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5-16 14:34:37
  • 相关推荐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亲密关系》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

  大部分人在经历了亲密关系的月晕和幻灭阶段后,仍不明白在灵魂的层面上发生了什么事!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是从内省开始的!

  01、内省阶段-制造“受害者监牢”

  内省阶段是最丑陋的,你觉得伴侣不再迷人,把亲密关系看作无形的监牢。你在自己制造的“受害者监牢”扮演着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角色,三者角色之间转换,伤人伤己!

  02、穿越监牢墙壁

  三种看问题的角色只能恶化问题,你必须跳出受害者牢笼,以纯真心来发问,获得灵魂引导!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03、内省终极目标

  检视自己内在的所有想法和感觉,用爱来面对它们!

  04、启示阶段-摆脱小我

  无条件的.爱,摆脱小我。你永远也不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05、自我超越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与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2

  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认识自己。作者克里斯多福·孟不像戈特曼那样告诉你具体的解决办法,而是帮助读者在亲密关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依靠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答案。关于亲密关系四阶段的划分,是作者的主要思想框架。本来,我想围绕亲密关系的绚丽期、幻灭期、内省期和启示期具体谈谈体会,但我还是想从书中最触动我的地方谈一谈:

  一、读第243页,更加笃信“目标不停止”这一理念

  “我总是在追逐着某个重要的目标。但一旦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也不重要了,于是我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做事’就是我全部的生活,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还是常常感到空虚。”这是书中第243页的一段话。

  我有切身感受。但是,我并没有感到空虚。我也一直有“追逐目标”的习惯,我要求自己每一年都必须有看得见、说得清的成果,比如20xx年毕业就要找到工作,20xx年必须成功考上编制,20xx年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20xx年买一辆车,等等。“读书”这件事,也是如此,一个专题接一个专题读,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读一本书就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只要做好了上一件事情,才会启动下一件事情。在个人能力突破上,仍然如此,把读书、做饭、健身、摄影当作一项项具体任务,按照“追逐目标”的方式,一样样地学习和攻克。

  关于作者说到“空虚”,也有过。以前,每次完成一件事情后,又未确定新任务时,便会陷入空虚,有时三天、有时一周、有时一个月,一般没有超过一个月。但是现在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了,因为在做上一件事情的时候,便提前确定了下一个任务。

  我认为,这是自我建设这项个体发展工程应当秉持的基本理念,即“目标不停止”。人们常说,行动不停止,可我觉得目标也不能停止。读了此书的第243页,让我更加笃信这一点。

  二、读第73页,开始领悟到“挑错回怼”的厉害之处

  “如果你想逃避痛苦,只要证明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对的,随便什么事都可以,只要让别人看起来像是错的一方就行了。”这是此书中第73页的一段话,作者还以自己和朋友的对话为例,非常生动。

  这次读了此书第73页,让我彻底明白了。一类人常常使用一种“挑错回怼”的方法,让我们在正常对话中难以招架。

  三、读第68页,深刻明白了“情绪抽离”的可怕之处

  “情绪抽离的各种形式、效果都是一致的: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这是此书中第68页的一段话。

  这种“情绪抽离”的方法,在与人争论中,确实可以起到很明显的效果,只要自己不生气,生气的只能是对方。但是,作者克里斯多福·孟确不这样想,因为在夫妻之间,这种亲密关系里头,“情绪抽离”相当于冷暴力,只会增加夫妻双方的`裂痕。

  四、读第88页,应当学会“放下立场”来相处

  “如果你觉得对方没有改变,往往是因为你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立场。……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的安全感。”这是此书中第88页的一段话。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觉得很有道理。同时,又让我想起另一个词“迁就”。放下立场,不就是迁就吗?确实差不多,但是“放下立场”指意更加明确,说“迁就”,其实很难明白要怎么做,但是“放下立场”的意思就是要求自己先把固执己见搁置一边,从对方角度看问题。

  以上四点,是我读完此书后,印象最深刻的四个部分。这绝不意味着此书只有这点含金量,因为它是一座巨大的矿藏资源,需要不断挖掘。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3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两个相爱的人

  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

  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遇到自己真正的亲密导师——灵魂,让灵魂摆渡我走过所有的荒野。这是一本特别好的.书,我认真读了书中的每个字,也感觉能映射在我的生活中。了解到投射理论的应用,明白我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经验的投射,也了解到怀疑理论是自己曾经在某方面遭受到挫折而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接下来面对的新的伴侣关系,持续的怀疑让我们不相信自己。到达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是你已经到那里了,生活中希望爱人爱自己就必须按照爱人已经爱我的标准去爱对方,成功的捷径是按照已经成功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暗示,这样你就是在选择珍惜生命,奔向积极的前方。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4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相处融洽。这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个性,理解对方的脾性、爱好以及说话做事的风格。

