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
更新时间:2023-12-25 15:46:26
  • 相关推荐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1

  《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著,这部书中,在近六十年大学教学经验和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个体从受精卵到成人所走过的生理和心理历程。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而且它“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深度,也要尽量全面地涵盖本学科的范畴”。这部书分成五大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观点以及二十世纪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策略,并从遗传与环境、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上论述了儿童发展的基础,而后分别从认知、语言、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具体描绘儿童发展的轨迹。在最后一部分,作者以最新视角对儿童发展的背景,包括家庭、同龄人、媒介以及学校环境进行了深刻而周到的讨论。通读全书后,我发现在人生的每个时期我们每个人都要留下的足迹,清晰地看到我们每个人是如何从呀呀学语到出口成章的,是如何从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是如何从完全依赖和依恋父母、自我中心到独立自主、自知知人、自利利人的,也会清晰地了解,在我们迈出的每一个脚步中,我们的父母、老师、同伴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传媒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走过的路,警醒我们注意那些经常为我们所忽略的经验、教训,进而明白在未来生活中我们自己或我们的孩子应该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

  《儿童发展》这部书中,作者突显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关于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最新研究,与发展心理学有关的一些跨学科研究。从教材格式的编排和栏目的增删,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到具体内容,作者都进行了更精致独到的设计。例如,在某些章节增加了“从研究到实践”栏目,增加了对如何为人父母的讨论,迎合了将研究发现应用于现实生活,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社会需要;更为关注新涌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包括未婚单亲家庭中儿童发展的问题、电子游戏和因特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等。书里面还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他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另外,他还阐述了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2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相对于从种系的角度或动物演化的过程来研究的系统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探讨的是如何从简单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规律的个体研究。李丹老师著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分别就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总体论述;认知的发展;认知发展理论评介;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共分四篇十五个章节进行论述。我读完此书后,真是受益匪浅。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给于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小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积极,原因之一就是内心产生恐惧感。他们一方面从内心害怕老师,不敢与老师交流;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没有信心,恐怕自己的答案不正确,如果说错了,也害怕同学笑话。这样就促使一部分学生有意识的不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想改变学生的这种心态,老师要下一定的功夫。第一,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始终以微笑的一面面对学生,使老师与学生之间拉近距离产生亲切感。第二,课堂上形成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学生回答对了要大加赞扬;学生回答的不正确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去引导、评价。这样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了顾忌心理,让他们敢说话、想说话。第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个思想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育学生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另一方面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别人,同学之间要互相激励而不要相互讥笑。从以上三个方面努力,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3

  暑假整理书房,再次打理到《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回想起这本书的学习,挺有戏剧性:那时大孩子刚刚2岁,面对工作的需要,决定考研尝试,几经考量,决定选学前儿童教育,快速购置10基本专业书籍,它就是其中一本。“艺不压身”经典精辟!虽考研梦未成真,但学习过程中,乃至现在都从中受益匪浅,时不时地都会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性。

  虽然我执教的是初级中学,对象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但我用到的心理方面的指导并不唐突,反而觉得:了解现阶段孩子们的前身恰好事半功倍!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4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基础心理学书系中的一本著作。该书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实践出发,用简单易懂的文字阐述了儿童发展的概念和原理,并提出了培养,发展儿童有关能力,技能的要求。

