时也曾诧异,没有多疼,那时妈妈说是心疼。后来终于明白妈妈在童年的时候就失去了妈妈,没有母爱却坚强的长大。而现在,妈妈一方面对我们百般疼爱,另一方面是渴望得到童年逝去的母爱。此时真想走到妈妈身边,再给她一个拥抱。
从缺失的爱中成长起来,即使体格健全,心理仍是那个内在小孩,读的过程中,懂了许多,因为是心理书,所以明白越多可能也会有点坏心情和自卑感,甚至失眠。所以内化能量很重要,认识自己,没有糟糕和卓越之分,只有拥抱自己才能内化这部分的能量,告别假自我,活出真自我!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5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他是中国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我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读了三本他的书,分别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身体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很易读,读完后通过武志红老师的专业讲解,我们能够发现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进而让自己在生活中防止这样的情况。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上,也许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谁对谁错,再加上武志红老师的专业心理讲解,对于这个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活矛盾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那么,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老公,但儿子和老公都是一个人,这个时候男人必须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不然家庭的关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看一个问题一定要看到始终,看到本质,如果仅仅看外表,仅仅看谁和谁发生了矛盾,仅仅看这个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都是错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催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其实一步步思考下来,会发现,往往外表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那么本质问题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按照外表问题来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开展中,势必一生受益。所以,与其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家长自己去读这本书,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能够给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辅导班,不是老师,而是家长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够被照亮的生命。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6
对此书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有一些感触。
我也会常想这件事,自己到底有没有品质成为一个好妈妈,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一个孩子,怎么带好孩子,只是觉得年龄到了,世俗观念里也觉得应该要个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有我是父母,所以孩子的所有都属于我这样的想法,有一种想法是,我爱你,所以我养育你,于是甘心接受孩子的缺点,调皮,失败。另一种想法是,是我养育了孩子,孩子就得听我的,甚至把自己的没有实现的梦想重新寄托锁定在孩子身上,心里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种持续的'自我感动让人遁入一个循环,不管孩子是不是愿意和喜好,再加上失败的人生经验,化学反应出一个控制欲超强的怨念,变成孩子挣不脱的束缚。
很多时候,孩子要从我们这里学习的是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与自己和周围人打交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平凡和执拗,如何与自己和解,而不是控制一条自认为是绝对正确的道路,保证孩子能一直平稳走下去,可是,人生哪来绝对的安全平稳,孩子有权利学着掌控和开启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给孩子的每一步予以搀扶和摆正。
(假如是作为小孩,也应该意识到,如果能认识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就不能简单的说“我的事不用你们管,我的事与你们无关”,因为这不是事实,走过一些路有了一些人生经验之后,才会懂得,听父母的话也是对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7
在我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有好多人虽然已经为人父母,但他们自己都极其不成熟,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却偏偏要生下小孩,然后又不能尽好做父母的义务,这种人最是可恶,只生不养,还有一类父母,便是把小孩当成另一个自己,用来替自己完成本人没完成的梦想,小孩已经不是小孩,而成为了一种工具,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痛苦全部倾倒到孩子身上,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活活被勒死。我有时候也会很难过,我的妈妈总是干预我,尤其是不允许我自由谈恋爱。父母离婚后我和弟弟都跟随爸爸,那时我才五年级,那天早上我蹲在家门口刷牙,妈妈就拿着行李要走,要离开这个家,别人抢着她的行李不让她走,可是她去意已决,我知道留不住她,生气的大声说道:“让她走”,她走的那几年从来不会打电话过来,再见她是初二的时候,那时的我对她也没有特别多的感情,只是知道我该叫这个人妈妈,仅此而已。我从小便几乎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爸爸长年在外打工,我的青春期没有叛逆,因为爷爷奶奶不会去约束我,更不会责备我,虽然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照顾,但我有关心我的爸爸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我的童年还是很美好的'。虽然爷爷奶奶很爱我,但他们并不会去教育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所有的道理都是从课本上学习的。从书里我学到要爱父母,尽管他们有不足之处,还要懂礼貌,敬师友,要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不讲脏话。凡事都要懂得换位思考。每天保持微笑,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可以帮助的人。就这样我变成了现在的我。