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6-08 10:38:25
  • 相关推荐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5篇(经典)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了不起的我》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

  去年在某平台购买《了不起的我》,刚开始翻几页以为是那种灌鸡汤的书籍,就直接放回了书架上。本周利用清晨宁静的时间拿出来重新阅读,发现这本书非常硬核,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我们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什么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樊登老师在一次分享中提到,真正了不起的人是“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太锋利的东西保持不了太长的时间,但是如果能够圆润光滑,和光同尘,走到哪别人都看不出来,那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所以要成为了不起的人,其实是一场人生的修为。

  自我发展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大家都会逐步从后浪变成前浪,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说生活方面,工作方面,家庭方面等,很多问题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意识层面。我着重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1、行为的改变

  如何走出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如何通过打破自己的内心假设来进行自我改变。首先要找到自己内心的隐含假设,并且打破隐藏假设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蜕变。比如说你想减肥,那很多人心理预设就是,我就是肥胖型的`,无论如何就减不下来,如果说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就真的很难去减肥成功,但是如果打破这种意识,就可以接受科学的办法去减肥,那最后有机会能够实现自我改变。所以说,当我们要实现自我改变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个隐含假设,并且打破他。

  2、关系的发展

  书中重点从人际关系方面切入,来剖析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建议。我们在职场或生活中,很多关系是纠缠不清的,大家总会觉得我为你付出了很多,那你却没有理解或没有付出,大家都很不开心。我曾经就吃过这样的亏,因为不好意思拒绝,硬着头皮去承受不应该自己承受的责任。本书有一个经典的方法论,叫“课题分离”。人和人之间应该有边界,你完成你的课题,我完成我的课题。比如说别人在请求帮忙的时候,请求帮忙是别人的行为,拒绝或者是接受是我的行为,所以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就需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能做我们就接受,不能做我们就拒绝。所以边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

  3、走出人生瓶颈期

  书中阐述的人生瓶颈期是从人生转折期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比如说中年危机,当遇到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从繁衍的角度去思考。工作中的繁衍,到我们到中年的时候,经验和能力都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为他人赋能来输出我们的价值,实现价值的扩大化,既可以实现工作的价值,得到自己的成就感之外,同时给社会带去更多的价值。

  最后,我们需要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爱去驱动改变,只有爱,才能让大象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天天和自己说一句:“我可以的。”然后,会发现,我真的可以!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2

  曾经还在生病的时候,有一次状况非常差,朋友张春来看我,我万念俱灰躺在床上只是流泪,她坐在床边陪伴我很久,然后问我:其实,具体来说,你需要我怎么帮助你?这个问题问倒了我,是啊,具体来说,我需要什么帮助呢?我只知道自己非常痛苦,只知道自己需要友谊,但具体起来,是什么呢?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我不吃饭,有时候一天吃一顿,有时候三天吃一顿,有时候吃了就吐了。我就问她可不可以一日三餐提醒我吃饭,她答应了,许诺我只要记得就一定会提醒我。我舒了口气。有相信的朋友会提醒我吃饭,那怎么样我都会吃一点的,而且她的许诺也没有让我感到有压力——我并不想自己成为她的负担。那之后,她几乎每日都会提醒我三遍,没有一次的语气让我感到这个对她来讲是个重担,好像打电话提醒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偶尔忘记了也会打电话过来,平平常常的说:啊!我忘记提醒你了,你吃饭了没?——我何其有幸拥有这样的友谊。那之后,我不仅是好好的吃了饭,这一次次的提醒还给了我莫大的安全感。后来我愿意换医生,重新做全部的检查,好好吃药,并心甘情愿的康复,现在想来,她的那个问题和后来的帮助才是转折点。

  并且,从那之后我晓得了一件事,就是一切问题都得具体起来。当我不舒服,很痛苦,就去找具体的原因,是没吃饱,没睡好,是哪次聊天给了我压力,还是屋子不够清爽,是想做的工作没有完成,还是今天天气不够好。抑郁是一种症状,但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后来我又在她的帮助下爱上了整理,并帮别人做整理,断药开始康复,健身到减重20斤,那个时候天天在床上躺着干瞪眼痛恨自己全身刺痛不吃饭不睡觉也不清洁屋子的我,怎么会想到还有今天。

  而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就是把思维方式从远的思维,变成近的思维,从关注想象的、抽象的事情,到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由此从一个个的小步子,到撼动心中阻碍改变的巨石。此时想来,这本书也是张春送给我的,她真是一位值得交往一生的.好友。

  奇葩说曾经说到过一个辩题:“美术馆失火,救画还是救猫?”辩手们就远方的哭声和近处的哭声来展开这个辩题,一度引发网络大讨论,究竟远方的哭声更重要,还是近处的哭声更紧迫。把这个辩题的外延改一改,面对焦虑,究竟是远方的焦虑还是近处的焦虑更值得关注,我想,近处的焦虑才是应当首要解决的,毕竟远方的焦虑也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固化思维的判断。