  《儿童发展心理学》既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分支,也是高等院校中给学生开的心理学课中一门主要的课。儿童发展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并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对于教育心理学来说,它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规律、概括理论、原理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因此,本书非常重视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研究。作者在全书的结构体系上按照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人的从受精卵到青少年时期的发育历程,把全书分为六编:第一编总论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以及各主要学派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点;第二编为产前期和新生儿的发展;第三篇为婴儿和学步儿的发展;第四编为童年早期儿童的发展;第五编童年中期儿童的发展;最后一编为青少年的发展,包括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情绪,个性发展以及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全书在基本理论上结合了许多当代科学发展的新观念及其它学派的儿童心理发展观,这在更大程度地提高了读者的理论思维高度和思维空间。本书中也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并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实质上就是在总结前人的思想观点和融入最新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对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以及他们的基本观点。弗洛伊德通过在医疗实践中的发现,第一次强调了早年经历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基础。他的理论高度重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且提出了早年的儿童经历对成年人的人格发展的影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告诉我们,父母对于儿童的影响是极其之大的,从我们为人父母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肩负起对孩子未来人生的责任。但他过于强调了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而广受批评。而后,埃里克森继承并开拓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把人的一生发展分为8个心理社会阶段,既:1 信赖感对不信赖感。(对于父母温暖负责的照顾,婴儿会形成一种依赖感。) 2自主感对羞愧感。(父母耐心的辅导可以促进儿童形成自主感。) 3独立感对内疚感。(父母适当的要求可以让儿童形成独立感。) 4事业感对自卑感。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6亲密感和孤独感。7贡献感对无作为感。8自我健康感对绝望感。埃里克森第一次全景式地勾勒出了毕生发展的图景。他认为“随着个体的发展,社会都会对个体提出新的要求,使个体产生心理冲突。因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主要任务和矛盾。因此,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和任务的解决都有助于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过程,只有我们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的要求,我们才可以说得上是很好地自我发展了。而班杜拉则提出了榜样的示范作用的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模仿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一方面儿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将自己和别人相对照,从而进行自我反省。另一方面从他自身行为结果的反馈信息中认识自己行为的价值,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难发现,班杜拉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班杜拉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而儿童最早接触的榜样就是父母,也就是说班杜拉间接强调了父母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强调儿童早年经历对儿童以后人生的影响。总的来说,两者强调的实质差不多。著名的儿童发展研究者--皮亚杰认为探索世界是儿童的`本性,因此应该鼓励儿童积极地与周围的事物打交道,让儿童独立,主观地去发现。他的理论是在观察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他的理论偏重于先天和遗传因数,不够重视教育和文化因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儿童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的,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起初是社会方面,后来才是心理方面;起初是人们之间的属于心际的范畴,后来才是儿童内部的属于心内范畴。维果茨基还对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作了明确的论述。总结起来就是四个指标。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二,概括——抽象机能的形成与发展。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四,各种心理机能越来越个性化,既越来越带有个人的特点。从第一个指标向第四个指标前进的过程就是儿童各种机能不断发展的过程。他的理论在今日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质量水平。

  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后,我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受多方面因数影响的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尽力做到第一任教师应尽的责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给予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世界,主动配合他们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要求和规范孩子是不够的,父母还应该做到以身作则。试问只是满口教条,只会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的父母谁不反感?父母在孩子面前唠叨一百遍不要做什么或者应该做什么也比不上父母自己亲身示范一遍来得有效,也就是父母应起到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因此,为人父母应时刻铭记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教师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维果茨基的观点来看,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且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儿童发展,成为儿童发展的源泉。

  同时,作为教师,我觉得尊重不同个性的孩子,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样重要。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唤醒孩子内心的真善美和鼓舞孩子向着个体的多样性发展。《教育的革命》中有一句话说,教育就是这样解放人,使人成为自己,使人成为主人。教育的作用是解放而不是束缚人的思想。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那么得首先解放教师的思想。然而,目前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和思想不解放的教师的压迫下沦为了分数的奴隶而不是成为他们自己。想想如果教师仅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样不仅会过早地抹杀了孩子的天真无邪,而且还间接地把孩子卷入到功利主义中去。目前的教育现状就是在这种教育制度之下恶性循环着。

