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5-20 15:57:21
  • 相关推荐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锦集(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在寒冬腊月中聆听最美的“春天”。这是最冷的一个周四,也是最暖的一个周四。纷纷扬扬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来,白茫茫一片,学校昨天已宣布停课,儿子还在睡梦中,看着身边安安静静酣睡的小人儿,忍不住俯首亲了亲他红扑扑的小脸蛋,许是扰了他的美梦,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窝扫了一下自己脸颊,又安静的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轻轻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对话。

  “妈妈,我不想长大!”坐在被窝里,儿子靠着我说。

  “长大了多好啊,可以学到很多本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为儿子怀念幼儿园的无忧无虑,开始为期末的复习焦虑。

  “妈妈,我长大了你是不是就变老了?”儿子坐起身,扭头看着我的脸,期盼的问。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头回答。

  “虽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还是不想长大。”儿子对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着最开始赌气的样子,我不明他气什么?

  “你是在担心妈妈变老吗?”我试探着问他。

  “妈妈,你的妈妈在哪?”儿子问的我有些心酸,我是远嫁,一年半载回娘家一次,儿子从小爷爷奶奶带带,对外公外婆没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后儿子又说:“妈妈,我觉得你好可怜啊,你都不能跟你妈妈一起!”

  我这才明白,儿子不想长大,是怕长大了就要与我分开。我安慰他说:“没事,你长大了就不需要妈妈照顾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儿子摆摆手,着急地说:“不是的,不是的!妈妈,我是想到你没有妈妈照顾好可怜,我怕我长大了离开了你,你就更可怜了。”儿子的话似一股暖暖的气流,氤氲我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一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打断儿子,实际是中途我确实有强制中终止话题的打算,因为我儿子经常会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变老!”、“妈妈,我不想老死!”之类的话。小小的年纪,小小的脑瓜,装的东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奶奶每次听到他说“老啊、死啊”之类的也是很忌讳,所以我们每次都没有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用斥责或转移话题终止。

  《非暴力沟通》第七章中,告诉我们要用全身心倾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也许正是因为我放下对儿子“这个问题太没意义”的主观判断,才让我在寒冬腊月中聆听到最美的“春天”。

  是我在过去的.所读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也认为,在读完第一遍后,它确实对于我个人产生了的影响和改变。它是我当初加入《妈妈你听》全国读书会大群读的第一本书,和其他群里的妈妈们每天读书打卡,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收获良多。每天读书,也会特意留意观察自己与别人相处的日常,反思了自己与周围人的相处模式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慢慢懂得了,原来自己与别人的沟通并不是真正的沟通,因为最后的结果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使我们之间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们总以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或是两败俱伤收场。

  把书读了第一遍后我懂得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让非暴力沟通顺利进行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也把它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有时孩子无理取闹,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时候,有些话,从老人嘴里说出来,我在以前可能会不高兴立马反驳,但是我现在不会,因为他们说出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们说的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他们之所以感受到不满意或愤怒的言论,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观察结果,给他们带来的评价而已。当初因为太喜欢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就在参与的同城读书会中把它和其他人的书给交换了,目前它还是没有被交换回来。

  很高兴,在进精进小组后,我还能再次和大家再次阅读这本书,但我不想耽误进度,想跟上和大家一样的读书进程,我就再在网上买了一本新的。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它是值得反复去读,多读多领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

  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

  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

  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阅读了《非暴力沟通》前四章,学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前两个要素:观察和感受。“观察”就是普普通通的观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观察就是看到客观事实。“感受”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把自己当做对方,感受他的感受。

  首先来说观察,要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就是描述看到的事实,不能带有任何主管判断,有了主观判断就是评论了。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别人对你评头论足,我们会高兴吗?所以,与人沟通的时候,只描述事实,不妄下评论。当然,刚开始会感觉这个度很难把握,需要不断的练习,与人沟通过程中,怎么表达才是描述事实,怎么表达是评论呢?还需要自己不断的探索。不过,有了《如何说》、《父母效能手册》的积淀,再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学习,再加上不断的实践,相信自己会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不断进步。

