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更新时间:2022-11-18 12:10:44
  • 相关推荐
读《大学》有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大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大学》有感1

  书,是智慧的起源;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 友……书,代表很多,很多。我是个爱看书的女孩,书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家目前藏书有100本,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个寒假,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有223页,是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合集。作者是高尔基,他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波什科夫。高尔基曾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是个很阳光的作家,他改变了当时文坛上的苦闷颓废的文风,因为他的作品李总洋溢着乐观的精神。

  安武林曾说过“在我看来,世界上优秀的文学名著如牛毛,但能给以力量的作品并不多见。很多时候,我都愿意把高尔基的`三部曲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提并论,如果仅从给人以激励和力量的意义上说。如果文学不能给人以真善美的力量的话,那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多么高尚的评价啊!这可能就是我不厌其烦的看这本书,不知理由的喜欢上这本书的原因吧!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的喜怒哀乐;第二部分讲作者因家里经济贫困来到小镇上打工;第三部分讲作者因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推荐去喀山求学遇到的困难,因种种原因离开了克拉斯诺维渥多村。有些故事让我泪流满面,有些故事却让我豁然开朗。童年的单纯无暇,青年的好胜种种画面浮现在我的面前,可能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正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那样。

  我的感悟是: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个过程中,一种人不断的为社会做贡献,一种人却干一些非法事情。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环境而变化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自己的过去,虽然有些人过去很糟糕,但是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去而毁坏自己的前途,过去或许很难忘掉,但必须忘掉,不然你的未来会有许多障碍,你的存在会让人觉得你没有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帝是公平的,好人会得到上帝的奖励,相反,坏人也会得到上帝相应的惩罚。一个人应该知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然等到后悔时就晚了,记住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快乐、难过、启发、感悟,甚至对社会的对人生的认识很大,很大,将会在我困难是帮助我解决挫折。这仅仅是一本书吗?不,他是我的挚友,我的启明灯。

读《大学》有感2

  “门随即被关上了,把他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亲人,人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关在外面了……”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既像在批判主人公的丑行,又像在暗示这社会的腐败。

  终于因为杀人而被推上了电椅的克莱德,现在是否在忏悔。其实,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能怨他,只能怨美国当时的局势,终于造就了这条卑贱的生命。也许,是因为穷怕了,苦怕了,被欺辱够了,所以不想再回去。也许是因为上流社会,所以才导致了他的堕落。

  时局是不允许公平存在的,以前也是,现在也是,永远都不可能,只因为有了三六九等这条无理取闹的等级制度。富人花天酒地,肆意挥霍着钱财,那些有钱人后代的小傻瓜每天举办着宴会,醉生梦死。穷人,奔波了一辈子,都没有可以避寒的冬衣。

  克莱德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在了一个信仰耶稣的家庭里。可是上帝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正如克莱德在结尾的时候在心中问自己:真的有上帝吗?

  小时候他撒着谎,怕母亲跟自己要钱,每天只知道上街说教的父母,根本就不给他学习,甚至根本没有想起来。他好不容易找到了养活自己的工作,并有了稳定的收入,而私奔被抛弃而回来的`姐姐因为有孩子,又不得不花钱。

  他喜欢编造谎言,在撞死了一个小孩之后,在被女人耍弄之后,他逃到了叔父所在的城市,并且通过叔父,在叔父的工厂里找到了工作,又因为叔父的提拔,成了打印间的负责人。从这里起,终于成了一切灾祸的源头,因为他在这里见到了罗伯塔。

  他因为了吉尔伯特长得一模一样,又因为比吉尔伯特优秀出众,很快得到了桑德拉的垂青,并在她的帮助下,进入了有钱的青年人的社交圈,并且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而罗伯塔怀孕,成了他成功的最大绊脚石,因为他已经准备和桑德拉结婚并且靠其进入上流社会过真正有钱人的生活,可是罗伯塔成了他的包袱,而就在此时,他为了摆脱罗伯塔,在和她旅行的途中,将她推下了水,淹死了她。

