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该书分为四辑:分别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我这样教语文。读完后,我最欣慰的是自己日常中某些做法跟书中的做法正好吻合,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
识字,阅读和写作,就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的性质,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元素。
一、识字教学要做到位
书中举了于永正老师教学生写字的片段,他要求学生把字写对,而且要写美。他还善于鼓励学生,在肯定学生的间架结构正确的基础上,又强调写字应该从哪里起笔,哪里收笔。然后让学生又书写一次。韩老师总结真正的识字教学,不但会认读,而且会书写,不仅能写对,而且要写美,识字教学的更高要求是理解词语。但我看到这句话时,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一直以来,我的字词教学一直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深入到理解词语上。有段时间也很迷茫,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些词语,有一次讲到卷子上阅读理解时,学生好多都写:对某个地方很向往,而答案给的就是憧憬一词。当我看到这时,我忽然想起憧憬的词语解释,不就是向往吗?如果我再讲课文时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会运用这个词语造个句子,再做阅读理解题,学生不就会直接写憧憬了吗?
那节课之后,我反思了自己在字词教学方面的不足,现在讲授字词时我把重要字词放在句子中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造句子,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运用。
二、阅读与写作方面
一个语文老师最应该具备的是文本解读本领。张志功说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语文教师一定要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感知触摸文字的温度,读出字里行间里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东西,读出文字之外的东西,倾听到文本细微的声音,要引导学生从言语的表层走向深层。于老师也曾说过备课要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每一篇课文,只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就能准确的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脑子里始终有思维的火花。
一位专家说过语文教师的眼睛要毒,这里的毒就是指敏锐深刻独到,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学生读不出的东西,以便更好的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让学生上这节课与不上这节课,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朗读也是进入文本的一种方法。阅读的方式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选择。韩老师在书中明确的说出:篇幅较长者就适合默读,要求学生动眼不动头,动手不动口。文辞华美者就适合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轻重,读准字音,动情动色。初读时是自由读,学生可以自由的.读读圈圈画画,又能解决问题中遇到的不同的问题。学生怎么读都读得不到位时,可采用泛读引导。如果学生注意力分散,可采用其齐读的方式烘托课堂。文本的重点部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次轮读。如何用做到用声音表达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需要从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语气等几个方面把握让学生贴近的文字,感受到字里行间空白处流淌着的东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带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铺垫,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进入一次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
书中举例执教故乡时韩老师采用传统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说话的句式,说话内容,说话时机,及话语中的标点符号四个方面,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运程的语言。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安安静静的触摸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声音,品读文字空白处蕴含的意味。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得到的答案明显丰富多了。
老师要求学生多读几遍文本,通过几次的通读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扫除字词的障碍,但是他们往往看不出,文章中特别精彩准确的妙词佳句,或者作者在构思上独具匠心的精妙之处。对于这些学生体味不到的地方,教师要着力指导。这是要让学生明白所以然。课文要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学生的疑难处,讲精彩处,主要是要通过自己的讲,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让学生从标点中发掘作者潜在的感情,从字词中解释文章的密码。
品味词语时,可尝试使用孙绍振教授的词语还原法,或更换词语比较法,要求学生在还原中比较中感受品析,是否能让学生更好的触摸到那些词语的温度呢?文中举了特级教师王君执教背影时对父爱的准确把握。王君老师说从父亲买橘子的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答:伟大的爱。伟大的爱太笼统,太抽象,学生又说无微不至的爱。王君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无微不至的爱不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父亲为我挑选座位,千叮咛万嘱咐也是无微不至,决定买橘子为我解渴也是无微不至,此时描写的是买橘子的过程,父亲孤身一人爬月台,他对谁无微不至呢?于是王君老师再次带领学生,细读这段文字,学生开始分析父亲的动作穿着。学生再次得出答案:努力的去爱。王君老师善于表扬学生,说努力真好,这个词语,比刚才的伟大,无私,无微不至都好,但是情感还不够。学生再次深入思考,竭尽全力。老师再次总结,同学们这就是竭尽全力的去爱,竭尽的不仅是金钱,而且是体能。