  其次说说感受,感受就是把自己当做对方,甚至有时候要相信自己就是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强迫别人自己去干呢?我想如果这样考虑问题了,会化解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矛盾。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上周我在与孩子沟通方面的一段不理智经历:

  儿子在上一个英语辅导班(我可能没把它当成是一个辅导班,只是想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小朋友沟通沟通,感受一下不同的教育理念,学的好坏不重要),每天会有一篇英语绘本的阅读,需要孩子发段录音。绘本很简单(我认为),但对孩子来说不容易,为了让孩子能读下来,我们两个整整学习了5个小时。这5个小时中我不断的用一些不理智、挖苦、冷嘲热讽、妄加评论的.话语刺激儿子,比如,“这么简单的一段话,我们都读了100遍了,你怎么就读不下来啊”、“笨死了,其他的小朋友怎么能读下来,你怎么不能”、“我要睡觉了,我不想见到你,别来打搅我,因为你连一段简单的话都读不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我对你很失望”......

  当我说完“我很失望”的时候,其实我后悔了,很后悔。他还只是个孩子,我认为很简单的东西,对他来说可能就很难,读不下来又能怎么样呢,我为什么就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呢?孩子最后还是把这段话慢慢的读下来了,但可以看出他是非常不情愿的,还好第二天儿子没把这段经历记在心上,一觉醒来,还是快快乐乐的,但我必须要跟他说一声“对不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闲暇时间阅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作者本身也是一个极度敏锐又极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通过卢森堡博士独创的沟通交流模式,结合我的个人班级管理经验,深感认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观察和感受谈下看法。日常班级管理中,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师生得以意见交流、才可以联络感情、化解误会、团结班级中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挥潜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使我们的日常交流,容易演变成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这就提醒我们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观察,客观地说出观察到的事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重点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平时在表达我们对于学生的观察时,会不自主的带有评论性的词汇。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学生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清楚地向学生表达感受,从而是沟通交流变得顺畅。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想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感受不容易,这常常是一个很艰苦的探索过程,中间还会有曲折。因此,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即使有较大的把握,话也不要说得太满,而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立刻调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执。有时候种种证据都能证明确实是这么回事,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多次。世界是复杂的,学生的心灵是复杂的,万不可简单从事。这也说明了做研究型教师的.困难。你想研究问题,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增添了问题,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横竖就这一套办法应对,反而比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显。学校里研究型教师较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坚持下去,几年以后就看出与其他老师的差别来了,不是眼前“业绩”的差别,而是素质的差别。

  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给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启发是: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作为班主任要倾向于倾听,培育对学生的尊重与爱,使师生情意相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言语之力,可以把生者活埋,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海涅

  有一段时间,感觉生活一团乱麻。为什么那么多烦心事?为什么我说的话总是错的?为什么我的感受总是被忽略?为什么没人理解我?无数的为什么,让我每天愁眉苦脸,躁动不安。

  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一篇介绍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的文章。他告诉我: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语言,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话,在深深地伤害着我们,而我们也总是以条件反射式的不满伤害别人,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暖,便因此遭到破坏。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人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对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所有的问号也许在《非暴力沟通》中可以找到答案。于是,我加入了有书共读营,希望能得到帮助。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就瞅你了怎么地?”

  “信不信我削你?”

  这是一个网上流行的关于东北人的一个梗,说是百分之五十的冲突都是由这几句话开始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暴力沟通的例子,这样的对话接下来很可能会引起暴力事件。

  大部分语言暴力的'根源,其实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而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寻求心灵的和平。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

  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长颈鹿语言”。之所以称之为“长颈鹿语言”,是因为长颈鹿有一颗大大的心脏,长长的脖子让它拥有的良好视野。长颈鹿在进食时能够把刺化为自身的营养,代表着沟通顺利进行,最终达成一致。