我不知道我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是否会像书里说的那样潜意识里有伤痕。就是这样的我,还每个星期给从小抛弃我和弟弟的母亲打电话,只是为了表达我对她的尊重,可我感觉她对我的情感的干预让我受不了,我心里一直很排斥她给我安排相亲,我觉得她没有资格这样做,但又不好拂了她的面子。她把我对她的尊敬当成了约束我的权利。她要求我和网恋的男友分手,我刚开始为此和她大吵了一架,可后来我竟然妥协了,就这样我伤害了信任我以为会和我有未来的一个男生,相亲后就和你分手,我真的很抱歉,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虽然我有点气我妈妈的这种做法,可是我却不愿意去反抗,因为我怕累,我不想筋疲力尽,所以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没了牵挂就无所谓了。父母对子女的过分要求,伤害了子女而不自知,就像我妈的做法,她以为那是为我好,可是事情是我只会更讨厌她,但我看到她老了的样子又不忍心,于是我把这种讨厌压下去,但只要她和我打电话的时候说到相亲的事我就会爆发,对她大吼大叫。我以前从来不对人发脾气,更没有对长辈态度不好。但我真的很烦。我想自己做决定,可总会有来自个方面的阻力,我在尽力处理,发挥最大的自由。
在此向你说声抱歉,你还是你,可我好像不是我了。我所处的这种情况,我不知道对我的行为有怎样的影响。所以我看这本书想着寻求答案。发泄了一些情感,可是还远远不够。我希望我能做的更好。我在尝试着做的更好。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我用了1个多月,终于看完了!书里梳理了很多现代家庭所具有的典型代表案例,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中国式家庭。
在第一章节中,夫妻关系是整个家庭中的支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只有夫妻关系和谐,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爸爸的最爱,而你排在第二位,以后会有人像爸爸爱妈妈一样,去爱你!还有很多人找自己的另一半,是按照自己理想中父母的样子去找的,例如从小父亲在外忙碌,不顾家,那么女儿就有可能找一个事业有成,能力强但又顾家,在家里是暖男的那种。
第二章节中,父母要大胆的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在天空中翱翔!随着年纪的`增加,孩子在长大,作为成人,他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太多的干涉不仅不会帮助,反而会适得其反!作为不同的一代人,思想观念一定不一样,所以适度的尊重与距离,会让孩子懂得感恩!在不做违反原则性的前提下,尽量把孩子推出去,并且说孩子,你真棒!大胆的去做吧,我们是你最铁杆的粉丝!这样,孩子会有很大的成长,并且亲子关系也会很和谐!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这一章节,其实在说父母们不应该将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更多的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素质提升!有时候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的问题,是家长把焦虑、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在最后一章节中,作者深刻的剖析了当前中国式家庭中,存在的最尖锐的问题。
1、我们都爱我们的父母,但是爱的表达方式不一定是全部听父母的话,也就是常说的愚孝。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使自己成长的速度赶得上父母年老的速度!能够让父母安度晚年!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孝!毕竟,时代不同、认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不要愚孝!
2、我们要活出自己,有一段很有智慧的话,人生有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愿你从现在开始,从那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开始,活出你自己。
3、婆媳关系,是中国当代NO.1的问题,每个家庭都逃不脱的话题!其实,婆媳关系是一个谎言,三角关系才是真相,而作为三角关系的核心儿子,必须负起责任来!
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人生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往往是在找一种圆满,将自己没有的那部分补足!家是港湾,爱是退路,愿你我能够坚信真爱,缘分降临的那天,会很快到来!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9
对武志红和这本书都听说了很久,终于看完了。本书既有鲜活又真实的事例,又夹杂一些心理学理论介绍,偶尔还有作者近乎抒情式的感慨,比一般的心理学专著有趣易读得多,怪不得那么受欢迎。书中还是有很多闪光的点或句子戳中我的。有些道理是我以前懵懂知道的,现在更强化一下;有些是我也明白认同但忘了实践的,现在看到又提醒了我一下。现在就随便总结几点我的感悟。
第一,生命的意义在于自由选择和创造,所以要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第二,真正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不能建立在要求上,而是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爱上,爱又来自深深的心的链接,链接又来自于真正看到并尊重彼此的感受。
第三,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变成《渔夫和小金鱼》里面的那个可怜又可悲的渔夫。
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和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是拿来给父母争面子和实行人生价值的,他们是独立的.生命,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要接着爱的名义扼杀他们寻求自己的人生使命的机会。第四,不要一味强调孩子要乖、听话、孝顺,也要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负面情绪(当然方式可以讲究)。好的家庭氛围应该是允许情绪流动的。人都会有情绪起伏,家长可以发脾气,那为什么不让孩子发脾气呢?难道是谁强大谁才能发火吗?所以,以后我要鼓励我的孩子表达她的情绪和感受,接受她发脾气。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
最近读了武志红的著作《为何家也会伤人》对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了一些认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包括武志红,海蓝,《灵魂摆渡》,教育行走理念的学者张文质,认为认识自我得从童年开始。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背景,就像你脚下的土地,你一生都要从中汲取营养!土地的营养不断地导向你生命的所有的局部。这种‘导’的过程从来不会中断。所以,我们总要不断地回到童年,重新从那里汲取营养,汲取力量,汲取理解。这就是人类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生命态。”