其实阅读与写作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学,应该带领学生再往前走一步。闫学老师做的特别好。她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又带领学生研读了一个篇幅最长,花费笔墨最多的段落。在找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角色,体验朗读之后,闫学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词段的写作方法。她还讲清楚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托物言志说得是通过某个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我们学过的《种子的力量》,《白杨礼赞》,重点表达自己的志向。而《走进祖父的园子》,重点通过描写动物植物的快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像这类借助于其它事物的快乐和自由,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和自由的方法,这叫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王国维在《人间话语》中这样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就是说:景物的描写,都是用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假如当你开心的时候,景物就变得美好,当你伤心的时候,结果就不那么美好了,景物悲人也悲,景物喜人也喜。比如我们学的《小石潭记》,作者看到冷寂幽静的小石潭时,也产生了孤寂悲凉的心情。刘白羽在飞机上看到日出时,也说灰蒙蒙的天气。此处用灰蒙蒙,不仅仅是天气,也是形容人物的心情。
对于写作教学,课本无疑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我们在讲完课文时,应该再往前走一步,把课文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再结合文本给学生讲清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在写作时,脑海中也有基本的思路。
语文是一个与素养有关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课下要及时积累,这样语文素养才能慢慢提升。书中所提到的限时背诵法和反复背诵法,这是我上课时比较常用的两种背诵方法。尤其是限时背诵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具有挑战性的课文。书中所列举的其他方法,我也要学着去慢慢使用。
怎样上好一节朴素的语文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们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经验,每次上完课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才会进步更快。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2
在日常的班级授课中,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一直是让我苦恼的问题。学生读书漏字、错读的情况偶有发生,体会不到文章表达的意味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多以范读、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但整体指导效果不佳。看完于永正老师及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朗读处理,感慨大师处理精妙的同时,也不免要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到以后自己的教学指导中去。
一节课于老师通过朗诵和默读两种方式,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
朗读时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生读,后又范读,让生比较,说出感受。从学生的多个回答中总结出,读书时需要注意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等方面。于老师没有直接总结后告诉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点,而是把体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走得离文本更近了一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做到了发展学生思维,引学生进入了深度学习。
课堂中朗诵固然重要,可也少不了学生静静地默读。于老师默读时让学生画出认为应该思考的句子,学生画出后又引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句子,让你懂得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把这些感受写在书上,这就是批注。读书不留痕可能是很多孩子在默读时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会认为我看过了,好了,我的任务完成了。于老师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圈画、批注教育学生读书需要思考,加批注、做圈画就是思考的呈现。是呀,正如我现在在写这篇反思一样,不写我可能会对今天看过的课例、理念很快忘记,但正因为我写下了、我思考了,雁过留痕,我的记录终会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裨益。
对照于老师对于默读的处理,我更觉得平时的`课堂阅读不应该一味追求朗读,应该诵读和默读有机结合,更应该留给学生默读的空挡,让思想飞一会。
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涉及古诗,时代和空间的跨度让古诗的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更难以把握。余老师层层递进,通过一遍遍的朗读,一层层的适时指导,抽丝剥茧一般帮助学生体会。从读流利到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再到读出苏轼的怡然自乐又要找出作者复杂情愫的语句最后找出代表作者欣喜的字,读出快乐。一次提问,一层指导,让学生通过一遍遍朗读中,明白了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品味到了诗人的复杂心情,了解了写作背景,让诗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一下子立体、丰满起来。人物形象的丰满让余老师不用再施以更多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朗读已经丰盈起来了。结合此课例反思我自己的古诗教学,往往是孤立的文本解读,读是读、悟是悟,没有站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角度后,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有效朗读的进阶。
阅读指导对于语文教学至关重要,以后的阅读指导要从本书所学之法出发,基于文本、基于课堂、基于学生,教给学生“实”方法,带给学生“真”品味,走向“有效阅读”之路。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3