  长颈鹿语言是解决争端,让生活和工作的沟通更加顺利有效的最好沟通方式。它提醒我们专注于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书中通过一系列生活对话实例,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回应,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尊重与倾听他人。特别是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促进倾听、理解和发自内心的互助,让爱和尊重重新融入生活。

  人们常说: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如果你希望周围充满爱,让我们一起学习长颈鹿语言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家长“必读书目”中的一本。当初选择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有目的:自己在跟孩子和家人沟通的时候,经常会不耐烦,“简单暴力”,希望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当然,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也是有怀疑的:从书的名字和封面简介,这本书似乎有畅销书的通病:花哨、夸张、情景架构,有自封“万灵药”之嫌。带着这两种心态读这本书,一章章读下来,发现收获其实还是蛮大的。

  作为快餐文化时期的作品,作者直接给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定式;表达观察——说出感受——感知需要——提出请求。正本书也是围绕着这个定式逐一分析讲解。和一般通俗心理学书相似,每一个讲解都是由小故事和小案例组成,读起来不累。读完以后,我试着把这个方法应用到现实,确实会减少“面红耳赤”的几率。这本书确乎不是万灵药,它可以促进自我和对他人的理解,促进内心与外界的和谐。慢慢地又发现,最大的收获是,作者告诉我一个很重要也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观点:不要评价,要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的观察。

  那么,对这本书的推荐我也无法带有任何评价了。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让我们学着认真倾听和观察。全心全意地观察体会自己或别人的信息和感受,然后不带任何评价的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本书会知道我们练习这做这些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倾,慢慢地说出中肯的理解。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是沟通的第一步。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认为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恶的。鲁斯贝本梅尔说过,“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因为我说‘这只是我的意见’”。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每章有大量习题,让我们练习区分自己是否客观不带评价地观察了事实。这些练习恰到好处,非常有效果。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二:让我们学着充分表达感受。这是平等的沟通,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本书指导我们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价。表达评判的是语言。人类语言是我满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类分类。牙牙学语的孩童已经开始把人称作“好人”“坏人”,然后又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人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勤劳或懒惰,等等。我们从小就学着用评价的语言表达自己。不幸的是,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即便对自己,屈服于评价的压力,很可能使我们心存怨恨,并厌恶自己。“爱”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正视并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将冲突归咎于哪一方。当我们不在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理解我们的'感受,内心会变得平和。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三:让我们学着说出具体需求。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和别人需要什么,并准确表达出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经常无视自己的需求,甚至认为这是可耻的。我们长期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牺牲和忍耐”,而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放纵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往往是痛苦的根源。 寻找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不带主观评价和自责的说出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的自我和与他人的交流。这本书指导我们练习准确地表达需求,而不是抱怨。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四:让我们学着表达感激和欣赏。赞扬是表达欣赏和感激的一种常见方式 。短期成功学和社会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会提倡用赞扬来促进沟通和交流,所谓“再多表扬也不过”,“好下属和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其实,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关系 ,一旦下属和孩子意识到赞扬的目的是为了操控他们,他们对于由衷的感激和欣赏也会心存疑虑。虽然赞扬有时会让人感到不自在,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换一个角度 ,不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来表达感激和欣赏会更容易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对此,我们可以练习说出对方做出的对我们有益的行为,进而说出我们的那些需求得到了满足,然后表达出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既不自大,也不谦虚。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年轻人与年长人之间有“代沟”,上级与下级有“阶层”,还有地域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宗教差异等等,等等。差异无处不在,沟通却不能逃避。每个人都是带有自己的背景来看待周围事物的。把既有的评价附加与和他人的沟通中,就很难完全理解别人。不评价不代表没主见,而恰恰是要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需求,而让对方没有逼迫之感。

