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英雄——“人类的忠仆”高中读后感
英雄——“人类的忠仆”高中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2-10 07:45:27
  • 相关推荐
英雄——“人类的忠仆”高中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雄——“人类的忠仆”高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又称《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小说家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托尔斯泰1928年9月9日出生于一个历史悠久的贵族家庭,从小他便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考试屡屡受挫,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开始广泛阅读其文学作品。收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回到庄园后,托尔斯泰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终止。而后参加学术考试又一次失败,不停地去地方任职,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的上流社会之间。但托尔斯泰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开始厌倦。六年时间托尔斯泰创造了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他创造了《童年》、《少年》、《青年》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经历了许多事情的托尔斯泰在1862年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虽然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生活的窘迫,可又对他们在精神追求上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但这一举动却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寂寞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的人生史就这样在精神无法满足下终结了,这何尝不是一名文学巨作家深深的遗憾!不过,有失必定也就有所收获吧,我想,托尔斯泰巨大的收获应该就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充实的满足感了。正如他所说的: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他的幸福在于时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再将它们用言语汇编成自己的幸福。

  相对于托尔斯泰的人生遭遇,确实比起另两人幸运多了。贝多芬出生贫微,相貌丑陋,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贫穷,父亲暴力。虽然贝多芬在学习上不是十分出色,但这并不能埋没他的音乐天赋。在双耳渐渐失鸣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音乐创作。在第二次婚姻失败时也正是贝多芬音乐鼎盛的时期,而这时,他已经双耳失聪,和人们的交流只能是通过纸笔,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生活窘迫。可是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而米开朗基罗是终日为自己被迫为他人打工而不停的烦恼。那幅西斯廷教堂的巨幅壁画也并非是他本人的满意之作。但是他也在这些过程中找到了投身艺术的炙热兴趣。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立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基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这三位也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倾心为公众服务。罗兰自己也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英雄——“人类的忠仆”高中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
代写
英雄——“人类的忠仆”高中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雄——“人类的忠仆”高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又称《巨人三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小说家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托尔斯泰1928年9月9日出生于一个历史悠久的贵族家庭,从小他便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考试屡屡受挫,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开始广泛阅读其文学作品。收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回到庄园后,托尔斯泰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终止。而后参加学术考试又一次失败,不停地去地方任职,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的上流社会之间。但托尔斯泰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开始厌倦。六年时间托尔斯泰创造了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他创造了《童年》、《少年》、《青年》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经历了许多事情的托尔斯泰在1862年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虽然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生活的窘迫,可又对他们在精神追求上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但这一举动却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寂寞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托尔斯泰的人生史就这样在精神无法满足下终结了,这何尝不是一名文学巨作家深深的遗憾!不过,有失必定也就有所收获吧,我想,托尔斯泰巨大的收获应该就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充实的满足感了。正如他所说的: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他的幸福在于时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再将它们用言语汇编成自己的幸福。

  相对于托尔斯泰的人生遭遇,确实比起另两人幸运多了。贝多芬出生贫微,相貌丑陋,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贫穷,父亲暴力。虽然贝多芬在学习上不是十分出色,但这并不能埋没他的音乐天赋。在双耳渐渐失鸣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音乐创作。在第二次婚姻失败时也正是贝多芬音乐鼎盛的时期,而这时,他已经双耳失聪,和人们的交流只能是通过纸笔,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生活窘迫。可是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而米开朗基罗是终日为自己被迫为他人打工而不停的烦恼。那幅西斯廷教堂的巨幅壁画也并非是他本人的满意之作。但是他也在这些过程中找到了投身艺术的炙热兴趣。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立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基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这三位也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倾心为公众服务。罗兰自己也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