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随感(精选1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随感 篇1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陶渊明用了320个字,就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篇文章具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而他不回到而一向走下去。还有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株杂树,渔人进入里面后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见他十分惊讶。经过一番询问渔人才明白那里是一些在秦国时为了逃避战乱而隐居在那里。渔人在桃花源的.人们热情招待后离开时桃花源的人请他保守这个秘密。渔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回去的路上渔人在每一个地方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他却违背诺言把这事告诉太守。可是当他们去寻找桃花源的时候却迷路了。南郡城的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明白这件事后便去寻找桃花源。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寻找桃花源。
陶渊明在写这篇文章时已经辞官隐居农村十余年。他和刘子骥一样向往着那种与世无争、和谐和美丽的生活。桃花源同时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渊明应对黑暗的社会,他只能选择隐居耕作,不问世事,最终在贫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吗?虽然一个人的本事有限,无法改变事实,但毕竟要努力。鲁迅以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着死亡。”陶渊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吗?
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够在逃避了,我们要勇敢地应对眼前的任何困难努力的去克服身边的各种困难。
桃花源记随感 篇2
有人说桃花源的美,美得纯粹,美得诗意。于我看来,她的美就像一朵绽开了的豌豆花,外面张开的两片是极浅的,泛着点白,又透着点粉,里面的花骨朵儿却是极致的红,透着别样的美,像只扑棱着翅膀的美蝴蝶,总在你心间流连……
一、景色美——桃花飞满天,鸡犬来相吠。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十里桃花林,成片成海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抬眼望去,桃花是鲜艳美丽的`。漫天飞舞的桃花,树上,空中,地上,仿佛置身一片花海,不禁陶醉其中,只想美美地微闭双眼享受此刻。偶尔低头,绿油油的草地上还泛着一股桃花的馨香味儿,沁到心里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喧嚣,宁静喜乐的美妙世界。土地肥沃,桑竹茂盛,鸡犬相吠。宁静的世界里传出的声音,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心的鼓面上敲击着,清脆而欢快……
桃花源的美是带着香气的,馨香氤氲,袅袅如缕。
二、人情美——无拘也无束,悠然而自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能安享晚年,小孩自由自在,无所担忧,无所顾忌。老人的吆喝声,小孩儿的嬉笑声,成了一曲悠扬婉转的歌。“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有外人来,杀鸡摆酒,争相邀请。热情好客的桃源人,生活和乐而富足,我心向往。桃花源的美有股烟火味儿,是平淡日子里幸福的味道。
三、神幻美——路尽得小山,别有洞天乐。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是十分偏僻的,经过一片桃花林,兜兜转转才豁然开朗,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就如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大海过黎天覆盖,浮云遮蔽无觅处”。洞口之前有桃花林,好像有人打理过,令人心生奇怪,颇有柳暗花明之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里的人与世隔绝,自得其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之后再去寻却再也寻不到了,这为美妙的桃花源,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求而不得者更耐人寻味。
桃花源的美是透着仙气的,神幻而又浪漫。
桃花源虽为虚构,却令人神往。同沙漠里的绿洲,荆棘丛的鲜花,黑暗中的火把,是诗人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的渴望与梦想。生活不如意,却依然充满希冀,这种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你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的梦想。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这是诗人顾城的渴望。“嫁要嫁给幸福,输也输给追求”,这是诗人汪国真的信仰。
那么你们的呢,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桃花源记随感 篇3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在心里叹道:哎,世上竟有人能够描绘出如此完美的小世界。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祸连年的东晋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离失所,处处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从而对那时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所以,在他心中,渐渐构成了一个寡国小民、民风淳朴、宁静安乐、风景优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写了渔人遇见桃花林,描述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暗示渔人即将到往一个美丽的去处。
文章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宁静喜乐的景象。写老人幼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种作,村内鸡犬相闻,一片和乐融融之景。渔人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现实社会,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我也是穷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内作何感想?