  作者说,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都是远的思维。他用了一个“聪明”孩子的例子,其实也可以换成别的。以我为例,在我过去不肯好起来的日子里,僵固型思维就是:我是一个得了抑郁症的人,我很痛苦很抑郁;应该思维是:我应该是一个很自律很整洁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我对过去生活记忆中我是这样),但生病中的我不是,于是更抑郁;绝对化思维则是:我尝试过了,我回不到过去自己很自律很整洁学习能力很强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废物了,无法做到。

  然而真实和具体的情况是,以前我也做不到记忆中的那么完美。这个春节在家里隔离了那么久,家人有了更多时间叙旧,从姐姐口里得知,我从中学刚升市重点的高中,因为跟同班同学差距太大,曾经哑了半年的嗓子并哭着跟母亲说我想放弃重点转去读普通高中。而我的记忆里只记得哑了半年嗓子和后来每日只睡四个小时从班上倒数考到市里前二十的情形——这是一个很刻苦很勤奋也很坚毅的形象啊,但原来并没有,我不是那么坚毅,我也哭着想要放弃过,但我主动把这段“不够高大”的记忆屏蔽掉了。不知道当时深陷泥沼中的我如果知道了这个真相会如何面对,或者会转向另一种应该思维,就是我应该从以前就是一个会放弃的人,于是更不想好起来——我活该放弃。

  现在的我听完,感觉那个时候我压力真的很大啊,大哭几场又把自己嗓子搞哑有些丢脸,但后面也制定计划逐步完成赶上了自己的欲望,做的不错啊少女。那个时候的自己解决了那个时候的问题,现在的我来面对我现在的问题,大家各顾各,都不怎么完美,挺好,而制定计划逐步完成这个旧经验不错,我可以试试看向过去的自己取经,来应对眼前的焦虑。作者说接纳自我意味着舍弃对完美自我的控制,那就往这个方向努力一下。

  把一切问题具体起来,关注眼前能做的事,用一个个现在来搭建过程,原来我是这样好起来的,那些模糊的过程清晰起来了,目前的我从书中得到了这些收获。至于如何应对职业、他人、亲密关系,我想人生还长,不着急。作者也说,过程的意义,是让一切发生。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3

  001改变之路:每个人都有选择

  每个人都有选择,你认可吗?

  或许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认可,我们很多时候会很无奈无力的说:“我们没有选择。”

  譬如面对我们不喜欢甚至厌恶带给自己种种伤害的原生家庭,我们会说:“我们没有选择。”

  譬如面对我们不甚喜欢甚至厌恶的工作,我们会说:“我们没有选择。”

  譬如面对我们不甚喜欢的环境,规则等等,我们会说:“我们没有选择。”

  ......

  似乎,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无奈与无能为力。

  然,真的如此吗?

  或许我们没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家人,但我们有选择如何看待,对待自己的家庭家人的权利,对象不是你能选择的,但看法,想法,相处方法是我们自己能选择的。

  或许我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但选择继续工作还是换工作是我们能选择的,最起码养活自己不会只有目前的工作一条路。

  或许我们不喜欢目前的环境,规则,但选择是待在原地还是逃离是我们能选择的,选择遵循规则还是特立独行是我们的.选择。

  ......

  一切皆有选择,细想似乎确实如此。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说:“我们没有选择”?

  或许是能选的选项都非我们所想,都非理想之选。或许是我们不想对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前者是不愿选择,后者是逃避选择。

  譬如面对家人,我们不愿选择受约束,受控制从而压抑自己,也不愿选择随心所欲,伤到对方,承担那份由之而生的歉疚与自责。所以很多时候会以“没有选择”自我解脱,实则是没有两全的选择而已。

  譬如面对工作,我们有时候会觉得A工作与B工作没啥质的区别,都是养家糊口而已,但这也是自己的选择,选择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或许这只是与自己的想象有些距离而已。其实能养家糊口,自立更生是件了不起的事,别拿金字塔尖端的成功人士挤兑自己的碌碌无为,大部分的人生都是这般,拼尽全力活成了一个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设。

  譬如面对环境,规则,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讨厌却不得不适应,其实万事万物皆有两面,甚至多面,或许我们只是受限于自己的视觉,眼界,或许换个角度看问题,看世界,就会大不同。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要么融入进方圆也众生一员,要么特立独行成一个棱角分明的三角或多角怪兽也无妨。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选择权拱手相让,只是为了“你选择,你负责。”

  譬如很多人很多时候会把婚姻的不幸归罪于父母,但即使是以前的包办婚姻,也走出了千百种模样,如今社会,或许依然有父母强权干涉,但也依然有人不惜与父母决裂成全自己。所以成全别人还是成全自己最终还是自己的选择。很多时候,貌似是遵循父母的意愿,实质是对另一选项的缺乏信心与安全感支撑的自我放弃。然后又对目前选项的种种不满归罪于父母。人很多时候是极其擅于推责的。

  譬如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工作上的问题上报给领导去解决,不是没有选择,没有权限,而是不想担责而已。

  选择需要勇气,选择本身无谓对错,只有利弊,且需对结果承责。选择需要反省,反省自己作出选择的内在心智,运转逻辑。

  一切皆有选择,一切皆能选择,一切皆是选择。

  据说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无非是三面柱上的三大问题。一面是“我很可怜!”一面是“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是“怎么办?”你想说的是什么呢?