  确切的说,这不是一本解决问题的书,所以,很难把这本书推荐给希望在别人沟通中顺利实现目的的人,这也不是沟通。这更像一本引导我们体谅别人体谅自己,实现内心和外界和谐的书。这是一本提倡避免伤害的书,提倡在沟通中融入爱,体谅和平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它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样的字眼进行交流。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步:1、描述一个事实;2、说明自己的感受;3、解释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与别人沟通时,自己要准确无误的按上面的顺序(当然也不总是绝对的按顺序)向对方传递信息。同时,在沟通中你也要尽力从以上四个方面获得对方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事实,不是作评论,作者用一章讲如何区分事实和评论,并出了练习题供读者训练。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讲参考答案也没有用对错来判断,而是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的意见一致”或“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喜的是这几道题我都答对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讲了这两者的区别,作者建立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并说明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是说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讲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就不爽。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要区分的是要求与命令的区别。为了获得对方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听对方的表述,必要时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息。在沟通时不要想当然的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也不要妄加揣测对方的意思。

  强调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达愤怒,甚至要用强制力。对于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杨宇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被尊重,但是由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总觉得家长是高高在上的,说的话一定要听,导致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做什么事都以命令的口吻。自从读了《家庭心理学》以后,从书中学到了许多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现在也在慢慢改变自己。

  想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去逼着他做,是要和他进行合作,只有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孩子才会开开心心的做,家长也会高高兴兴的,这就是双赢。

  当孩子行为中出现错误的时候,不要直接否定他或者说一些刺激他的话,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关注他,让他自己说出来,当他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在一起想办法解决。

  自我尊重,现在家长都太以孩子为中心,都忘记自己的需求,总觉得孩子是第一,孩子照顾好了就行了,其实把自己照顾好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也要让家人和孩子知道我们的需求,要不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被忽略掉,所以我们要适当的放松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整天处在紧绷状态,这样会影响健康,也影响和家人和孩子的正常沟通。

  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变大,家长们都忙于工作,有时候也会忽略孩子,不过白天再累再辛苦,晚上我也会陪着孩子看看书、做做锻炼,只有经常陪伴和沟通,这样才会更了解孩子,孩子大了我们也不会有遗憾。

  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攀比,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又不是复制粘贴的,都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我经常和我孩子讲,不和别人做比较,我们和自己做对比,今天比昨天做的好,这次比上次做的好,有进步就行。

  对于奖励和惩罚,估计大部分的家庭都会有,比如考试考的好就会给予奖励,考的不好就要惩罚,不例外,我也用过这个方法,本来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去激励孩子,但是没什么效果,后来就取消了。

  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学习、在摸索,寻找合适我们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首先家长的目标要明确,在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之下,当然就是希望孩子知识渊博,以后可以为社会、为国家出一份力,那作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就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要言传身教。然后也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目标,可以让孩子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带领孩子向他制定的目标去做。平时也要多倾听,行为背后的需要还是要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会理解,出现了问题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应该先听听他的说法,再去判断。有些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的时候注意语言沟通的方式方法,对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肯定孩子,让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经常否定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没有主见,会变得自卑、懦弱!使用尊重的语言双方去沟通,将批评和职责转换成带有尊重的需要表达,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得到重视了,就会敞开心扉的和家长聊天。

  每个人都有需要,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要为我们的需要负责。当家长和孩子之间遇到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孩子是在表达他们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觉得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使用策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需要,不光是我们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也要让孩子听听我们的心声。

  由于家长们白天上了一天班下来,白天的紧张工作,下了班可能一时情绪还没有调整好,回来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了,小孩认真听话的还好,调皮捣蛋免不了一顿责骂或者一顿打。记得我们家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才开始学写字,握笔姿势不对,教了好多遍都改正不过来,小手被我打的红红的,后来他看到我的手稍微动一下,他的身体就会害怕的缩一下,事后我心里也在反思,可能我的情绪过于激动了,把情绪都发泄在孩子身上。现在我在想,当时他是多么害怕和无助,他当时的感觉肯定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现在我会及时调整好心态,耐心的听他讲解和沟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激励给予:家长给予孩子一般都认为物质满足就是给予,其实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爱语,这些更为重要。其实孩子也会给家长礼物,只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像我家小朋友有时候在学校新学了一首歌,回来说要唱给妈妈听,其实他就是在送我“礼物”,要和我分享他在学校的一些事情,但是有时候家里的事情比较多,没有多少耐心慢慢听,只是应付孩子说唱的真好听,其实我没有用心去听,没有体会孩子的心情,没有接受他的礼物,这一点我要改正,以后在忙,在孩子送我“礼物”的时候,我也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心的接受他给予我的“礼物”。

