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5-30 13:06:58
  • 相关推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品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于我收获有几个:

  一、上下班的路上得到了利用

  二、看书的行为满足了学习心理

  三、很多想法借朋友圈的书评分享

  四、书中的内容是点拨自我、是工作助益

  五、日常生活的规律,逐渐建立

  如果推荐书的角度来写

  一、这是一本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看过的书籍,也是被熟人肯定的书籍。

  二、这是一本阅读者笔记和书中内容一样精彩的书籍,划线写的想法未必温和,却也足够的深刻、暖心。可以当作书籍的释义、旁白、反思、延展……,忍不住截图保留,或者摘抄,或者记下它的推荐书籍。

  三、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或是遇到回忆于生活中遇到的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平凡之辈认清自我、真诚面对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勇敢之人、真实生活的故事。

  四、蛤蟆、老獾、河鼠、鼹鼠、苍鹭(明明它的篇幅不少,却最后想起它,也许是它的名字不好写,也许如文中所言,咨询师要自身隐藏起来,只是一面镜子)

  每个人身上的性情各有特点,有优势有槽点,每个人都在爱着这个世界,做着自身的贡献。(在我看来,把自己照顾好也是贡献)

  如果侧重内容传达(干货)角度来写,2个足矣

  前提是学会每个理论,并知晓如何运用,可以是自我了解接纳与调试

  也可以亲子育儿与分享他人,建构自洽的个性与生活

  一、自我所处三种状态:儿童、父母、成人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自我状态分: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行为决策者,通常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表现出来。挑剔型父母状态:爱批评人、愤怒、严厉、沉默冰冷

  成人状态: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

  儿童的自然状态与基本情感是我们的底色,但要分情景分场合(延迟满足)!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独立的个体!过去不是禁锢和理由!

  学习了成人状态让我放下“清高”,随机应变/情商是成年人“该”做的事儿,不是虚伪!

  二、人生坐标:我们的态度与观点

  人在四到五岁左右,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这是生命本身的疑问: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于是就有了四种组合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是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处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可以称之为“自证预言”。

  每个人都在拿着人生剧本做着“自证预言”的游戏:

  “我不好;你好”中我是受害者的游戏

  “我好;你不好”中我的施虐者的游戏

  …………

  这与前面的三种状态也是交相呼应,很多父母呈现着“我好,你不好”的优越感,很多子女在长大后呈现出“我不好,你好”为求关爱却常受虐的状态。

  我好,你也好

  是从认知上、行动上,去做积极的人生剧本假设,于此,表现出“成人状态”

  原本在地铁上,这篇读书笔记每一段如何记述已构思全貌+细节填充,繁乱的周末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但是也要完成呀,完成比完美重要。

  于周末结束,未早一步,未晚一步,这本书终于接近尾声。

  你好,我也好,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适宜的状态,非虚伪,而是你更好,我也更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五个小时,可以帮你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可以帮你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是怎样带来改变和成长的,你是不是也很心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一只热情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失利导致心情抑郁,然后去做心理咨询,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一点点从抑郁状态中走出来,最终恢复了热情和活力。全书只有10.8万字,人们的阅读速度一般是每小时2万字到4万字,按最慢阅读速度2万字/时,5个多小时也完全可以读完本书。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消除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比如有些人觉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询,或者像书中所说那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者可怕事件后进行的一项神秘活动。不是的!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件普通的、科学的事情。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或者说是心理困扰,比如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抑郁、亲子关系紧张让人烦闷、亲密关系无法调节让人痛苦、绝望等。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的是心理问题,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另外一个误解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见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是他们让我来做心理咨询的,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实,心理咨询应该是一个自发自愿的过程,来访者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改变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助人自助”。来访者不能像学生时代一样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学点新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痛苦的方法。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会倾注全身心的关注和陪伴,使来访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变和成长。

  书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询的详细过程,从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中,我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联系过去再看向未来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爱人开车送我去办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为时间紧张导致他有可能迟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达自己对于迟到的焦虑,而我却一直默默无语。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当时的自己为什么那么冷漠无情,跟平时相差很大呢?我尝试着用咨询师的话问自己。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点内疚、有点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对我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那种内疚感、无力感很相似,甚至还有点愤怒。”

  “现在的你,理解了当时的自己吗?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无语的我其实回到了‘适应型儿童状态’,体验着跟童年时候一样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应了那种感受。如果是现在这种‘成人状态’,我可能会向他表达因为自己的拖延导致时间紧张的歉意,会安慰他帮助他缓解焦虑,也可能会跟他一同探讨避免迟到的其他解决方案。”