  细想,确实如此,我们总是在这三个问题上纠缠不休。

  今天我突然想对心理学上的三面柱,作些涂改。以时刻提醒自己。

  一面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因为自怨自艾自怜皆无用,途添累赘);一面是“他人由他不由我”(抱怨,控制,苛求皆无功,自找罪受);最后一面是“咋办都是办,凉拌也是拌”(变与不变都是选择,往左与往西都是行走,办与不办都会向前。)

  你又会对人生三面柱作些什么修改呢?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4

  还记得小叶子吗?对,就是庞婕蕾姐姐笔下那位成绩80分、长相80分、很善良、很可爱、还有点小迷糊、有点傻呵呵的小女生。她是“了不起的小叶子”系列的女主角。之前我们给大家推荐过《最有意义的礼物》,相信不少同学已喜欢上平凡而可爱的小叶子。这一次,我们要给你推荐的,是最新出版的《把耳朵弄丢了》。

  尽管小叶子和她的大多数同学一样,遭遇到了中等生的压力,也常为此而苦恼,但还是怀揣着梦想和热情,勇敢地向前闯,在欢声笑语和流泪中,体味着爸妈的爱和苛责,感受着小伙伴们的`温暖与多变,迅速成长着……她真的是很了不起!

  你想问《把耳朵弄丢了》讲了什么?这可要你慢慢看,亲自体会呀。

  “小叶子,你最近中午吃完饭就闪人,是去排演什么节目?”钱亚亚吃午饭的时候问我。

  “读书乐。”我说。

  “去哪里演出?”她接着问。

  “老师没说。”

  “哦。”她打量了我两眼,“小叶子,你现在有秘密瞒着我了,还当我是最好的朋友吗?”

  “我真的不知道哎。”我很为难地摊开双手。

  “算了,哼!”钱亚亚扭头就走开了。

  其实不是我不愿意说,是我不能说。

  星期一中午,我突然就被韩老师喊过去:“叶小田,马上去学校舞蹈房集合。”

  到了那儿才知道,原来舞蹈老师从全校选了个子、身材都类似的且有过舞蹈基础的女生,一起排练一个舞蹈,要为即将在大剧院还是什么艺术中心举行的高峰论坛进行开幕演出。

  “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舞蹈老师张老师是这么和我们说的,她神情非常严肃,“另外,排演舞蹈的事不要在班级里声张,每天中午吃过午饭后到舞蹈房来就是了。”为什么不能声张呢?张老师没说,我们也不能多问,反正记着就是了。

  我本来每天中午吃过午饭,都会和钱亚亚玩一会儿填字游戏或者编手串,现在我不能陪她了,她一下子起了疑心。

  作为她最要好的朋友,我不能骗她,可是张老师又叮嘱了不能声张,我只好含含糊糊地回答她。

  我回家告诉妈妈我要去演出的事,妈妈很高兴:“哟,小叶子,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要上舞台啦!”

  本来很高兴的事,被妈妈一说,就变得没劲了,好像我以前有多差似的。更何况,我以前是上过舞台的!暑假里在居委会组织的纳凉晚会上,我被邀请和小区里的奶奶们、外婆们一起跳了健身舞!虽然不是什么豪华的舞台,但坐在底下看的人还真不少呢。妈妈非但没给我赞扬,还很嫌弃地说:“小叶子,你怎么和一群老太太混在一起了!”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5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更像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延伸。其中关于改变自己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课题分离的观点是一致的,但在改变这一点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改变的四个步骤和改变的四大原则,让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更贴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与《被讨厌的勇气》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阐述道理不同,《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老师结合了13年的工作经验与6000多来访者的案例实践,将真实的故事穿插其中,更加巩固了理论的专业性,也增长了读者对其方法的信心。与容易被人诟病的盲目的勇气不同,了不起的我更倾向于发现自我内在的潜在能量,用更加理性科学的方式完成自我蜕变。

  开启改变的4个步骤

  一、改变,每个人都有选择(不找借口)

  二、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的经验(切身体会)

  三、重新认识心理舒适区(跳出舒适圈)

  四、看清自己内心的'恐惧(不逃避)

  总听人说,我只能这样,我没有别的选择。我们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吗?很显然这种直接否定式的答案往往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思维被限制住了确实是难以改变的。开启改变这一部分的论点在书中是很出彩的部分,用了很多案例的例证,非常建议看原书这一阶段中的内容。会让你有全新的感受。

  实现改变的4大原则

  一、检验人生假设。“对比真实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新行为,测试基本假设。对比真实情况,看和原先设想的有什么不同。”书中的假设是,如果在会议中提出不同的意见,就会被别人排斥。然后尝试表达意见,看是否和假设一致。这样就会产生新的经验,让之前的假设崩塌,让改变拥有可能。

  二、小步子原理。迈出第一步很重要。这并不是一个会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这也是常说的先定个小目标,很好理解了。

  三、培养环境场。外部环境给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给自己的改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定是更好的选择。