初得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师徒结对时,起初也陆续看了几页,还来在忙碌的工作中把它遗忘在了抽屉角落。在寒假终于有了闲暇,再次捧起它细细品读,真是收获不少。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是“河南省最具影响力与最具成长力教师”韩素静在长期亲身教学和大量听评课基础上用心写就的总结和反思。书中有对源自教学一线的大量课例的翔实记录和精心剖析,涉及新授课、讲评课、听读课等多种课型和多个教学环节,从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我这样教语文四个方面,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不同走向的课例进行解读,挖掘其精妙与遗憾之处背后的原因,并对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提出了具体而有效的策略,对教师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就是不上那些模式化的教学来降低师生语文素养的课,不上那些运用花哨的手法渲染课堂的课,不上那些体现不出语文素养的只能碎问碎答、就课文教课文的课”在我们上课为了让学生觉得有趣,我们总是找些视屏、图片等。但是过多的图片会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剥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而教师自以为设置了十分有趣的'活动,课题气氛仿佛十分活跃,但在活动后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课堂应切切实实落到实处。
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到宏观而忽略了微观之处,只注重了套路而忽略了细节。书中无论是薛法根老师的“生字首次放大书写”,还是于永正老师步步引导解释相近字“姹”和“嫣”、解析多义字“庞”、联系生活理解“饱经风霜”,都鼓励孩子在思考中理解、记忆,而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每处都体现了抓住语文课堂细节进行教学。这样的课例,告诉作为新教师的我,应深入关注细节。这样的课堂才能去笼统、去松散、去模糊,对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才能清晰、明确,教与学的价值才能最大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用毕生精力和意志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与治学智慧,并语文的教学的美好阳光播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未来,我也将不断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做一名有特色, 不断进取的学者型教师,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感谢韩老师的在这本书《上好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中分享的真知灼见。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4
文中王晓春老师有提及语文课面面俱到,却没有把知识点讲透讲清,我深有同感。在语文教学的处理中,往往会出现课堂上没有把知识点夯实,匆匆而过的情况。这样的行为会产生的结果就是知识点出现时,老师每一次出现都在讲,可是学生也听的一知半解。
闫学老师在讲解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时,通过读、思、文使得学生理解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教师明确写作手法的以后,加以板书,通过直观的形式出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又对此手法更加印象深刻。在讲解寓情于景的意思时,闫老师引用了《人间词话》中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用通俗的语言对以阐述,帮助学生了解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为了使学生体会更深入,闫老师采用了文本对比的方式,把《祖父的园子和《呼兰河传》中的文字片段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快乐的萧红到伤心的小女孩,感受景物的状态,通过一悲一喜的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感知寓情于景就是景物的变化就是心情的变化。一个写法,对比品味,让学生理解更深入、掌握更扎实。
学生有没有学会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让他说一说来检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时更要夯实每一个知识点,不能匆匆而过,浅尝辄止。
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不少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部分应该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那个地方应读的轻一点或重一点。
阅读教学时先指导再阅读,这是很不应该的。教师的指导直接剥夺了学生自己品味,自己理解的环节,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学生读中悟的能力会慢慢退化。闫老师对阅读指导的方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就是适时指导,不超前,不过度,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鹰眼,在学生默读时,及时发现不符合“默读”要求的现象,实时纠正,帮助学生调整。当然默读的功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学生一定会在老师一遍遍的强调中提升自己默读的能力。
学生朗读中不乏有一些学生会出现唱读、拖声的现象,闫老师的处理方式也是及时处理,并加之示范,帮助学生改正不良或不正确的阅读方式。从学生情况出发,进行有效指导。当然,在学生读错时,及时进行纠正,也是必不可少的。犯了错误立马改正,因为错误产生的时效性太短,学生就更容易改正。从学生的问题着手,阅读指导才会更加行之有效,课堂教学才更加有针对性。
老师要注意在抛出问题后,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的快速应答。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不能只追求课堂上小手如林的虚假繁荣。在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是,敢于否定的同时,更应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手脚架”,给予学生一些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欣学生思考,引学生总结。不能为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教学的进度,简单粗暴的否定学生,直接出示问题的答案等。
课堂教学,教的是学生,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教学,夯实每个教学环节,细化每个知识点,把教学的每一步走稳,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5