  可是事情败露了。法官梅森不管证据够不够,为了通过此事升官,竟不管证据充分不充分,直接将其推入了死囚牢,最终年仅23岁的他被送上了电椅。

读《大学》有感3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来的一部书!具有很深的道理的一部著作!然而它也被选入了中学生一年级教科书,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则让我明白了每天都懂得自我反省!反省出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及时改正,是自己更加完美;而我们每天答应别人的事一地要做到;老师每天教的知识都复习一遍,这才能使自己更完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这更体现出学习了知识之后,要多多的复习,这样知识才能更扎实。

  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这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一定要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学习才能进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不应该根据身边不贤之人来影响自己,要看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来改变自己,使子是自己进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这让我明白了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体现出孔子的宽容大度,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论语让我明白了许多,我喜欢论语,更喜欢孔子,我崇拜孔子,因为他宽宏大量,因为他教育有方,因为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让我明白了安贫乐道;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为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學到了很多,以後更加的完善自己

读《大学》有感4

  略读了一遍《三国》,确实无法领悟《三国》的精髓,外加之又是文言文版本,对于知识面很有限的我来说实在艰难,所以要说有感悟,实在谈不上,顶多是一些想罢了。

  通篇文章描写孟德和孔明的笔墨是相对较多的,罗贯中把曹操恶化为国贼,把诸葛亮则是神化,可是在我看来曹操才是英雄,可在古时候背骂名最多的就是他,当听到刘益州军队落败时,百姓们则是哭天抢地,总是我认为作者带有太多的色彩去描写这篇小说,但是这些不会捣乱我们的胃口。

  曹操从一开始就被冠以奸雄之名,小时候诬陷叔叔,逃亡董卓是残杀吕伯奢一家,之后更是为报家人之仇进行屠城,令人发指,极其残忍,极其恶劣。但是对待与才郎则是不问出处,破格提拔,唯才是用,赤壁之战的前夕写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词,可见其雄雄野心和求贤若渴,对于郭嘉的死的死则是大哭特哭以哀悼之,先不管心意如何,这一招将折服多少英雄才郎,曹操乃是君子小人也!

  诸葛亮的神通广大家喻户晓,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让人大为惊叹的本领,令我肃然起敬,对于正常的智商是望尘莫及,谁能凭草船借箭,唤东风,八阵图等就像是科幻大片一样,他的才能不亲近于常人,计谋不敌,用兵不善,处事不机是常人缺陷,我相信对于此般人要么为友,要么逃之夭夭!

  总之呢,三国人物是各领风骚,而这两个非典型之人,曹操是我喜欢的人物,活在当下的我们更需要他这种性格,多变,忍让,胸怀,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对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需多加慎重。

  读《三国》不懂,,那么品就是必成问题,所以《品三国》这本书就有非常重要的可读性,可这么一读,许多问题就接踵而来。

  我们还是来谈谈曹操与诸葛亮把,首先从曹操的一句话开始“宁我负天下,不叫天下人负我”好一句狠话,此话一出,臭名昭著,他一点对愧对于“奸雄”二字。可是在其他史书有不同的说法,这样就让我十分郁闷,虽然书上说他更属于“迫不得型”,分析起来也很有道理,但是说明《三国》这书不仅有色彩,还带有很多虚构的成分,比如说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和诸葛亮之手,可是有许多学者说是败于疾病,这也是有据可查的,结合史料和分析得出的答案是,多败于疾病,周瑜那伙人至少部分因素,既然败因有歧义,那么曹操带多少兵也是有很大争议的,《三国》说是雄兵百万,可是现在的学者各有各的说法,我也是脑袋里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赤壁之战是除了这些,还有关于孔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都有虚构,那么这未出隆中,先知天下的天才军事,居然光芒一下子暗淡无光,可以确定的事实是他帮住了刘备争夺了一份天下,他的才能仍不可忽略,因为刘备可是基本属于白手起家,脑子还不好使,可见孔明的才能非一般,可书中描写精彩的段落的说它虚构确实让我打破眼镜了。