  使用尊重的语言:读到这一张“给出没有评判的观察”,突然想到自己平时的语言沟通好像都是批评,以后要改正一下,让批评的语言转换为单纯的观察,孩子得到尊重了,他们会更乐意配合我们。如果有需要孩子帮忙的地方,我们可以提出“可执行的请求”,让孩子自愿帮忙而不是被逼迫的帮忙,双方要合作愉快,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全身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别人的声音。

  在成长中学习:人不管在什么阶段都要学习,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从小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成人之后进入社会,学习社会人际关系,现在为人母,更要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即可以为孩子做榜样,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可以和孩子和家人一起商量,所谓人多力量大,办法总比问题多,如果问题解决了,一家人都会非常开心,都很有成就感,如果没解决,那么就一起学习,总结经验。

  让我的家成为“无错区”:以前遇到事情,总是会提高嗓门让孩子去完成,觉得这样声音大就会镇住他,而且效果也明显,因为他害怕所以会立刻去做,可是我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现在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也学会了一些怎么和孩子沟通技巧,比如今天晚上我在家里剥蚕豆,他在玩玩具,我就问他:“你要不要过来给我帮帮忙呀”,开始我以为他还想玩玩具,肯定不会来,可是他却很开心的和说:“可以呀,我要帮妈妈一起做事情”,我们就一边聊天,一边剥蚕豆,很愉快的把这件事情做完了。所以语言沟通很重要,如果我今晚是以责备的语气说:“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过来帮妈妈做事情”,也许他会过来帮忙,可是他会觉得没有被尊重,就会带着情绪做,这不是我想要结果。

  长颈鹿文化与豺狗文化:在生活中,豺狗语言和长颈鹿语言都用过,心情平静的情况下会和孩子好好聊天,会用长颈鹿语言鼓励孩子,但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一急躁就会使用豺狗语言,给他贴标签或者责备他,其实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后还是要克制自己,不能用豺狗语言,要多用长颈鹿语言,让自己和孩子都成为心胸宽广的人,还要让自己和孩子的视野更远、更广。看了后面的家庭活动,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们可以试着做做,比如有一篇“主题:风盈生命之体验”,标题:“感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这个事情,每天写一篇感恩日志或者写几句话也行,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对什么事情都是感恩的态度,不会计较。

  这几部分书中主要提供了大量的游戏和故事,如何把评判解读成需要,如何将愤怒转化为感受和需要,如何处理愤怒的情绪等等……有的游戏可以和老公和孩子一起做,即可以从中学习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我们跟着师傅一起努力学习,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最后祝福家人们的孩子都越来越优秀,家庭越来越幸福。

  今天读的主要是“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也是总结这本书的内容,故事是在教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怎样和孩子合作,还有家长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么样可以满足等等……

  我们已经读了2本书了,《家庭心理学》、《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虽然书的内容不是所有的都能记得,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在用,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挺大的,比如现在小孩有问题问我,我都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以前问多了我就嫌他烦,还有就是他以前犯错了我不等他解释就一顿发火,现在同样的情况发生,我也很想发火,但是我停顿几秒不说话,发现好像就没火气了,接下来就会问他什么情况,听听他的解释,所以我觉得我在慢慢的改变,在这里我要感谢师傅,带领着我们一起成长,期待我们学到的更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在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经常会回忆起我初中阶段的生活,书中讲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沟通”说话方式的老师,那些同学是幸运的。非常遗憾,我在初中时遇到的这位老师,他和同学们沟通的方式几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语言暴力,还有肢体暴力。

