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4-01 07:17:47
  • 相关推荐
《罗生门》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罗生门》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罗生门》已经是一个被反复提到的名字,它已经成了善恶选择困境的代名词。这篇小说只有短短的九页,但却通过反复的烘托,把人处在困境的那种心理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一个下着雨的傍晚,遭遇失业的仆人,无助的呆在罗生门下。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公共的停尸场,但比起这恐怖的环境,仆人更无助的在于,他除了去当强盗,似乎已经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出路。然而,一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妇人出现了,她之所以拔,是因为被拔的人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拔些头发做个假发也无妨。如此行为,给了仆人一个借口,使其心理倒向了恶的一边。他抢了老妇人的衣衫,消失在了夜色深处。这是乱世的悲哀还是人求生本能带来的恶果呢?是否有理由的为恶就不是恶了呢?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在罗生门下都会有他自己的选择,而选择的善恶作为看客的旁人,又怎么能说的清楚呢?

  《鼻》也带给了我深思。禅智和尚因为鼻子长而带来诸多不便,也长被人耻笑。但有一天,终于把鼻子缩短了,又会怎样呢?大家反而议论纷纷,笑得更加怪模怪样了。人会同情他人的不幸,但一旦对方从不幸中挣脱出来,大家却又会生出一丝怅惘,一丝希望其重新陷入不幸的心理。禅智和尚也在这种异样的氛围中变得焦虑,希望回到从前。后面禅智的鼻子恢复成原来的长度,一切仿佛才重新恢复如初。人性心底那种隐藏的恶趣被芥川硬生生拿到台前,暴露在阳光下时,让人不免觉得有些羞愧。

  《手帕》写出来日本人所较为明显的那种“武士道”精神。一个丧子的母亲,强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却要保持表面的和颜悦色,去将这个不幸告诉他的老师。老师在弯腰的一瞬间,看到母亲藏在桌下那就要被撕裂的手帕,再看看她表面上的风轻云淡,无法想象她内心的悲痛和分裂。

  《地狱变》讲述了一个疯狂而执着的艺术家,希望绘制出生动的《地狱变相图》,而向其主人提出真的去烧死一位妇人,来观察她在火中痛苦的表情和绝望的神态,从而画出更形象的作品。没想到主人竟把他的女儿烧死了,并让他全程观看了过程。艺术家是非常爱他女儿的,他开始觉得惊恐和悲痛,但后面竟然渐渐的变成了恍惚,最后竟然由衷的喜悦起来。最后,他完成了伟大的作品,然后自缢而亡了。我无法理解这种为艺术疯狂的情结,我只是被小说营造的那种恐怖所震撼。一点点铺垫,最后一把火把情节推到了高潮,有种自己都被烈焰灼烧的痛感。

  《密林中》的叙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每个角色都通过自己的角度在叙述同一件命案,尤其是最后,死者通过巫师也叙述了这个事件。所有人讲完了,故事也结束了。但同一件事,不同人讲,都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辜者,一个站在正义一方的人,真是给人了巨大的冲击。不是吗?每个人都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自己永远处于正义的一方,永远正确。简单的故事,却把人性写的明明白白,让人不忍直视。

  《矿车》让人回忆起来自己童年烙下的恐惧。《橘》写出来亲情的亮色。《蛛丝》给人以佛教救赎的警醒。《舞会》道出了初恋那一瞬间的刻骨铭心。一支舞,却让人回忆了一辈子。

  但芥川的文字更多的陷在人性的丑恶面,也许这就是他早早的在“恍惚的不安”中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吧。当对人性丑陋的厌恶大于对死亡的恐惧,那么生命也就不再具有意义。

【《罗生门》读后感】相关文章:

《罗生门》读后感06-19

罗生门读后感03-14

读《罗生门》有感01-03

《罗生门》读书心得01-14

《罗生门》读后感16篇03-13

《罗生门》读后感14篇02-05

罗生门读后感4篇04-17

罗生门读后感14篇04-15

罗生门读后感11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