  但在作者看来,这仅仅是亲密关系的低级阶段,更高的阶段是,认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灵魂,只是这两个灵魂彼此相处,彼此完善,彼此成就。换句话来说,对方是自己通向灵魂完善的绝佳助手。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因家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能力不同、年龄不同、分工不同而常常有区分地位高低的想法。经常有一方会想:我那么尊重他(她),我已经够妥协了,再让我再承认对方的灵魂也跟我一样高贵怎么可能?我可是名牌大学毕业,家境富有、容貌出众、举止优雅的人,对方怎么跟我比?论对家庭的贡献,我比她多多了。他(或)只配有一个低级且丑陋的灵魂。

  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少见,或者,嘴上虽然同意彼此的灵魂是同等重要且平等的,但在心里,却总是存了这种区分高下尊卑的想法。只要有一方这么想,就无法继续提升灵魂的层次。或许有人说,我是无神论者,不在乎灵魂是什么,我只在乎我自己过得好就行。但是,这里所说的灵魂,其实是一个统称,你也可以称呼它为别的什么概念。灵魂包括了人格特质、自我修养、自我期许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支配了你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你可以反对灵魂这个提法,但只要你是一个能反省自己的人,就仍然说明你的灵魂在发挥着作用。

  可是,为什么特别提出灵魂的作用呢?因为,在亲密关系中,做到外表的相处融洽是不够的,尤其是当感情走向寡淡的情况下。虽然做到相处融洽已经不太容易,但只要双方仍有爱意,借助良好的沟通技巧,还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再良好的沟通技巧,也有让人疲惫的时候。那个时候,沟通就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因为双方都心里明白,对彼此的爱意都已经越来越淡了。当家庭生活逐渐变得乏味,伴侣的光芒也逐渐黯淡的时候,种种的家庭琐事就会让人失去爱的能力,伴侣双方可能就因此步入“受害者监牢”中,觉得自己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自己要么成了家庭的拖累,要么不满于伴侣的无能,要么两者兼而有之,自己在这三个角色中轮流切换,疲惫不堪。

  于是,有些人就离了婚,与其他人组成新的家庭,但是,在新家庭里,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进入到相处寡淡、相对无言的局面,看来,可能又要结束这一段亲密关系了。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这就要求双方探讨亲密关系的更高一级的形式:激活自己的灵魂,培养亲密的灵魂关系。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玄乎,但是作者说,只要双方仍有爱意,仍愿意继续在一起生活下去,仍相信灵魂的力量,就可以尝试这样。

  所以,亲密关系其实有两种形式或者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做到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培养感情上的亲密关系;第二阶段,做到对自己的`灵魂负责,培养灵魂的亲密关系。把灵魂的完善看做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段历程。

  灵魂这个词,是西方语境下特有的产物,基督教认为,是上帝给人类注入了灵魂,所以,灵魂是向上的,光明的,带有神性的。如果在中国,理解为心性会更合适,心性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善良的,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正如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的心既然是光明正大的,其他的还需要说什么吗?

  因为愿意提升自己的灵魂,也有道德勇气提升自己的灵魂,就会从“受害者监牢”中逃离出来,意识到自己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施害者。既然不是受害者和施害者,那么,也就不是拯救者。如此,便可以从亲密关系的牢笼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更超脱的态度来看待这个困境,用爱的力量,寻求妥当的解决方式,坚信自己可以实现人格的提升和灵魂的完善。这样,就开始了亲密关系第二阶段的实践。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愿意为伴侣全身心地付出而无需回报,因为所有的回报,最终都将成为完善自己灵魂的一种方式。有如母亲哺养孩子,有如大地生育万物,有如阳光普照大地,他(她)并不觉得这么做损失了什么,牺牲了什么,而是觉得就应该这么去做,理当如此,毫无凝滞,自然而然,毫无功利之心与索取之心。这个时候,付出就变成了喜悦的给予,一种不需对方提前付出的承诺,一种不需回报的宁静。

  同时,因为了解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可以自行完善的灵魂,也就摆脱了依附的心理。你不会再想要依附着伴侣,而是愿意在灵魂的指引下,自由自在的舒展自己,向着喜悦、向着善良,自自然然地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一种爱的气息,一种柔韧却坚定的力量。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5

  宫崎骏说:“我浑身伤痛,跋涉万里,疲倦寻找,只为了与你相见。可为什么相见欢喜之后,还要荆棘万里?”。亲密关系到底如何才能走出迷局赢回绿色能量?我在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心魔之困

  在人际交往中,亲密关系是我们最渴望的,但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人类最深刻、最持久的需要是成为别人的意识对象。” 然而,亲密关系也会带来痛苦和挑战。就像艾琳·费舍尔所说,“爱情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痛苦、烦恼、失望和悲伤相伴随。”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沟通不畅、情感不稳定、争吵和冷漠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不同的原因,比如个性差异、背景不同、生活追求不同等,但最终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关系稳定。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仅要面对自己的情感需求,还需要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求,而这往往需要耐心和努力。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处理这些问题。以下递进的三个阶段分享给大家:

  浅绿色内省模式(面对问题从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1、面对事情的所有面: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意识到问题往往不是单方面的,丑陋其实也是自己的一角,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甚至是尝试去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要让爱转变丑陋,以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2、“穿越”障碍:亲密关系中难免会面临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勇敢直面高墙中的自己,不逃避、不找借口、不抱怨,通过沟通和妥协来解决问题。

