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目光》读后感
《目光》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22 09:52:50
  • 相关推荐
《目光》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光》读后感1

  人生无常,不可挽回的事情太多太多,古往今来,各种天灾人祸,又给短短的一生留下多少伤疤。如果我们只顾着眼前的伤痛,就没有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但倘若我们心怀暖阳,向光而行,那便会柳暗花明,迎来不一样的人生。

  年轻的眼科医生陶勇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网红医生,20xx年1月20日,他在北京朝阳医院的工作岗位上,遭遇暴力伤医事件,虽然在众人的制止下捡回了一条命,但头部手部均遭到重创,几乎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虽然身心皆受重创,但陶勇医生并没有因此沉沦,在漫长而又痛苦的复健过程中,在好友李润的帮助下,创作了这本《目光》。

  读这本书,快不起来,也停不下来。每一件事,从他的口中娓娓道来,不急、不慢,恰到好处。如多年未见的好友,安静坐着、听着,感受时间慢慢流逝,在平凡且平淡中体会来自生命的不凡。《目光》是一本医生的沉思录,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启示录,主要讲述了陶勇医生对于这次伤害的感悟、成长过程中的理想信念以及成为医生后对所遇到病患的.感悟,包括了善恶、理想、名利、自我、孤独、生死……展现了陶勇从医二十年来,从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及书本里吸收到的正能量。

  陶勇的文字就像是一把“柳叶刀”,将人间的悲欢离合都精准而细腻地在薄薄的纸张上铺开。

  “一个有真信仰、真爱、真事业的人,是世间任何力量都打不败的。”虽然被伤事件让他的人生转变了方向,但他医者仁心的信仰却从未改变。按常理推测,一个医者,精诚行医却遭此横祸,难免会怀疑初心,动摇信念。但通读全书,没有看到他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不断回顾二十年的从医心路历程,感悟患者给他的感动,以及事件发生后广阔而深入的思考。人们认为最不该他遭此横祸的理由,也正是他能够坚强承受此苦难的原因。

  苦难之后,他依旧目光坚定、步履从容、心性坚韧,坚信每一双眼睛的背后,都是光明。

  而其中,最让我为之震撼的莫过于陶勇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心态。一句“既然世界可以无纪律、无原则地用榴莲吻我,那我就只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它做成披萨了。”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句话与泰戈尔的“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陶勇甚至还在脱口秀节目里面调侃说:“当时医院里的人那么多,都能把我精准地砍伤,这难道还不能说明视力恢复得特别好吗?”语言幽默,也让人大叹他的豁达乐观。

  世界以痛吻我,不是要我们抱怨,要我们复仇,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痛,是要我报之以歌,这是他的生命哲学,人生信仰。

  未知生,焉知死?在《目光》这本书里,陶勇的豁达和乐观随处可见,在感受生死考验中的陶勇,大彻大悟、王者归来。如今的他虽无法完全投入到临床工作,但已经重返岗位,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除此之外,每天还坚持做一到两次手术,恰如涅槃后的凤凰,不但重获新生,而且更加强大。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让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助。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像陶勇医生一样,保持一颗坚强的心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相信我们目光所及皆是美好,心之所往皆是晴天。

  最后借用一句倪萍老师在本书序中所写的话,“陶医生年已40岁却仍有一身少年气,他对世界永葆少年的激情和热血,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由驰骋。他的眼里有光,是因为有最初的善良和正直,照亮那些有信仰的人。”

《目光》读后感2

  《目光》作者:陶勇、李润。陶勇医生首部文学随笔,但这本书并不是他本人亲自执笔,而是由自己的友人李润代笔。本书创作的时间恰好是陶勇医生受伤后的康复时期,该书被评选为20xx年度中国好书。

  在演员穆婷婷的推荐下,我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但在此之前,我对于陶勇医生的事迹了解程度仅限于“他是一个厉害的医生,有很多眼盲症状非他不可,但他却被人砍伤了作为医生最重要的手,甚至性命不保”。从那之后,对于这本书我有了很多自己的预设,也曾在脑中构思过书中可能描述的世界,但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惊觉书中内容与我设想的内容毫不相干。

  据陶勇医生介绍,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尽可能的用自己的力量去缓解医患关系,再不济也希望让医患矛盾这一话题被拉到大众视野,能够被更多人重视,从这一角度来讲,《目光》一书已经完成了作者所赋予他的期望。

  但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触更深的反倒是书中描写的人性。该书与其说是在写医患矛盾,倒不如说是在写人性,陶勇医生通过讲述自己从医多年所经历的人或事(所接待的病患经历的人或事)辩证的在讨论关于人性的话题,其中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个点:

  1.在陶勇医生的讲述中,有这么一个病患:他会在看到老奶奶摔倒的时候,勇敢的、主动的扶起老奶奶,送进医院,然后默默地离开,但也会从一堆树下乘凉的人身上偷走钱财。是呀,你不能单纯的定义他是一个好人或坏人,人性也是复杂多变的,趋利避害更是人的天性,站在他的角度,偷走钱财只是保证了自己生病的女儿下一次治疗时能有更多的医疗费,对他而讲,这甚至是一件“好事”,虽然这件事情的做法并不光彩,就好似我们经常聊到的话题:性恶说和性善说。其实或许人性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两面,而是一个立体的、会在事情发生当下做一个最有益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是代表我本人支持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仅针对于这一话题进行了一些不是那么深刻的思考;