  从问题中看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当下用理性大脑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式不但揭开了我的疑惑,也让我有了建设性的方法。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内疚感和无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帮助自己跳出“适应型儿童状态”,回到“成人状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蛤蟆先生映射着一个处境:心里面的是梦想,镜子里的是现实。这本书的名字会触发内心的思考,我们在找寻追求的路上应该停步于何时,放下梦中花,水中月,来治愈自己。童话故事说癞蛤蟆吃不到天鹅肉,现实毒打则让我们永不止步。在书中一向爱闹爱笑的蛤蟆先生忽然变得郁郁寡欢,花费了时间去看心理医生并最终好了起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有文字版和漫画版两个版本发售。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毕业生,曾在英国亨利商学院任教,专注于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所著《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本书以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实际上也是一本心理疗愈读物出版,孩子也能看懂,可以称之为一本成人童话。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书中蛤蟆先生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已经出现可能的抑郁症状,朋友们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蛤蟆先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抑郁症通常被总结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郁郁寡欢、没有力气起床梳洗,比较符合该描述,结合持续时间以及工作生活受影响程度可以考虑是否要进行抑郁症诊断(听取咨询师建议也可直接到精神心理门诊挂号)并接受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朋友们的建议帮助则体现了社会支持的作用,在心理学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对其产生的积极帮助作用,正是这些社会支持促使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经济、物质和决策支持价值。如果没有这些作用,那就只能算是认识或者彼此知道有这么个人啊,想太多了容易成为非分之想哦,也可能会因为单方面的人际付出而产生摩擦或者悲伤。

  蛤蟆先生无法拒绝朋友的关心,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之后的故事则反映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首先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被迫到来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出于自愿来寻求帮助,然后才开始了蛤蟆先生的探索和疗愈之路。

  整部书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展开书写,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咨询过程,语言和架构采用儿童故事脉络,有趣可读。其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看到疗愈和改变的发生。对于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大众和新入门的心理咨询师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通俗不乏严谨的读物。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学会放松,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来表达内心平适的状态,自由坚韧的面对生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Hello!我来啦~

  8月第一周看的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20xx年在多抓鱼平台销量第一,听着书名还挺有意思的,于是买下来看看。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蛤蟆先生身患抑郁症,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治疗下,成功治愈的故事。

  蛤蟆先生其实指的就是我们自己,整本书以咨询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第一次见到咨询师时,蛤蟆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他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听到这句话,我发现自己内心也充满了力量~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

  表面上看上去充满活力,但内心总是闷闷不乐;

  害怕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遇到一些人与事情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最糟糕的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与心理呢?

  书中讲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

  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成人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为什么做。

  其实一些不好的.感受是在我们童年时期,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感受会一直伴随着自己。就像蛤蟆对苍鹭说,他觉得自己大半辈子都像可怜的笼中鸟一样......

  本书讲述了这几种状态,能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处在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进入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回想自己之前的经历,有很多时候自己像儿时或者是父母那样去做事,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行为与情绪有了认知,知道了原来我会进入儿童状态与父母状态。而且当再次想要进入这两种状态时,我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现在我应该进入成人状态”。

  书中还讲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信自己、信他人。

  相信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优点,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本书豆瓣评分8.6,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是想深入了解自己情绪,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书,越看越上瘾,会引发思考,同时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病。

  那种感觉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围绕在蛤蟆先生身边的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例子,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拿着手术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为能够像是童话般轻松读完的`,没想到能读得那么深,看一遍还不够。

  但是总的来说,是一本让人看过后会进行思考,对比自己的情况去想象,并且感觉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书。

  虽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来了,感到豁然开朗,但是我自己读完后却觉得没那么简单,结尾部分的转折有点大,被蛤蟆甩下了,转不过弯来。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能给予人勇气和鼓励的书。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跟着蛤蟆先生的脚步,经历探索和成长,是一场有趣的体验,尽管没有他那样跌宕的人生经历,还是能从中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阅读过后,对人际关系和一些烦恼,看得更透彻了些。

  如果你正在经历低谷,或者曾有过那么一段黑暗的时光,或者仅仅是迷茫、常常觉得不在状态,这本书可能会帮你走出来。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来,重新变得开心,勇敢面对生活,越来越好。