  这位男老师脾气很暴躁,尤其喜欢体罚学生,男同学女同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体罚,同学们犯的错,无外乎就是考试没考好或者上学迟到。记得一位男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他拳打脚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学了。想想那时我们的小心灵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残啊!记得有些同学大胆的和老师说,能不能体罚时不要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说:“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不大管我们的学习,也不会太关心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估计家长都想像不到我们在学校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位男同学受到如此重的体罚也没见家长找到学校。女生体罚轻一些,考试达不到目标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学中犯最大的错估计就是早恋了,而受到的惩罚就带有侮辱性了。男同学被带到操场揍一顿,女同学被罚在学校跑操时让她站操场边,全校的师生都看见了,每个跑操的人都会问那个女生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他,因为早恋(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可想而知,最后两位同学双双退学了。

  感觉那时候同学们和老师之间是没有沟通的,每天努力学习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毕业以后,同学们交流起来,都说恨死了那位老师,那本该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毁在这位老师的手里。那时我们都巴不得赶紧毕业,脱离魔掌。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浮想联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对孩子对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学习,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我曾经看到有人发微博说:如果一个陌生人莫名向你发脾气辱骂你,先不要生气。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没准他经历了糟糕的一天呢:早上迟到被经理骂,上厕所踩到屎,买彩票从来不中,出门被车撞,喝凉水都塞牙。当即被他这种绕着弯骂人的方式征服。所以在我看到本书篇首所摘的日记实例,简直是想喷血的节奏。原文如下:

  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艾提海勒申:日记一则

  明显是跟我说话风格迥异的书,全书有种让我回到了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时的不快感,不知道那么大的字还写几段空几行,为嘛还要配上一些小学孩子非主流的涂鸦,我好心疼我的购书费,这可是我自己花钱买的书呀!不过阅读一本书要有空杯思想,强忍着吐槽,再来看非暴力沟通的技巧,他有实用的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指责

  (1)观察

  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例如,我们用非暴力沟通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感受,我们可以建立感受的词汇表,以便使我们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他人的言行或许与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责备他人;体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味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提出请求时,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比如,不要用我想要自由,而换用我想每个星期都能出去两次而不受盘问就更明确一些。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要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受到批评或责罚,那则是命令。想要通过别人的内疚而达到的请求也是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这几天空闲读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刚开始仅仅把它当成心灵鸡汤类型的书。打算就这样翻翻就得了,但是实际上看完以后发现确实是一本好书。

  作者首先讲了问什么要非暴力沟通,作者早年生活在南非,在那个年代,他被白人当成黑人,而黑人又把他当成白人,因此两头受欺负。后来作者去了美国,在美国他也没有因此受到公平的待遇,他经常会被美国人当成犹太人,也会因此经常挨打。他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暴力事件,多人在这场冲突中丧生。这让作者明白原来暴力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让问题严重。

  《非暴力沟通》还说明了非暴力沟通的意义。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概括了它的意义:虽然我称非暴力沟通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评论和观察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非暴力沟通的主要点是表达,比如表达观察结构,表达感受,表达需求,表达感受,表达请求。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来处理,一切以需求为中心。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学会沟通和表达。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在寒冬腊月中聆听最美的“春天”。这是最冷的一个周四,也是最暖的一个周四。纷纷扬扬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来,白茫茫一片,学校昨天已宣布停课,儿子还在睡梦中,看着身边安安静静酣睡的小人儿,忍不住俯首亲了亲他红扑扑的小脸蛋,许是扰了他的美梦,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窝扫了一下自己脸颊,又安静的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轻轻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对话。

  “妈妈,我不想长大!”坐在被窝里,儿子靠着我说。 “长大了多好啊,可以学到很多本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为儿子怀念幼儿园的无忧无虑,开始为期末的复习焦虑。 “妈妈,我长大了你是不是就变老了?”儿子坐起身,扭头看着我的脸,期盼的问。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头回答。

  “虽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还是不想长大。”儿子对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着最开始赌气的样子,我不明他气什么? “你是在担心妈妈变老吗?”我试探着问他。

  “妈妈,你的妈妈在哪?”儿子问的我有些心酸,我是远嫁,一年半载回娘家一次,儿子从小爷爷奶奶带带,对外公外婆没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后儿子又说:“妈妈,我觉得你好可怜啊,你都不能跟你妈妈一起!”

