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通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后感通用1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为政篇内,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呢?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軏一样,它们靠什么行走呢?
如今,信誉已成为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没有它,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个人的信誉千金难买,它既是一种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无法衡量的财富。我们的信誉决定了许多方面自己所处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信誉即信用、名誉,一个守信的人,经过不断与别人交往,自己的信誉越来越高,那么人传人,名誉便有了。这样的人,别人与他(她)交往时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时。寻求别人帮助时也一定会容易许多,别人少了猜疑、不安、担忧,自然会尽力帮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会在不断的成长中失去别人的.信任,无论做什么,都不能顺利完成,“信誉破产”一定会成为绊脚石。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确定的事别轻易答应。”尽管别人表面上看去无所谓,心里却可能将你列为“失信人”。我也曾违约过,且耽误了对方的时间,现在想起,不仅惭愧,且感到羞耻:一个人连守信诚诺都办不到,还能成什么事?我将自己以前的失约当作一种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为戒,保证自己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达到,即使再有意外捣乱,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发情况,实在脱不了身,就要严肃地向对方道歉,且要及时说明情况,征得谅解。
人若无信,举步维艰。
论语读后感通用2
孔子说:“学习和了解习之不是很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不是一个人们不认识也不生气的绅士吗?”这句话来自哪本书?答对了,它来自《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写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行。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深刻的真理。
孔子说:“如果你通过温习过去来学习新事物,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我们也应该复习旧知识。如果我们有新发现和新经历,我们就能成为老师。这种学习方法应该牢牢记住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孔子说:“李仁很漂亮。他没有选择其他人。他怎么会知道?”这句话告诉我们,与仁慈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明智的。如果你和没有爱心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怎么说自己是聪明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和有爱心的人交朋友,和有爱心的人做邻居。它要求全社会倡导和实施仁爱。
儿子想住在九邑,或者说,“陋居,这是什么?”孔子说:“为什么绅士有这么卑微的地方?”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觉得简单粗暴,不要住在那里。如果你在一个简单而简陋的地方传播文明,那么这个简单而简陋的地方就不应该是简陋的。我们应该传播文明,说文明的话,做文明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文明与和谐的美丽社会。
这本书不仅有意义,而且故事也很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金玉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一个水果小贩。它的果实总是和刚刚采摘的一样。一个人买了一个柑橘类水果,回家看看。里面像棉花一样。这个故事是用来描述那些只有华丽外表却没有实际技能的人,或者那些外表好但没有实际内容的人。
《论语》给了我们很多理由。有机会的话,你必须仔细阅读。
论语读后感通用3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领先。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一定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一定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
述而篇第七里说: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了就会不谦逊,不懂礼节,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不懂礼节,宁可寒酸。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节俭,空调能不开就不开,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冲厕所,用过的纸反面可以用来打草稿……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读一读《论语》,使自己学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论语读后感通用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论语》,小时候我虽然背的朗朗上口,但是当时的我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读国学课程,我们这么小的孩子学这些有用吗?慢慢地就明白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为什么我们所归属的'民族叫做中华民族?它为什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它到底有些什么样辉煌的思想文化艺术在通过我们的血脉传承?
