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1
蒲扇微风,夏日悠长;择一安静午后,沏一盏清茗,静静开启我的阅读时光。
案头这本《心安即是归处》,如夏日里一剂清心良药,惹我一读再读,以致渐渐心静、渐渐清凉。
《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老先生耄耋之年的随笔之作,从人生的意义到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质朴、温暖的文字始终向世人诠释一个理念——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在即是生命之意义,心安便是人生之归途。我喜欢先生的文字,于平凡中抚慰人心,直击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到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生命路径。
漫漫人生路,何谓心安?心无挂碍,内心安静释然,轻松愉快,即是心安。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内心安定。”又如白居易诗中写的:“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以前人一日三餐能吃饱就足矣。现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而且方方面面、五颜六色的诱惑无处不在。我们不妨偶尔停一停匆忙的脚步,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或者给疲惫的身心放个假,听首轻松的音乐、吃顿可口的饭菜;或者读一本经典好书,享受自律、知足带来的通透和释然。
上个月,为了让小女儿豆豆就近读小学,我们便利用周末时间举家从城区一处老房子,搬到七八里地之外的另一处老房子,没有电梯,楼上楼下来来回回全靠双腿。我没有请搬家公司,而是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蚂蚁”式佛系搬运,累了坐在楼梯上歇歇,吃点零食喝口水,和孩子们嬉闹一会,接着搬。过往的邻居们很是纳闷,搬家是件让人头皮发麻的事,怎么你能如此轻松?其实在我看来,搬一次家,一处老房子可以布置得温馨、干净,孩子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有什么累的?每次到外地出差,我总要给豆豆带件富有当地特色的小礼物,豆豆也总是笑靥如花,“谢谢妈妈,谢谢妈妈的礼物!”那一刻,我全然忘却了舟车之劳,淡淡幸福感长成心头绿色的芽。
古人云: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谓地上神仙。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像季老一样,通透、朴实、淡然、感恩、知足。
感恩生热爱,自律多自在;知足则心安,心安即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2
初次翻开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我深受启发。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工作和生活的新思考,作为一名工会干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启示。
书中提到人生无常,心安即是归处。在当前大环境不好、前路茫茫的情况下,我曾感到困惑、焦虑和不安。然而,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让我明白,外在的环境并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掌控的,而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是最重要的,我要学会接受现实,不抱怨不气馁,努力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和价值。书中强调了内心宁静的重要性,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只有当我们能够在内心找到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种种困难。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在忙碌的工作中,给自己创造一些宁静的时刻,比如,我会利用午休时间,带上耳机静静的聆听几首喜欢的音乐,或者多去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又或者下班后我会在家里学着小红书上的美食博主,精心的为自己准备一顿精致的晚餐,饭后再去公园走走停停,这样的片刻宁静,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从容和自信。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在困难时期更要保持学习和进步的心态。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奋好学,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我要以季羡林先生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除了对本职工作的熟练掌握,还要学习新的政策法规、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方式,这样我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为工会会员提供更准确、更优质的服务,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所以我将继续加倍努力,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大家。
书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外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我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包括领导、同事和奋战在项目一线的职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通过互相支持和帮助,我们才能够共同进步,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我觉得作为一名工会干事,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我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尊重每个人的观点,我明白,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书中,季羡林先生还提到了三个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以及个人心中思想与情感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看似简单,却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与大自然的联系,忘记了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和力量,同时,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紧张,我们往往因为各种利益冲突而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而个人心中思想与情感的矛盾与平衡,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季羡林先生的乐观豁达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他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后,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而坚定的心,这让我明白,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我学会了更加珍惜和感恩,尽管我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意识到这份工作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有能力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我感恩每一个工作机会,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公司和直管部创造更多的价值。