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1-21 13:09:18
  • 相关推荐
(推荐)《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现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一个新走入职场的人和身在职场的“老”人都经常感到或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害怕新手取代自己的位置,所以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层出不穷,教师也不能脱离其外。

  主观因素:教师这份职业需要更多更新鲜的知识,需要更高的才干,教师工作由于它的比较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亲睐,教师工作越来越抢手。现在人才市场上高学历人才、优秀人才要做教师的不少,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又争着要做教师,教师工作肯定比以前更抢手。所以老师更要多学习。

  客观因素:教师所面向的学生,见识比我们当学生时的多,观念比我们超前,视野也远比我们开阔,而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们敏锐。更需要我们这些当教师的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接受新鲜事物,去粗存精,不断的加深自身功底。

  看电视时、看报纸时、看书时、网上浏览时,和他人的交往中,和学生的教学中和平日的交往中,我们都要像海绵一样不停的吸水,汲取对自己当前或将来有用的知识。

  均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育专家常说:教师的教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风格,没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适合学生的教法。均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孩子们不同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千差万别--有些人是视觉型学习者,有些人是听觉型,还有些人是体验型。有些孩子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有些人则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们传递信息,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所教的科学学科,在每个班级中,使用的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对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交流的方法也是需要因人而异。至今我仍记得: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提到他总是摇头又叹气,她们对他很好,可他就是不肯写作业,就连考试也是懒懒散散,在试卷上能少写就少写,数学题不想做就懒得去想。每次我到六年级办公室,总能看到他又被语数外老师请来写作业。就是这样的一个被贴上“懒”标签的学生,我对他却没有这些成见,总把他当作普普通通的学生一样看待,而他慢慢地对科学课表现出不一般的兴趣,他每次刨根问底的问我自然常识的问题,我总是有一说一,有时自己不清楚的不确切的,就跟他一起找资料一定帮他弄懂,每次科学考试,班上考高分的肯定有他一个。看着他在科学试卷上满满的字迹,真很难相信他会是其他老师眼中的“不争气”的学生。

  静心静气教书育人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教师需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的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教师自己。

  教育从来不是一时一刻立见成效的简单劳动,虽然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现在的不放弃对孩子们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不必悲哀和气馁,我们在做着天底下最傻又最可爱的事情,而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希望,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我们提倡校园成为书香校园,不仅仅是创建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养成孩子们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更是让教师们也能静下心来读书,读好教育理论书,读懂每一位孩子的心,进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静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这本书,的确受益匪浅,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洛维奇·苏霍姆林斯基真不愧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的称号。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首先,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见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其次,对于班上有几个后进生,作为教师,也许你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大喊素质教育的今天,你的成绩却被学生的考分所否定。我怀着即使他们不成才也要他们成人的思想,一次一次地给他们补课,鼓励他们学习的欲望。自认为自己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这本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

  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再次,“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了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初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一个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但是学生的个性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的性格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也正因为性格的不同,折射在学习上也便有了差距,也就有了“学困生”这个词语,而最让老师伤脑筋的也往往是这些学困生。

  一位老师向我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所提到的“如何对待学困生”,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苏氏提倡人道教育,我们所进行的不是精英教育,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一样,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对于别人能胜任的,可对于一些孩子确实个难题。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越久,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越低,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似乎的智力上无法胜任。我们给不同的孩子同等的任务与要求,“强迫”每个孩子都要一下提20桶水,一些孩子会在第一次时已经落队,勉强能完成任务的孩子也会因无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落队。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给孩子进行分组的办法,我想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在给孩子布置作业时,也可以进行尝试。

  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一上课,就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做小动作。看到这样的情景,如果情绪比较好的话会在课下苦口婆心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情绪不够平静会当面提示,甚至训斥。可并没有一点儿效果。我细细地想,孩子一直在打击和无趣中度过每一节课,看着别人跃跃欲试地举着小手发言,自己却对这些不感兴趣。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是多么紧迫的事情。在布置作业时,我走到他的座位,重新写了几道题,这些题目不需要太动脑筋。在交作业时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了作业,他脸上终于有了轻松的表情。只有两周的时间,课堂上又多了一个高高举手发言的孩子,他却不知我给他的题目很多都是要动一番脑筋的。

  是呀,孩子的学习就是智力劳动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让孩子在“劳动”中增长知识,更要让他们体验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就像书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条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自尊感举足轻重。教师对学生尊重,学生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对于学困生所听到最多的也可能是冷言冷语,所看到最多的也可能是那冷淡的表情。

  想起有一次,一个孩子高兴地问我:“老师,我也想每天写数学日记!”她是一个多么不爱学习的孩子呀,写日记,她能坚持写吗?“你可以不用写。”我对她说。带着一脸的失望她跑到了一边。我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呀。我自问,你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吗?