  下一本计划要看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还是立个flag,一周读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做了心理咨询。10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探索内心世界,找回了信心和希望。书不厚,但从始至终关注心理健康,给我带来颇多启发。教学生活中,我们也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

  蛤蟆先生的转变告诉我理解和分析学生所处的心理状态就要走进他的家庭,了解其成长经历。每个孩子诞生时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作画的人,白纸绘成什么画面,关键在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婴儿时期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父母的反应,而孩子在适应父母的喜怒时也学会了一种生存策略,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种调整成为以后所有行为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也雕砌出人格的雏形。我们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视角,并不会随着童年消逝,反而停留在我们身上,影响我们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其次,要学会科学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倾听是一把利器。看了苍鹭和蛤蟆的咨询过程我发现,苍鹭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做的?”你说我听,这样的方式,给了蛤蟆足够的尊重,让他慢慢开始打开心扉,不断成长。减少指责也是一大法宝。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意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多些耐心和宽容,让他慢慢自己去帮助自己,认可自己。孩子的世界观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换位思考非常重要,它让孩子感觉自己真心被理解、接纳,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心平气和。

  选择“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中,我们不仅相信学生是好的、是可发展的,更要重视自己、相信自己也是好的,通过行为和态度,展现自己的美好。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和承诺。面对失败,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教育过程中挫折不胜枚举,而挫折会产生困惑,困惑是学习的第一阶段。由困惑产生焦虑将成为你改变的动力,激发你的创造力。停止内耗,悦己才能更坦然地与世界交手。

  罗伯特·戴博德先生将人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失去前行的勇气。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在此之前,我对这类型的书接触不多,而这一种以叙事为主,再逐步深入的,着实还是所见的第一本。

  书籍篇幅不长,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写方式。将让外行人一看就晕的心理知识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论与情节相结合,有停有顿,不会给人增添太多的阅读疲劳感。

  这是一只患上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励下去看心理医生,接受治疗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在看着蛤蟆先生逐渐变好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也跟着接受了一场心灵治愈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样,第一次接触“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等这一些看似简单,实则真正贯彻却需要细细品味的名词。跟着苍鹭医生的节奏,循环渐进,像洋葱一般,一层一层由浅到深。

  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联系书中内容,以新的角度对自己重新的认识和学习。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联想中,学会大多时候能够以“成人自我状态”来看待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给自己设的心理游戏,改写自己的剧本获得新生。我感受着他的心路历程,又如一个陪伴者看着他治愈。在这过程中,我也学着回想我的过去,我的现在,试着将苍鹭医生所提到的东西与我自身联系起来,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听一个网友说他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他曾简单的概括为“政治书”,给予你心理暗示,告诉你世界很好。但跟着蛤蟆先生走了这么一遭后,我却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与心灵打交道,将迷途的人们以一种温和且坚定的方式带回正轨。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的几处细节,也让我不由联想到的社会中一些真实的现象。

  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却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这又是为什么?就像书中河鼠、鼹鼠和獾三者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过退堂鼓,觉得不如吃几片阿司匹林来得有效;鼹鼠和獾也觉得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这和现实生活中那些对“心理咨询”有偏见的人有着同样的性质。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偏见,才导致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依旧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去治疗。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是一类问题,然“为什么会产生精神疾病”这一问题又值得人们深思。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一话题也是热议纷纷,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访谈中提到这个话题。父母享有极大的权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雏形。然而在某些过于严苛的要求下,孩子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如蛤蟆先生的父亲对他总是一味的否认和斥责,这和他之后的自我否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能说我们没办法改变原生家庭,也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认识它的过程中获得希望和动力。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问题的源头,仍要追溯到个人本身。

  许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顺时,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将自己心灵受挫的大部分原因总结为父亲的严苛和獾的斥责,但却忽略了一个事情——如果你不愿意,没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书中的第八次谈话,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心理游戏。当苍鹭医生解释后,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样也处于“我真可怜”和“PLOM(可怜弱小的我)”这两个游戏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处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剧本。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别人享有建议权却没有支配权。怨人怨天只会让人沉浸于失败和低落中,也不要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别人,因为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才是真正的站起来。

  这本书不仅让人们增加心理知识的了解,更是在纠正着人们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物的认识。当人们真正陪着蛤蟆先生走过了“心理咨询”这一遭,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当今时代人们对心里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开放了相关课程,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高,这本书也与时代所需紧紧契合着。