这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在说《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说过的一段话。童年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了基调,许多心理疾患也是在童年就埋下了祸根。被爱包围的童年,快乐无忧的童年,将为一生的幸福打下根底。陪伴年幼的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和保护。
婚恋观也是可以回溯童年的,有些人的婚恋观就是修正童年的的错误。24岁的张丽在广州一家外贸工作,她爱上了大他三岁的同学王江,因为王江符合她理想中的男人形象。张丽在广州长大,她爸爸跟另外一个女人离家出走,直到她十六岁才回家重新和妈妈复合。因此,张丽恨爸爸,她发誓一定要找一个和爸爸完全不同的人,“不能再让孩子重复我童年的灾难!”而王江正是这样一个人。可见童年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诞生,第二次是恋爱。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在热恋当中,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还是修复童年。恋爱不只是两个人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回溯童年,童年的记忆总是有选择性的,在许多人的心目里,童年是用来装点记忆的纹饰,但在文质老师的心里,童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其实说起来,复原到童年的时候,生活中有些处境是很苦涩的,有时候是很,有的时候是很无奈的!——我的父辈们,由于他们成长的、生活的.、生存的极为艰难的处境,他们生育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但是他们没有好好地教育我们,更没有很好地爱我们!但这一切的经历,都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构成滋养!这种滋养需要我们不断去回溯。只有在这样不断地回溯过程中,我们才能理解我们痛苦的缘由,才能从这个痛苦的缘由中继续扩张我们思考的视野,把它放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命运中不断地去反省它。”
我们总是习惯记住那些伤害,那些不堪的悲伤的消极记忆,从而会学会了很好的伪装,从不肯真正认识自己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家毕淑敏在《我很重要》里更是高扬了生命的主体意识——“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所以,无论我是谁,我得成为我自己,我为自己重要地活着,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生命。
正确认识自己,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开始,面对问题不逃避,不对抗,不完美,才美。为何家会伤人,为何你会有痛苦的记忆,那就是没摆正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在一个家庭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夫妻关系,而并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理清了这些关系,你就会不再控制子女,不再把他们攥在手心不肯适时放手,不会再抱怨父母,有些人一生之中都处在怨恨父母的情绪之中,而社会,学校,国家主流意识又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孝顺,明明受了伤害,谁都不理解你,你自己也在埋怨与自责中纠缠,不才怪呢?而这种又是没有人理解的,认为你是咎由自取。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不相信爱情,会婚姻破裂,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会遭遇各种负面情绪困扰,好好回溯你的童年经历,回溯你的成长经历,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你的人生阅历中,特别是青春期以前。愿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地生活,从认识自己开始,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出发。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1
最近读了武志红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对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了一些认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包括武志红,海蓝,《灵魂摆渡》作者 ,教育行走理念的学者张文质,认为认识自我得从童年开始。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背景,就像你脚下的土地,你一生都要从中汲取营养!土地的营养不断地导向你生命的所有的部分。这种‘导’的过程从来不会中断。所以,我们总要不断地回到童年,重新从那里汲取营养,汲取力量,汲取理解。这就是人类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生命态。"
这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在说《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说过的一段话。童年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了基调,许多心理疾患也是在童年就埋下了祸根。被爱包围的童年,快乐无忧的童年,将为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陪伴年幼的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和保护。
婚恋观也是可以回溯童年的,有些人的婚恋观就是修正童年的的错误。24岁的张丽在广州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她爱上了大他三岁的同学王江,因为王江符合她理想中的男人形象。张丽在广州长大,她爸爸跟另外一个女人离家出走,直到她十六岁才回家重新和妈妈复合。因此,张丽恨爸爸,她发誓一定要找一个和爸爸完全不同的人,"不能再让孩子重复我童年的灾难!"而王江正是这样一个人。可见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诞生,第二次是恋爱。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在热恋当中,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还是修复童年。恋爱不只是两个人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回溯童年,童年的记忆总是有选择性的,在许多人的心目里,童年是用来装点记忆的纹饰,但在文质老师的心里,童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其实说起来,还原到童年的时候,生活中有些处境是很苦涩的,有时候是很尴尬的,有的时候是很无奈的!——我的父辈们,由于他们成长的、生活的、生存的极为艰难的处境,他们生育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但是他们没有好好地教育我们,更没有很好地爱我们!但这一切的经历,都可以对我们的生命构成滋养!这种滋养需要我们不断去回溯。只有在这样不断地回溯过程中,我们才能理解我们痛苦的缘由,才能从这个痛苦的缘由中继续扩张我们思考的视野,把它放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命运中不断地去反省它。"