  四、情感触动。不同于以往的焦虑和恐惧激发潜能。《了不起的我》的观点是,改变的关键在于爱和期待。焦虑和恐惧可能会让内心更加烦躁,内疚和自责也容易让人破罐子破摔。能够懂得把别人的严厉和批评,自化为对方的爱与期待,也是能够驱动改变的重要动力。这一点也与阿德勒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的目标不谋而合。

  发展成长型心智的3种方法

  一、培养以目标为导向的创造性思维(弥补现实和目标间的鸿沟)

  二、控制两分法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动力(专注精进,顺其自然)

  三、掌握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正念思维)

  其实这一部分也有别的书更加详细的阐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中就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推荐感兴趣的人进一步接触。因为思维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没有哪个人是绝对的固定型思维的人或成长型思维的人,只是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人们的认识方式和应对方式的不同,也体现出思维模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有意识的减少固定型思维的干扰,努力尝试更多的成长型思指导的行为,这也是一个漫长磨合渐进的过程。

  关于转折期

  目标感和人际关系的意义感缺失,会容易让人陷入迷茫的状态。迷茫的典型心理反应有:试图回到过去,想要尽快结束迷茫达到未来,和敏感。

  迷茫期的敏感不是简单的矫情或抑郁,是因为在新旧交替阶段,人们获得了一种空间,这种空间让他们可以和更广阔的的精神领域建立联系,能让他们从更本质的视角来审视生活。迷茫期虽然焦虑痛苦,但也能清理掉旧的意义,让新的意义慢慢成长出来,看似痛苦,但也不断积蓄着重生的力量。重建全新的自我伴随着一定的偶然和意外,也意味着另起炉灶。重生就是要让生命中那些原本已经腐朽的东西在变动中成功脱离,把最有活力的部分保留下来。剩下的就是重新出发,直到下一次转变的到来。

  其实很怕上面大段大段的说理吓跑一堆人。书中的描写手法其实非常接地气,适合全年龄段的人看,老少皆宜。这是一本我曾经想作为婚宴伴手礼送给所有来宾的书。碍于时间紧迫最终没有实现。(其实也担心会被当做是毒鸡汤,被丢在杂物堆,或吃泡面时顺手当成碗垫子……)自己也是在很多次的选择和改变之前犹豫不决,往往最终作罢。每一个疑虑的瞬间,去抛开你那些个该死的畏畏缩缩的犹疑,回过头,每一个小小的骄傲都值得计入你的成功日记,让你骄傲的看到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6

  想早睡,结果熬到眼睛都睁不开了才放下手机,狠狠批评自己,但却屡教不改。

  《了不起的我》里面有一章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作者借用了《象与骑象人》人里的那个比喻来作解释(大象代表感性,骑象人代表理性,骑象人是无法控制大象的)。大象的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自责是我们在用焦虑、恐惧触动,但这种情感却不会让我们发生改变。因为熬夜是应对焦虑和压力产生的。自责会增加更多的焦虑和压力,大象只能急得团团转,破罐子破摔,于是陷入了一个“放纵——自责——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

  那什么情绪能促进大象改变呢?爱和期待。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他的心理咨询老师非常严厉,第一年的时候,他学习的士气很低落,看到学习材料就犯怵,有一天老师说我不停地批评你们,是希望你们能突破自己。从那天开始,压力变成了动力,他有了一种“我能做得更好”的自我期许。

  对于这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做的事情不好,或者是让别人不开心了,我会把错误原因归咎于自己,经常会陷入到低落情绪中。一低落就更加自责,觉得都是自作自受,活该,感觉好像心里住了一个教导主任,一旦独处,就不停地批评我,因此一旦不开心就会沉寂很长时间。

  特别明显的例子是,我暴食很严重,家里有多少东西,我会吃多少东西,吃完会觉得自己连食欲都控制不了,真是太失败了,但是这种自责没有让我控制住饮食。

  学心理学的朋友告诉我,我低落情绪的一个原因是自我认同比较低,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她告诉我,一旦有批评的声音,就要让那个声音“shutup”。同时要去寻找自己的优点。刚开始的时候,那个声音很强烈,“我”唯唯诺诺,于是我借用那个朋友的那个“shutup”来回应声音的`批评声。随着这个练习越来越多,“我”的力量也慢慢变得强大。暴食,熬夜的习惯也慢慢缓解了。这个练习我也会一直做下去,批评和自责无济于事,对自己的爱和期待才会给予自己力量,让自己有勇气做出改变。

  如果下次想要改变一个不好的习惯,记得不要批评自己,给自己多一点爱和期待吧。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7

  这本书是前段时间参加心理B证课程结业时,龙岗区进修学校肖红春校长推荐给我们学员阅读。

  作者陈海贤是一位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拥有13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6000多位来访者。知乎高人气“新知青年”、“得到”多个专栏主理人。他的课程收听人次超过500万。

  作者在一个机遇下和“得到”策划人罗振宇讨论到关于“中国有这么多上进心、有自我发展动力的人缺乏好的心理学产品的指导”的问题,决定接受挑战,着力思考并提供工具和方法帮助人实现有效转变。

  运用行为科学、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和成人发展的诸多心理学理论,并整合自身13年心理咨询经验和思考。成本书的.全新理论——自我发展心理学。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8

  文章最难写的是第一句话。胸中虽有千言,笔下却无一语,此景此情,人何以堪?