第三段写村中人与世隔绝已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写村内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村内人的.热情好客,友善温情。村内人若想到放渔人离开桃花源,很可能会给桃花源内的人带来灾难,可是他们只是提醒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乐已久,心地纯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险恶,故而纵虎归山。
第四段写渔人背弃诺言,“处处志之”,将自我所见桃花源说与太守听。这真是可恶极了。可是时代如此,或有内里详情,渔人何辜!
结尾写品德高尚的南阳人士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自他以后,桃花源再无人问津了。即使是此刻,世人虽然不明白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中国此刻是个和平的国家,可是社会上仍然会发生让人咬牙切齿的恶事,尤其此刻学校欺凌、社会欺凌事件时有耳闻,自杀者不可数之。法律也心有余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约束良心已经被蒙蔽的人。这种时刻,就更加向往民风淳朴、宁静喜乐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记随感 篇4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此刻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立刻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99.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期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记随感 篇5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欢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梦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梦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梦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桃花源记随感 篇6
读了《桃花源记》,我感觉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谐、热情、幸福。在作者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桃花源是当时所有人的向往。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时代变了,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也就变了。
我常常想,有没有一个清静安闲的地方,能拥抱自然的地方。这便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了——
如今,虽然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但却有了汽车的尾气,工厂的黑烟,许多难闻的`气味混在空气中,城市也就笼罩在其中。我想,深山老林里应当没有这些吧!城市中,少不了喧闹,汽车声、早市叫卖声,混乱地板结在一齐。
我想啊——躲在一座山上,有河水,有瀑布,上有蓝天白云,下有芳草鲜花的山,有千百棵树,有千百只鸟。早上起床能听到一群鸟儿的叫声,河水淌过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有点杂,但比起城市机械的喧闹声好听多了,天然的声音,天籁之音吧?有什么能胜过自然?
脚下是绿草,有绿色香气的草,袭向人心。能让人感到自然的美妙,再好可是。山腰上,云层缭绕。山尖上看四方,层峦叠嶂。
这般“良辰美景”没有人能拒绝吧?如果生活能够无忧无虑的话,我心中的桃花源便是真正的仙境。
幻想啊终究是幻想,天下那有这样的好事?这样的世界只能和一颗向往“更完美”的心同在,这样的桃花源——在心中。
桃花源记随感 篇7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资料并不知晓。只是对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梦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之后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此刻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梦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经过形象地描述,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活力,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终,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梦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欢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随感 篇8
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想要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多么的美好啊,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比较向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这样的生活吗?你渴望像梦中仙境一样的'桃花源吗?
当我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时,我看到了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间许多农民在松土跟中耕种,空地上几个小孩围在一起玩游戏,树荫下老人们在一块儿悠闲地聊天,加家中飘来饭菜香,好似在催促玩的正开心的孩子们,该回家吃饭了;又好像在催促田间劳动的人民,是时候该回家休息休息了,快吃上一口香气四溢的饭吧……
这一切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床上躺上一觉;饿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
这一切,多么让人向往啊!
可在那个时候,这一切真的存在吗?这一切真的可以实现吗?
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这一篇《桃花源记》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这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诗人只是借文字来表达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愿望,也许这也是一种寄托吧!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想必诗人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才写下这个结局,要知道这一点小小的想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当时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梦中仙境啊!
乱世纷争不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阻止的,但是谁不想要过和谐安宁无忧无虑的生活呢?这种愿望难道不是每一个生活在乱世中人们比较深的渴望?
那么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请告诉我:
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是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桃花源记随感 篇9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经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此刻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欢乐。”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貌,并想象自我身处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细心把自我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记随感 篇10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渊明选择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是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们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选择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个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解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完美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人灵。
可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们,则应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随感 篇11
看到《桃花源记》这一标题,不由得断定:这篇文章定是描绘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写景文吧!
开头呈现出了一个渔夫形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不由得眼前一亮,也不禁浮想联翩:桃花源会是什么样的呢?
