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汪曾祺《我的家乡》有感
读汪曾祺《我的家乡》有感
更新时间:2024-02-20 13:48:27
  • 相关推荐
读汪曾祺《我的家乡》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汪曾祺《我的家乡》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岸上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是大水牛……”在这美丽富饶的地方,出了一个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

  《我的家乡》一文中,汪曾祺自报家门,娓娓道来:“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高邮,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紧邻着京杭大运河,属于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我的家乡》一文,紧紧围绕着“水”,描写了船夫撑船、鱼鹰捕鱼、大水救灾等记忆中的琐事和风情,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文章开门见“水”,既交代了自己的出身地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也点明了自己性格及作品风格的成因。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提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提,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这段文字,为下文写“看船”“看打鱼”“闹水灾”等内容埋下伏笔,巧做铺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者习惯把目光聚焦到身边那些底层小人物身上。先看撑船的人吧:“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欶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字里行间,透露着同情、敬佩、赞美、欣赏之情。再看看运河里的打鱼人:“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显而易见,他们遇事冷静,不动声色。水乡养育的这些平凡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汪曾祺,让他成为一个质朴纯真的人,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成为一个从容淡定的人。他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色里,发现生活之美;在船夫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细节里,捕捉人间真情。

  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所以,他的文章平和恬淡,诗意盎然。“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烟火气和诗意,细腻地展现了黄昏时分高邮湖天空变幻莫测的云彩,描绘了静谧安宁且令人沉醉的“西湖夕照”图。这幅风景画和风俗画,可以用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常爱说的那句话来形容,“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与此同时,作者还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于《梦溪笔谈》的文字,介绍了秦邮八景”之一的“甓射珠光”;由水灾引出“秦邮八景”中的另一景——耿庙神灯,进而歌颂了渔民船民的保护神耿七公。珠光是神奇的,神灯是美丽的,但同时也让人觉得十分神秘,甚至感到有点空灵……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审美享受。他以“温柔敦厚”的艺术气质和艺术修养,把一种久违的民族文化传统带给了当代中国。他的文字,仿佛被大运河水、高邮湖水浸润过一般,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却饶有趣味,处处透着淡泊宁静和风雨人生的不同况味。如此闲适恬淡的文笔,真的值得人们细细咀嚼和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