  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品读,虽然《三国》十分精彩,但毕竟是小说,虚构在所难免,可是阅读完《品三国》之后可有对三国时期的事情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也为常不可。

读《大学》有感5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朱子曾在《大学》中谈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也就是学者的品德。都知道,《大学》的三纲领,无非“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一个机关、单位、企业,都是一个盛百态的“大缸”,做“大人”,并不是指“为官者”,也不是“年纪大、资历老”,而是做“圣人”、“贤人”。南怀瑾认为,“凡是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引申开来,心胸博大的人,能不断自律,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才是“大人”。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学者,能做到不欺人,首先就要做到不自欺。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用心去衡量是非黑白。正人也,君子也。正如古人推崇的学习方法“六证”与“八目”,这是不能脱离关系的。六证,指止、定、安、虑、得;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学问研究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能做到对事,对人都有全面的了解,再谈思考,就能将自我修养不断提升,同时也可以往复这些程序,对事,对人进行多层次的了解,有思想高度的理解。

  不欺人,不自欺,也从止字谈起。“止于至善”和六证中首居的“止”,在古语中都有“终止、停止”的意思。凭着自己的良心,看待事物和人的时候,要往终点去的方向看,方向决定一切,结果决定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扭曲事实,猜测和妄下定论。

  重要的考题不是试卷,而是人生。人生是一道考题。怎样交好这份答卷,需要用一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来实践和论证。以前在校学习,老师、父母,包括我们自己,都会说“考试”,面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那一段人生体验,我们无可厚非必须去面对它,这是被动的。步入社会,人生,则是一门高深的学科,这份答卷,需要你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不是一张试卷,这是一本只能让后人去评价、去阅读的参考书。人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学养,即学识和修养,这是让自己能真正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包括怎样做事,怎样接人待物,《大学》也是这样教我们的,要我们做到“意诚”。曾子这样告诉我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以从这一点,又引申到了“不欺人,不自欺。”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我们知行合一,正确、客观地看待事物情况。

  目标不是胜利,而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有的人,辛苦一辈子,终究得不到一官半职,终究得不到荣华富贵,这不代表这样的人就全是没用的失败者。他们中间,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求胜利,不与人争,只求事事做到心中无愧,做人做得正大光明。《大学》里讲到要对学习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需要有进一步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要让我们知道,最终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求胜利。曾子教我们“知止”,便是这一层意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在认识学习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会有不同的阶段,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所谓“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个目标,就是学会做人,做好人,做正人。

  做学问,须持之以恒,不骄不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乏味之处,特别在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内容上,长时间的学习,有不能马上见到成效,这就很容易让人心烦、浮躁,也许就会中断学习。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时候应该怎样曲面对呢?其实,曾子也教给了我们。一方面,他积极的鼓励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大的方面告诉我们:无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又从反面来论述,如果把最根本的“学习”抛开了,去谈其它,那么就是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接着,便是怎样坚持下去,把学习坚持下去需要什么方法呢?其实,我们在以前的论述中已经谈过,只是,现在需要将之放到一起来谈。就是要同时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目标。当明确了学习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出具体的目标时便能够做到“身无忿懥,无所恐惧,无所好乐,无所忧患”。就能够做到“慎独”,就能够不骄不躁,换句话说,做到了“诚意”“正心”,也就自然能够持之以恒。