  曾经看到一段话,“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处于一个儿童与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中,一方面,青少年各方面的机能还未成熟;另一方面,他们内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人的概念,他们渴望人格独立,希望父母不再拿自己当成小孩看待。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青少年很容易与父母、老师产生矛盾冲突。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其实究其根本就是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矛盾中得不到支持和理解,从而导致此类悲剧发生。因此,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对于即将成为小学或中学教师的我们来说,必须深入了解儿童,青少年发展各个时期的心理活动,从而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去辅佐他们健康成长,让这些祖国的花儿朵朵开得灿烂无比。

  《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厚厚的书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看,自己个人也收获了不少关于儿童发展的有关知识。最后觉得这本书很有条理,有逻辑地向我们全方面展现了儿童成长历程的点点滴滴。对于有可能接触到儿童的群体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必看不可的书,因为这本书帮助我们打开儿童的奥秘,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走进儿童的世界,与他们一起健康成长。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5

  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感受颇深,对以前一些不太明白的问题,突然间有了新的感悟。阅读完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这是一本教科书,回顾了在师范里面学到的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过上师范时的学习大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提升到实用的层面。工作十余年后,重读《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才发现,很多理论,很容易同自己的工作一一结合起来。

  在学习了儿童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知道了在他们的幼儿年龄段就是好学、好问的。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所以只要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因此,对于处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而做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

  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在我的语文写字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好。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名低年级教师,我一直以为教会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 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们老师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小学门槛的孩子来说,能够像大人那样快速而流畅地书写,是他们非常向往的。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课业负担并不是太重,这时老师不妨多花些时间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先教会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巩固。由于是初学阶段,老师切不可急功近利,每次练习的量不宜过大,还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教师评价的侧重点要着眼于书写质量,要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地加以褒扬和鼓励,这样,孩子在书写过程中不会因为时间仓促和任务过重而产生压迫感,自然就会心平气和地写好每个字。随着学生书写次数的增多,练习的新鲜感一旦退去,势必会产生懈怠心理,这时候老师就有必要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展示书写才能,确保学习热情不减。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书写“擂台赛”,评选班级书写“小能人”,将他们的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里,鼓励孩子们参加一些书写大赛和书法考级活动,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孩子们的书写才能,让他们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一来,原本表现突出的孩子越发自信,练习的积极性也就更加深入持久,其他同学也会心生羡慕、见贤思齐。小学生都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也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在书写教学中,并不是单纯的学生在写,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彻底身体力行地在学生面前做好一个写好字的榜样。有人说,一个书写不好的教师,他的学生书写水平也可想而知。于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就 显得特别重要。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必然会催生学生练习书

  写的热情。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示范活动的显着性和复杂性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成功的行为模式较之失败的行为模式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学生书写的指导老师,首先应该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他的书写能力以及示范的艺术性往往会影响学生们的练习水平,他的练习经历和轶事都可能被学生们注意,进而会影响学生写字训练的快慢。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确实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去实践,去研究,去验证。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6

  利用业余时间,我翻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读了之后感触颇深。

  记得以前在一年级品生课上,我正在讲故事给学生听,我班的余佳鹏看见书上有一幅图片是寒号鸟的故事。他不明白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图上这只小鸟在干什么啊?”我就告诉他:“小鸟不垒窝快要冻死了,他又问:“那为什么不垒窝啊,它会垒吗,我看邻居家的小鸟都是在鸟笼中的啊,冬天屋里有暖气不会冻死的啊,它怎么不去屋里取暖呢?”他一直不停的问当时我有些生气了,这是后面还没有学到的内容,问这么多,干扰了我上课,就没有一一的回答。在学习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儿童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和发生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年龄特征。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在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知道了在他们的幼儿年龄段就是好学、好问的。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所以只要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因此,对于处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而做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如果在被孩子问急的情况下,为了应付孩子的问题,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以后当孩子明白后,就会认为是老师撒谎,这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撒谎的“榜样”。所以,看来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前提应该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处处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还有一点很让我感触: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惟权威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当然,这要视儿童所在社会化目标和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定。

  我的思考:父母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 5 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7