在假期里,我静静品读了韩素静老师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仔细品读书里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课例分析,我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纯净与本真。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犹如语文教学中的一颗闪亮的'指明灯,指引着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和“我这样教语文”。韩素静老师教给我们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就是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此书,我也很急切地想要学习韩素静老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当我看到第四部分的“语文教学中的五个一时”,犹如醍醐灌顶,真真切切地学了一招。
所谓“五个一”,是学生的五项常规性语文作业,即“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每日一话”、“每日一篇”和“每周一首”。看似很简单的作业,但如果每天坚持,效果会很明显,韩素静老师就这样在自己的班级中,把简单的“五个一”开展得井然有序,效果鲜明。
“每日一词”,让学生每日在积累本上积累一个成语。“每日一句”,让学生每天积累一句经典名言。“每日一话”,让学生每日在“心里话本”上说说心里话。这里的“心里话本”就是常说的“日记本”,换个名字,就会使这个本子变得很温存,学生也就愿意写。“每日一篇”,让学生每日写完作业后阅读一篇优美文章,让学生学会读书,喜欢读书,热爱读书,让学生意识到读书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让学生养成每天不读书就睡不着觉的习惯。“每周一首”,让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这是韩素静老师总结的语文教学中的“五个一”,适用于学生,何尝不适用于我们教师呢?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阅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做的,如今这个时代,“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远远不够了,学生需要我们为他们储备一片海洋,整个天空,以及细水长流、永不干涸的溪流。
读了这本书,我见识颇增,成长许多,我也暗下决心,我要继续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做一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不断进取的学者型教师,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6
朴实无华,香气馥郁——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白静最初选择看《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是被书名中的“朴素”两字吸引,当时我参加工作不久,对语文教学也不得法。学校安排我参加一个教研活动,活动中,教研员在评课时就提到一个观点:语文课一定要朴素。后来又凑巧在网上看到了《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这次,趁着特殊时期,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中干货满满,每一章都会让人有所收获,在这里我浅浅做一点分享。
在第一辑中韩素静老师说到课堂要落到实处,无论外界对教学的要求怎么变,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基础的还是识字教学,尤其是对于低段教学,扎扎实实练习识字,是重中之重。通过阅读书中于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我看到了识字环节是如何一步步落实的。在识字教学时,不止停留在“认识”上,更要“会写”,还要写得“美观”,要写得横平竖直,写出方块字的特点。在区分近义字“姹”和“嫣”、学习多义字“庞”、学习理解“饱经风霜”时,于老师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一步步引领、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理解,从而加强记忆。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认识了一个字,一个词,更是学会了运用。
我们总说,课堂上要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借着这个质疑激活整个课堂。例如《冬日看海人》一文,韩老师从题目中问孩子们有什么疑问。孩子们质疑:1、我们一般在夏天看海,他为什么选择冬日去看海?2、大海有什么特殊之处吗?他看到了什么景色?3、他是怎样去看海的?4、他从事什么职业?老师的一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他们很快进入思考,教师对问题进行引导、归纳、梳理,孩子对文本肯定有了极大的兴趣,学习是积极的,自主的,这样的课堂也是高效的。
教学形式和环境的发展,让多媒体在课堂上成为了主流,好像没有课件就不能上课了,课件上多彩的图片,有趣的视频,这些内容更能刺激感官,更易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但是,数字媒体来得快去得也快,课堂上的刺激只能造成短时记忆。其实,我们本末倒置了,认真研读教材,以一个学生视角反复研读备课才是一位优秀教师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其它只是锦上添花。在课堂上,我很少写板书,太过于依赖PPT的展示。其实老老实实板书,跟着学生生成知识点,才算是扎实,厚实,真实的.教学。
韩老师所谓的“朴素的课堂”强调课堂的外在要朴素,而内在却是深邃的、丰厚的。真正想上好“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并不容易,这更是对一名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多年扎根讲台之后的自成体系,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花费毕生心血去孜孜不倦地实践、探索、追寻!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7
韩老师在谈到诗歌教学时指出:“通过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我受到启发,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时也用到了比较的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很简单,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且明白为什么“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再加上注释,孩子们原本是可以自己说出文言文大意的,可是我这节课没有放手给孩子们,因为上学期《司马光》的教学中,部分学生根据注释也不能说出大意,我很是着急,怕浪费时间,干脆就自说自演,最后出示了翻译和道理让孩子们抄写。
上课这样记笔记,我觉得不管是对学生理解文意还是应付考试都是没问题的,但问题出在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句子意思。
这篇文言文故事性强,语言也很浅显,要说翻译中的难点,要数句子中的助词“而”,“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而身为宋国笑”,中间的而字表示顺承、承接,不用翻译,这个语言老师们都有,知道这个助词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意还可以让语言更有节奏感,但是三年级学生还没有文言文的阅读语感,只觉得其他的句子中都是一个字可以翻译成一个词语,为什么一遇到这个“而”字就跳过去不管了呢?