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父母经常教导我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论语读后感通用5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
《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
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读后感通用6
《论语》是一本对话录,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同时也是对孔子的思想的体现,特别是对“仁”的体现。但是本人才疏学浅,对《论语》无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录《论语》中我个人印象比较深词句进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对于我这个文学常识比较浅薄的人来说,第一个反应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译过来便是君子不是东西?但真的是这样吗,大家都知道“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是孔子说的,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会挨打。后来查阅资料发现意思就是:我们要博学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对于一个老师,可能会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可能还需要应对某一天学生问的“宇宙是什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二、有教无类。在孔子那个时代,学习知识是有社会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基本出头无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时可能是一个“异类”,这也许也是他伟大的原因吧。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有教无类”。
三、“以德报怨”,如果真的是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也幸亏读了《论语》,知道有时在日常听到也许是断章取义。
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识就不说了,但这句话体现在逻辑有一点辩证的关系,前半句说不是说因为父母在不能离家太远,单纯看前半句,个人感觉是太片面甚至是错的,但是加上后面这一句“游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远游”这件事表达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几千年前提出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最后《论语》中的一句话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读后感通用7
“闭上眼用自己的道德与良心来感知这个世界,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论语》就如我成长路上的明灯,给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点光亮,给心灵一点开阔。
我总是忧虑、困惑、不安,于那复杂的人性、交际,于那社会的黑暗与光明,于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寻找一种真理,抑或是信仰,为了一种不流于俗的人生。这太诗意。物欲横飞的年代,普遍趋同的价值观,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钱至上的成功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一片。我未踏入社会,身在校园也深感这一趋势之猛,觉得也终将不会免于随波逐流。因为不安,独树一帜就有危险感,本就没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独步之日艰难又漫漫。
尽管现实险峻,但还是不想放弃,就像孔子面临当时道德世风同样不好的社会,即使各国都不接纳、认可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还是以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用爱和这个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样,以一身正气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开始学习论语到最后,我一直深有感触: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狭小。孔子对待一切不仁不义之人之事,纵然生气,但都不至于将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是用宽容的心,仁厚的爱去和他们和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是教化无数人的先圣的原因。
论语读后感通用8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内容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内容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非常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通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热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恕不可以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我扑在书上,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论语读后感通用9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最近,我们读了孔子的学说,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论语》中写了许多学习态度,交友之道,君子之本等等。还包括仁、德、礼、义、道、智、信等内容。
在《论语》这本书中有许多指导我们学习的方法。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谦逊,好学的人。他并不会体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不耻下问。还有对待学习的态度,例如:“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讲述了学习不能有虚假,不知道就要虚心的向人请教,不能不懂装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讲述了学习是有乐趣在其中的。死记硬背还不如去投入到文章中,寻找其中的乐趣。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交友之道,例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句话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告诉人们交友的原则。交正直,诚信,知识渊博的朋友有好处。交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朋友有害。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当他人不理解自己时也不要心怀怨恨。这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方法。学过的东西要不断温习,学习是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不多获取新的东西。
论语读后感通用10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今天是一周《论语》七天任务结束的最后一天,同时也在随笔中谈一下交朋友的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口蜜腹剑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益者就是那种对我们有用的人,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那便就是益者。友直是指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带有一种朗朗人格,这样的人可以在你怯弱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对于某一件事自己犹豫不决时给一个最终答案,如果你交的朋友是这样的或有这样的那就是自己收获了一种好朋友。友谅,指的是诚实,和这种朋友交往,我们的内心是安稳的,这样也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净化。友多闻,是指那些见多识广的人,和他们交朋友,自己的学习能力、成绩和方式也能逐渐增强,所以我们也要多和见多识广、知识广泛的人交朋友。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便辟指的是专门喜欢拍马屁,很留心观察别人的眼色,巴结他人,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让他人开心,自己并从中得利。友善柔是两面派的人,在你面前和颜悦色,满面春风,在背地里却常常说你的坏话并四处传播谣言。友便佞就是指很会耍嘴皮子的人,除了一张好嘴,其他什么都没有,肚子里空空如也。
通过孔子说的这一句话和我给他们做的对比,相信大家也能分辨出益友和损友了,朋友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自己,但是在选择朋友之前一定要想想《论语》中的这句话,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益友。
论语读后感通用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对此评价极高,说孔子的这几句话“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纵观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样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学习、人际交往、提高道德修养。
在开篇,孔子首先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很重要,二是在学习中要讲究方法,即时常温习和实践,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人生有涯,而学无止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学习永远是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人是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层次相近、心灵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师,所以,任何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则是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不去恼怒和怪罪,体现的是君子宽以待人的大度风范,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谦恭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来,是金子终会发光。
论语读后感通用12
“学而”句提出了“学”的本质,“学”之道;紧接着就是知己之乐;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顺父母,爱敬兄长”。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无“仁”可言。当然,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在面对父母时,无论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为过。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反省,实时检视自己的行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来,反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答应别人的'事,是否有尽心竭力去完成;与朋友往来,是否有做到诚实守信;恩师所传之学问,是否有学以致用?