  3、打破受害者监牢: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很容易被受害、迫害、拯救者的角色所束缚,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需要跳脱出这种框架,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对方,从而建立更健康和稳定的关系。

  绿色内省模式(注重自我选择)

  1、突破左右为难困境: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左右为难的事情,例如在两个重要的活动之间选择。我们应该不再只是纠结于两个选项,而是想办法找到第三种选择,或者采取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固定的思维模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2、挣脱家族束缚: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找到并脱离内心的依附情结,打破固定的观念和习惯,寻找真正的自由。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且更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3、摆脱牺牲者身份: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牺牲者”和“放纵者”的角色中。我们应该回到爱的中心,打破钟摆,寻找平衡。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还可以建立更加健康的`亲密关系。

  深绿色内省模式(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正确投射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对于对方的影响和投射,就像“照镜子”时其实投射的是自己一个道理。同时也需要明辨是非,揭露怀疑。只有经过自我反省和审视,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射自己,与对方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2、结束欲望竞争:在亲密关系中,欲望竞争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我们需要平静地看待问题,不应该像“斗牛”一样采取对抗的方式,否则只会让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因为“斗牛”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相反,我们需要协调彼此的需求和欲望,达到双赢的局面。

  3、选择敬畏生命: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受到自我放纵的诱惑,但是我们需要选择敬畏生命,保护自己和对方的健康和安全。只有通过克服自我放纵和放弃的念头,选择希望和爱,我们才能建立健康、和谐、亲密的关系。

  因此,我们想在亲密关系中处理这些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不断交流和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求。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包容和尊重对方的思想差异,以及在冲突和争吵中保持冷静和理智。最后,我们需要持续地为亲密关系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以构建一个稳定、健康的关系。

  健康启示(强调身心健康对于个人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

  1、通过经历痛苦和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保持身心健康;

  2、我们也应该随时准备迎接“神迹的显现”,也就是保持积极的心态;

  3、我们应该通过想象自己置身于爱中,去穿越“量子隧道”,以此来保持身心健康,并达到内心的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亲密关系不是简单的、轻松的和完美的。它需要努力、耐心和牺牲。正如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所说:“爱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不断地维护和修正”。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倾听、理解和包容他人,同时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和坚持自我界限。

  总之,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亲密关系并非终点,而是一种旅程。正如特兰斯顿·哈德曼所说:“爱情是一条漫长的路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我们需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和挑战。灵魂关系认知的终点就是幸福生活的起点,让我们拥抱所爱,开启神圣的健康绿色之旅!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6

  这本书可谓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了。每字每句地看。建议先看一下《超越原生家庭》再来看这本书感受会更加深刻。《超越原生家庭》也在力图表述爱能对一个人处于亲密关系中有何影响?可以说小时候你与家人亲密关系是你人生路中顺水推舟之力让你的人生路顺风顺水,也可能你人生路里的是疾风暴雨的编剧,它不定时的出现并影响你的抉择。而《亲密关系》的中心思想就是让爱人这个身份出现来协助你该懂得如何去接受亲密关系里的风调雨顺或疾风暴雨。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父母也是初为人母,未成年人的世界也太脆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脾气和内心创伤,你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爱一个人首先就是要理解自己,爱护自己,内省,勇敢,兑变。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有些路他们不能陪着我们一直走啊走。有一个人,她/他出现了,你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都可以以爱的名义打个三百回合的架,不是想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想快点结束一切。最终,在无数个回合中,你突然醒悟,如果心中只有了爱,怎么会想要去打败爱人?爱人不是敌人啊。她/他是你灵魂的拯救者,是可以抚平一切伤口的人。你穿山越岭遇到的`人怎么会想到轻易放手?你怀疑,不过是怀疑自己想放手。最后你相信了一切,然后新的征程就开始了。恋人亲密关系,是一种除了父母的爱之外你人生的另一种助力。

  没有人教你如何爱人,那么这本书是你一定要看的书哦。

  小孩小的时候的教育方式多么重要,大了之后学会如何爱也是很重要。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7

  十几岁时,在学校学了一门课程:心理学,说是心理学,其实是心理学相关的粗浅概论,知道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名词而已,只记得在学到“需要”那个章节时,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的需要,一贯以爱学习的好学生自居的我在苦思冥想后郑重地写上:“我需要学习。”。后来才知道,老师是在引导我们理解马斯洛的“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从此对心理学产生了一点兴趣,但除了那本教材,我不知道该如何深入学习心理学,也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很多年后,在公交车上,有位女士递给我一张名片,她是一家心理学校的学员,问我是否有意一起学习心理学。她跟我讲自己经历了人生的重创,通过学习心理学走出了困境。她下车后,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因为当时我也觉得我自己身陷困境,生活暗无天日。