我们总是习惯记住那些伤害,那些不堪的悲伤的消极记忆,从而会学会了很好的伪装,从不肯真正认识自己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家毕淑敏在《我很重要》里更是高扬了生命的主体意识——"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所以,无论我是谁,我得成为我自己,我为自己重要地活着,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生命。
正确认识自己,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开始,面对问题不逃避,不对抗,不完美,才美。为何家会伤人,为何你会有痛苦的记忆,那就是没摆正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在一个家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夫妻关系,而并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理清了这些关系,你就会不再控制子女,不再把他们攥在手心不肯适时放手,不会再抱怨父母,有些人一生之中都处在怨恨父母的情绪之中,而社会,学校,国家主流意识又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孝顺,明明受了伤害,谁都不理解你,你自己也在埋怨与自责中纠缠,不分裂才怪呢?而这种分裂又是没有人理解的,认为你是咎由自取。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不相信爱情,会婚姻破裂,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会遭遇各种负面情绪困扰,好好回溯你的童年经历,回溯你的成长经历,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你的人生阅历中,特别是青春期以前。
愿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地生活,从认识自己开始,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出发。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2
家庭对于一个人是一生的跟随,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平安、温馨充满爱的环境。近几日,我读了唐以琳的《为何家也会伤人》,感慨良多。
如果概括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心惊胆战”。29位世界级名人,在世人眼里拥有耀眼的光环,他们或才情满溢,书写文化传奇,或为世界作出重大奉献,又或曾因改变过世界而声名赫赫。却不曾得知,他们每个人始终都生活在痛苦中,根本找不到普通人的幸福之路,一生都在追寻自己所求,却终求之不得。
海明威因为父母的教育分歧,导致内心世界一直处于痛苦和焦虑中,直至自杀;卡夫卡因为父母的所致终生恐惧,神经几乎崩溃;的家庭充满着和虐待,使得他迷恋权威,极度自恋,又毫无同情心;陆小曼从小生活在蜜罐中,父母的溺爱让她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最后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活得非常不体面;胡适因为生长在单亲家庭,对于母亲特殊的情感,使得他得到了一个不情不愿、伤痕累累的婚姻;生长在男尊女卑家庭中的张幼仪,自幼学会隐忍,最终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张爱玲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在父亲的下成长,一直想证明自己是值得爱的,结果卑微到尘埃里,受尽一生的磨难。一个个曾经弱小的孩子,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经历,影响到成年后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他们家境殷实,很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本该拥有一个阳光灿烂的人生,可命运并没有那样安排,偏偏给了那么多的.恐惧、 、威吓以及不健康的爱,他们也曾同命运抗争过,可潜意识里记忆会常常跑出来折磨他们,使得他们一度陷入绝望,认为全世界都在抛弃他,无法接纳他,谁也不爱他。光鲜的外表下,是不为人知的心理状态。失望也好,痛苦也好,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不能认识自己。虽然原生家庭像带着魔咒一般周而复始地折磨着人们,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首先自己要清楚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什么,是做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牺牲自己换取爱。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总看别人的脸色,不会事事小心谨慎,不会整日提心吊胆。还要勇于面对,要拥有顽强的意志力,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命运的魔咒,不沦陷于痛苦的漩涡中。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说:“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就是说智者应该了解自己,仁者应该爱惜自己,孔子夸他可以称得上士中君子。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更应该学会爱自己。纵观本书中的29个人,他们要么陷在痛苦中无法自拔,要么孤独地活一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更没有爱过自己。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和自己握手言和,或许便是一次新生。
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环境中,却仍然会变坏呢?有人问,为什么家会伤人呢?对呀,为什么家会伤人呢?直到前几天,看到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一开始是被这书名给吸引的,后来看看介绍,真的非常想知道,到底“家为何会伤人?”到底“家如何伤人?”看了之后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书的将一些复杂深懊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来,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使我们明白形成的原因让没学心理学的人士学会如何与家人相处,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让人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参考一个指南,防止我们的家庭矛盾化解我们的家庭矛盾,用爱用温暖的心去爱孩子以及亲人,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3