  做任何事,都需要专心致至,深入思考。不仅是对某种学问的学习研究,对学问本身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怎样才能让学识有所进展,学习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又要回过头去,从六证、八目谈起了。愚认为,从格物到修身是一个不断重复底襟的过程。当在一个层面上的认识趋于完全之后,认识水平自然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此时又要在这一新的层面重复在前一层面的研究程序,只是内容变得更深奥了。格物的第一层面是对事物的初步、整体认识,而在更高的层次,格物就代表了对事物的精细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也就是深入思考。止、定、静、安、虑、德的理解也应该是内容的不断进步和深入,而程序、方法的不断重复、循环使用。当我们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把目标以外的事情暂时放下,使自身安定(这就做到了定),而后便是递进一层,使内心平静(做到了静),内心平静之后,又重新开始思绪,而这些思绪已经是经过了“静”的洗礼,变得遇事不惊,看待事物变得平常、旷达(做到了发自内心的安),内心平静、旷达,这时的思想就抛开了世俗与偏见,变得客观、质朴(这时便达到了虑),此时的思想往往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叫做“得”。这一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做任何学习研究都必须的,而反观这“六证”,其实就是教人专心致志、深入思考,最后得到收获。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试想之,如果我们真能够做到格物致知,止定静安,做到专心致志、深入思考,那么,又有什么学问是我们探究不了的呢?

  我很喜欢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它指的不仅仅是事业,说学习,说人生,也是如此。曾子就一直在倡导要有广博的心胸,其文曰“大学”,也可见起作文是想给胸怀博大的人读的。这一点,读他开篇三四句即可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其中每一条每一点都是那么大气磅礴。《大学》是教人“大学之道”,“大学”是“大人之学”,心胸的博大便是“大人”的标准。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关系:想做大学问就必先你是一个“大人”,你欲作一个“大人”就必先心胸博大。简言之,想做大的学问必先有博大的心胸。而《大学》一文在教导人的过程中,也相当注重将人的心胸打开。“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如此这般,不就是将一个人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唤醒?

  不就是把人从见方一米的书桌前拉向整个社会?不就是把个人的视野从小桥流水、童子娇娘拉向社会国家?论“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何其大哉!曾子在后半篇以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其中已将自己置身于天下与国家,这也是在引人打开心胸。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我认为,此一段文字突显了曾子对个人胸怀的重视。前文大谈“新”,谈“新”的才是有发展前景的,鼓励人创新,而最后一句所说却为“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极”字若如往常学究所言为“极尽”的意义,那着句话的意义应该是“所以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极点”。看起来与前问就互无关系了。而“极”字在古汉语中有“遥远”的意思。“极”字若作“遥远”解,那么,该句的意义就是“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考虑”,其那文大谈“新”,创新的目的是适应时代向未来发展,这与“作长远考虑”正好契合,所以,“极”字应该解作“遥远”,才能帖合文意。考虑到将来就需要目光长远,目光的长远取决于心胸的博大。

  人的心胸博大、视野开阔,学习研究、做人做事时都才不会局限,不会拘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领悟。如:一个成天只想着吃喝玩乐的人去学经济学,他眼中看到的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此文献给我那些正在学习中的朋友们,祝他们有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加油。人生的舞台无论有多大,我们都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读《大学》有感6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就像一本连环画,页页都是那么扣人心弦,感人泪下;它又像一部电视连续剧,每个镜头都是那么催人奋进。然而,最吸引我的是其中的小镜头——《带着养母上大学》这篇文章中的孟佩杰在我的同龄时所表现出的孝顺,责任和担当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照顾好瘫痪的'养母和学业两不误的善举执着深深地鼓舞了我。

  读了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当我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前,对长辈们嚷嚷着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不好吃时,孟佩杰正在那冰冷的水中用冻得像红萝卜一样的小手洗着刚买回来的菜;当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要买最漂亮的衣服时,孟佩杰正端着热水帮养母擦身换尿布。十岁时的孟佩杰虽说是一个孩子,但她俨然像一个大人一样担当了照顾养母的重任。

  从孟佩杰的身上,折射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善孝为先”的高尚品德,联系到我日前在家庭生活中对长辈的态度,我深感内疚!