个人修身、齐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来治理国家了。治理千乘之国,有五点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节俭而不奢靡;爱民而不轻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当在农闲之时,以不误稼穑。
而后生晚辈求学者,与君子“为仁人”、“行仁道”一样的道理,当先树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为“德”。“德”包括“入”和“出”两部分。“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为做事有章法,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爱众人”,并且亲近“仁人”,习“仁”之道。当根本竖立起来之后,还尚且有余力的话,那就可以去学习诗书文章了。
后生晚辈所求之学,未必一定就得是诗书文章。倘若他能够诚心诚意做到:见到贤人,能够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够竭尽全力;为保家卫国,甘愿献出生命;对待朋友,能够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学习圣贤之书,那他也必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论语读后感通用13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这也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难以改变的事,他努力过了,他坚持过了,尽管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但他却为我们做好了一个榜样,为我们发扬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他宝贵的.学识,他宝贵的经历。后人敬仰他,以他为榜样,虽然有些人会对他产生误解,但其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被人所厌弃。向孔子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流传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要不懂装懂,或一知半懂。我们要从容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然后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够解决的,也要尽力解决。不要不知道的装作知道,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对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论语读后感通用14
书是我的最爱,我每天都看,我有两百多本书,可最值得推荐的书,还是这本古香古色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书。就是孔子的弟子把听孔子讲话和孔子与时人、弟子谈话时作的笔记,加以整理、编纂而成的。这本书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让我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以后,按一定时间温习它,不是很快吗?
读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我明白了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追上了还会担心失去它。也就是学习完要定时复习,不然会丢失它。
读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取长补短。
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爱好。千万不能被动学习,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论语》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虽然还有很多没读,但我已经被它吸引了,我坚信,他对我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同学们,这就是我强力推荐的一本书——《论语》。
论语读后感通用15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孔夫子的名著——《论语》。其中,我对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传不习乎?”感触颇深。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认为曾子说得非常正确!的确,既然是为别人做事,那么我们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朋友之间要讲诚信,不能搞阴谋诡计;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如果不复习的话,会前记后忘,这样是学不好的。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标准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们传诵。三国时期,蜀国战败,刘备病逝,刘备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请诸葛亮来辅佐他的儿子。诸葛亮不负刘备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光复汉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说话算数,从不反悔,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温故而知新。他读书的方法有点奇怪,他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一点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总会有新的触悟,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新的认识。
三省吾身,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取得成功的。我们应该多多学习古人的优点,传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使我们的言行永远不败于古人。
论语读后感通用16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后感通用17
第二轮通读《论语》我渴望能够更深层地理解《论语》中每一篇的写作目的,并更有概括性地理解每一篇中所讲的道理。第一轮的《论语》学习,我停留在对这本书的好奇上,更多的是想了解书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轮一开始,我就在心里反复思考,为什么我会喜欢上《论语》?为什么《论语》能流传至今?回顾第一轮的学习,我发现整本《论语》中经常会触及到人类所一直努力追求的东西---道。在第二轮学习学而篇之后,我理解到的是,此道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为人相处之道;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清静平等觉悟;是无友不如己,过则勿惮改的淡然与从容。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会去追求事业和财富,而在事业财富有得之后,又渴望精神领域的充盈。
作为《论语》的开篇,学而篇有着统帅整本书的深意。经过第二轮的学习,我发现学而篇整篇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编排,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做?