继续往下读,桃花林展现在眼前。芳草萋萋,看起来新鲜美好,落花杂乱地躺在泥土上,一片粉红,令人神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为何会有小口?口里有光又是为何?口的那一边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渔人此时的想法也跟我一样,他丢下小船,从口进入,好不容易挤进去后,再走几步路,眼前的景象令我和渔人豁然开朗。
房屋整齐地排列着,良田、美池、桑竹应有尽有,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家禽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在辛勤地劳作,有说有笑,小孩和老人都怡然自乐,这让渔夫很惊讶,当今世界的人是不会这样快乐的!
这里的人们看到了渔夫都大吃一惊,他们都纷纷请渔夫到他们家中做客,了解当今的朝代。经过一番周折后渔人离开了桃花源,读到这,我停了下来。细细品味着那里人们的热情好客,与一个村民说的一句话:不足为外人道也。我相信他们定不会完全信任渔夫,那他们要干什么呢?我继续往下读。
果不其然,渔夫找到了太守,请他派人随他前往桃花林他们寻着先前渔夫记下的标记寻找着他们定会找到的!我想。那么桃花源里的人会怎样呢?
可看到下面,我不禁皱起了眉,他们迷路了。这根本不现实!再看,南阳刘子骥也未寻到,这样的结局令我不解,我开始认为作者陶渊明并不是单纯地想去赞美桃花源,而是另有深意。
我们知道,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官场腐败,社会压抑人心,整个中国被黑云笼罩着。而陶渊明竟能写出如此仙境,那定是他的理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悲痛。
真相渐渐清晰了,文章的.结尾是再没有人寻到桃花源,也就暗示了他那样的时代,是不可能寻到这样一份光明的。陶渊明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用理想来讽刺现实,用现实来击碎理想,这样看来,理想是敌不过现实的,这就是让陶渊明感到痛苦的原因。
或许理想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但它在现实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所以说,接受现实,勇于面对现实,甚至改变现实。或许理想能转变为现实。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换,而这两种情况是以人们自身为基础的,而更深层次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让我们心中拥有桃花源,眼中拥有残酷的现实,看似矛盾,但实则是成功的重要法宝。
桃花源记随感 篇12
大约是桃花匝浓,亦或是村人淳朴。无论是如何,今日的《桃花源记》确实是别有一番趣味。
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像是平日家中常做的小菜。虽有些平淡,却不至于让人腻味。初看虽平平,再阅变惊色。一座隐匿于缤纷桃花之中的村落,就这样展现在我的眼前,不似电影那样虚幻----我闻得见灶台上的饭香,听得见孩子们的嬉闹,看得见那稻田间的劳作。一草一木均是那样的真实而令人沉迷,不但惊艳了那随心而入的渔人,也惊艳了我因现代诗词而感到的黯然。
在无数的评论里,总是有许多人去纠结桃花源是否存在的问题----要我说,何必呢?它是在世俗喧闹之外的一方净土。无论是否真的存在,总是给人们一丝安慰和幻想,成为心中不被世事所扰的代表。可一旦被发现,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渔人”,闯入、打破碎那迷人的寂静。我们唯一的一点念想,也便会随之破灭了。
我不怪那贪心无知的渔人,亦不可怜那“寻病终”的高尚之士。我只是惋惜,惋惜那欢声笑语,不复留存在这一片落寞之中了。那缤纷的桃花,自然就失去了一种别样的、带有人气儿的美----若无人面红,哪来桃花浓?只待千百年后,这迎风飘舞的桃花,终究会乘风而去,消失在天地之中,不复当年的惊艳了。
桃花源记随感 篇13
前段时间学的课文《桃花源记》,无疑是我读过最特别的文言文了。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所有人在此安居乐业。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的理想。美丽的桃源,桃花翩翩飘落,梦幻缥缈。这里的人们,人比花更娇,淳朴热情,善良友好。
在读完整篇文章时,我的内心是向往的,这个世界太理想化了!再后来,知道它是个虚拟世界,心中不免唏嘘叹惋。仔细一想,从古至今,社会总是动荡浮躁的,人们一直只为了某个目标而奔波,脚步匆匆,哪里会有时间创造这样的世界?