  记得今年十月中旬,我因肠道不畅,爷爷劝我多吃青菜及含有纤维素的食物,我非但不听爷爷的忠告,反而冲爷爷发脾气,坚持说吃荤菜营养好,蔬菜营养不好。我对长辈的态度与孟佩杰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孝敬长辈有时需要像孟佩杰那样有惊人的善举,但更多的是体现仅是一个眼神、一个问候,一个举手之劳。复兴中华,我要从孝敬长辈的点滴做起,争做孝敬长辈、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合格的五好小公民!

读《大学》有感7

  《我的大学》这部小说,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作者就是苏联伟大的革命作家---高尔基。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贫民窟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作坊里干活。这使青年时代的高尔基更多地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地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

  读着,读着,我心潮澎湃,感概万千。高尔基发动工人阴险毒辣的老板进行斗争,还用手中的`笔揭露了面包作坊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虽然革命常常遭到失败挫折,使得他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他受到宝贵的锻炼,革命思想日益形成。

  高尔基十分爱学习,常在昏暗的灯光下,写出在沙皇时期,人们受剥削,受压迫 的痛苦。他的文章在贫民手中广为流传。

  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学中成长,经过种种挫折与磨难,逐步形成他坚强的敢于反抗旧世界的革命气质。

  我的爱好是写作文。现在,我们在如此好的环境中生活,我一定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情倾注在笔尖上,用双手写出我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写出人们美好的心灵,写出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中是多么幸福。

  这就是我的理想,但我不会坐着等待理想实现。现在,我就要刻苦学习,多动笔写作文,争取将来也成为像高尔基那样的大作家。

读《大学》有感8

  中午,我捧起《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一翻开书,“带着养母上大学”几个字触动了我的心,谁会带着养母上大学?我迫不及待往下看......

  故事的主人公叫孟佩杰,他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五岁丧父,母亲病重也去世了,他被别人收养。四年后,养母因过于敏重的劳动也压得半身瘫痪了,养父因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而离家出走了。幼小的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操劳。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想起我们的生活是多少幸福,但我们好好珍惜了吗?看看我们现在这些小学生,有多少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家里的小皇帝呢?

  20xx年,孟佩杰被离家乡一百多公里外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了,他放心不下养母一个人在家里而作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带着养母上大学。孟佩杰哥哥的形象在我心中顿时更加高大了。可在当今社会,有谁能象他那样,对一个瘫痪的'人不离不弃。作为新中国的少年,我们无法感知到他的痛苦,甚至庆幸自己今天能够拥有幸福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认真学习、珍惜幸福生活呢?想着他,比照我们,真是惭愧,我们要是受到一点委曲就向父母诉苦,遇到一点困难,就让父母解决,很少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解决过。在他们感冒生病时,我们不懂得去关心、照顾他们,在我们过生日的时候,都缠着他们买大蛋糕,或者去大酒店,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清闲生活,和孟佩杰哥相比,是多少的渺小呀!

  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孟佩杰的童年看起来是辛酸的,其实他觉得是充实的,是很有收获的,因为他从小就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孝顺和担当!

  我们都是家庭的一员,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不能只享受家庭的幸福,社会的温暖,更有责任营造家庭的温馨,为社会多作贡献,让幸福快乐之花开遍九洲方圆!

  教师点评:面对困境,小主人公坦然面对,使人读后对孟佩杰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更多的是小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升华了主题。

读《大学》有感9

  《我的大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的他满怀希望的来到喀山想进大学读书,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他开始为生活奔波忙碌,他在那儿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读《大学》有感10

  九月,一个儿童欢乐喜庆的海洋,一段少年激扬文字的岁月,同时更是一条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人生事业的起跑线,一个起始站。在这个九月的季节里,无数的大学毕业生,或从容,或坚定,或迷茫,或无奈地走出了曾经一度被忽略的校园,走上了他们终究要去的复杂繁华的社会。此后,又将有一批批高中优秀毕业学子怀着神圣期待的心情走进了神往的大学。上届大一的新生迈入了大二的行列,大二学生或许却被冠以了毕业生的头衔。就这样,一切按着自然规律运行着。

