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黄州突围》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黄州突围》有感1
我不喜欢宋朝,可我喜欢苏东坡,他有才华,有勇气,乐观向上,却不自甘堕落,就像神仙那样淡泊豁达,又用自己所能效力国家——那个名为大宋的王朝。
如果说纳兰的词的背后是繁华的寂寞,杜甫的《长相思》是对昔日爱情的追悼和一生不仕不娶,淡泊到梅妻鹤子的赞美,那么苏轼的诗词便是最能拨动人心的琴弦。
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出“人间至味是清欢”的淡泊。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雅。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他的词句,蕴含大自然的钟灵毓秀,藏纳人生的世情百味,渗透了释道隽永深沉。
可就是这样一位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也逃不过小人的妒忌,他们发疯般的.迫害文化,扭曲事实和真理,那样强词夺理,看似毫无破绽,却是文化的践踏,他们恨啊,凭什么,对于那些从骨子里便腐朽的不成样子的小人们,他们永远自以为是,而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被践踏的文化和深受迫害的大文豪,我的心在滴血。
黄州,他被贬到了黄州,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她的浑身脏水和满心的狼狈与疲倦,来到那个荒凉的小镇,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带着诗意的惆怅,直到他慢慢成熟,使自己的心穿越烟云雾海,在万象的苍茫中,体味一种物我两忘的超然明净,可他还是孤独,在世俗中辗转,屡遭贬谪,被放逐,一生流离,得意太少,失意太多。
也许,真的像文中所说“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哄传和播扬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我想到了朱淑真、杜甫和陆游,可这不能只怪社会制度,还有虚荣和妒忌,那些小人,我说愤恨的,却改变不了。
在烟尘飞扬的时间,犹记清风明月,在颠沛流离的境遇,学会随遇而安。这就是养成苏轼的处世之道,于不合时宜的境况里依旧清醒旷达,不诉悲凉之音,我所敬佩的却无法触及,《黄州突围》是改变不了的遗憾,可也是这次贬谪,让苏轼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那阙著名的《卜算子》将永远记在历史的回忆里,宣誓着精神与文化所经受的磨折,《黄州突围》也会被一代代翻看,不知,他们读完是否也会像我一样,愤恨,然后奠念。最后,在静默中流泪。
读《黄州突围》有感2
这是我第三遍把《文化苦旅》读完。读的次数越是多,理解越是深刻。也就越是感受到封建的愚昧与可悲。
《黄州突围》说的是苏轼因一个“乌台诗案”卷入灾祸之中,几度逼近死亡边缘,最后被贬黄州一事。
通读全文,心中不免有万般无奈与愤怒,在那样一个封建的年代,苏东坡作为一个超群的人,他竟会为自己的才华而受人排斥乃至陷害。他的才华造就了他,也害惨了他,人性的歪曲不允许他再出众下去。他如此潇洒,却又如此狼狈。莫非出众的人就必是异类,我觉得不是的,是他人内心的阴暗而将苏东坡视作异类,因为他让他们无地自容,既然才华比不上他,那就只有毁灭他。那样黑暗心理的人们,若是苏东坡不存在,他们会写出大文章来流芳千古吗?不会的,尽管也许他们会在那个时代显赫一时,但凭着他们不健全的心灵,必是遗臭万年。
苏东坡在全文的叙述中是如此老实,别人揍她,骂她,但他难有哀叫,没有辩解,这样人们对它愈是欺压。我一开始甚至有点恨苏东坡的性格,既然自己是无辜的,那为什么不去解释并再去向他们反击,把他们一个个除掉呢?到后来我才发现,如果苏东坡当初真的与那群人硬碰硬,那么必是更硬的石头才能获胜。苏东坡必是死路一条,但苏东坡避他,让他,忍他,不理他,以柔克刚,才保证自己能免于死地,这也许算得上是“佛系”,不争,不吵,让万事顺其自然,这或许是苏东坡能那么豁达又少忧的原因吧。
再说说当时的社会,宋朝应该算的'上是封建文明最发达的时候,但那么高文化的社会,为何又有那么多低素质的人呢?我认为出现这种人的原因与当时文化程度无关,与其真正有关的,我认为是封建,宋代是封建社会,而不是高度文明社会,是封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圈住了人们本应宽大的心灵。封建让他们从内心看到的事物太少,而苏东坡却从内心看到了比他们多了太多的东西,就必会遭到嫉妒。你能看到的,他也能看到,你看不到的,他照样看得清晰,这是一种被实力碾压后必生出的嫉妒,那些人身上带着封建的腐朽与愚昧,而苏东坡却带着超前的智慧,二者碰撞出的不是火花,是可悲。
封建是停止,是压迫,是帝王与奴隶,必会可悲,现代是创新,是自由,是人与人,必会灿烂,封建带的是思想上的狭隘,而现代则是心灵上的宽阔。
愿以后的世界不再可悲,尤其是封建上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