  我很荣幸能够陪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此同时,这躺心灵列车也在等着你们上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上回咨询后蛤蟆发现童年回忆的某些部分让他非常痛苦,第四次来咨询的蛤蟆感觉自己很悲伤,似乎又抑郁了,还嚎啕大哭起来。咨询师告诉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它们,不论是无视还是压抑,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这一回蛤蟆跟咨询师分享了他与父母童年相处的具体经历,比如严厉正直爱训斥和责备的蛤蟆父亲曾经当着好几位大学同学的面来指责他,而母亲也曾当着大家面问他有没有穿干净内衣,让他觉得难堪。这次面谈根据蛤蟆童年的经历,他们进一步总结出了蛤蟆的适应性儿童顺从行为。该行为可能导致他学会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过。

  第五次见面蛤蟆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兴趣做的事情。此时的蛤蟆情绪温度计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谈在咨询师与蛤蟆一来一往的沟通中,他们发现蛤蟆已经很久没有发怒过了。回去后他琢磨着自己的愤怒情绪,发现是跟内疚感连在一起的'。这回面谈他们想共同分析一下为何蛤蟆缺少愤怒。咨询师给出了下图并进一步解释道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但是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蛤蟆作为成人也采取过撒泼的方式。我好像很长时间都很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本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除了你自己!

  该书主要讲述了蛤蟆先生曾经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它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动物朋友们非常担心它,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通过十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文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发生了问题,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十分差劲,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好。后来,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开始慢慢变得自信、友善,终于来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记得我曾经也有过蛤蟆先生这样的感受,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总会认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后就陷入无尽的`自责中而郁郁寡欢。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汹涌的暗流,如何才可以跨过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苍鹭说的;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许多迷茫。请不要灰心,更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时,新世界的大门,已随之为你悄然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一本心理学入门的书。快餐式读书的当下,这样一本书是讨人喜欢的。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在当当网,销量蛮高。后来在微信读书看到了电子书,一口气看完。从标题看,是一本心理相关的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打开看看,咦,怎么是一本故事书?

  蛤蟆先生原来很招人喜欢,因为某件事然后封闭了自己,他的朋友介绍了苍鹫医生给他。这件事没有一开始就指出来,而是后面出现了,原来是蛤蟆因为喝醉了偷了车被抓了,最后越狱。大概是这样的情节,这样一件事,让蛤蟆疏远了所有的朋友,连他的庄园都荒废了。

  苍鹫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步步引导蛤蟆认识它内心。秃鹫最经典的开场白是: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苍鹫还假设了一种温度计来测量感觉。蛤蟆第一次选择了1和2之间,那么意味着它感觉非常糟糕,甚至想要自杀。苍鹫说的'儿童自我状态没有好与坏,还有父母自我状态等理论,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想我还会再读几遍这本书的。

  最后附上让人意外的结局。蛤蟆卖掉了庄园,准备去伦敦经营房地产公司。他对小伙伴们说:对‘大世界’的误传太多了。当然,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过一阵你就能在那里找到容身之处,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觉得在那儿我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就有更多的机遇。

  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值得一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若不是小朋友极力推荐,这本书是不会出现在我的阅读书单,但没想到开卷一读就手不释卷,不断打开一个个新视野。它不仅仅是一本成人童话书,更是一本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它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自己多年心理咨询经验而撰写的一本书。

  翻开书来,一个个鲜活可爱的动物作主角,来演绎和诠释一个心里忧郁的人去做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版本。随着情节,跟蛤蟆先生一起做了十次心理咨询。所以,它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温暖而又治愈。故事讲述了原本热情时尚,喜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由于原生家庭遭遇,深陷抑郁不能自拔,后在动物好友河鼠、鼹鼠,还有獾子大哥的帮助下,通过苍鹭心理咨询师,终于重拾快乐,获得新生。为了更好地分享,结合故事情节细聊。

  其一,蛤蟆不幸的根源和必然性。蛤蟆先生的童年不能简单用幸运或不幸定义,若他与尚在生活底层、艰难谋生的人对比,至少他拥有富裕的生活;但若与被家庭的爱和温暖包围的人相比,他又是不幸的,所以,凡事都需辩证地去看待,没有绝对唯一。蛤蟆,一个拥有剑桥大学学位,拥有显赫家世,拥有豪华庄园物质生活的他却患上了抑郁症,何其幸?何其不幸?!智慧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引领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幸的根源和必然性,第一是他父亲的不认同、不信任、不肯定;第二是他母亲不负责任的爱,第三是熟人的对比。第四是自活在外祖父生命的阴影之下,第五是牧师河鼠的否定和贬低,第六是牧师和树獾的否定与贬低。林林总总的创伤堆积,让蛤蟆日渐委屈压抑,最终失望而抑郁地活着。