  我去了那里,听了周末的公益课,校长是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士,因婚姻受挫去大城市学习了心理学,学成后创办了这所学校,我深受震撼,原来这里可以深入学习心理学,心灵的困惑在这里都有答案,还可以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可是因为几千元的学费,我一直没有报名。我一直蹭公益课,学到了一些凌乱的知识碎片。

  当我觉得学费已经不再是一个阻碍时,国家已经将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取消了。我忽然意识到,不是非要有一个证书才能证实真正的才学。

  我列了一个心理学方面的长长的书单。先读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而后又读到加拿大克里斯多福·孟著、张德芬和余蕙玲合译的《亲密关系》。

  这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亲密关系》,封面上印有“通往灵魂的桥梁”,“掌握所有人际关系包括温暖浪漫的亲密关系的本质”,有张德芬的推荐语:“这是少数我读过两遍以上的书,我知道我还会再读它,因为生活当中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而我们又是如此健忘,常常忘了智慧和宝训其实都在我们唾手可得之处。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都能够学习到亲密关系的'真谛:当你出发去寻找真爱时,你就踏上了自我追寻的旅程。”有作者的推荐语:“亲密关系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学习工具,能帮助你发现并且体验你一直以来追寻的所有东西只是隐藏在表面之下,其实他们一直都在你眼前!”

  封面外还另加了一个小条子,印有:“资深生命教练、演说家克里斯多福·孟代表作”、“探索所有人际关系的共通法则,为亲密关系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翻译并全力推荐”、“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数十万家庭受益”。

  推荐序一是张德芬写的,她说这本书是讲述亲密关系的经典之作,同学、室友、朋友、家人都是亲密关系,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冲突最大,也最让人心碎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克老师(指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张德芬称他为克老师,我一开始看到时还愣了一下)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我们把需求全部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对方却让我们的期望幻灭,很多人未能进入内省阶段,未把亲密关系看成修行的道场,克老师的书让我们在幻灭阶段有所觉察,在内省阶段能有所指引,获得启示。

  推荐序二是吴慧英写的,她说这本书提供给读者:“使您亲身感受并真正相信亲密关系的幸福开关就在自己手上”,“使您亲身感受并初步掌握帮助身边人走出痛苦、赢回力量的基本工具”

  本书的前言是作者写的十六周年版作者序,他说他一九九五年撰写的这本书一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精华观点,在他作为一位丈夫、父亲以及一个独立个体的时候,为他自己提供帮助。造成亲密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从人性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我们需要突破保护机制,正视我们的感觉,才能发现心灵最惊人的秘密。

  透过接受以及认识那些痛苦、恐惧、罪恶等情绪,你将发现这些感觉只是隐藏事实的幻想,你会发现一个充满力量、智慧和快乐的真实自我。责怪、批评与指责,利用道德批判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而当我们坦然面对内在的受害情绪时,我们将有机会更具有意识地正视这份感觉,并了解这仅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责怪、批评与指责也终将不再发生。当你持续在感情中成长,你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包括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是由于伴侣的行为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和归宿感的需求,而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当你在情感方面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扮演三种角色:一面镜子,一名老师,一名“玩伴”。

  这本书,我已经粗略地读过一遍了,也许是翻译上的问题,读来总觉得有些距离感,也可能是我读得还不够深入,所以封面上的对本书的赞誉,还需要我进一步从整本书中细细求索去印证。

  关于序言和前言,今天也是第二遍读,这一遍给我的启发非常多,通过序言和前言对这本书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了解,也知道了读的方向。作者序言中所说“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爱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这些话,我还是不能深入理解。我认为亲密关系应该包括给予爱、接受爱,进而更深地了解自己,通往自己的灵魂。

  深入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寻找到自我,是我们时时需要做的功课。

  从《亲密关系》一书的序言和前言里,窥见亲密关系相关实质理论的冰山一角,是学习亲密关系的第一步,而真正学习到内核的知识和落地的行为方案,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好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8

  一直要让自己装成一个“会说话”的人,但是自己的口无遮拦,可能有过无意中伤别人的时候。在亲密关系中,这样的自己,又何尝没有伤害过对方呢。

  亲密关系中共有几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

  让我很受用的其中一个观点,是如何理解和处理愤怒。《亲密关系》说道,愤怒是旧伤的重现,而当愤怒出现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吵架,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旧伤,而吵架跟旧伤相比,显得简单很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注意转移到愤怒本身,去感受它,用健康的`方式把旧伤处理好。当愤怒出现,也等于我们拥有了一个治疗旧伤的机会。当然这个也跟早期记忆息息相关,这个观点与《自卑与超越》不谋而合。

  《亲密关系》的每一个章节,都刷新我的认知。以我有限的智慧,在不看这本书的情况下,可能一辈子又领悟不到亲密关系的真谛。当然是否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懂得只是成功一半,最重要的还是行动。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9

  窗外微风带着细雨,时不时还能感到一丝寒意,门前的树抽出新芽,开出了花,不禁令人欣喜,微微一笑。当我翻开克里斯多福·孟先生所写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本书,读到开头的两篇推荐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不会让我失望。这本书的观点、内容深深的吸引着我,以至于看完这本书我只花了一天的时间,而且收获颇丰,我想,我还会再次阅读这本书的。

  书中,克里斯多福·孟先生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当初在绚丽期爱得死去活来的两个人,在幻灭期可以形同陌路或仇人。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

  其实这种投射,是把我们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对方身上。当然,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满足你所有需求,填补你从小以来的匮乏。然而爱情是如此的盲目,我们的头脑也是会愚弄我们的,在恋爱初期我们最欣赏的对方的优点,可能到了后期正是我们想离开他的原因!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为对方拥有我们幸福快乐的钥匙,竟然胆敢不给我们!

