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陶庵梦忆》有感
读《陶庵梦忆》有感
更新时间:2024-02-20 17:50:13
  • 相关推荐
读《陶庵梦忆》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陶庵梦忆》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当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就被其深深打动。这种静谧纯净的意境一下子就洞穿了我的心。这是明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里《金山夜戏》中的句子,清新脱俗,意境优美。他写筠芝亭前所植树木“清樾轻岚、滃滃翳翳,如在秋水”;写梅花书屋“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写表胜庵里“茗得先春,仍是寒泉风味;香来破腊,依然茅屋梅花”。我读这样的句子,满口生香。而最为人乐道的则是《湖心亭看雪》中所描绘的悠远又深邃、洁净而广阔的雪景图,为后人带来的审美意趣无可比拟。可以说我读《陶庵梦忆》,就是在美中行走,在艺术中沉醉。

  《陶庵梦忆》书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作者将自己亲身经历的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

  张岱出生于一个显赫、富贵的仕宦之家,父祖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为他营造了一个十分优渥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教育与触手可及的美好成为他审美最好的熏陶,从小到大他一直都过着一种清闲、适意的生活,直到清兵入关,改朝换代。一个安享富贵的纨绔子弟转眼间跌入社会底层,诗书礼仪之家浸润出的文人气节以及民族意识让他奋起反抗过,最终失败而终后,他“披发入山”,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表达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寄托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过去的追忆,从少年时的“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到中年后的“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生活的巨变带来的冲击让往事恍如隔世。文中虽是苦难之后的追忆,但生活的痕迹对他审美的影响已经刻入骨髓。他常常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以艺术的创造美化生活,因而在回忆的过程中,他会不自觉地过滤掉很多记忆,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

  我在读《陶庵梦忆》时,常常会为作者的巧思所折服,为作者文字的精妙雅趣所沉醉。无论是一山一亭、一花一木、一石一砚、一茶一几、一湖一雪、一庵一竹、一池一船,乃至炉、画、戏、笛,他总能出其不意,恰到好处地将事物最美的状态呈现出来。他的“不二斋”,随着季节轮换,春夏秋冬各有美景入眼入心。读他的文字,我脑中自然会生出万般想象,美的意趣就在司空见惯的日子里,可谓“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只是“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说这样的日子“思之如在隔世”。而今,距作者生活的年代已三百余年,作者留下的审美趣味,却影响着后人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