试想,在如此吵杂躁动的21世纪,谁人不在奢望也有一个“桃花源”,谁人不希望住在这样一个“桃花源”。我们身边声音吵吵嚷嚷,空气混混沌沌。谁曾几何时,我全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叫嚣着:“离开这里!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不要留在这里!快走!”可惜,纷乱的世俗,养出纷乱的性格,如今没几个人能安静的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捧着一本书;没几个人能耐心的倾听别人的的故事。是的,你有多久没和别人说过你的内心了?你又有多久,没听过别人的内心了?陶渊明所在的东晋是动荡的,是黑暗的。可如今生于和平社会的我们,心中的.圣土又在哪里?我羡慕桃花源世界里的人,能有一颗纯洁安乐的心,守得住本心、善心、宁静心。
现在的我们,请平息躁动,在心中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心灵需要有一个能寄托愿望的小世界,那里有自己,有梦想,有宁静,有独享其乐。既然我们不能寻到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那我们就塑造自己风格的“桃花源”,因为精神世界灿烂盛大,守得住本心,方能让其在宁静中开出一朵朵圣洁的小花,花香四溢,堪比桃源!
桃花源记随感 篇14
这是中国人心中的梦想国。这个梦想世界是经过水路到达的,水总是给人以神秘的感觉。那么梦想国的外围是怎样的,先是桃花、芳草,而落英缤纷给人以很美很静的感觉,很有画的意境。渔人的好奇心帮忙他找到了梦想国,好奇未必能害死猫,有时也许能找到桃花源。
作者对通往桃花源的过程描述十分科幻,“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都很写实。那么最终见到的'梦想国是怎样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都是物,从今日来看,土地代表空间,屋舍也许就是高楼大厦,良田是农业,美池能够垂钓,能够洗浴,能够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东西,而鸡与犬,都是家中必备的东西,就像是此刻的电脑和汽车。梦想国里的人,都忙着种作,显然都不是闲人,衣着吗,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欢乐。
然后就是相遇了。乃大惊,外星人见到地球人也会惊恐的,可是十分有礼貌,十分豪爽,杀鸡作食。很温暖的是“村中闻有此人,感来问讯”说明大家都很相识。然后大家竟然都不明白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争着邀请到家中来,招待他。但最终还是有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他们也是很满足于此刻的生活。
那么离开的时候,渔人还是不舍这个地方,期望能回来。所以“处处志之”最终他很功利地叫太守来,可是迷路了,梦想不适宜于功利。
刘子骥,高尚士也,这一段只是为了增加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像电影的最终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后怎样样了。
桃花源记随感 篇15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渊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个心愿叫做留下来。
你是否还有时间,能够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容我讲述一遍《桃花源记》的故事?渔人来到这亦真亦假的世界,来到这如梦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那里,他过上了一种在那战乱纷飞的境地,永远无法奢望的'梦想生活。桃花随风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轻点舞步,沾湿了他的肩头,也沾湿了他的心房,只可是,他却没有发现。
只待离开,才开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劝,“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却始终忍不住和其他人说,人们只当他发梦。在赋税繁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们早已失去了梦想,那样完美的一个词汇,仅有被无情的点点啄碎。
南阳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随他苦苦找寻,最终却抱憾而终,死前的疑问,对他们两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伤?