为什么学?丘哥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彻悟,为了明心见性,为了修一颗晶莹剔透的清静心。所以,丘哥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什么?学仁学礼。仁礼两字不仅是学而篇的重点,在其他篇也经常讲到。
怎么做?丘哥哥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汇总一下就是我们要向丘哥哥学习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
以上就是本次苏菲要分享给大家的《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理解不周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鼓励!
论语读后感通用18
在我初中学习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这些致使我学得不扎实,另外再加上各种教辅书籍上的学习方法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满头都是星星在转。后来,我反复回味那《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话都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以前,我有做事冲动,有不经过大脑的过滤就忙着做事的坏习惯,自从读了《论语》后,我总结出了——三思为妙,怒上心头,忍让最妙。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快乐任逍遥。哈哈!怎么样,我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没白费吧!
《论语》中倡导的是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一定要反复学习旧的知识,从中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同在炎热下品尝那苦中略带一丝清凉的槟榔!虽苦,但却可以从中回味出没有苦就没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从苦中走出来的,苦代表着成长!
还记得,小学刚毕业,心里还有着对过往生活的一丝留恋,也曾因此流过泪。是《论语》把我从阴霾中拉出来,带到一个光明的世界。我回味着《论语》给予我的所有。悟出了毕业就像一窗玻璃,我们迟早要撞碎它,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开始一个不同的生活!从此走向另外一个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过悲伤吧!
回味那些曾经因为悲伤而打破的梦,从中品出本应散发着浓郁清香的欢乐语录!你会走向一个不同于寻常的人生,慢慢成长起来!
走过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着一本千万中国人心中的圣经——《论语》。
论语读后感通用19
今天,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和《论语》十章,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触。
孔子虽然已经去世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话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耳熟能详,这些话仍然在影响这我们,指导着我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君子,要爱学习,乐交友,做有修养的人。现在人们依然保持这种追求,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用自己的经历来教导我们,要循循渐进,终身学习,还告诉我们学思结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个字,孔子叙述了自己的一生,这三十八个字成为多数人都要达到的.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教导我们,当正义和财富发生冲突时,要坚守道义正义。君子不是不爱财,但要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现在,有多少人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判刑,他们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员,他们虽说,学识渊博,单绝对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颇有盛名,但在学了《论语》中的一点儿之后,我才正真意识到孔子的伟大,他绝对担的起圣人的称号。正因为有孔子他们这样的人存在,我们才能被称为“礼仪之邦”之一,我们的民族得以延续才有了文化纽带。《论语》这本书的语句已经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那一串串话语早已成了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性格基因。
论语读后感通用20
去年暑假,读了一遍《论语》,当时对一些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类的好理解的句子做了背诵。对于一些不好理解的句子,一知半解的就过去了。
宋朝宰相赵普研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以学《论语》对学习及做事很有帮助,我就找出书架上的《论语》书开始了第二次阅读。
起初,我认为《论语》不是整篇的文章,连贯性不强,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故运用起来也不能自如。这第二次阅读,感到有了新的'理解,《论语》中的句子听起来很深奥,但仔细一想,他讲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学习上的基本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多是从其自身出发,很接地气,符合实际。
比如对于“孝”的论述,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比如,对于治学的论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对于诚信的论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都是说的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读《论语》,要多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比照、思考、理解。学《论语》可治国,我没有考虑那么高,我觉得更适合来观照自己,帮助自己修身养性。
《论语》已经两千多年了,但读起来,感到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说的就是当下。读着读着,就觉得书中说的许多道理就是当今社会做事的准则,书中说的就是身边的某某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近取譬”“切问而近思”,多读几遍,多想想,反思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字理通顺,学有所得。
论语读后感通用21
于丹老师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论语读后感通用22
《论语》真的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孔子与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时,它还是我童年时期最早接触《论语》时最开始学到的一章,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
孔子说:“学习要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拜访,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很君子的行为吗?”