  对于学困生来说,对学习产生兴趣已是很难得的事情,可公正、平等的天平总是偏向优等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可太多的激励时机,我们都放弃了。心理上对于几个毫无办法的学困生也总是有这样一种想放弃的心态。也正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改正了这种心态。他提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这里面就隐含着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所受到的关心和尊重已远远地超过了那些学困生,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也就是那些被遗忘到一个角落的学困生。

  《给教师的建议》在“如何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上,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至好的方案:循序而进,持之以恒,耐心。也包括那些在学习上迟迟不肯开窍的孩子。

  经常说的一句话,教师的爱是无私的。这无私的爱更应像阳光一样,多撒向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多一丝温暖与滋润。让我们一起来关爱他们,把更多的阳光给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感受颇深,启发非浅。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读后感《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么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的,有人说,身为教师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无异于学音乐却不知道贝多芬。说来惭愧,虽然早就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著作有渴读的欲望,但却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琐事,对阅读此书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拾卷细读,才恍悟苏霍姆林斯基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大师的原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要上课,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反复盯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那就是“汗”。大概算上从小学开始所读的书,可能200本还是有的,不过大概这不是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的本意吧?他所指的应该是你工作后吧?

  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由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老师们共提出了100条建议。最近我细细品读了书中的部分章节,你会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读过此书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为班里有张某、费某两位“大将”,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张杰、费丹军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相信大家肯定不会和我一样吧?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一定很可悲!

  那么,朋友们,和我一起读书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六年前,我在准备教师招聘考试时,从教育教学理论中初识了苏霍姆林斯基及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当时教辅书中对其地位和成就的介绍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教之后,我便买下了这本书,由于各种原因,我只是粗枝大叶的浏览,并没有进行深读。今年寒假之余,利用零碎的时间,我再次从书架中拿出了这本书,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这部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该书中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因此而命名。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许多理论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下两点让我最为记忆犹新。

  第一点,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比特罗夫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老师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为她修好电视机后,尼娜比特罗夫娜感到非常的难受,他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活着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很多领域的其中之一。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即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这一事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共识。

  第二点,多读书。

  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和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列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很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写听课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如果一位老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交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把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玩没了的补课,而是靠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交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阅读,便成为培养思维的一种方法。

  一本好书,犹如美酒,犹如清茶,使人回味,心旷神怡。《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真的是一本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读一本书,让人回味无穷;犹如一杯好茶,让人心旷神怡。

  翻开《给教师的一百条新》,便看到郑杰校长在数的序中谦逊地写到:“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既然如此,不妨一读吧。

  我是个比较懒的人,要我一口气看完一整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再长篇感慨,实在有点强我所难。

  不过懒人也有懒办法,我将用“边读边悟”的形式展开我的读书之旅。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

  看到郑杰校长在第34掌中提到要重视学校仪式。

  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学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仪式,由此,使一所学校更具有自己的特征。

  郑杰校长指出了“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一种,我认为有道理。

  在我看来,仪式是规范,是庄重的。

  举个例子来说,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的升旗仪式,透过电视画面已经很具震撼力了,可是当你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时,我想你将终生难忘,爱国的激情绝对会涌遍全身。

  这就是仪式所带来的魅力。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仪式。

  从周一到周五,我会对学生家庭作业、个人卫生、上课表现、课堂作业、阅读、背诵、值日工作等方面及时评价,用加星的方式展开评比。

  每到周五放学前,评选出前三名优胜者。

  接着,我会为他们举行5分钟左右的颁奖仪式。

  奖品是每人一本盖上学校校讫的本子。

  我跟孩子们说:“这本子很普通,你们随时能买到。

  可这个宝贵的红印用钱是买不到的,必须用勤奋和智慧去换取。

  希望你们多多珍惜!”这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激励着我班学生们为成为优秀学生而不断努力。