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心安即是归处》是一本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的书,它教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本书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它让我明白,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及加强与他人的合作,来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归属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3
这段时间偶然拜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心安即是归处》感触良多,前天又去了书店翻看了几本国学大师的著作,与其说是书,倒像是其个人回忆录和感悟,也许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对过往有着特别的记忆偏好。应该说季老是传道授业者,而不是专业的作家,季老用了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着过往的经历和感悟,着实让人感受到文字的真实而亲和,事实上都是季老人生的智慧结晶。
季老之所以会活得通透豁达,可能在于其人生阅历的'丰富,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的磨练,参悟出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而且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实属不易,并曰:“不完满才是人生”。就好比自由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人说:“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有人说:“自由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也许人在坦然和彻底地接受一切存在的时候,最为自由;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其实我也不知道,但确是我们都在追求的。当今的季老让我想到宋代的苏轼,都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面对人生的态度!用季老的一句话来结尾,季老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也许是我可以用这种方式向季老致敬!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4
读完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宁静而又充满力量。在这个快节奏、充满焦虑与诱惑的时代,“心安”似乎成为一种奢侈品。而季老以他近百年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心安的真谛。
心安即是归处
书中,季老用平和的语调讲述着他的人生经历,那些风雨、那些坎坷,在他的笔下都化作了生命的养分。他让我明白,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只要内心保持安宁,便能坦然面对。这种心安,并非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地接纳与包容。
季老说:“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渴望他人的理解与帮助,可到头来,真正能让自己走出困境的,只有自己。
我们需要学会独自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内心深处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心安。比如,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重重阻碍,会遭受质疑和否定。这时,如果我们的心不能安定,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放弃梦想。但倘若我们能坚信自己的选择,内心平静地去努力、去坚持,那么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能问心无愧。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季老给我们的又一深刻启示。我们总是习惯于追求完美,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当我们能够接受人生的不完满,不再为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而烦恼,便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就像一幅画作,或许有瑕疵,但正是这些不完美之处,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
季老还谈到了对生死的'看法,他的豁达令人钦佩。他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面对生死,能够如此坦然,这种境界是经历了岁月沉淀后的通透。让我懂得了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不再为未来的未知而过度担忧。
读罢此书,我深感心安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它需要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纷繁的诱惑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挫折与困难面前,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心安即是归处》就像一位智者的低语,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宁静的种子。我相信,只要用心浇灌,它终会生根发芽,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归属。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5
对季羡林先生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他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生教授,但通过阅读《心安即是归处》这本书,季羡林先生教会了我与世界的相处之道,让我有了很多新的人生感悟。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清楚的。”有的人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工作事业有成;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学有所成;事事顺心,心想事成。我们常常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实践生活的意义的时候迷失自我,被这些无形的包袱所羁绊。我们希望能像武侠小说里的主角那样仗剑天涯,有与众不同的生活。我有时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情绪收到很多影响,但在这本书里季羡林先生就可以告诉我拥有一颗平常心的好处。