说实话,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几千年前的时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为止通用了几千年还没有错的道理。就比如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我现在刚刚进入初中学习,听到最多的话就无非是“复习”了。
无论是哪一样学科,老师都告诫我们要定期复习,这样才能牢记在心。第二句话也是正确的,对待朋友就要真诚、真切,朋友好心来拜访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热心迎接。
第三句话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虽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会去尝试,去一点点接近那种境界。这三句话无不体现出孔子的智慧。
当然,这只是《论语》这本巨著中的一小则文章,还有更大的奥秘蕴藏在其中,等着我们去探索、学习。
《论语》真是一本充满了先人智慧的书本,它对你、对我都会有巨大的改变作用,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阅读《论语》吧!
论语读后感通用23
《论语》是人生之道,必读之本。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如果我们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我们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来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我们,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改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我们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我们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俞洪敏的成就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这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俞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浅的阅读可能都不能体会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论语》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诚信的人,一个守恒的、内心忠诚的人,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间!
论语读后感通用24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读后感通用25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开创人。《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言论,论述了做人、治学、为政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宋朝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这部著作,对我们成人、成才有着很好的.教益和帮助。
在做人方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说,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出门在外要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对人要有爱心,要亲近有道德的人,向有道德的人学习,这样,我们才会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爱心、守信用的人。
在治学方面,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我们的学习态度要端正,要谦虚谨慎、勤学好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上要讲究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温习、思考,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论语》这部著作内容丰富,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我们经常阅读,受圣贤智慧的启迪,将会终身受益。大家都来读一读《论语》吧!
论语读后感通用26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读后感通用2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
论语读后感通用28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习,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通用29
一个故事之所以人尽皆知,是因为它包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一段历史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蕴含着不朽的精神传奇;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享誉中外,是因为它时时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当它们汇集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间最神圣的文学殿堂。畅游其间我们将跟全世界的人们的一起,欣赏美丽,感悟真谛,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论语》就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作品,其间经典名句,含义深刻,值得咀嚼,耐人寻味。如: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知识,从中悟出新的体会和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从中我体会到及时复习的重要性,我今后学习时,一定要认真复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受到蒙蔽,只是空想而主动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真是说到我心里了。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不能专心学习,老师也因此常常批评我。听了孔子的劝导,我明白了,学习时思考的重要性。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由,我教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学习态度。想到自己有时候为了颜面,不懂装懂,真是不应该!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更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里面有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而其“仁”、“礼”的核心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全书。其中不少言论在当今仍被公认为至理名言。在倡导青少年学习国学的今天,读读《论语》,不失是很好的选择。我爱《论语》!我一辈子都要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通用30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齐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是同样具有教育好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群众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能够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读后感通用31
当你灰心丧气时,名著为你排忧解难;当你高兴快乐时,名著与你一起欢笑;当你无所事事时,名著给你笑声连连。四书之一《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品读这本书,让我们在一句句话、一幅幅画、一个个人物中悟出许许多多的人生哲。
为人处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仁”,而这句话正好体现出“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都能体现出。我的感受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做到“仁”,那么我们就会博得别人的好感和青睐。
道德品质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不能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要宽容大气而且谦虚一些,这样就算得上是一个接近于完美的人了。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也不会得到重用。
学而不厌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十分重视“博学”,全篇共四十三章言及学,共出现六十五个“学”字。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并且教导学生也要勤思敏学。我的感受是:当我们学习时,一定要学透彻,学明白,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朋友们,快快再次拿起这本书读一读吧!你会发现,《论语》其实充满了奥秘与神奇。朋友们,让我们多读好书,多读名著,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明天的辉煌吧!