  书中提到,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你将会发现,你以为自己已不再做的这些小时候的行为,其实依然跟着你,只不过是换上了较复杂的形式罢了。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受到的沮丧。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

  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当他们凝视对方的时候,眼神总是充满爱意。一旦梦想开始幻灭,微笑就变成了皱眉,眼中的爱意也转变为怒火甚至恨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我们把伴侣当作大敌般看待?书中解释了这种不愉快转变的`原因。吵架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幻想背后的事实。但如果厌烦了假装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帘幕背后的东西。躲在幕后的是什么呢?除了起初的沮丧感之外,你也会看到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书中详细论述了小时候的经历是怎么样影响着我们的。小时候为了把自己从伤痛中拯救出来,我们必须远离造成痛苦的人或事。但是痛苦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痛苦永远也不会消失。

  我们很可能一直在否认痛苦的存在,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这么做。要在旧痛一浮现时就立即发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若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不把自己心爱的人推开,则需要更超凡的能力。

  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不管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部精神来面对它,就能有效地减轻痛苦,并让它转变成正面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过去的旧痛经过了这么多年仍然萦绕不去呢?时间不是能治愈一切吗?为什么伤痛没有随时间而淡去呢?克里斯多福·孟先生给我们说明了原因,前提是首先我们要了解痛苦的真正目的,并用适当的方式来回应。人必须经过痛苦,才能成长。

  如果夫妻、恋人能为自己的旧痛负责,而不怪罪对方,将痛苦表达出来,使其浮上台面,借由这样的方式,他们其实可以选择爱他们自己。只要两人察觉到了痛苦的存在,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

  逃避痛苦、不愿面对的倾向,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与苦难。许多人在面对痛苦时都倾向于逃避、挣扎、发怒或反应过度,因而使痛苦加剧。

  在克里斯多福·孟先生的研究中,探讨许多教人面对痛苦的方式,没有一种会鼓励我们逃避、攻击痛苦,或放纵自己。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坚强,更快乐,更接近自己的灵魂,更了解彼此,等等。总而言之,若能坦然面对,益处是数不尽的。我们都知道,如果不能接受并坦然面对痛苦,我们就必然要受苦。但若能用勇敢的、灵魂所启发的方式来响应,我们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灵魂关系的自由。

  内省这个阶段的目的,也就是要让我们找到生活中所有问题的源头。经由内省,你得到了检查自己内心的机会。这时你可能会发现,你心中的小我为了阻止你了解真正的自己,设计出了一项奸诈的大阴谋。“怀疑”就是小我的最佳武器,它会让你陷在迷宫之中无法脱身,用大大小小的问题来消耗你的精力,并用许多令人分心的事物来扰乱你,最后还用对过去的不实记忆来迷惑你。小我的目的,就是要阻挠你,不让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这个阴谋的核心,是要让你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

  当你穿越了怀疑的迷雾,不再盲目而能看到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

  启示推动着你的力量,让你从一个阶段迈向下一个阶段,并在痛苦和问题之中成长。幻灭的痛苦,会让你了解到月晕的光彩是不实的。内省则会让你从自己的内心找出所有错觉和错误观念的根源。超脱了空虚、怀疑等感觉,到了启示的阶段时,你就会发现真正的自己。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是非常震撼的,我明白了小时候的创伤是怎样影响着成年后的行为的,例如我6岁入学到成年,一直都是留守,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一步步领悟,很多小时候该学到的感觉该学到的事情好多也没有学到,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我的成长经历对成年后的影响非常巨大,也是留下了不少创伤,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生活中遇上的一些问题,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深刻认识,书中的指导方法也非常奏效。我坚信,只要直面痛苦,坚定信念,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收获新一轮的成长。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0

  《亲密关系》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一本书,副标题是通往灵魂的桥梁。也就是说,通过构建亲密关系,可以到达自己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亲密关系呢?我们以为亲密关系就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好朋友的关系。但是,从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来看,亲密关系更应该是自我与灵魂的关系,这是一个灵魂觉醒的过程。

  一怎么营造亲密关系

  记得有一个记者采访美国一对公认的恩爱夫妻,丈夫说,即使是最亲密的夫妻关系,一辈子至少也有99次想杀死对方的冲动。可见,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温情、理解和爱意,但也让我们冷漠、误解和仇恨,我们受爱人的伤害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陌生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点呢?

  是对对方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为有期望,所以有要求;因为有要求,所以想塑造,当对方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就会产生愤怒。

  为什么会有期望?