  其二,这世上,从来不缺带伤的人。蛤蟆先生从小生长在没有欢乐的家庭,从未感受过爱和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从七岁被送到私立学校到大学选择专业,再到继承家族产业,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是由他人决定的。原生家庭的伤让他形成自卑且敏感的性格,生活中的一桩桩继续折磨他的琐事像一把把刻刀在他心里划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伤痕,他抢过马,偷过钱,一路颠沛流离,最终被捕入狱。生活没有善待他,终于,他内心的防线在出狱后彻底崩溃,患上抑郁症。蛤蟆先生就是你我的现实写照,在蛤蟆先生身上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毕竟,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蛤蟆先生所面临的沮丧、无助、挣扎和悲伤,如果你深陷消极情绪无法自拔,就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看不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但是,一旦蛤蟆先生重新换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从父母到朋友,再到自己,他觉得一切都变了——原来,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自己的态度。跟随蛤蟆先生的成长与改变,自己也经历一场心理疗愈:从孤独到快乐,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其三,面对生活的伤,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治愈。蛤蟆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幸亏好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让蛤蟆自己分析原因,他才明白,必须为自己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内心的伤痕,开启了人生、自我性格探索之旅。人生苦难重重,想要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其四,生活只能治愈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这也是心理咨询的根据所在。几个月后,获得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他的治疗之旅,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来魄力和勇气。蛤蟆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只能治愈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的内心感受,而所有的治愈都要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能够摆渡过岸的只能是你自己。

  其五,学会悦纳自己。在书里你会看到苍鹭发人深省的问题: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你能开始爱自己吗?正在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与父母自我状态逐渐转变到成人自我状态,开始重新定义自我,重新满怀希望,用去行动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积极阳光地去生活、去探索、去出发。蛤蟆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是芸芸众生的画像。与生活交手,我们都免不了创伤,倘若我们总被击垮,失望在所难免。我们要做的是停止自我批判,对自己好一点,好好爱自己。与自己和解了,才能更好地出发,因为生活就是一个与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一只快乐的蛤蟆患上了抑郁症,整天郁郁寡欢,他的朋友河鼠和鼹鼠为了让他痊愈,鼓励这位不像话的朋友去看心里咨询师苍鹭。

  一场关于治愈的对话,就此展开。

  其中让蛤蟆先生最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他的父亲严厉而正直,而他永远都在为这为那训斥批评责备蛤蟆先生这让,他认为他父亲永远是对的,而他永远是错的,为此他总是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他的父亲会把坐在膝盖上的蛤蟆先生推下去:“我受不了他这副样子。”

  假如我是一位家长,我会多鼓励孩子和他讲道理,而不是责骂他。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和责骂而患上了抑郁症,严重的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点上蛤蟆先生的母亲的做法更正确,当他的父亲对他发脾气时,她就会。安慰蛤蟆先生:“亲爱的.,别犯傻了,我肯定他不是故意这样对你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来说,没有人愿意被骂,更希望受了挫折之后,能受到来自家人的鼓励。

  父母的不完美,家庭温暖的缺失,父母从未给过蛤蟆先生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这着他,虽然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

  在一次和苍鹭面谈后,他开始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这让他第一次产生了困意,但他却去划了船,划的比上次更好了,于是便去喝了杯啤酒,在周末收到了朋友们的午餐邀请后。和朋友们敞开心扉的聊天后,他感觉比之前快乐了一点。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要勇于克服它,而不是用什么办法逃避它,正面的面对他,战胜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各种书中搜寻出自己的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越发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认同,读的书越多是使人越谦和的。

  从这本书里没有学到许多什么新的东西,但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回忆起我是怎样成长的,一路走来与自己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是怎样的不易,让我意识到不管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或缺乏,都要珍爱自己,都要热爱生活。逐渐成长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长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温暖、柔和又坚决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长的契机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长也是从回忆生活开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忆中,我回忆的开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进一步地看到,在我的过去中,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实际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顺序、有联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发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层逻辑,使我成为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人。