论语读后感通用32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国学经典才是我们语文学科真正所学习的,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我们必须要认真阅读这一部学习的典籍。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从书柜中找到这本书,揣摩一下内在的文字。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简单意思就是三个人里面必定有一个是我的师傅,而经过我们的揣摩以后,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让我们在学习方面,要学会谦虚,告诉我们一个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论语》不但教我们学习的知识,还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处人遇事。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过细读《论语》,仅阅几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我们真的应该多看一看这些古文,让其他人对你刮目相看!这也是对现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一个练习。
论语,它就像一盏引导我们向前的明灯,教会我们做人,论语就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读后感通用33
假期,我读过许多的书有:《孟子》、《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论语》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本《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学的创始人。《论语》就是记载了孔子告诉弟子们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我读完了一整部《论语》,知道了许多平时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必须具备的品格,《论语》这本对我来说是人生进步的一大阶梯。这可是儒家创始人,闻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说的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释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贫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这句就是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我还记得一开始我读《论语》的时候。没读两天就没有兴趣了,不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论语中记载的做人的道理是多么的重要,才开始慢慢的阅读《论语》开始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坚持每天阅读,感觉其中每句话都有很深傲的.意思,从读完《论语》之后,我的言行举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有条有理也喜欢和人交往了,结交了许多正直的朋友。
《论语》这本书里边讲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论语读后感通用34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就仿佛回到了古代,里面一句一句含有精华的句子,似乎都在告诉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论语里里面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后在再温习一下,不是很好吗?如果不去温习,那么你就会把所学的一切全部都忘光的,所以每次学习到的知识再温习一下,那么这些知识就会留在大脑里,不会忘记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我的看拼音写词语考了一百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有许多同学在我后面呢,后来看了《论语》这本书后,想想这也是不对的,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因为有句话:“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我要努力把它做到更好。如果还保持这种心态,那么我就没有前途了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这么深奥的道理了,在我们这么发达的社会都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通用35
寒假,我读了些《论语》,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我用来检查自己加以改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处,使自己不断地进步。从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学习,见到坏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错误。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伟大的孔圣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被几个孩子挡住了去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孩子说出了挡路的原因,孔子认为有理,见他聪明,就又提了一些问题。项橐对答如流,孔子便虚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学问的孔子都虚心地向一个小孩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小学生呢?更要虚心好学啊!
观光电梯的发明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酒店因原来的电梯不够用而请来了建造师和工程师设计新的电梯。建造师和工程师一致认为在每层的楼板都要开一个孔,以便安装新的电梯。一个清洁工听到他们的谈话,就建议把电梯建在酒店的外墙上就省事多了。建筑师们眼睛一亮,连声叫好,观光电梯就这样诞生了。因为建造师虚心地听取了清洁工的意见,才有了观光电梯的诞生。如果建造师们看不起清洁工,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就不能诞生今天的观光电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论语读后感通用36
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己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时,我们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喧哗;在游玩时,保持卫生……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读后感通用37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表示你需要立志。在德行上要立志好好修养,在学问上要立志好好研究。“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能”表示你做得不够,需要努力。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道德修养—“才”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合格,而“德”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可靠。作为教师的我们道德观念、道德标准、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直接教育和影响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教师只有用自己崇高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长。
读书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不断的读书学习,因为想要将学生教好的,我们就要努力让自己的大脑做一个小型的电脑,将学生需要的知识随时提取出来。这些知识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从书中汲取。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才能塑造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才能够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老师。
知错即改——作为一名老师,虽然我们都在努力的去关爱、尊重每个学生,可有时犯错真的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省,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激发起他们的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论语读后感通用38
从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时只是背诵,现在再来看,这一小段话蕴含着许多道理。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