  因为我们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来找配偶的,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他(或她)就是我们想找的那个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勤快善良、风趣幽默……的人,如果他(她)有一两个特点做不到,我们就会想改造他(她),如果一再改造而无法成功,我们就会感到灰心失望,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进而认为对方没那么爱自己,再进而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跟对方过下去了。于是,婚姻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可是,爱人真的有义务要以你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么?

  并没有,对方也是独立的一个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事实上,我们喜欢对方,是因为对方拥有自己想拥有的特质。

  也就是说,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真正动机,是因为我们的需求。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和特别感。因为有所归属,所以感到安全,因为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所以就会自信。如果对方忽视了自己想塑造的需求,那么这两种感觉就会落空,就会伤心,就会愤怒,就会导致争吵和分裂。

  所以,这种不被满足的情绪才是关键。我们希望对方能更多地关注自己,让自己变得安全和自信。对方或许一开始会配合,但是久了也会疲倦和厌烦。于是,双方就开始了争夺关注的斗争,这种“权力斗争”说明我们在内心深处缺乏被尊重、被承认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来源于我们在童年时期所丧失的亲情之爱。因为缺乏,所以需要从对方身上索取,但因为根源太深,所以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

  无法察觉的情绪才是最本质的情绪,因为这才是情绪的根源。

  当愤怒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即使自己错了,也是因为对方引起的,所以,当争吵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指责对方,把自己的愤怒归咎于对方的言行。当然,对方也会这么做,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干脆远离。但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一段时间过去,双方都会忍耐下来,但那只是忍耐,只要时机适合,那种不被满足的`情绪被再次激发时,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吵架。

  怎么办?有克服的办法吗?

  有。但我们必须先学会沟通的技巧。

  沟通时首先要做的是,先放下自己的情绪,倾听对方想说什么,关键的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一旦我们辨别出这种情绪,表明自己已经理解这种情绪,并且愿意用爱来回应这种情绪时,问题往往就已经解决了大半。

  在起冲突的时候,是非对错往往并不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如果双方都抱着是非对错的心理,那么在沟通前,就已经起了防备心里。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想要正确,还是想要快乐?想要冲突,还是想要和谐?想要胜利,还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清楚了,怎么做也就清楚了。

  可是,明明是对方做得很糟糕怎么办?是的,有这样的可能。但我们也要理解,对方这么做,可能并不是他(她)的本意,只是后果变得如此。另外,环境因素、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和认知模式都有可能导致他(她)这么去做,简而言之,对方有对方的理由,对方也是无辜的。这么一想,我们就不会那么愤怒了。这样,我们就会转向跟对方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么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增长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所以,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人生的一份宝贵的礼物。只是,它是以考验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察觉、辨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构建亲密关系的基础。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所有的情绪都是外界投射在自己心里的反映。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亲密关系的另一方,无须为你的情绪负责。

  可是,明明是对方伤害了我呀?不让对方负责让谁负责?

  答案是这样的,你可以描述情绪,但要把描述和归咎分开,也就是,你可以说“我感到很生气,但这不是你的问题……”,相反,你不能说“我感到很生气,因为你……”,不归咎,也就让对方能更好地体察你的情绪,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怎么防备和推卸责任,这也就让双方有了一个更好的沟通语境。

  当你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并且探索情绪在更早之前的成因时,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绪,而且也欢迎对方来帮你疏导情绪,这样,不但有助于冲突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心灵的成长。

  心灵的成长一旦开始,灵魂就会引导你面向更美好的层次。但在进入那个层次之前,必须先建立这种互相信赖、互相沟通、互相接纳的关系。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1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本书深度剖析了亲密关系的发展进程,每个阶段产生的原因,色彩,要素,发展方向,解决办法。亲密关系中任何一方在不同阶段所做出的不同反应,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及其行为背后的信念。而书中关于灵魂关系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产生了想去尝试的勇气和想体验一下它的美好的意愿。

  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亲密关系不仅是慰藉与陪伴,更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能激发我们的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与我们帮助的灵魂关系,也就是无条件的爱。而书中最终的定义是这种灵魂关系还要不仅限于两个人,还要推及到整个世界。因为,你可以感受到灵魂的指引,与每个人的相遇都会成为神圣的邂逅。

  然而这条路上充满了艰险,荆棘,痛苦,愤怒,陷阱等等,很多人最终也无法到达。

  第一阶段:月晕现象

  我们的情感之旅从开始的互相吸引,发展出浪漫的火花到坠入情网,是来自人类“爱与被爱”的基本需求。我们以为每个人“恋爱”的原因都不相同,其实根源都是情绪上的需求。(我们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也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是制造梦想的机器。我们的梦中情人便是用这个机器积累的,根据我们从小到大的需求想象出来的(梦中情人)。然而,当我们发现找不到一个百分之百一致的梦中情人时,我们会挑一个相似的,然后开始我们的改造计划。这时通往地狱之路的门就打开了。虽然有点儿危言耸听,但是回想一下我们的`婚姻,哪一个不是按照这种方式一路走来的呢。