  回忆中的成长像是进入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让人在快速前进中感到一种撕裂与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但确实只有悬置的、认真的反思才能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严肃的反思,又或者说,从别处看来的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反思只会让人有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自己觉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的东西,哪怕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时的认同感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了什么观点,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说不出来而已〞,这就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说不出来,你就是没有。只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过后反思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虚假的回忆与反思是如此的轻浮,它只是一种附庸风雅。

  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自己的“黑历史〞,想起就想对自己说声对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让我回忆起来脚趾能抠出两室一厅的为难事,又或者曾经让我很愤怒、很受伤的那些事,在经历了悬置的回忆和反思以后,已经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会做那些决定,会产生那样的情绪,所以现在再去回想,已经可以确定自己不会再做出同样的事情,不会做出同样的“错误决定〞,所以过去那些已经发生、无法更改的`事情已经不再使我对自己感到内疚,已经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与它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与所有的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会迎来人格上的温和,我称之为一种真正的“温柔〞,这样的温柔它不是能听得见的软言细语,它不是能看得见的笑脸相迎,而是对各种事情各种人的理解、认同,以及不理解、不认同时也不会有刻薄、偏激、否认的言语攻击,是不会情绪化处理事情,凡事只跟随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自己认为对与不对去表态,是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言行举止,从而防止轻率的决定和不妥当的行为。

  在书中将此定义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局部。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那么表达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样,我也认为“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的、精神上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这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书,也是这个月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从中我学到了这些:

  1/ 阅读像交友一样讲究偏好

  之前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看到一句话,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你就是要读这本书。

  我发现自己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时,完全是抱着我就是喜欢这本书,想要读这本书的念头。

  而我阅读其他的一些书,比如《资治通鉴》《史记》《全球通史》等,带有不少功利性想法。

  怎么说呢?我想着多看点历史类书籍,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学问。

  当然,后面在广泛地阅读后,发现了自己实际上对历史是特别有兴趣的,像《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目前看过觉得超有趣的一本历史类书籍。

  为什么我说阅读像交友一样讲究偏好?因为阅读离不开注视与理解,而交友和这有诸多相似之处。

  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恰恰反映了你生活中交友的一些偏好。

  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它属于心理类型的范畴,同时很有故事性,我阅读此书就感觉同一位对心理知识颇有研究,又很会讲故事的朋友交谈。

  阅读时和阅读后对书中的一些句子,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为作者的见解拍案叫好的激动心情。比如这两句:

  1)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2)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2/没有人不希望被人真正理解

  书中第五章里提到,在咨询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一点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

  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在日常生活中,朋友眼里的蛤蟆大大咧咧、爱搞怪、很顺从朋友的一些想法。

  这总给他的朋友带来错觉,以为他没有什么烦恼,也不太需要多少关注。多年积攒在心头的烦闷和无人理解的苦恼,最终让平日看起来洒脱无比的蛤蟆变得抑郁了。

  后来所幸朋友们中的其中一位,及时捕捉到了他的情绪,推荐他去找苍鹭进行心理咨询。

  我不仅看到蛤蟆从第一次与苍鹭先生面谈到第十次之后,蛤蟆的“情绪温度计”分数由起初2分到后面给自己打将近10分,蛤蟆彻底改变了,我真诚地为他感到高兴!

  还看到他深深渴望他人全身心的注视和关注自己,那种感觉,他发现自己是被真正认可,被真正理解,以及被真正看到的`。

  3/人生短暂,我想怎么活

  这本好书,在微信读书上推荐值89.8%。

  为什么好评度如此之高?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看似童话,实则是一本生动的个人成长心理学。

  它引导我们发掘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像书中的苍鹭一步步教蛤蟆勇于表达自己的那样。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你是想把这有限的时间,多数放在别人的期待中,还是自己的追求上。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自己本身赋予了它意义。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舞台,我们是身处其中的演员,你是愿意按照以往模式继续上演情节呢?还是愿意在成长的理念下不断上演新的场景?

  新的剧本,意味着改变,意味着需要付出“新的成本”。

  如果是我,我想拥抱这样的改变,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步步地用行动去践行我的追求。

  我想要的追求是什么呢?及时满足自我需求,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当然,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感悟,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小伙伴,我期待和你们多探讨交流一番。期间,我也有一些疑问:

  1)童年时的创伤真的可以治愈吗?

  2)工作和生活需要分的很清楚吗

  3)想要寻求自我改变,通过刻意练习真的有效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1-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2-1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4篇12-2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1-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2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4-0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通用(10篇)11-29

【合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05-30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02-20

数蛤蟆说课稿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