为了让学生顺利理解文意,我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句中的“而”字去掉,和原句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有没有“而”字,这句话的.翻译是不变的,但是缺了“而”字,句子读起来就显得很别扭。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不接触到“助词”这个概念的情况下明白:“而”在句子中就相当于一个让朗读变得更通顺、更朗朗上口的辅助工具。
另外,对比之下,这篇文言文和《司马光》还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在“因释其耒而守株”前门省略了一个主语:“农夫”。这一点也要通过问题引导:“兔子折颈而死之后农夫会想着什么,做些什么呢?”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句的主语。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做得还是很好的。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诗歌教学,在品读词句、理解表达效果的时候都可以尝试使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8
教师,一定要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感知、触摸文字的温度,读出字里行间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读出文字之外的东西,倾听到文本细微的声音,要引导学生从言语的表层走向深层。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
读书如品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本书是大学时教授的推荐书目,当时只觉分享的名家课例让我心折首肯,其他内容只匆匆一眼。如今,身份的转变才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那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文字背后富有温度的力量。
课堂,要因真实喝彩
1、扎扎实实教识字
始终牢记,真正认识一个字词需要三会:会读、会写、会运用,因为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不但要“认读”,而且要会“书写”,不但能写“对”,而且要写“美”,这才是真正的“识字”教学。你以为这样就结束识字教学了?当然不行!还有更高的要求——理解词语。如:相近字的解释、一词多义的解析、想象后再描写“饱经风霜”的脸……其中,朗读识字法、随文识字法、结构拆分识字法、比较识字法都较为常用。检测时读一读,写一写,用一用,缺一不可。
2、扎扎实实用阅读
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的进展巧妙地选择读书的方式,如篇幅较长的就适合默读;文辞华美的就适合朗读;初读时适合自由读;学生读得不到位时适合范读;学生注意力分散时适合齐读;文本重点部分适合轮读;对话内容较多适合分角色读等。总之,阅读的方式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选择。但要注意,想用声音表达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就需要从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语气等几方面把握。
3、扎扎实实练写作
作文教学中,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法指导,他们更需要一个完全独立的思想。如果华美的语言是一篇文章的漂亮外衣的话,那么支撑这件外衣的必定是一个有灵魂的骨骼。学生需要训练华美的语言,但更需要思维的深入。
课堂,要让思考在场
课堂,当静则静。静下来想一想,让思维抵达更深处;静下来写一写,把思考的痕迹留下。很多时候,如果只一味追求表面动的形式,而不追求课堂的实质,那就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只有变动为静,化动为静,以静制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课堂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力求做到“四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杂糅的东西条理化,枯燥的东西趣味化,新知和旧知衔接化。
我们要求学生思考、命令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身为课堂引导者的我们,不知何时早已丢弃了自己的思维,唯教参、唯教案是从。只有当思考代替了搬运,我们的课堂才能生长出自己的灵魂。我真正要学习的不是课堂实录中上课的表层流程,而是名师在设计活动的深层思路。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请静下心,细读文本,让文字活起来,让思想动起来,让课堂真起来,上一堂扎实、朴实、厚实的语文课。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9
曾经为设计一节公开课的教学环节而大伤筋,曾经为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写字、阅读、写作而苦苦思索,也曾经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几遍课文而想方设法……总之,好难!今年假期,有幸阅读了《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个朴素的书名牢牢地吸引了我,我开启了一次精神之旅。
这本书的作者韩素静老师是河南省名师、濮阳市名师,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曾荣获“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特别奖,以及“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被誉为“用阅读和写作点亮教育人生的传奇教师”。
本书共分为四辑,依次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我这样教语文。韩老师教给我们“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我主要想谈一谈自己在第一辑“课堂要落在实处”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一、扎扎实实辨析字词
识字环节不仅仅是落实在“认识”上,更重要的是“会写”,并写得“美观”,要写出横平竖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块字。这才是真正的“识字”教学。无论是小语界名师薛法根老师的“生字首次放大书写”,还是于永正老师步步引导解释相近字“姹”和“嫣”、解析多义字“庞”、联系生活理解“饱经风霜”,都是通过一步步引领、鼓励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记忆,而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
即便是在基础的辨字析词环节,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一直往纵深发展。我深感:要让学生真正认识一个词,必须要做到三“会”:会读、会写、会运用。
二、扎实有效指导阅读
用普通话朗读,读得准确、流利是最基本的朗读要求。用声音来表达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则需要引导学生从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语气等几个方面把握。比如,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通过前后五次指导,让学生自己读、别人读、听老师读、看老师读的过程里反复比较,反复思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朗读的技巧。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贴近了文本,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空白处流淌着的东西。于老师这种巧妙的指导,比我自己以往“贴标签式”限定时间处理朗读的方法巧妙、有效多了。
此外,韩老师还通过赏析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片段,展示了名师如何以读代教,整节课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指导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了解情感、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我明白了,每一次的朗读,都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对作者表达的.独特感情有更真切的体验。这样让学生有所提高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
三、读写结合指导写作
学习写作是语文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我们平时的课堂,阅读课用来分析课文,作文课用来写作,二者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写作的范例。于永正老师就抓住阅读课,带领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指导学生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给高尔基写回信。他首先告诉学生写回信的步骤和方法,待学生写完后,请全班学生大声朗读信,并对不通顺之处进行自我修改,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信,并及时进行集中指导。在集中指导时,于老师又从字、词、句、修辞的运用是否合适,文章段落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洁,情感是否真挚等方面进行指导评析。在发现学生的优点时,他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当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他也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进步的课堂。学习了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我更加深刻地明白:让学生更好地改进,更能体现教师的水平。