  不过,也许在颁奖这个环节上注重的老师并不多,以致于评奖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从小处讲,班级仪式也体现了一种班级文化,从大处讲,学校仪式为催化学校文化而存在,它有着独到的作用与独特的魅力!又比如他在第71章中提到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

  是的,在社会转型时期,谁都有苦衷。

  校长有苦衷,干部有苦衷,教师的苦衷更多。

  然而在人人有苦衷的情况下,学生的苦衷却容易被忽视。

  其实,现在学生比我们做学生的时候要苦得多。

  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周末的休息时间把孩子们往各个培训班、补习班送,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

  教师为了提高成绩,拼命瓜分着学生的课间、放学时间。

  这些可怜的孩子想玩,却不能玩,想做白日梦,也不能做。

  这些限制我们成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十来岁的孩子呢?当学生遭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有多少人能体谅他们呢?即使能体谅,在平时,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体谅呢?体谅不体谅学生,是一个讲不讲人道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应换位思考一下学生的苦衷,想一想我们的少年时期是怎样渡过的?是否也像我们的学生那样用瘦小的肩膀承受着学校的升学率、各科繁重的作业和家长过于沉重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理解有些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的反抗?是不是可以原谅在你的课上偶尔的走神和疲累?是不是那些有时做不完的作业能再宽限一些时间?我们真的应该懂得学生的各种无奈和消极的反抗,我们更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苦衷,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心灵,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有时过于偏激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理解并体谅学生的苦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爱,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教教学,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

  这本书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原来上大学时就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但当时为了应付学习任务,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未能体会书中所蕴含的含义,很多知识、理论都没能真正读懂。这一次因为参加读书班我再一次翻开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参加工作有了实际的教学经验,这一次读有种不一样的感悟。

  这本书真的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书中的许多案例为我指明了方向,解决了我在课堂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书中提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其实我深有感触。上学期我刚调到城里工作,面对比之前多一倍的作业数量,我感到了时间的不够,每天忙着备课改、作业等,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到学生,可是同办公室的老教师却能游刃有余,我感到费解。后来我就看到书中提到的一句话: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是啊,如果我们能多读点书,那我们的知识大海越来越广阔,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够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能够轻松地去观察到每个学生。除此以外,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先教会他们熟练地读和写,然后教会他们如何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当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那其实也是也节约了我们教师的时间。

  后进生的工作每个老师都日常烦恼的事情,之前,我总是找一些时间来给他们补差,背书、听写,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书中就提到,其实对于他们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阅读去激发他们的思考,由书籍激发出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最强有力的手段。对此我做出了改变,我选择了一本共读书目《汤姆索亚历险记》,每周利用两天的写字课和同学们一起共读探讨从书中所得到的体会。还要求孩子们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的书籍,题材不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去阅读就好。一开始有的学生并不能去完成这件任务,我便采用了强制的手段(家长签字)规定他们去完成,但是教育真的是件长期的事情,随着学生们不断地阅读,他们好像从中找到了乐趣。慢慢地,有的`同学会主动来告诉我前一天读了什么书,甚至他们的阅读时间早已超过半小时。这里面不乏许多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让我惊喜的是,平时不爱举手的他们最近也开始积极参与课堂,甚至有的回答让我都有所收获,我仿佛是在跟着他们在学习。

  书中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有所体会的内容,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我们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为了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我这学期特地将书面作业布置很少,大部分的作业都是阅读方面的作业。可是我发现学生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不知道支配时间,很多家长发信息和我说,学生作业写到很晚,根本没有时间来阅读。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开始找问题的缘由,后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被管束的太多反而会导致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独立去解决。我对班上两位同学进行了观察,吴同学平时合理利用课间时间完成部分作业,下课的期间既和同学们玩耍了,也完成了一部分的作业,放学后不需要家长管束就能很快完成作业,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除此以外经常在7点左右约班上的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的篮球场打球。而樊同学每天回去都在妈妈的严加看管下完成作业,什么事情都在依赖妈妈,他的妈妈总因为他上课不听想讲回去跟他再讲解书中的内容,这一开始是出于好心,可是我发现樊同学开始上课不再听讲了,还美名其曰:没事回去妈妈会再讲的,慢慢地他连背书这类简单的任务都没有办法在学校完成。他的所有的任务都是妈妈安排好强迫完成的,所以他现在对学习开始慢慢失去兴趣,这也让他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成绩也有所下降。所以我觉得教师和家长不需要太管制孩子,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相信孩子,他们可以做到更好,甚至会比我们安排的更好。