  很多年前上小学时,我就写过读后感。初中高中大学也都写过,但大学之后就少了。书继续读,读小说,读散文,读哲学,读心理,读传记,读原著,但精力有限,杂事繁多,特别是要接受科研训练,以便日后加入心理学工作者的阵营,就没怎么正儿八经写读后感了。写博客九年微博七年,字里行间不时会提到某个人某本书,也都是信手拈来,聊有所思罢了。

  不料多年以后,我又开始写读后感了。陈君海贤,网名动机在杭州,曾在浙大任职,为心理中心老师,写过广受欢迎的《幸福课》一书,后辞职,作自由职业者。但主业为心理咨询,从业凡十三年。两个月前,他赠我一本《了不起的我》,说是新作。当时事情太多,教旧课、备新课,更有咨询、督导、讲座,紧张忙碌,没法细读。但我也忙里偷闲,把整本书浏览了一遍。现在,学期结束,稍有闲暇,我想说一说这本书了。

  这本书不是自传,不谈自恋,谈的是自我发展。书写得很好,很耐读。我读完一遍之后,又在抽空研读了。我跟陈老师不太熟悉,见过一面。有时候我会想,假如这本书不是陈老师所写,我也不认识这个人,还会写读后感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句话,书写得好,我也有感,有感而发,如是而已。

  有人问,你觉得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有思想。现在有知识的书很多,但有思想的书不多。作者围绕自我发展的主题,第一章谈行为,第二章谈思维,第三章谈关系,第四章谈转折,第五章谈阶段。思想意味着打通知识之间的隔阂,把知识的碎片整合起来。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试图整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同时结合自身的咨询经验和典型案例,从而创立一种新体系。这明显跟一般的科普书不同:后者知识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换句话说,别人的发现,别人的理论,别人的实验,多,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整合,少。

  回到陈老师的书上,该书的两个关键词是自我和发展。自我是个多面体,有行为面,有思维面,有关系面,而发展则包括了转折和阶段。自我是发展的自我,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发展,如何发展更好的自我?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上,我在这方面也有过思考,因为我也关心这些话题。现在有了这本书作参考,对我来说可谓善莫大焉。年后有个讲座,负责联络的老师问我题目,我想了想告诉她,就用“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吧。这其实也是我研读本书的一大原因,因为要讲给别人听,必须首先吸收了作者的思想,然后酝酿出自己的东西来。

  读书的一大目的,不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启发下,生长出自己的思想吗?就此而言,我获益匪浅。比如作者谈改变,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甚至说自己没有选择的人也有选择。我同意,也认为说自己没有选择的人其实是选择了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就像说自己没信仰的人其实也是有信仰,只不过他信仰的是无神论而已,但他又不认为无神论是信仰。又如作者谈到改变有重重阻力,有心理舒适区的阻拦,有心理免疫的妨碍,还有理智与情感的背离。我也认同。

  有趣的是,作者谈及情理分离现象,提到了象与骑象人的隐喻。这个隐喻是社会心理学家海特提出的,一开始是用来解释道德判断的。海特接受了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认为理智是情感的仆人,从而提出在我们判断是非对错之时,通常也是情感先行,提出结论,理智后设,寻找证据。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基于情感的好恶在直觉上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一件事是对是错,然后才在理智上寻找证据,组织逻辑,以便论证人与事的好坏对错。情感,按照海特的.说法,就像大象一样,它力量强大,充满了欲望和冲动,有时显得盲目。而理智呢就像骑象人一样,它深思熟虑,有自己的设想和目标,但本身缺少力量,只能借助于大象的配合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

  作者说,“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这是一种理解,也有一定道理。但我有自己的看法。在我身上,很多人生中的重大决定,都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受情感的主宰。我也问过不少人,他们有同样的体会。把情感与理智对立起来,认为情感中无理智,理智中无情感,我难以苟同。即便按照海特的观点,情感设定了结论,理智寻找支持结论的线索。无论是往东往西还是往南往北,方向本质上就是结论,就是决定。这一决定更多受个人好恶的影响,通常跟逻辑和推理无关。只有在事后被人问起来,一个人才会找理由,说我为什么往东,为什么往西。他当时难道真是因此而往东而往西吗?没有谁知道,包括他自己。

  在海特的模型中,真正对立的不是情感与理智,而是直觉与推理。直觉中显然有情感,但也有理智。我们靠直觉生活,很难说我们过着一种无理智的生活。百姓日用而不知,他们靠的也是直觉。人类关心的是生活,只有哲学家才关心为什么生活。在进化的意义上,一个动物能很好的生存和繁殖就够了,至于是不是善于思考,喜欢钻研,热爱科学,著作等身,一点儿也不重要。人是动物,自然也受这种生物定律的约束。这种定律彰显了本能和直觉的作用何其强大。有没有一种可能,改变不意味着理智战胜情感,而意味着一种情感取代了另一种情感,一种直觉取代了另一种直觉?