崔峦先生曾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今后,我也要向于老师学习,以课文为例子,尽可能地利用文本资源,在课堂上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识字、阅读和写作就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对这最基本、最核心内容的教学也最能展示教师的实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意思是“上扎扎实实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今后我要多阅读、勤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看家本领和专业素养,上让学生真正有收获的语文课。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0
暑假里,我读了韩素静老师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书里那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课例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精彩和实在。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和“我这样教语文”。韩素静老师教给我们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就是上扎实有效的,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语文老师的底气应该源于他丰厚的文学功底和积淀,而他的看家本领应该是辨词析句、文本解读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语用”学科,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宇能力”的教学,重在“能用”,而不是“知道”。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一节学生上与不上有差别的课,要有实效性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其中。要有实效性的收获,而不是反复重复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
让学生有效思考,而不是做文中“寻找”工作。让学生有效运用,在读与实践和反复历练中提升能力。叶圣陶曾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个例子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为韩老师的睿智所折服。语文教师要读好教材,不断积淀,丰厚底蕴。语文课要返璞归真,从细入手,注重实效。上好一节朴素的语文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们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经验,每次上完课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才会进步更快。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1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韩素静以其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深刻的反思,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扎实的语文课。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课堂之中,与学生们一同聆听名师的教诲,感受语文的魅力。
书中,韩老师强调了语文教学要落在实处,不能走过场,更不能用一些花哨的手法来掩盖教学的不足。她提倡的“朴素的语文课”,就是追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的课堂。这种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韩老师对字词教学的重视所打动。她认为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这让我意识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可能过于注重课文的讲解和阅读的训练,而忽视了字词教学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字词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外,韩老师还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这让我更加明白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总之,《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真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语文教育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在韩老师的指引下,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师。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2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经验的教学指南,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作者韩素静以其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深刻的反思,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扎实的语文课。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韩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执着。她不仅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更强调语文教学的朴素和真实。她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扎扎实实的.,不应该被一些花哨的手法所掩盖。这种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语文教育的信念。
书中,韩老师通过大量的教学课例,详细剖析了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她不仅关注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体验。她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这种观念让我更加明白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此外,韩老师还强调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真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语文教育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在韩老师的指引下,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3
读完《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宁静而深刻的洗礼。
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语文教学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朴素之美。在如今这个追求华丽教学手段和形式的时代,它提醒着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书中强调的朴素,并非简单与平淡,而是一种去繁就简、回归本真的教学理念。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堂上最基本的元素 —— 文字、阅读、思考与表达。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我们看到了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味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的情感。
作者倡导的朴素语文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不是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智慧,能够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教师要像一位引路人,带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漫步,领略其中的美妙风景。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应被浮躁的风气所左右,而应该坚守那份朴素与纯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底蕴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书中的理念,为学生上一堂堂朴素而精彩的语文课。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4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犹如一阵清风,为当下略显浮躁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份宁静与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语文课堂,感受着那份朴素之美所带来的震撼。书中所呈现的语文教学,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而是以最本真的方式展现了语文的魅力。