  其实阅读这本书不仅是阅读,更是在让我成长。我通过阅读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不断成长,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有更多的思考,有所成长,其实我们不就是在一起成长吗?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接下来还会坚持,并试着将其中的观点运用到教学中,相信这本书会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不断成长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郑杰校长,一个“另类校长”,最大的成功就是善于用笔思考。这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体会。捧着这本书,看着他的一条条建议,心想,郑杰校长是个很真诚的人,书的内容也就是他的办学思想。这本书的影响,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认为真正的影响就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的产生的,尤其是我们当老师的在听惯了各种各样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对不经意间的一点心灵的萌动,会觉得是那么珍贵。"。郑校长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读过之后,不但无害,而且开卷有益。

  一,读"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有感

  幸福是人人追求的,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唯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是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导人的问题,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我们要不断探索,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们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教师只要把教学与人生思考放到一起,就肯定能成为最幸福的人。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我要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二,读"顺乎人性是最美"

  在这条建议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平民化的今天,不应再将教师的职业神圣化,也更应告诉所有人:每一个教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其实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就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最美。"

  这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一个老师能把他自身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扪心自问,我留给了学生什么 我又为学生做了什么?做好自己,发现真实的我吧!

  三,读"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有感。

  作为校长,作者不仅为他的教师搭建"幸福的三层楼"努力,而且提出教师应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许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于他童年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为我的学生幸福服务。我想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正确的幸福源泉。对那些乐于学习,擅长学习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要分析他们学习差的真正原因: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就要及时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师除了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外,更应引导学生寻找另一条到达幸福的道路。。记得孙维老师曾讲过,让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在我的眼中都能找到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一年级的同学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单个的字母拼成音节并且朗读出来,而他不知为什么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个字母跟另一个字母分辨开来;同学们只要把一首关于美丽的冬天的短诗用心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记不住。他的老师专门为他一个人把那首短诗一连读了好多遍,他也用心地记忆,竭力回想那些词句,但是还是徒劳无功。这位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然后认为,既然巴甫里克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孩子,那就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

  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

  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

  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这个故事,给我引发几点思考:

  1、我班楼翔这孩子与低年级时的巴甫里克的`学习状况非常相似,巴甫里克的智力开发在植物园里,那么,楼翔会在何时何地“思维觉醒”呢?

  2、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对巴甫里克所作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对楼翔作过类似的判定。

  3、巴甫里克的小学老师为了让甫里克巴达到标准的救命分上来,硬逼着他在书本面前苦读了四年;而我是否也剥夺过楼翔所有的活动?或者也有过这样想法:你只能先读好书,才能去活动。

  4、植物老师能发现巴甫里克的亮点,认为巴甫里克的聪明“表现在手指尖上”。而我能静静观察楼翔的主动,仔细发现楼翔的亮点吗?

  5、植物学老师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做法,而我呢,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标准下的今天,是否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

  6、最后提一点思考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班的许一诺,他的很多方面都是落后于别人,但他很爱看书,思维真的是很清晰的。无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做题答卷,正确率都很高,就是动作慢。可是,像楼翔这孩子,新学的字、词一忘再忘,如何引导他课外阅读呢?不过,这次暑假里我给他布置了一些阅读任务,希望他能读20篇,其中5篇内容能大致讲给我们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在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家中,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喜欢的教育家之一,在从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同时,他著述颇丰,有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他的生平事迹可以用他的一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来诠释,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感悟最为透彻的莫过于我今天所要介绍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被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观点所震撼。现就其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储备知识,授人以渔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自身要不断地学习、阅读,当我们的知识储备是学生的或者我们所教科目的10倍、20倍时,我们才能够把新知识用更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还要了解那些跨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和化学有很多知识是有联系的,当老师能够意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时,那么学生也常常能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知识在他大脑里就容易激活,而不是每次上课就像学习新知识一样,完全忽略了之前的经验和自己本身的阅历。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擅长教授书本知识,但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应该教授一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告诉学生们,我们老师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把解题的思维外化,让他们知道我们思考的步骤。除此之外,教授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记住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前提条件。

