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而我们的人品的一切可取之处,都应该感谢沉默的教诲。”对于沉默,王小波如是说。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杂文的集合,里面大多是作家王小波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如他所言,这本书申明了他的态度,也代表了——沉默的大多数。
说他是一个作家,我总觉得哪里不对。透过字里行间的论述,透过一个个幽默风趣的讽刺,我觉得,他更应该被称为一个思想家,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真正知识分子。作文永远都只是他的表达方式,思考才是他存在的意义。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会存在很多的压制,很多的避讳,很多的明哲保身,于是乎造就了沉默的大多数。沉默有时候未必是件坏事,沉默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有时候,对必需品过度依赖的结果,便是思想的被扼杀。
其实沉默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也要遵循中庸的原则。适度就好,过犹不及。
一般性的沉默,大致就是个体为了保持独立思考的一种生活状态。现世的生活,是一张织得密密麻麻的利害网,充斥着流言蜚语,也充满了物欲横流。怎么做才能从这纷扰世事中保持清醒,从而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从这本书中,我得到的答案是——沉默。因为,沉默可以让人不人云亦云。世界纵然聒噪,但沉默却可以让自己耳根清净。就作者自身而言,文革那样的一个异常喧嚣的时代,正是因为沉默,作者才得以从那场全民性的精神迷乱中保全。梭罗也曾说过:心有所想,身有所系的人总是孤身一人,无论他身处何处。可见,沉默在很多时候都是保存自己思想的绝佳方法。
但沉默一旦过度,就变成冷漠了。冷漠是人生幸福的大敌,普遍性的冷漠,会造成全社会的幸福感缺失。一个路上有老人跌倒却没人敢扶的社会是没有人能从中收获幸福感的。龙应台曾打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我以为这是文化使然。文化不同,习惯不同,本无可厚非。但当自身利益受到侵犯,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依旧保持沉默,那就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习惯了被统治,被剥削,有朝一日要自己翻身做主人了,反而非常的不适应自己做决定。反观当下,当网络上被某种强烈的一种或两种声音所占领时,后来的人便想也不想,直接站队了。真正理性的东西,总要在情绪褪去,舆论渐趋平静的时候才浮出水面。
结尾,我希望引用一下王小波的一段话: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而要明白道理,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就不得不好好研究一下沉默的艺术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相关文章: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01-23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01-21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书心得04-24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篇03-18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篇02-15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篇01-29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篇)01-30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篇01-24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集锦10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