上学时,每天都会接受新的知识。不会复习的我每次都在考试中失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除了学会温习之前的知识,还要知道怎么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学习知识,都是自满的,自认为良好,事实上,并没有学到许多知识。学知识要做到虚心求教,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全方位汲取营养。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当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应当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先知道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在第二位。
讲到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他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后感通用39
《论语》一部集结孔子及其门徒智慧结晶的大书,蕴涵亘古以来不变的生活道理,给予我们无尽的启发。
小学时,每天上课前,老师都要我们念一段《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琅琅的读书声中,还掺杂着一些吵闹声、笑声,偶尔还有纸飞机飞过,在这样的情形下,每天不断重复的念着。那时,我还不懂《论语》里的任何一句道理,只知道这是每天例行的公事。
直到五年级,老师开始在早修抽空解释《论语》蕴含的道理,每天讲解一小段,而我听得似懂非懂,只知道这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说的'人生道理,总觉得需要亲自体会才较能了解。直到有一天,我把上学期的课本拿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突然觉得其中一篇当时不求甚解的课文,我已忘了作者真正的意涵,另一篇我曾用心思索、体会的文章,现在又有了新的体悟。这时,脑中浮现了小时候朗朗上口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又一句,我现在都了解了。
《论语》不再只是书里的一字一句,对我来说,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比如说:交朋友时就会想到孔子曾说过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会注意朋友的个性,选择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出门时,我会记得“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好去哪里,几点回家,不让父母担心。
就这样,我读《论语》,从生活中。
论语读后感通用40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这本书流传至今,历经了20xx多年。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历经两千多年的书,想必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吧,要不然它也不会这么著名。
我又一次翻开书,开始细细的品味了。我看见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是啊,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短处,反之,每个人也都有长处。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进一步。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级时,我们班里有几个人写的字蛮漂亮的,我十分羡慕,就有时候会去练练字,但是没过两个月就渐渐淡忘了,后来索性就不练了。
直到六年级下册时,我才又下定决心练字了,因为虽然不算特别难看,可是有时候考试时会因为写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就慢慢地开始把字形矫正过来,可是写那些字的时候特别费力,常常写了一会儿就手酸的要命,但是我每当这时候,就会想起别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励自己,渐渐地,渐渐地,我写的时候就越来越顺手了。
论语读后感通用41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读后感通用42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好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此刻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读后感通用43
我的爸爸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机,但是敬职敬业,是同事们一致认同的好司机!在家里他又是一个好爸爸!检查作业、接送我们上学的样样都不落下,可行了!在生活中,爸爸样样是我的好老师,可有一次,我却当了爸爸的小老师!
今天我当了一回爸爸的拼音小老师。我把26个字母写在了一张纸上,并且每天教爸爸4~5个,可今天会读了第二天就又忘了。而且还都不准呢,可伤脑筋呀!通过几天的学习,爸爸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的读法和写法了,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直到现在爸爸还是没有完全的'学会拼音。所以我做拼音练习卷的时候,爸爸总会和我一起做,积累更多的拼音知识。
这件事,让我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在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原本我觉的这句话很荒谬,难道我也能做老师的老师、爸爸的老师吗?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班里,我不仅要向心灵手巧的孙卓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沈书煜、关心集体的刘艺灵等好同学学习,也要向平时不声不语但是也有自己优点的同学学习,比如黄宇通平时虽然一声不响,但是他却精通宇宙知识,学习他们的优点。
渐渐的读论语成为我每天的阅读习惯。通过读论语学做人,让我每天都有收获,思想每天都有提高,并且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我要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争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读后感通用44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读后感通用45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人生道理,每个道理都有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图文并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
书中还说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就是说学习要勤奋,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奋努力+方法+讲究=。也是说明勤奋是学习的首要因素,勤奋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学、勤记、勤思。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要要勤奋学习。说得多好啊,我也要以这句话为我的`座右铭,陪伴我今后的学习之路。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
论语读后感通用46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的弟子却说“仲尼不可毁”。孔子那一声又一声的子曰,难道没有时时刻刻的点醒着我们吗?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我想仁德难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男生为了夺得女生的青睐而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去骗取他人的感情,这应该是丧失了他们自身的`仁德。更胜者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获得高收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能他们只是动了动手指,说了几句好听的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诈骗。在我们看来这可能单纯的就是诈骗人为了谋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严惩。而受害人呢,就是防范意识太差才导致上当。
可是谁也没有想过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吗……仁德什么时候被人们都都丢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无情践踏,从来都没有人想过把他捡起来。而孔子将他写下来一遍又一边的警醒着人们不要丢失这些曾经人们所重视的高尚品德,我问要将这些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去,将被人们扔在地上无情践踏的东西捡起来!