苏轼被贬后却能与张怀民一同在院中赏月欣赏这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美景。陶渊明能在乡村中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当你阅读了一本喜欢的书,当你喝了一杯茶你觉得这是很美好的,并不是因为事情有多美好,而是此时你的心是安稳的。一个人心是安稳的,即使身处喧闹的城市中,也能享受内心的安宁。
但怎样才能做到内心安稳?这的确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也许要经过岁月的洗礼,我们才能慢慢领悟吧。不过我懂得了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6
因为一些家庭的原因,我带着孩子在生活了几年的大城市换到了一个小县城,刚回到这个从小长大的小县城的时候充满着无助和对未来的迷茫,生活的压力,孩子的教育都要从新开始,每天的生活都在焦虑中度过,有着无可奈何的孤寂感,一直以为有了房子便有了家,有了孩子便有了家,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了这本《心安即是归处》散文集。
《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季羡林老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先生又是散文高手,有诸多的各类作品,读完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减压和启迪作用,也让自己明白了缺少的.是“心安”,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用无穷,也明白了这座小县城的标语“来者皆安”说的不是安全,而是“心安”,既来之,则安之。
《心安即是归处》根据季老散文的题材分为八大部分,分别是人生、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最后一章阐述季老本人的人生处世之道-真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生活给每个人的都是一样的。唯有珍惜当下,才能享受真正的生活,因为当下即为生活!这本饱含季老百年人生智慧的小书,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处处充满了他的智慧。总有人问怎样才能长命百岁,却鲜少有人在追逐的过程中停下脚步,聆听自己内心最终很真实的声音。
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人生的长短却并不由自己决定,那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只能在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戛然而止的人生旅途中,做一个安然享受、积极生活、努力进取的过客,让自己垂老时,不至于为失去的时光而懊悔,不至于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手足无措,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百完美的人生都是没有的,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遗憾,所有才有了不完美才是人生,心安即是归处,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7
读书,能让人心里踏实。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还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从孩童时期,妈妈就教导我,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如今,我通过读书学习真正地走出了农村。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我经历了择业安家的纠结历程,焦躁的心变得无处安放。而这种焦虑不安在近期愈演愈烈,我便再次捧起季羡林的散文集《心安即是归处》细细品读。书中季羡林的纯粹、朴实、通透给人以启迪,犹如一位老人与我对话,娓娓道来,令人倍感亲切,给人以抚慰心灵、平复焦虑的力量。
人的一生,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但很多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始终如一”,不惜去消除,或掩藏年少时的所为,我也不例外。而季羡林则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活出真实的自我,才能成为生命的主角。”所以当生活的不如意、事业的不顺遂、物质的不满足、精神世界的匮乏一并袭来时,我们都有权跳出世俗的摆布,做一回真实的自我,即使有可能平凡,也要按自己的.生存法则活着,那就足够了。
从书中,我学会了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个限度是很难掌握,也是因人而异的。人的欲望是一把双刃剑,欲望和需求是人前进的动力,但过强的欲望又会让我们的生活陷入混乱之中,只有知足方能幸福长久。然而这种知足并不是另类的“躺平”,也不影响我们追求完美,我们要在“知不足”中不断改正自身缺点,靠自己的力量迎接美好未来。“有为”和“有不为”看起来是矛盾的,却又是那样的深刻与准确。我们要保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言与行,才能无愧于心。
季羡林用最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了一种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愿我们都能领悟人间万象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8
今夜的风好大,是在欢欣的迎接初夏,还是在悲怆的送别救水英雄,此刻,我在灯下,认真品读季羡林的书籍《心安即是归处》。
这是一本包含了季老百年生命智慧的书,在这本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青草婉约,烟火肃静,时间在变,人也在变,生命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有些事,不管你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唯一能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人世间,奢望越密,失望便会来得越急,我们这一辈子里的幸福,失落,高峰与低谷,本就是我们平生的“因”,我们呐,要学会用纯净的双眸面对一切,在诱惑面前恬淡,在困苦之中从容,平平淡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时时放下,对生活的不甘与奢望,暗香如桂,人淡如菊,不争繁华似锦,只求依旧吾心安。
通过书中的故事和哲理,我明白了,只有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有些事无需计较,时间会证明一切,有些人无需去看,道不同不相为谋,世间事,世人度,人间理,人悟。面对伤害,微微一笑是豁达,面对辱骂,不理会是一种超凡,计较生是非,无视己清静,坦然淡然,万般皆自在。
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只要不颓废,不消极,一直悄悄酝酿着乐观,培养着豁达,坚持着善良,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到达自己想要的远方,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辽阔而美好,愿你我,在成长路上,成为不动声色的人,在不动声色的努力中,遇到更好的`自己,更美的明天。