《为何家会伤人》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书中的许多金句名言,引导我们用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教我们如何看见爱、感受爱、懂得爱。爱是本能,感受爱和表达爱是一种能力,因为不会爱,才会造成伤害,我们需要修炼自己感受爱和表达爱的能力。
每个人都经历过两次诞生,也即是两次分离。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与母亲的分离,是个体与个体的分离。这次分离带来的感受是痛苦的,是不安全的`,但这份痛苦和不安全,却带来了新生命的诞生,有一个全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分离也带来了一些力量和生命力。
第二次分离是恋爱(婚姻),与原生家庭进行分离。恋爱是童年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结婚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庭结婚。门当户对,不仅是指经济实力、家庭背景,更多的是指两个家庭的经历和模式带给两个人的影响。在共同组建新的家庭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恋爱不只是两个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舞步是童年时学会的。恋爱到深处,我们就会变成小孩,那些曾经被丢失的、被伤害过的、被压抑过的痛苦遭遇,就会全部呈现出来。如果你曾经没有价值感,你就会渴望价值感;如果你曾经被很严格地对待过,你就会希望另一半不要像父母一样那么严格地对待你,以表示他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这就是潜意识在帮我们做决定,而我们却不自知,甚至有时候会让自己变得很痛苦。
在无意识中,我们都希望恋爱能变成一场治疗,希望恋人能够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的心理创伤治愈。婚姻既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是一个人的事情,当你能够疗愈好自己的内在时,两个人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家庭大都是因为爱而组成,为什么有的家庭痛苦不堪?有的家庭幸福和谐?这本书能助你找到根源。同时,本书也能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自我疗愈。“家是港湾,爱是退路。”在家庭关系中,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危机,都要从不可能中找到可能;当有爱的时候,退路就一定存在。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4
写此篇文章的时候正播新闻:一恶父亲怒甩孩子,致头着地,颅脑损伤,孩子危在旦夕。起因是妻子和婆婆为谁带孩子争吵7天,丈夫找不到妻子,一时气愤,拿孩子出气。再了解丈夫找不到妻子子是因为夫妻矛盾,男子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妻子住院,丈夫心生愤怒。
家原本是避风港,为何会变成血淋淋的战场?为何家会伤人?!
心理学书籍《为何家会伤人》诠释了很多心理真相。一个人的人格6岁前就形成,不是棍棒教育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讲道理教导出来的,只形成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孩子6岁前的主要抚养者形象会被孩子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会内化为“内在的小孩”。所谓人格即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一个人和外界相处的任何关系都是我们内在关系的投射。即我们原生家庭中我们和抚养父母关系传递到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模式上,比如和配偶,孩子的新家关系模式中。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我们已经知道棍棒教育的坏处,许多年轻夫妻不会体罚孩子。可现在我们身边还是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孩子不听话,抚养者会威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你了。”在孩子小时言语威胁通常容易奏效,孩子听话了,满足了大人的希望。这仿佛是最立竿见影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是这样么?言语威胁是偷懒的教育,家长出于的心理需求是:我用这种方法来“快速”让孩子听话,我的意志能控制孩子。如果站在孩子角度,弱小的孩子依赖家长,没有能力反抗,他学到武力能使别人服从,强悍的人有话语权。孩子把用学到的方法来和同龄人相处,把内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言语威胁来表达自己,形成暴力人格,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几天报纸上频繁出现的父母虐打子女事件,正是这样的结果。
在书中,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5
这是一本能够解决问题的好书。
它解决的问题是:能够让人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并进一步剖析自我,完善自我。
在以上的基础上再去正视并处理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等等,会从根本上抓住问题的症结并给予解决。
书中案例很多,每一个案例几乎都能够从身边找到原型。原来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我很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等等,这种以爱的名义经常对孩子或爱人说的话,不过是自私以及自我潜在欲望的体现,是家为何会伤人的真相!
我老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性格缺陷,比如太容易把别人的感受当作自己的'感受,把别人的追求当成自己的追求,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总是用他人的看法来获取自我短暂的存在感和满足感。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童年多次寄人篱下,与父母的过早分离,极度缺乏爱的我,成长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孩子。
而为了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只能无视自我感受,通过一次次讨好别人来获取一句夸赞,别人的答案就是评判自我的答案,久而久之便迷失了自我,变得容易自我否定,敏感,焦虑而自卑。因为没有被爱照亮过,所以内心一直是一片黑暗。
原生家庭造就的性格缺陷只能用后半生的努力去弥补,无论如何,逃避不是办法,还是要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自我感受能力,以此不断碰触自己的感受,身心合一,活出真自我!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5-08
伤人的说说03-14
很伤人的爱情说说10-25
伤人的说说15篇03-19
恶犬咬伤人应急预案04-20
很伤人的爱情说说7篇10-25
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01-14
2022家长会活动方案05-13
《一位家长与家长会》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