  我这才明白,儿子不想长大,是怕长大了就要与我分开。我安慰他说:“没事,你长大了就不需要妈妈照顾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儿子摆摆手,着急地说:“不是的,不是的!妈妈,我是想到你没有妈妈照顾好可怜,我怕我长大了离开了你,你就更可怜了。”儿子的话似一股暖暖的气流,氤氲我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一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打断儿子,实际是中途我确实有强制中终止话题的打算,因为我儿子经常会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变老!”、“妈妈,我不想老死!”之类的话。小小的年纪,小小的脑瓜,装的东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奶奶每次听到他说“老啊、死啊”之类的也是很忌讳,所以我们每次都没有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用斥责或转移话题终止。

  《非暴力沟通》第七章中,告诉我们要用全身心倾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也许正是因为我放下对儿子“这个问题太没意义”的主观判断,才让我在寒冬腊月中聆听到最美的.“春天”。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这个周的学习让我知道,不仅要体会到自己的需要还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书中说的家庭主妇的例子就跟现实的我一样,先把情绪发泄了,事情还得自己做,然后还觉得委屈。 学习以后,可能还是控制不住发泄情绪了,但是我会马上意识到,会心里问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我希望对方做什么或者给我什么样的反馈。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太苛刻了,不宽容和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所以才会出来很多情绪,然后把这些情绪归责于别人。我应该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责。 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对别人提出请求的话,应该越具体越好,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对方了解我们的目的,有助于沟通的进行。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请求和命令的区别,这也有助于我去理解PET这本书中用第三法跟孩子做出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我提的方案被孩子说No了,我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是什么使他无法说Yes,除非我充分体会了什么妨碍了他同意,我不会试图说服他。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鲁思·贝本梅尔

  初读这段诗,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鸣。然而在读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之后,重新细读,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反思自己的课堂和班级日常生活,作为一名老师,每天我会面对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产生的问题,并给他们善意的解决之道呢?当孩子犯了错时,我有没有耐心地去听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给他们机会改正呢?当我自以为是的评价学生,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时,是否意识到这都是自己的主观暴力评价呢?

  都说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不是畅通无阻的,有时它也会出现岔路需要我们去寻找正确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抵抗。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也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较熟悉,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经常会被大家忽视。其实这种暴力才是我们要重视的暴力。但这种暴力比较隐蔽,有时往往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察觉,可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频率却非常高。如果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痛苦甚至变得消极。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蔽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配合老师快乐地学习呢?

  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蔽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愿意它更可以成为“甜蜜的动力”。《非暴力沟通》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今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地静下心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用善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纳、彼此欣赏,相互关心的温暖的班级氛围。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因为读书会要组织《非暴力沟通》专场活动的原因,这周又重新翻一遍这本书。也许是在听了很多次对它的分享,抑或上次读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阅读的积累,尤其是这段时间在工作中出现了沟通问题的情况之下。重读这本书,发现了很多有趣且有用的细节。

  第一点,是作者个人的简历。听过的分享者都极少注意到作者马歇尔卢森堡也是一位临床心理学的博士,而且是在书中也多次提及的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罗杰斯的学生。不难看出,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在双方沟通之中要尊重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同时也要真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是在罗杰斯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的发展而来。此外,马歇尔强调非暴力沟通中的不带成见的观察与罗杰斯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深度倾听也是相同的方法。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非暴力沟通同样强调沟通过程人的正面性和沟通产生价值,以解决而非分析问题为导向。此外在非暴力沟通中最关键的是正确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认识对方的需求,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无法真正认识到对方的需求,都会造成沟通的失败。这也是在基于另外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之上的发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六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因此,非暴力沟通的理论核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点,作者多次提到不能机械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形式,而忘记了他的目的。所谓非暴力沟通的形式正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详细点说,就是不带偏见的观察,充分表达和引导对方完全表达内心感受,明确自己和对方的需要,正确提出自己的和引导对方提出请求。形式看似简单,在实践中却非常困难。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我们过于注重非暴力沟通作为工具的形式而忘记了使用它目的。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沟通方法,它的核心仍在于沟通。人与人之间需求沟通原因是双方存在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需要达成一致或者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就是交换双方的不对等的信息从而双方可以改变观念或行为。因此在使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时要时刻记住沟通的目的,不然就达不到沟通的最终结果。