生活,从不欠我们一个满意,而是我们,欠生活更多努力,我说的努力,不只是竭尽全力,更是看世间万物智慧的心。你看,风拂草地,花开有期,生活的种种,都在与原本的命运相遇,都要有对生活全力以赴的相信,尽人事后,便可随心随缘,淡看悲喜,即使我一早就知道,生活的真相是: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但我依然希望,我们能常怀对生命与人心的期待,相信天地会有云淡风轻,相信自己可以雨过天晴,知生活,而爱生活,每一种热切都是我。
这本书,季老用他的通透和智慧,让我们的心灵得已治愈和成长,其实仔细想来,人生不过如此,那些绝望的,痛苦的,悲伤的事,只要熬过来了也就云淡风轻了。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愿你我,走过世间沧桑,依然面向阳光,愿你我,看过人性薄凉,依然相信善良,愿你我途经的每一个夏天,都草木葱茏,满目生机。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9
大学时在地摊上买的《季羡林全集》,绝对盗版,书很厚,字很小,内容还算全。学术部分那时不感兴趣——无非记得中国有这么一位精通12国语言特别是世界上少数知道吐火罗文(很多时候还说错)的人,人生探讨部分读了读那时也不以为然——觉得席慕蓉和汪国真的诗更合心意,再加上大学生活中原有很多的精彩可以让我对它束之高阁,好在这本书一直都在。
后来自己所从事的财经类专业集大成者基本在西方,西方与东方成果的碰撞也带来了很多意识上的冲突,有很长时间我深陷其中,无法化解其中的矛盾,这本书重新走进我的视野,特别是有关东西方文化的学术探讨带给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如释重负。
《心安即是归处》其中作品虽有些改动但都来自于《季羡林全集》,当读书会确定将先生的作品作为本季阅读书目时,让我在一瞬间有一种重回儿时的感觉,在凉爽的夜晚,拿起一个小板凳坐在祖父身边,仰起头来,开始听比晚风更清爽心灵的叮咛。
这本书共八个部分,63篇散文随笔,从暗含哲思的标题上可以看到编者的用心。先生生于1911年,按照书中所记,最早一篇是1947年7月的《送礼》,当时先生36岁;最近的是2006年8月8日的《九十五岁初度》,先生95岁,已三辞桂冠;时间跨度最长的是《重返哥廷根》,1980年开始写作,1987年完成。
本书收录最多的是先生80岁以后的作品,共49篇(其中90岁后的12篇)。虽然本书只是先生作品中的极少部分,但一管窥豹,已经能够让阅读者领略先生的风骨。
先生是严谨的。《辞国宝》篇中记录在撰写《糖史》时的经历,先生说“做学问,收集资料,一向主张要有一股竭泽而渔的劲头,不能贪图省力,打马虎眼”。先生的严谨其实在书外,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涉猎使得他能够以缜密的探究来进行客观的比较,那些通过详实精准的数据和资料所阐述的真知与卓见就是学术研究的圭臬。就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从先生口中说出“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界”(《论怪论》)是那样的震人发聩!先生对“东学西渐”的推动,既有“高高山顶立”的动念,又有“深深海底行”的实践。在离世前一晚他还为孔子卫视题写了“宏扬国学、世界和谐”,没来得及写下时间在我理解中不是遗憾,是冥冥中先生用生命在告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生是勤奋的。他摘去“三顶桂冠”换得“自由自在身”,却说不是“塌了架”;每日的笔耕不辍,即使在离世依旧如此;他学习世界上最难的文字吐火罗文,他查阅资料往返于家与图书馆风雨不误;他平生都在读书,才能告诉我们“有福读书、可慰平生”。他的勤奋在他留下浩瀚的文字与资料中清晰可见。
先生是可爱的。他和宠物们的日常,他在《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中与杀煮活鱼的臆想对话后“阿门!拜拜!你安息吧!”之后汇入花花世界的怡悦;他在别人求字后“你不怕丑,我就敢写”的自我解嘲。大家熟知的为新生看护行李的事情,我有时也狭隘的想,以先生的性情,当然是欣欣然进行看护,会不会后来也有些许恶作剧的成分,内心也会浮现第二天新生发现他时的惊诧与忐忑,为在这个学生一生中埋下的这枚彩蛋而发出孩童般的笑意呢?
先生是如常的。这本书中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有很大的跨度,但所记录的大多是生活琐事,我们能看到《送礼》篇中30多岁的先生在看到送礼的恶习时内心的不忿,也能看到《死的浮想》中92岁的先生被“两个微不足道的小水泡吓破了胆”的真实心录。包括对自己青年时的日记的出版,先生不删减、不修正,希望读者看到的是最本真的自己,也逃课,也骂娘,妥妥一枚愤青。这些让我们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的“国宝”大师,而是他和我们一样是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微尘众。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会带给人深深的哲学思考,在时间与空间构成的宇宙中,我们总是把眼光放的很远,却无法面对眼前的一地鸡毛。先生以“看似散缓”的文字告诉我们,哲学思想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俯身于生活的琐事中,即使在尘埃中也能开出花来。
先生是纯净的,先生是谦逊的。
好像有很多很多的感受需要表达,只能遗憾以我的拙力无法将先生的风骨画得半分。先生在《反躬自省》篇中担忧学术界“将来的文章由于资料丰满可能越来越长,而疏漏则可能越来越多”,我更不敢再长篇赘述了。就用范仲淹的诗句来作为结尾和书友们共同缅怀这样一位老者吧——“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10
《心安即是归处》是一部季羡林的散文集,书籍编辑将季老对于人生,读书,生活,灵魂等有关的文章汇编成册,透露出季老对于人生与生活的感悟。
季老是国宝级人物,头衔非常多,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佛学家,国学家,翻译家等。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
第一章,这章题目为:生命本来就没有名字。文章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情感矛盾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烦恼。
这几篇文章都是季老对于人生的见解,季老写到他并不清楚什么叫人生,因为人生很玄妙,人活着,似乎一直都在被动的活着;被动的吃饭,喝水,睡觉,因为时间是不等着你的。但季老提醒当我们在被动的生活的时候,问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是为了享受或受苦的吗?如果我们被动的不按照这时的我们是迷茫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呢?但当我们对问一句为什么?我们可能会清醒一些,为了创造一些价值,即使这个价值对于他人或社会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自己来说却是很大的能量;比如:在一节课中交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对学生的肯定与赞美,让学生体会到归属感等等都会产生正向能量,为生活增添些许价值。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能仅局限于自己之前的知识储备,更不要忘记给自己时刻补充知识,在教学中学习。与学生教学相长。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各个方面不断进取,并时刻保持上进心,为学生做出应有的榜样,以身作则。万不可固步自封,自我欣赏;季老说:“若这样,这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的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这些话也都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了解自己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季老在本书中也提到过“要了解你自己,知足知不足,有为有所为“。