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与其离开后无尽的悔恨,果断的选择留下来,在如此纯美的地方,能够拥有一亩田地,一处宅院,捕鱼为生。
有些际遇,其实一生真的仅有一次。
桃花源记随感 篇16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内容丰富曲折,语言生动优美。文中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突出桃花源环境的优美,也写出作者对桃花源的喜爱。文中还写道“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写出渔人的不守信用,突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在优美的环境,渔人过着舒适的生活,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依赖,最后选择的离开,不是想要回归原来的生活,而是想到外面的人知道这个地方存在,只是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就会扰乱这里的安宁,阻挡来往的道路,后来的寻找,只是利益在前,消失的道路告诉他,不是所有梦都是现实,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召告天下。梦只存在于自己的幻想,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遗忘痛苦的奢求,对明天的期盼,对夜晚恐惧的淡忘,但在梦里出现了让自己轻松的事情,出现了现实中没有的安逸,那时候的自己有了一种想一直待在梦里,永远不要来的想法,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认知,虽然不知道一眨眼,迎来会是挂着月亮星星的夜晚,还是泛着点点亮光初升的太阳,但也总有睁眼的那一刻。但梦醒十分,原本的美好似乎都不复存在,等待自己的将是未知,不能盲目在现实中寻找梦境的美好,因为那只会让自己更加失落。努力面对未知的挑战,才是正确选择。
读了这篇课文自己仿佛从梦中惊醒,明白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是没有任何用处,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陶渊明写这篇文章,表达自己想过美好生活的期盼,却无奈当时统治的黑暗。
桃花源记随感 篇17
最近几日,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与笔端,倾于纸上。
夹水两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渔人“欲穷其林”,也让陶渊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步入桃源,仿佛若有光,这光照亮了路,使渔人豁然开朗,让身处尘世的陶渊明心中有了希望。“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环境安适宁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渔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渊明心之所向。
陶渊明,那个才溢志高,偏生于末世的靖节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挣扎了十余载,终于抛却五斗米的束缚,躲进自己构建的“象牙塔”中,开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他以为是脱俗,实则也是一种逃避。社会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停止动乱,也没有一方势力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百姓也不曾过上他所期望的桃园生活。当世外世界与凡尘俗世的对比愈来愈强烈,在理想与现实间来回挣扎,却不懂得作出行动来争取,伤的最深的仍是浊世中的`清醒者。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世外桃源并不存在,因为所有的和平都是通过斗争而来的。若是一味选择逃避,就永远无法触及真正的美好。在虚构世界里自我解脱,独守一方天地,终究没有奔赴正义来的实际,终在荒凉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这个世界向来不是至纯至美,“独善其身”是一种生活态度,也要有“革弊端,济天下”之宏愿壮举。
桃花源记随感 篇18
读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有复古主义倾向,想让人类社会回到远古时代“老死不相往来”的天地中去。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如果我们回到古代,那么中国申奥就不会成功;中国就不会加入WTO;中国的“飞天梦”就不会实现……所以,我认为《桃花源记》借用“颂古非今”的手法,向往理想社会,是作者所处社会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的否定。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黎明百姓,均向往美好的生活……正如文中写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萌,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糜王税”。真可谓是“世外桃源”。“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就连高尚人士也向往桃花源,说明当时颠沛流离的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有多强烈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正是对社会的不满吗?同样,晋朝时,由于政治腐败,社会治乱,引起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至于陶渊明虚构一个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
故此,我认为本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表现出对生活强烈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此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只有社会安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为世界和平,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尽自己的绵帛之力。
桃花源记随感 篇19
东晋太元年间,一渔人无意迷路,却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过洞口就来到了一座村庄前。村民看见了渔人,于是请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几日,渔人便回去了。而后,渔人再寻桃花源,却再也找寻不到……
陶渊明的这篇游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朴人情。桃花源中村民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净土。在这人间净土,村民见到了渔人,没有戒备心,而是将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对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这人间净土,人与人之间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利益纷争,有的是信任与热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简直是人间地狱。东晋太元年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军阀混战,百姓赋税繁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桃花源里,百姓却过着安逸、幸福、快乐的生活。无论外面的战事多么频繁,人性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败,桃花源中的百姓总保持着与生带来的一份淳朴与淡然。
反观今天的社会,人们追名逐利,处处算计,人性的`黑暗与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的心灵沟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是,人们并不想失去淳朴与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涌现出来,为了社会和谐无私奉献,星星之火,终可燎原。我们的_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让各项举措更贴近百姓,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的心灵会返璞归真,人间处处是桃花源。
【桃花源记随感】相关文章:
军训随感12-20
过端午随感03-17
生活随感作文07-18
军训随感作文02-17
中秋随感作文03-06
随感优秀作文04-03
《寻梦环游记》随感01-29
清明随感作文42篇03-02
生活随感作文(15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