论语读后感通用47
老师让我们学习《论语》,在所有论语里,有一则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一侧论语,那便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则论语是说: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个落叶的。它告诉了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环境的磨炼,才能更加体现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帮母亲拾柴火,伙伴们陪着我一起去。可那些树枝却是长满了尖刺,朋友们时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难遭厄运,被扎出一道道伤口。渐渐地,伙伴们放弃了,便劝我陪他们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满头大汗的母亲,咬了咬牙,一口回绝朋友,又埋头干了起来。
下午回到家里,妈妈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奖了我。那时的我,手上的疼痛依旧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悦。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过逆境。逆境中的挣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难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进步,才能磨炼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个社会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别人就会超越你,适者生存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我们应该学会磨炼自己,不管条件怎样恶劣,环境怎样艰苦,我们都应坚持下来,做一棵不惧“岁寒”的“松柏”。
风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凭他的摧残击打,我们都要逆风飞翔。
论语读后感通用48
简洁而经典的句子是中国古诗文的特色,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共同的魅力倍受注目。我以为,在中国古代文明的珍宝中,《论语》就是其间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贫穷的人仰慕富豪,由于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仰慕那些平凡的人,由于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忧虑钱是不是被用光、是不是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说的,高兴的事有许多:学了又经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开心吗?
有情投意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仇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正人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现在的大大家,更注重物质化的国际,却疏忽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办法,却恰似给咱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屡次反省自个,为他人就事是不是鞠躬尽瘁了呢?同兄弟往来是不是做到诚笃可信了呢?教师教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教师从前给咱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极好,很受同学与教师们的期待,可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端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品德永远是做人的榜首,想做一个受人期待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这些就是给我感触最深的句子。
读《论语》,令我收获颇丰。往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才智,读懂这其间的做人道理与处事办法,品味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读后感通用49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是我学的最好的,接下来,我为你们解释一下:
子贡说:“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但还不如贫困而乐道,贵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因为我告诉你这一层意思,你能进一步领会到那层意思了。”
现在,我们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人:
有些人家庭贫困,却没有对人阿谀奉承,却在那里欢乐,一人一种对生命,对生活乐观的激情。有些人富贵,但并没有骄傲自大,而对别人实施好礼的'人。之后,我们社会的小朋友们都在背《诗经》,《诗经》这本书给我们很多道理,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只要领会了这个一个意思,以后的路,我们就会领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在学校里,老师也给我们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谀奉承,也不要骄傲自大,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这句话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论语读后感通用50
有这样一位圣人,他的语言从古传今,有的还转变成了成语,从一代又一代的人口中传下来,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让人回味无穷,每一句话都让我们思在其中,我的感悟加上老师的讲述,让我终于知道孔圣人真是伟大。
打开语文书第50页,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学习复习的重要,从老师的话中,我听到了孔子曾经七昼夜衣食无着却还能讲学、弹琴,真实弦歌不绝。继续听课,我终于更深刻的知道了我从小背到大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真正含义,让我明白要学思结合,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
它让我知道时间就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我要珍惜时间,很多人都说时间的重要,我也如此,可我没有真正的做到利用时间,而是浪费了它。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用有限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时间换不来也买不来,孩子的欢笑换不走他的脚步,老人的叹息也无法使他留步。它是大自然的雕刻者,记录下,也流逝着每一个人的青春年华。我们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去学习,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是没有终点的,它伴随着我的成长,我们终身都需要学习,始终都需要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今天的语文课,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开始了自己对时间的规划与重视,但这都是因为那一个人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的作文03-19
论语读后感01-16
《论语》读后感[经典]09-17
[经典]论语读后感08-19
【精选】论语读后感08-16
论语读后感06-23
论语读后感12-11
论语的读后感04-15
《论语》的读后感03-12
论语的读后感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