朴素的语文课,首先是对文本的尊重。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中的内涵和价值。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感受作者的用心良苦。这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语文的本质,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其次,朴素的语文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和自信。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责任。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颗热爱语文、热爱学生的心。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感染和影响学生,让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在语文教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以书中的理念为指导,努力打造朴素而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情感的温暖和思想的启迪。我相信,只有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才能让语文教育回归本真,培养出真正有文化、有素养的人才。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5
阅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仿佛让我回到了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学习时光,那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最本质的探索和欣赏。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理论架构,它用最朴素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到语文的内核,感受母语的魅力。
书中,作者以一种亲切、平和的语气,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字、词、句、篇章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传递。我被书中对汉字背后的'文化底蕴挖掘所吸引,每一个汉字不再是简单的书写符号,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先人的智慧。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以更加细腻和敏感的心态去体会语言中的美,感受到每一个词语背后的生命力。
此外,书中强调的“朴素”二字,让我反思现代教育中可能过于追求技巧和效率,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深度。它提醒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应试技巧,而在于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并热爱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这种朴素的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语文,也启发了我对其他学科乃至生活态度的思考。
总之,《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发现了语文之美,激发了我对母语的热爱,更深刻地理解了“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道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带着这份朴素的情感,继续探索语言的奥秘,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6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吹散了我心中对于语文学习的迷雾。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采用繁复的教学模式,而是以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方式,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了语文的魅力。
书中,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温馨的对话,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将深奥的语言学原理讲解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古诗词的解析部分,那些曾经只在课本上显得生硬难懂的句子,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画面感。这不仅加深了我对古文的理解,更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情怀与哲思。
书中强调的朴素教学法,让我意识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认同感。作者鼓励我们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词,用情去体味每一篇文章,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感到既轻松又充实。它教会我,语文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思想的交流,是生活的一种艺术表达。
阅读此书后,我不再将语文视为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视其为探索世界、理解人性、沟通情感的桥梁。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阅读,去写作,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更加细腻和丰富的语言去记录和表达。《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不仅提升了我的语文素养,更给予了我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朴素中看见美好。
总之,这本书是一次深刻而美好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语文学习,是从心出发,回归本真,用心去感悟母语之美。我相信,这样的“朴素”之课,将会成为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7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由河南省名师韩素静所著,读后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是对韩老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指导和启示。
书中,韩老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朴素与扎实。她认为,语文课应该追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语文素养的提升。韩老师通过大量的课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字词教学、朗读指导等方面做到扎实有效。她提倡联系生活进行字词教学,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她也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认为朗读是品味语文、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韩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执着。她不仅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她提倡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品味语文的魅力。同时,她也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善于营造合适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18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韩素静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刻的教学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堂生动、扎实的语文课。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韩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和执着。她不仅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成长。她认为,语文课应该追求真实、朴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韩老师在书中通过大量的课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字词教学、阅读理解、写作指导等方面做到扎实有效。她提倡联系生活进行字词教学,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她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认为朗读是品味语文、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她还注重写作训练,认为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这些教学方法和理念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韩老师还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她认为教师应该善于营造合适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相关文章:
难忘的一堂语文课作文03-05
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03-04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作文03-03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作文03-12
简单朴素的情书01-21
关于朴素的说说04-07
我喜欢的一堂语文课作文03-04
一堂语文课作文500字09-06
一堂语文课作文(精选40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