希望在你们身上,也可以说希望在我们所有人身上,无论是老年人,他们有他们老一辈的的智慧,青年人身上有拼搏奋斗的朝气,中年人身上有捍卫家庭的'那份责任感,小朋友是嫩芽,心中充满朝气。他们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都是于国家向高处发展的那关键一棒;这就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什么叫人生?季老在文章中说自己并不清楚。不但不清楚,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个人真清楚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可谓言简意赅,寻味无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季老说的这些话以前也都听过,可仅仅只是听过,并没有往深入里探讨其中的意义。季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通俗的讲给我们听,也就明白了那些做人的道理。例如这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
季老在本篇中引了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送给了我们青年人: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首诗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要学习,二要惜寸阴。朱子心目中的“学”,同我们当然不会一样。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可谓赶上了新时代的好步伐,只要是正确的我们就试着放手去做;有利于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都可以付诸行动,心无旁骛,撸起袖子加油干。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11
季羡林先生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专注纯粹,安于当下。《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先生的经典散文集,内容阐释了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所谈的皆是跟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跟着先生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心安即是归处》并非鸿篇巨制,均为一些千字短文,内容短小精悍,字字珠玑。笔者仅选择部分章节,浅抒己见,如有不正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一章节中,季老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但是,“(人类社会发展)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把这段话进行简短扼要地归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从古至今人类关于对“人生的意义”的探索从未停歇,有人感叹时间如“白驹过隙”,有人感叹“世事多艰”,多为生命易逝且多悲苦,却少有提及“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看到这句话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一员,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便是在服务群众,对社会负责。作为家庭的一员,扮演好子女、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便是对家庭负责。作为“自己本身”,正确地认识自己,严于律己,不以物喜,不为己忧是对自己负责。小到对一个家庭、一个工作岗位负责,大到对一个社会、国家甚至是人类发展负责。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的信心,我们便会在不断的磨练中锻造出能力,有魄力肩负起历代“中国的脊梁”传递下来的使命和任务,跑好我们这代人的“路”、扣好我们这代人的“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找到心安之所。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在《有福读书,可慰平生》中季老写道:“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个“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季老的回答是“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的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上面说到的是读书对人类整体的“好”,那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呢?我想,读书作为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它在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的同时,更是为我们保留了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机会。正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好的书籍是迷雾中的灯塔,是引路的良师,书籍帮助我们凝结智慧,来面对人生路上的问题和挑战。
“开卷有益”,开什么样的“卷”,季老也给出了答案,“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
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对于检察业务的书要常读,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此同时,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要多多涉猎,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核,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在本书的第七章《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中,季羡林先生提到了陶渊明的这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羡林先生认为在岁月的长河中,“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季先生在耄耋之年与陶渊明先生产生了深深共鸣,认为生命有始有终,一切皆顺其自然,映射到我们的职业生涯里,自然该尽应尽之责,行康庄大道,看淡得失,唯守本心。生命的长度并不由已,对生命厚度的追求定当驰而不息,对检察事业投入无尽热情,于生命中不断开拓新局。大道至简,无远弗届,祝愿我辈检察人,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通用14篇)08-27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01-28
心安的说说03-19
心安的文案03-07
让人心安的经典句子03-29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12-19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合集14篇)06-07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14篇(优选)05-15
关于人生但求心安的句子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