  2.书中另一个让我深刻的'例子是:天赐作为一个患有眼疾的孩童,天赐爸爸带着天赐在北京求医,他们在火车站时被地痞恶霸欺负,天赐爸爸在一次次被打倒之后又爬起来去打、去争;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恶霸的行为,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我们好像总是喜欢将拳头伸向比自己更弱的人,将尊严交给那些比自己更强的人,任由他们践踏。就像我在书评中写到的话:有些人,总是喜欢打压(欺辱)比自己更弱(他们认为的更弱)的人来彰显自己的强大。从这个角度来讲,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尊老爱幼,保护弱小是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可我们拳头砸向的方向,往往是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方向。这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这本书中更是提到了其他的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每一个点都写出来,怕是得写一本书了(笑)。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特地去查了这本书读完的时间:10月,其实读完这本书之后,心情一直有些down,想过很多,类似于,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那么多像岳岳、天赐一样的孩子,为什么需要经受这么多的磨难等等,一直到写下这篇文章的今天,我依旧是没有想清楚。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的所谓读后感已经偏离了作者最初想表达的含义。哈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讲,这本书还是蛮值得一读的。

  最后,用书里的一句话做个总结吧。愿:天下无疾、医护卸甲。

《目光》读后感3

  合上《目光》,脑子里回响着这句话:

  三个月后再见到陶勇,除了他身上那些醒目的伤痛,他还和被伤前一模一样,甚至还胖了一圈。他自嘲道:“这三个月啊,是我人生中最轻松的三个月,啥也不用做,吃了睡,睡了吃。”原本我们准备了一肚子安慰的话,竟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大家嘻嘻哈哈又扯回到少年时那些话题,我们心中的一块巨石才缓缓放下。

  单看这些话,也许你感受不到陶勇的举重若轻。那么再接着往下看吧。

  “至暗时刻”——这种疼痛让我如在炼狱,这是一种持久的、完全没有缓解的疼。我全身心地同疼痛做着斗争,只觉得时间过得异常缓慢,仿佛是一个人在炼狱中独自煎熬。头疼是脑水肿造成的,我整个脑袋疼得像扣了一个完全不透气的钢盔。我知道这个过程谁也帮不了我,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扛下去。噬骨的寒冷从左臂传来,左臂像被冻在一块寒冰里,伴随着千万根针扎似的疼痛。”

  “从医生到病人的角色转换,让我一下子有了别样的感受。我曾经那么无知、轻易地鼓励他们面对病痛,而现在我才知道,这份鼓励背后需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考验。想到此,我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力量和从容,那时我便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算我的左臂从此无法动弹,至少我还活着,还可以做其他有意义的事。这时的陶勇医生想到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和余华先生的《活着》。”

  “慢慢地,我开始不再纠结这个人为什么要杀我,我为什么要遭此厄运。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陶勇医生的许多品质都来源于母亲。如文中所说:我本身是一个喜欢接触新事物的人,因为新事物会给你更多思考的维度,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包容和立体。这可能与我母亲的影响有关。母亲虽然没怎么出过远门,但她看过很多书,还会自己去思考和总结,所以虽然身处小地方,但她的思想很开阔。她一直鼓励我多读书,多远行,多去接触不同的人。陶勇医生的妈妈是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所以受妈妈职业和爱好的影响读了很多的书。

  贯穿全书的一条:除了阅读可以带来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能量外,还有就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独立的精神。陶勇医生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经常一个人在家学习,看书,奠定了他内心独立、完整的个性。他享受一个人静静看书的感觉,享受一个人在陌生城市看博物馆、逛步行街,去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还选择了眼科中最难又不易取得成绩的葡萄膜炎作为研究方向。

  书中陶勇医生的病人小岳岳和薇薇,小小年纪忍受的病痛折磨是常人所不能受的,但是他们自己和家长仍然热爱着生命和这个世界。如此坚韧向上精神,让人动容。刚看完这本书时,我碰巧做了个小手术,用了局部麻醉,但是还是害怕和痛。在手术台上我就想到了小岳岳,在眼上扎了上百次的针,每次都是半麻,从不用半麻。还有小薇薇为了给家长省钱,做手术时都不用麻醉。他们还都是孩子,写到这里我又一次眼睛湿润了。命运对他们如此不公,他们不放弃、不抱怨。

  不知是陶勇医生读书特别多还是他留学德国的原因,整本书中充满了哲思。他思考过的许多问题,我也思考过、追问过,有许多好的提示和答案,在这里。

【《目光》读后感】相关文章:

妈妈的目光03-19

目光的作文02-26

妈妈的目光作文03-09

父亲的目光作文03-16

爸爸的目光作文03-06

她的目光作文11-07

关于目光作文10-18

难忘的目光作文12-16

描写目光的句子12-06

关于目光的作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