  二、多方施教,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重视德育、智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专门划出土地,让学生们栽种植物,体会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他带学生们到教室外去感受大自然,让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同时他也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们入学前,学校里会专门开设家长课,给家长教授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让家长们科学的养育孩子,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教学中,他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教学,这并不是歧视和不平等,而是让学生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标,在学习中逐渐获得自信,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拾起书卷,身染书香

  苏霍姆林斯基还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也十分赞同。其实我们现在依然也很重视阅读,我们有小初高专门的课外读物,基本是一些中外名著。诚然,在我的学生时代,我并没有对学校要求的课外读物老老实实读过,反而更喜欢读《意林》、《读者》、《环球时报》《课堂内外》……这些在当时算是快餐式读物了,或许没有名著那样影响深远,但却奠定了我喜爱阅读的基础。我认为,阅读是一件愉悦心灵的'事情,阅读初期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只有喜欢,你才会想起翻开它。不管是侦探小说、报纸、漫画、等等都可以。当然,阅读本身是一件很需要意志力维持的事情,但不要着急,不要建立宏伟的目标,每天闲暇之时,看一看,积少成多,让阅读变为每天的习惯,而不是逼迫自己,使阅读变成枷锁。同时,在阅读时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这不同于记笔记,而是当自己对书中某个内容,某句话产生共鸣,联想到书本以外的东西时,那么随手记录下来,这便是你读书的收获,是与别人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体悟,它将变成属于自己的智慧,丰富着自己的头脑,陪伴和指引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最后,阅读让我们开阔眼界,让我们自我觉知,我们几乎每天都处在同一个环境中,行万里路需要时间、金钱,但是读万卷书就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了,一盏灯、一方桌、一本书、一支笔,就可以和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沟通交流了。

  以上是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一些感悟,“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假期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

  一、在听课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龄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他说:“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许多年前学校要求我们手写个人自修笔记,倡议老师们写写自己的随笔,一直到现在的电子博客,我们学校的教师大多都在坚持写随笔,这和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的教师日记可以说异曲同工。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作为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将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本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明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最近认真阅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抓紧一切时间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可说到收获却不大。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二、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何为掌握知识,将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装入学生的脑袋,那不叫掌握知识。“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童话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想的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去真正领会知识其实质, 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更是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并认真分析他们是在哪个思维点了断了线,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他结上。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四、要善于赏识。要“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对 “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赏识教育还有利于形成互爱的师生文化,其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实践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展示学生个性特征,发挥个体特长,多维度地发现学生的亮点,在活动让学生感知自己和他人优点,互相赏识,互相学习。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学生闪光点,用赏识的胸怀去接纳学生不足,耐心期待学生取得进步。在赏识的氛围下,让学生不仅珍爱自己,还要用赏识发现教师的优点,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因此,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文化底蕴,加上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教师热爱着学生,学生热爱着教师;学生茁壮地成长着,教师也幸福地成长着,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给予我们的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奋斗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书中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二字。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从他的这些话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书中一直在要求教育同行们学习,学习,学习。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其他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这两年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成为名师,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如流水一样被我荒废了,而我依然一无所获。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其实,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那些教育大师都是如何铸就的?是靠他们平时不断的积累,不是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而是不间断的读学术著作。读书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分不开的,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习惯——热爱读书,持久行动。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只要拿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用于读书,这还是可以做到的,中午吃完饭、晚上睡觉前,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否热爱读书吧。我要把读书逐渐变成自己的习惯,每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连阅读的时间也没有了,那么,离你无东西教给学生的时间也就不远了。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遨游中追求伴随终身的专业化成长;读书既是托起“明天太阳”的需要,更是解放我们自己的必由之路。从现在起选择不间断的读书。爱读书就是善待自己,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1-07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9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1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0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15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07-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热门)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