  起初,我们会发展出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的素质,来吸引并找到能弥补自己不足的那个他,进入亲密关系。然而当月晕过后,光环褪去,我们就会发现对方具有的那些刺眼的达不到我们要求的缺点,夹在你和他之间。我们会努力,撒娇,道歉,全身心的想要重新塑造对方。而这些期望必然会变成失望,压力,愤恨。因为任何控制、改造都必然失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利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灵魂)来帮助我们放弃需求。我们原本被需求填满的空间会被我们的爱填满。在亲密关系的月晕中心存在着真爱之光,这才是人和人吸引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幻灭

  特点:时间可能甚长。幻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从而改变方向“向内”。

  因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控制,因控制失败而产生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权力斗争可以掩盖我们的沮丧,带给我们争吵的力量,显示我们的强大。我们的信念(自我局限性)来自我们过去的创伤,它束缚着我们,使我们宁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对心碎或冲破自己的信念。因为你的伴侣会深深潜入你的领域,你们发现你和他都没有那么迷人。权力之争就会伴随着愤怒。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让对方有愤怒感。然而愤怒的表达方式,并不只是攻击,还包括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如何拯救我们的幻灭呢?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愤怒负责,要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平静和充满爱的感觉(爱意)。它是一种心灵的召唤—不自觉地欲望。如果我们愿意选择,并跟随它的指引,就能帮助我们提升并超脱痛苦,否则只能继续与痛苦长期作战,直到感觉麻痹。我们可以领会,亲密关系的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的意愿如果是放下立场,是互相成就,就不会有争执。参照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但是执行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灵魂的指导。会让你察觉你内心的深层的痛苦;让你学会去爱、去欣赏并感激伴侣,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缚。否则,我们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并发展为报复。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把爱摆在执着之上,会让沟通更加亲近。

  第三阶段:内省

  要素:丑陋的、最难的、陷阱最多的、与其它阶段有所区别的它是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的起点。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定义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每个人一半,那么即使我们付出100%的努力,实际的结果却只有50%,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会发现伴侣只付出50%,你们都会坚持付出了自己的一半,而继续指责对方。我们就会无力的选择自我放逐。这也是一个清晰的指标,我们的内省过程已经过半了。其实亲密关系是一个疗愈自己的机会,我们把它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时,你的决心就让你度过“不可能的难关”。这个难关就是“受害者监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这个监牢的全部成员。无论你在扮演哪个角色,都证明你身在牢笼中,只会让问题恶化。而想要穿墙而出,只需要一个选择,是两难之路的另一条路,也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左右为难,对家庭死忠,(真正的爱是可以自由地顺从你的心来做事)牺牲,依附关系。

  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是我们所做出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罪恶感,暴露出牺牲的心态。牺牲会招致放纵,而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牺牲者。牺牲危害亲密关系的三种方式:被迫牺牲,感到愤恨;为了摆脱牺牲做出极端行为;末日的征兆,心力交瘁。想要画上句号的方式就是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的负责,面对心中的折磨者和坏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灵魂。牺牲的动机就是依附情结,往往来源于儿童时期与家人的关系。

  阴影人物是一个具备你自身最糟糕特质的人,是你拒绝承认自己拥有的特质,你甚至会完全否认有这些特质的存在。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因为这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你必须接受挑战,接受自己的阴暗面,才能更爱自己,不再攻击伴侣的缺点,把他看作是你的镜像。

  亲密关系如果想要到达灵魂关系最重要的是启示。特点:随时、不易察觉、神奇。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产生:1、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动以及你的成;2、神迹出现的时刻; 3 ;自己选择的力量。

  当你借助启示的力量,你就发现墙外的生活无限宽广。拥抱爱人就像拥抱自己一样。

  第四个阶段:灵魂关系

  你的伴侣是你的良师,而那呼唤你的声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学习无条件的爱,然后去爱全人类。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2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3

  这是一本教你怎么处理亲密关系的书,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争吵,争吵的本质是什么,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整本书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来表达作者独特而思路。

  所谓的绚丽就是你快要恋爱的时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递一样。这时候你看到的他/她仿佛会发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托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们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灭。你开始觉得他/她笨手笨脚,不可理喻,你们之间开始就某件事情产生分歧,开始大吵大闹,仿佛在一起就是一场灾难。紧接着你就需要内省了,去反思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能是因为你每次都觉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为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牺牲者。不过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觉,你需要搞清楚每次争吵的原因,从而顺利的走到最后一站--启示。这个时候你们的争吵会越来越少,你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看起来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1、其实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绪上的需求,所以你会对这个人形成情绪依赖。具体的表现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来满足你的情绪。而情绪这个妖怪又善于隐藏在事情的背后,每次你以为在就某事争吵的时候,其实是情绪在作怪,能够正视自己情绪的.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你现在所拥有的情绪都是孩提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导致的(归属感和确定自己的重要性),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正视我们产生的情绪。当我们产生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侣的问题。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