  假如情感只是理智的仆人,那么只有一个新主人才能战胜旧主人。难道不是吗?

  我必须打住了。这是写读后感,不是写论说文。一本好书,在我看来,并不意味着作者的每一句话你都同意,也不意味着他的每一个观点你都认可。太相同,你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因为这些东西你不看这本书也知道,也拥有。既然看与不看没区别,那么这本书对你也就没价值了。

  有价值的书对你一定有启发。有启发代表什么呢?代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代表作者的思想跟你不同,但同样有价值,同样很重要。有启发代表你不得不思考自己的观点,选择自己的立场,在面对别人成为别人的情形时,让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

  说到这里,我得感谢陈老师,感谢他的这本书。感谢他分享自己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感谢他让我把目光再次聚焦于自我和改变。

  文章最难写的是第一句话,没想到我已经写了这么多。这也是一种改变吧。

  了不起的我,不,了不起的你同样能完成这样的改变,还有比这更重大的改变。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9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是本书的开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因此我多次在脑海里回响着它。在我愤怒的时候回响;在我孤独的时候回响;在我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响;在我发呆的时候也回响。但是它太长了,并不适合座右铭,不然,也许我会把它当做人生中的第一个座右铭。

  其实,我并没有买过这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是在盗版网站“榕树下”读完它的。至于为什么要读它,这还要从村上春树先生说起。那会儿我正疯狂的迷着这位日本作家,已囫囵吞枣的看完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等诸多代表作。

  “他的文字,任何时候把段落里的每一句单独拆开都值得让人细细阅读。”后者对他如是评价。为此,我专程搜索这部面世多年的经典之作。

  说老实话,第一遍,是看得很不认真的,也没怎么看懂。当时就觉得,没有村上先生讲的那么传奇啊。时隔多年,我有幸又读了一遍实体书,兴许是心境更为笃定,兴许是岁月的打磨,这么一看,还看出了不少感慨。

  从我的理解,这是一篇关于典型的`“美国梦”的佳作,小说里,有人如梦方醒,及时退出;有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亦或者是不愿自拔。主人翁盖茨比,自命不凡,私自将名字改为盖茨比,即英文上帝之子的缩写。他一直积极的追求着他所向往的东西,从青年时代烟酒不沾、制定生活作息表,到参军报国奉献青春,再到不择手段、富甲一方,并仍旧不屈不挠的追求着黛西。

  他代表了一代美国人,那个时代,人人都认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只要肯牺牲就一定有转机。当时的人们从五湖四海移民到北美这块遍地黄金的“应许之地”,仿佛这里是人间伊甸园,是冒险者的热土,是旧国弃子的避难所,是所有梦想家的乐园。

  但是金融危机浇醒了他们的梦幻,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碎他们的憧憬。很多人赖以维系的信仰崩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并由此构筑起了阶层流通的高墙,底层人民唯有不择手段,违反法律,方能实现“破墙”而入,才能进入上层人物的视野。

  最让作者心碎的,是连爱情这个人类最为崇高纯洁的感情圣地,也被俗世轻而易举的所侵染、玷污。写到这里,似乎发觉这边书的负能量过重了,其实也不然,虽然有人说“少不读盖茨比”,但也言过其实。

  很多时候,这本书就是在描写社会、描写人性,同时又在褒贬社会、褒贬人性。年轻的社会,总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早期的美国如是,建国后的中国也如是。这样的社会总是平等又充满激情,人人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各行各业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但是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如人的肌体,人体细胞更新周期一般为 20—200天,大约每6—7年就要全部更换成新的细胞。生命就是细胞更新换代不断延续的过程,即新陈代谢。当社会组织步入中年,又会产生诸多阻碍社会阶层流通的因素。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社会顶层设计了,并以制度的形势固定下来,在维持社会团结的前提下,尽量实现最大的公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正是对这样一个理想型社会的憧憬和追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要鼓励一个又一个的“盖茨比”,不忘初心,逆流勇进,冲破一层又一层的“樊篱”,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我们的大“复兴”!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0

  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了不起的小叶子》。我很感兴趣,所以把这本书从头看到尾。

  书中讲的是小叶子在学校的故事。李校长发明了一个零号宝座,在每间教室的讲台上放置一个座位,为了惩治那些调皮不听话的孩子而发明的。刚开始还不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坐这个位置,离黑板、老师近,没有人影响学习,没有同桌不会有人影响学习……有一次小叶子不小心犯了错误,被老师叫到零号宝座坐了一节课,回到家里,妈妈狠狠的批评了她,小叶子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还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下班回来后也给她讲了很多关于学习成长的事情,小叶子一家三口听得不亦乐乎。后面又讲到了学校里新来的,上课时画了各种各样的蛤蟆,不同姿势,一个个栩栩如生,非但不可怕,还很可爱,并且让同学们也画出任何造型的蛤蟆,哈哈,实在太有趣了,一节课下来,老师夸赞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棒,大家也很高兴,看到这儿,我也拿出纸笔,画了几只蛤蟆,真是太好玩儿了。后来小叶子又和德国的小朋友一起上课,做陶艺,举办文艺晚会,一起参观博物馆等,德国小朋友还给小叶子邮来的亲手做的`,小叶子觉得亲手做的是最有意义的礼物。

