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0-24 08:59:37
  • 相关推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第二局部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三局部是“管理中的心理效应”。每一局部下面又分很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从一个小故事引出,用典故、案例、新闻故事穿针引线地穿插到每个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中去,用一些实验证明这些效应的存在,形象地告诉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处理我们生活和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淘气,经常淘气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淘气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认,这对孩子的开展是很不利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开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到达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成心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答复当然是“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防止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诗歌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局部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到达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局部。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背诵课文、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作者对一些极其平常的生活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心理效应有了一个恰当的形象的解释,我感觉受益匪浅。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12-27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5篇01-06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05-0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04-1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07-28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04-21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08-02

心理教育活动方案10-08

心理教育活动策划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