  3、如果你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你对伴侣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间,你无法快乐起来,平衡掉期望才是应该做的。当冲突产生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责怪、批评他人,这样可以使我们自己摆脱自身的不安,加强我们是受害者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理性化,但这只是一种感受,感受让你催生假设,而非事实。而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

  4、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我们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们心中。事实上,每个问题的本身,都包含着执行解决的机制。不管什么事都一样,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你就会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万遍,说回来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人性的缺点,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决定,从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既然你选择了伴侣,两个人就要好好的,遇到冲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进去。

  这本书的道理没有可执行的价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说的境界,你们会关系亲密,恩爱的度过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没有悟到,那么这本书可能对你没有什么价值,最后就是一种,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后就是学会面对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责,逃避。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4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我,很难在亲密关系中无师自通,这部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就是试图在人际交往尤其是伴侣关系中寻求一套方法或者秘诀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这本来就不是依靠理性和逻辑来诠释的科学原理,可如同宇宙中最复杂神秘的奥秘一样,无条件的爱和灵魂关系,吸引我们发挥人性最真实和自然的一面—陪伴,可它却同样如星云一样,充满绮丽的美妙体验却极为难得。

  我想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彼此感觉到止步不前,或面临绝望,都可以来看一看本书。幻想的破灭,在书中被形容为月晕,是关系开始前最让人晕眩的阶段,也为以后的相处埋下了隐患,这一段通常我们会充满失望,偏差行为由此而生,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占据了思维,想要摆脱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放弃期待与控制,当爱替我们做出了选择的时候,再看我们所爱的人就如我们的一面镜子,接受了自己也就能够坦然面对伴侣。可即使度过了这个阶段,下面还有更危险的一段旅途,在这个阶段大部分走散的情侣选择分道扬镳,所有我们童年时期留下的痛苦印记都会在此阶段被反复播放,受害者监牢通常让伴侣间互相仇视,伤害彼此,一个几乎贯穿始终的想法就是自己怀疑当初的选择,认为这时是放弃的时候了。如果我们不停得陷入受害者、施暴者、拯救者三角形的监牢,需求被忽视而得不到满足,亲密关系会给我们的痛楚远超曾经甜蜜的感受。选择听从灵魂,追寻能够双赢的办法是唯一解决的途径,因为一旦我们选择了与伴侣对立的立场,我们就永远没办法体会自己和对方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而对于书中结尾里,达到启示阶段的伴侣,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未曾经历我真的想像不到,在这里作者提到的一个关键点,是作者提出要让个人的需求与真正重要的事情协调吻合,真正的爱不是牺牲、妥协,而是发自内心的给予和信任,究竟我们会到达这个境界,还是我们会原路折返这都是随时会发生的。

  虽然书中很多描述戳中了感情经历中不少死穴,给出的方向也叫人深省和启示,可我还是认为作者在书写上太主观和随性了,导致很多时候读起来接受无能,思维跳跃。而且不单是心理层面的理解程度,一些对于何为灵魂,什么是对真理的追随有着鸡汤和玄学的影子,所以四星平分。

  但对于情侣翻看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5

  近些年,班级里的学生很少是独生子女,在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总会有意无意强调“一样”。能够感受到家长在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今天不讨论是否真的有家长能够把”水“端平、怎么才能端平。因为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误区,孩子真的需要的是公平吗?

  遇到问题时有的家长会很委屈“明明对两个孩子都很公平,为什么两个孩子都会不满?”。原因其实很简单,孩子从来需要的都不是公平,而是偏爱。被偏爱的孩子是不会计较兄弟姐妹间是否公平的。反而是不被偏爱的孩子,最大的`诉求不过公平二字。父母在强调公平的时候,就是在向孩子同时宣告不被偏爱。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对孩子早年养育的缺失中找到原因。“被偏爱“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爱,才会有能力去爱别人。所以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要做的不是“端平一碗水”,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被偏爱。那么,怎么给孩子“被偏爱”的感觉呢?

  首先,被偏爱一定不会是建立在公平上的。我要强调:多子女家庭同时偏爱每一个孩子也是可以的。首先一定要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着重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不要过于重视家庭集体活动,每个孩子的个性及喜好都不一眼,可以单独陪伴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最后,不要把自己当作孩子之间冲突时的调停者:发现问题就一定要解决,解决不了就摆烂更是下下策(大的就要让着小的等),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会对孩子之间的争执视而不见有时候也很有必要。

  不要担心被孩子看破,同时也在偏爱其他孩子,在明确知道自己被偏爱的时候,孩子本身的大度会出乎意料,兄弟姐妹之间也是有感情的啊,自己爱的兄弟姐妹被父母关爱,难道会因此不高兴吗?长大之后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谈论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难道感情不会更好吗?

  天无情万物公平生长,人有情平添远近亲疏。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亲密关系读后感12-26

《亲密关系》读后感01-07

亲密关系读后感12-29

亲密关系读后感范文09-07

亲密关系读后感8篇03-05

《亲密关系》读后感8篇03-02

[精品]《亲密关系》读后感8篇09-19

哈姆雷特读后感 读后感03-05

简爱的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