  我也要学习书中的小叶子,她乐观,开朗,爱交朋友。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1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的记忆中,我所读过的书有好多,但是唯一让我不能忘却的,是那一本叫《我要成为了不起男孩》的书,因为它教会了我,怎样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男子汉。

  这本书里主要讲述的是一些名人的成功经历,比如,从困境中逃脱出来最终功成名就的人;还有一些刚开始很不起眼,但是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人;也有一些先天条件本来就很好,然而他们后天依然努力奋斗的.人。在这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那就是《战胜卑微的周星驰》。

  至于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一篇文章,因为我觉得它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它给了我前行道路上很大的启发。在这一篇章里面有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却,它是这样说的:“人生其实留是这样,充满了光荣与失落,梦想与挫折,奇迹与艰辛,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大明星,即使是扮演最普通的小角色,也要用心把它演得出色。”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周星驰,在他还没有出名之前,没有导演看重一个外形既瘦弱,外貌也不出众的他,于是无奈之下他只好转行做了儿童节目主持人,并且一坚持就是4年,可是外界对他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认为他只适合逗小孩子开心,没有演电影的天赋。为了证明给大家看,他又开始去跑龙套,就算只有一个小小的镜头,他也不放过,拼尽全力来体现特色的自己。他就是这样饱尝世事艰辛,最后终于站上自己梦想舞台巅峰,他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卑微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上好这一堂课,才有机会使自己的人生光彩夺目。

  在读完了这一篇以及整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会得到收获,就像林肯一样,在一个人给了他一双袜子之后,他忽然激起了人生的斗志,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了总统。我们现在是最佳的学习阶段,虽然没有这本书中某些人物的悲惨经历,但是我们也应该努力,不是把最好的时间浪费在“再玩一分钟”和“这集看完”上,而是要把握机会,迎难而上。要坚信沙子经过淘洗也会变成珍珠,坚信我们的人生不该被定义,靠自己的努力也能逆风翻盘!

  从现在起,我要为自己制定一个成就未来的目标,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坚持自己的初心,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是个男子汉,你就应该努力去成就自己的梦想!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2

  寒假里我读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书里的主人翁小叶子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她活泼可爱,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调皮。她说呀生活就像一幅画,只有用心去描绘,才能画出美丽的风景。

  小叶子的真名叫叶小田,可是呢,小叶子有很多数也数不清的外号。每一个外号都有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读完书的`时候我在想,小叶子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子,为什么要叫了不起的小叶子呢,原来啊,在有一次,小叶子路过一个蛋糕店时,看见一个被叫做了不起的小青的草绿色的蛋糕,小叶子心里想,既然蛋糕都可以是了不起的,那我小叶子也可以是了不起的小叶子。

  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叶子啊。正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我才要觉得,我也要做一个像小叶子这样的一个女孩子,虽然我也很普通,是一个很平凡的女孩,但是呀,我相信,只要我热爱生活,努力学习,很平凡的女孩也一定会变成了不起的女孩的。

  小叶子就像是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教会我怎样生活,虽然有时候会犯迷糊,可是小叶子一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在她的世界里,生活里的每一处地方就像是迪斯尼乐园到处都是米老鼠与唐老鸭这样的天真而又善良。我希望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成为像小叶子这样的女孩子。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3

  ——从实习生到技术部菜鸟

  感言小序

  是一本研究心理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我更觉得像一本工具书,作者陈海贤老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分析生活中许多的人情世故,书中没有打鸡血,灌鸡汤,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五个大板块,提供一套突破自我的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人的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与僵固型思维

  案例:当若干个小学生解决了难题,假设我们给到他们两种鼓励方式,一部分夸他们聪明,一部分夸他们努力。这两种鼓励方式会产生怎么不一样的后果。

  僵固型思维模式:被夸聪明的孩子们在之后做题时,认为自己是很聪明的,假如遇到更加困难导致无法解决的题目时,会认为自己是不够聪明而怀疑自己,而去寻找一些自己能够解决的.题目,满足相应的成就感,所以考试的时候,会有许多的瓶颈,导致分数提高不了,但这只是考试,其实还可能会延伸到生活中。

  成长型思维模式:被夸努力的孩子们,遇到更加困难无法解决的题目时,会把它当作有挑战性的事情,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不会想着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努力上,像狮子王一样,即使这一次的捕猎失手,也是寻找下一个目标,不放弃下一次机会。

  所以我认为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就是“就此停止”or“更进一步”。遇到困难时,担心失败而反应自己不够优秀,还是把困难当作挑战,迎接挑战从而让能力得到好的提升。

  在实习的期间,其实我一直心理暗示自己会有一段时间或者相当长的时间在装配线工作,是没有任何想要努力的想法的。但是在与员工们的相处时,他们总是会鼓励我,让我好好学,这是一条好的出路,所以在后续的实习中,便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动力,相信自己能够慢慢地学好技术。

