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回不去的故乡》有感
读《回不去的故乡》有感
更新时间:2024-02-20 14:26:02
  • 相关推荐
读《回不去的故乡》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回不去的故乡》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庆东老师解读鲁迅小说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人间呐喊》一经出版,第一时间买回来,书拿在手里感觉很沉重,一是这本书确实有分量,再则其内容自然更具沉重性。翻开目录:《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这些都是我中学课本里的文章,都学过的,最后连续三篇是解读《社戏》的,目光停留在目录上,仿佛听到了锣鼓的声音,小时候我们村每年也都唱戏,二月十九庙会,从二月十八就开始热闹了,提前请亲戚朋友来上庙,戏台也基本上搭好了,学校放假,全村大街小巷最高兴的就是我们这些小孩,远道而来的货商和摊点也都在路边或戏台周围有了自己的位置,琳琅满目,什么都有。戏从十八日晚上就开唱了,大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在戏台下看戏,庙会一般持续五六天,他们知道庙会一结束农忙就开始了,一年就忙碌下去了。现如今庙会已消失很多年了,父母那帮大人们也相继不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老屋也破旧得不成样子了,不觉内心一阵阵抽动,回不去了,我就写《回不去的故乡》的读后感吧!

  《回不去的故乡》是孔老师解读鲁迅小说《呐喊》中《故乡》的,翻到书的248页,也就走进了老师的北大课堂。“各位同学好,我们开始上课”,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已回响在耳旁。进入《故乡》的正题,经孔老师讲才知道“乡”本来的意思和吃饭有关,之前一说故乡就是美好的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可能大多数人都是有恋家情结的,不是有一首歌叫《故乡的云》吗,表达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即使自己老了病了也不愿跟我住在城市楼房里。继续听讲:“乡”是和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社会的人在一起聚餐形成了乡,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只有乡里乡亲,一个村的人都认识,三里五乡都熟悉,生活在一种熟人的关系中互相扶持着,气氛是比较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听到这里一下明白过来为什么老母亲耄耋之年都不愿离开她的老窝,“不习惯住”是有深意的,她本来就一副热心肠,经常街访四邻有好吃的互相送。我家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记得很多次石榴熟了的时候母亲派我送给婶子大娘们,婶子大娘们有炖鱼炖肉改善生活时,也常会给母亲卷饼送来,真的是其乐融融,互帮互助。

  鲁迅这篇《故乡》写的是自己在京城站稳脚跟后,回绍兴老家把全家搬出来。故乡在每个人心里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但当真的置身其中的时候,却又是悲凉的。鲁迅描绘的故乡:天气阴晦,苍黄的天底下冷风吹着萧索的荒村,没有活气。我老家也是乡村,虽没有鲁迅突出的“冷”,但发展到现在,从外部整体上看,人们的房子不再是过去简陋的房子,变成了砖瓦房,有的甚至盖上了二层小楼,高门大院的,吃穿住行也有了很大改观,家里有小汽车,县里有商品房的也不少,但人们的脸上并没有看到多少快乐和幸福,多的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着急忙慌地去干这去干那,脸上显现点焦躁的神情。的确,虽然通过亲苦劳动挣了些钱,但说不定哪天有什么闪失、灾祸疾病的,可能一下子就倾家荡产了。自家的田地种庄稼已经不足以养家糊口,就要想法外出打工或去租别人家不种的地来种经济作物,辛苦先不说,关键是收获时如果行情不好真的是血本无归,这一年没有收入,拿什么过日子?大姐就是这样,那年种的西瓜没卖了钱,急火攻心突发脑溢血,刚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大姐年轻时赶上有生产队,她非常能干,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好劳力,那时候挣工分按穷分配,没有她后期岀现的这些焦虑和无助。大姐跟不上时代了,想起大姐,眼泪已模糊了双眼。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的思绪又回到课堂,老师说鲁迅是意象家,塑造了瓜田少年闰土的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太有活力了,构图绝妙。接着又描述一个雪地逮鸟的经历,都是他儿时和小伙伴的游戏,我小时候在村里不写作业时,也是玩得不亦乐乎。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没时间管我们,记得那时大半个村子地找同学去玩,在一起踢毽子、扔沙包,毽子和沙包都是用零布头缝的,里面装上粮食,多是装玉米或小麦粒;还有抓(chua)字儿,就是玩一些小木块等,男孩子们多玩弹玻璃球和打洋片,洋片就是用纸叠成四方的一个片,有的地方叫元宝。有的时候我们也玩捉迷藏,藏在柴禾垛里,玉米秸秆堆里,最高兴的是藏的时候能偶遇柴禾垛里有不知谁家母鸡丢下在里面的鸡蛋了,很是惊喜;当然也有垂头丧气的时候,比如衣服被划破了,回家要挨父母骂的。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啊哈,老师讲到豆腐西施杨二嫂这个圆规了,这个印象特别深刻,在中学学这篇课文时就刻在脑子里了,比喻得很恰当。说话刻薄,有便宜就想占。在乡村,忠厚朴实的人多,但也是有这种人的,爱占个小便宜。现在时代发展了,农村大面积城镇化了,山乡巨变,毛时代的纯朴的老农民越来越少了,没有了集体经营,集体观念也淡薄了,邻里之间顾不上有温情了,大部分人为了生计单打独斗地去“创业”了。历史的车轮滚动着,人们被携带着,顺潮流努力生存着,所以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就像老师解读的:不是现实中身后的那个东西,买一张高铁票就能回去的地方。亡故的东西,才是永恒的。

  最后还是以鲁迅在这篇的话结尾吧: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