  皮亚杰强调顺应生物自身的脑力发展水平,鼓励顺势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启蒙,他相信孩子在脑部神经系统发展日益成熟的同时,孩子能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发现那些“普遍的真理”。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是微积分的创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数第二个发现者都被忽略掉了。关于造纸,各个大陆在过去彼此割裂的时代都发明了纸,但是很快教科书下了比较的结论,中国的造纸水平最高。我们一般只认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经济的。所以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是在堆积素材,让普遍的真理看起来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发现马甲。不可知论者恐怕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维果斯基作为苏联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发展的高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先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谈的上发展。也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有可能发现望远镜是近视镜片的叠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也未必能发现勾股定理。最后,我想问,撇开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运的发现者”来进行探索和发展。大多数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质的,强调实用性,我们从灌输到引导已经是进步,但最终也绝对无法容忍孩子再造一个世界。我相信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高度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归。但是用我妈的话来说,徒弟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维果斯基的观点更加贴合实际。其中基础性的概念,我们会最终把基础性概念简化成信息的雪片来保存,忘记曾经是怎样收集到他们的,所以会惊讶小孩子为什么这么愚蠢……我们已经忘记了过去我们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际之间,常常经历过一些同样的事儿,但是在一轮一轮的蜕变之后,留下的只有几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几个经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撑起我们整个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实践去内化一些感受,为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总是很多隔阂,也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曾经的自己,而很多年轻人又去张扬的姿态去招呼未来的自己。所以断言未来和否定过去都成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纷争。

  关于一个记忆的多维度的理解会出现在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鸣。可以称之为3d记忆。又比如成年之后再去读这类研究儿童的文章,会发现很多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差不多在15、16岁就已经定型,在这之后只是不断的客观化的过程,从围绕自我,到逐渐接纳客观世界的多维度的发展规律,所以说我们始终都在成长,都在更加贴近现实。智力最初的发展只是单向的维度,比如从高度来比较,之后发展到面积的比较,再发展到体积的比较。成年时候,我们需要做的还是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全面的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看起来更像是情商的发展,实事上仍可以理解为智力的进步。很多人成年之后严肃性阅读量会骤减,这并不是坏事,教科书可以丢弃,投身生活的大舞台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为现实生活可以使人认识到更多的维度。实事上,书本和知识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给了,也就是自我选择。如果不选择,就越会发现它们教条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会错怪书本充斥着不灵活和假象。还有很多很多的书躺在哪里,只不过无人问津。我欣赏维果斯基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对于陌生的领域,我们仍会沿用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从感性到理性,而不尽是像皮亚杰所说的,完全内生化的思考。尽管我们更多的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区构建知识的内涵,但是本质上,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具象化的内容、丰富的例子来作为入门。

  图片还是书上的图片,只是换了个展示位置。既然那样还不如直接看书上的。我觉得既然准备了ppt就改多一点补充性的内容,尤其在图片上。可能我这个落后地区来的人已经习惯了吧。看其他同学的博文,每个人都在认真自己的认真,感受自己的感受,要评论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真实。每个人写出自己的切实感受,给我印象深的是周俊艳同学,她的感想我觉得太细致了,学习就该有她那样的态度才好。我得向她学习···实验课呢,是提交以及对视频的再剪辑。那天有点匆忙,因为出了点小状况,因为我忘记把素材带过去,又回宿舍取了一回,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不能用了,只能用学校机子上的一点东西,很遗憾,成品不咋样。也怪我们之前没把作品发布,我当初想的是让姐妹们一起再商量商量在发布,但结果····唉····

【读《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相关文章:

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有感01-10

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有感 4篇01-10

观察儿童读书心得03-21

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有感(通用16篇)09-20

儿童文学读书心得01-30

《儿童文学》读书心得04-06

儿童文学读后感02-21

儿童读物读后感04-10

儿童阅读的力量读后感12-19

儿童文学读书心得13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