  第三点,作者提到了异化的沟通方式,也就是暴力的沟通方式,主要有四种形式:道德评判,对比评价,固化责任和强迫威胁,源自于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提及,但是可以从中推断出的是,非暴力沟通只适用于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双方,或者双方虽然处于不平等地位,但沟通仍然平等的。一旦双方是地位不平等的,一方统治甚至奴役另一方,那主要沟通方式便会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因为这种情况下沟通的目的要让一个人服从另外一个人的意志,服从者的个人的自由意志是被拒绝的。这是一种压倒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命令而不是非暴力沟通中的请求。作者也多次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应用对于家长,老师和公司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地位的优势,这些人不愿意作出请求,或者作出的请求被理解为命令。但在异化的沟通情境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要改变局面,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采取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如果也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如拒绝和反抗,只会造成强势的一方使用暴力的程度增加,而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可以减轻暴力带来的伤害。

  第四点,非暴力沟通最主要的`是强调人的本体和主动性以及人的同理心,这些都是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人的感受是自己决定的,外界只能刺激和影响它。面对他人的不当的指责,我们可以下意识地感到内疚和自责或者立刻反驳对方,也可以有意识的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和发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采取后一种方式,我们就不会被对方的情绪牵动,而是专注于对方和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从而可以真正解决沟通的问题。另外对于很多因为社会因素,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多不得不去牺牲个人自由完成的义务,如果从主动选择的积极角度出发,我们会将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变成是我们所自由选择和愿意的承担的事情,这样对于个人而言,同样的行为带来的幸福感会大于痛苦感。

  第五点,是语言的局限性。非暴力沟通相对于暴力沟通,在语言表达上明显的更丰富和复杂。暴力沟通中的一句简单的道德评判,非暴力沟通中却要划分为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部分。而且非暴力沟通要求观察的客观与准确,感受表达的充分与完全,需要和请求提出的明确与完整。缺少其中任何一项的语言表达,都不足以成为非暴力沟通。所以,马歇尔开篇就提到,语言是窗户,也是墙。语言有它天生的局限性。例如中国人一直不喜欢直接表达感受和需求的原因,个人认为,一方面是传统文化要求谨言拒绝巧言,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语言在表达感受方面缺少一种自然性。中国语言里就找不到i’m

  sad 的表达。另外作者提到语言是静态的,而我们的世界是动态的,静态的语言无法与动态的世界匹配,其中也会产生很多由语言产生的问题。

  最后,引用译者结语的话“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心世界,并且知道,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所表达的是,非暴力沟通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界。非暴力沟通的世界是一个人人自由和平等的世界,但现实是到处都有压迫和统治,有压迫和统治的地方就有暴力存在,面对暴力的世界,我们可以选择以暴力的方式回击,但是结果是暴力变的更泛滥,压迫和统治也会更严重,也可以选择以非暴力的方式去应对,一方面减少暴力对我们的伤害,另一方面暴力也会因此而减少。如何应对,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终全部实现虽然是要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但是需要从每一个个人开始。正如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充满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也是马歇尔书中隐藏的愿望。现实虽然是美好人间遥不可及,然而包括马歇尔在内每个个体追求它的过程也是同样美好和有意义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学会说话,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

  —题记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的年代之后,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如何真正地倾听,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很长的一段修炼之路要走。

  ——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

  ——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

  ——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对错,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然,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从心理方面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减少矛盾或由于误解带来的愤怒情绪。但是倘若我们要从更为工具、理性、更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磨练沟通艺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优)08-2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6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0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1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精选15篇11-24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精选15篇)02-1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