  寻找或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场”

  “场”的培养

  帮助自己改变的一种好方法,给自己制造一个环境或者氛围,在相对应的场景做对应的事情。生活中走进厕所听到滴答滴答的水声,或者里面独有的味道,大脑会受到刺激产生让人想要方便的感觉。在家中做瑜伽或者锻炼会容易偷懒,即使内心刻意告诫自己要坚持,可还是会放弃,但在公司的瑜伽室里,却会没那么费力地就做完了。同样是桌子,为什么吃饭和写作业的桌子要分开呢?这些都是环境的“场”。

  来到技术部学习后,经常有人说技术部气氛“闷”,单调无聊,但我认为这其实是大家的默契,像是在一个晚自习上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难道学习不能使我们快乐嘛?将技术部当作一个环境“场”,一个学习的“场”。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4

  暑假里,我满怀激情地读完了《我要成为了不起的男孩》(一)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做为一个男孩应该有怎样的品质、性格及做事态度等人生哲理。

  读着这本书,仿佛我面前坐着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穷孩子的环球梦》讲的'是在美国,一群穷孩子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环游世界,他们努力筹集旅费,干自己力所能及的杂活,有的洗车、有的卖报、有的卖花儿,一点点儿向梦想前进。后来,媒体报道了这群孩子的壮举,人们为之深受感动,全国各地好心人向他们捐款,很快就筹够了旅费,完成了心愿,实现了梦想。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我国篮球名将姚明在NBA赛场首次亮相时,竟然一分未得。当时美国人都嘲笑他,说他是傻大个儿,不会打篮球。面对别人的嘲笑与侮辱,他坚持不懈地练习篮球,终于取得了成功。还有……。

  书中写了80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使我懂得了:志向远大、自强不息、自信乐观、坚定执着、勇于承担责任、坚强勇敢、宽容豁达、正直坦荡、心中有爱、勇于创新是了不起的男孩应有的做事态度,应具备的性格和必有的品质。

  这此故事给了我极大的鞭策和激励,催我奋进。我立志要成为了不起的男孩。即使我长大后不能成为伟人,也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这些故事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并从梦想中吸取力量,就有成功的机会。只要抓住机会、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推开成功的大门。让我们努力吧!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5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起点一样,终点也一样,可是展开的过程不太一样。正是这个不一样的过程,成就了千千万万个不一样的“我”。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一位本书读者都会有自己深刻的感悟,于我而言,本书回答我心中萦绕已久的几个困惑:

  如何对待自我

  首先要接纳自我。

  作者提出了心理治疗领域“森田疗法”,它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人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只把他当作生存的常态,转而专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比如我们偶尔会失眠,焦虑,会遇到各种挫折,但这是世界运行的常态。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不要错把这些不如意当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一棵树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结果,有自然发展的过程。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刚刚参加工作就幻想通过改变迅速成为熟手。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既没效果还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

  其次要放下自我。每个人都有个固定的自我的“壳”,当遇到批评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保护在“壳”里,不能够客观地对待批评。人需要把自我放下,才能让新的东西进来;太执着于自我,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如何处理于他人的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难题,可以运用“课题分离”思路。就是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课题做好,大家各自承担负责课题的后果。

  比如室友太吵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应不应该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可是,从课题分离角度思考,该不该说是我们课题,至于我说了别人接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课题。不能因为我预想别人会拒绝,从而压抑自己的表达。

  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理解。别人遇到困难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可是接受还是拒绝,那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能因为自己拒绝起来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如果我们选择拒绝,别人怎么评价,那又是别人的事了。它既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也不是我们能剥夺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会遇到不情之请,在你不知道答应或是拒绝的时候,也许可以试着想一想课题分离,倾听内心的呼声。

  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害怕失败的背后,很多时候是因为别人的评价。其实把事情做完了,你的课题就已经完成了。

  判断你合不合格,那是别人的课题。

  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完成对人生的整合。

  整合意味着回顾自己的人生,找出一种意义来源。比如父母有了下一代,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生命会延续下去,孩子就是我们的传承,这样对死亡就会变得豁达。比如老师教书育人,他的思想得到了繁衍,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就是最大的人生意义。

  整合同样意味着把自己纳入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某种演化进程的一部分。从地球上诞生人类开始,自然以超越自我的方式演化,我们只不过是这个宏大剧目中的一环。

  这个剧目在我们出生之前早已开始,在我们离开之后还会继续。就像把一滴水放入大海,可以认为它消失了,也可以认为他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存。

  这本书名字叫《了不起的我》,不是想鼓吹盲目自大或者自我中心,而是想提醒深陷自我怀疑或者深处逆境苦苦支撑的我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潜力。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正如作者所说:“选择直面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积极寻求改变,收获岁月和经历凝聚成的智慧,最终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了不起作文10-21

我真了不起12-14

我真了不起作文03-24

我,真了不起作文04-18

我真了不起作文(经典)12-02

我真了不起作文06-03

我真了不起优秀作文03-03

我真了不起作文【通用】09-24

我真了不起作文(精品)09-22

我真了不起作文[热门]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