  那么我们这群大学生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规划顺利运行:去学一个好专业,拿一个优异的成绩,找一份体面地工作,赢得一份甜蜜完美的爱情?暂时抛下这个问题,我先和大家,特别是大学生们一起走进“专为我们写,专写我们”的经典著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从走近到走进,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而本书作者覃彪喜,却在书的开篇只用了“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仅9个字,就似乎让读者实现了从观众到主角的地位的转变。当作者进而谈及“当所有的人都不把大学生放在眼里,你不妨用这句话来维护最起码的尊严。进而用一个大学生所应有的标准要求自己,顽强进取,不懈追求,最终成为时代的主导者。”时。我们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的震撼!对,就是这样一句话,这就是当代大学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这就是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祖国的希望所在。然而更令我们庆幸自豪的是现在还远不及“所有人都不把大学生放在眼里”这种恶劣环境,我们更应该有理由相信:顽强进取,奋勇拼搏的我们,理应而且必会成为时代的主导者。

  “草木可以在校园里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尽管每次网到得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就是作者这看似伤感话语,却让我们这些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不得不去思考: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关于这个“欲说还休”,说不清却不得不说的问题,此书中作者也给了我们温馨的解答:读大学,必先读大师。读大师就是要向老师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去,并在课前课后尽量抓住与老师交流的每一个机会,不断学习。其次,除了读大师,最重要的便是读图书馆。图书馆是一方圣地,在那里,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感受到书香的气质!

  读大学,选对专业,学好本领自然就似乎成了我们重要的“赌资”。我很赞同覃彪喜作者的观点:“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在当代,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肆意侵虐的今天,“一业不专”肯定找不到工作,但“只专一业”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大学生们,在“专一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专几业”……人生是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我想属于我们的那杯“茶”现在该是苦的时候了。相信吧,苦尽甘来!

  作者说,他给我们讲的这些,只不过是他给我们上的几道菜。而我,也只是点了几道我自己喜欢的小菜,还有许多的美味等待我们一起去品尝!如果我们只吃菜,肯定解决不了我们的饥饿。因此,在菜上来了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实践,从现在起,马上去捕捉自己的“猎物”——适合自己的大学计划,职业设想,人生憧憬。“凡事预则立”。相信自己,不断努力,现在赢在大学,将来赢定一生。

读《大学》有感11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jin)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jin)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日记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读《大学》有感12

  被填满的时间总是会有空闲下来的时候,正如奔赴南国的候鸟,在飞翔之余,也还是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碧空的蓝,和峰峦叠翠的绿。

  繁忙的学习生活难得在短暂的五一假期得以小小的放松。我把疲惫的心思放空,手指于落了灰的书架上游走,然后落在了那本薄薄的《学记》上。这本一年前陪伴我每个周四清晨的国学经典因课业的繁忙而被我小小地遗忘了,愧疚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于是我打算用这个下午的时间去重温古仁人的智慧。我庄重地捧着《学记》在椅子上坐下,午后的空气很安静,初夏柔和的光线让我感觉甚是惬意。蚕食桑叶般的纸页摩擦声里,文人墨客的智慧是一股强大的暖流,汇入我疲惫的心房;那字里行间蕴含的“学”与“教”之间关系的真理,触动了身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内心深处对教育和教学的热忱。

  那么接下来我就从一个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简单地谈一谈《学记》对我的触动和我对它的理解。

  一、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在于对老师的尊敬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两句话读来言简意赅意,阐释的道理也很简单:尊敬老师。但反复地咀嚼这短短两行文字后,我却参悟到了更深刻的道理。于是恍惚间,思想穿透单薄的书页,驻足于千百年前的京城的一隅,白墙黛瓦,古旧青砖,暮色四合之时,云朵被夕阳染成了桃花的色彩,教书先生小小的私塾里,虔心求学的莘莘学子手捧泛黄的书卷古籍在先生的桌案前陆续提问,他们尊重敬仰面前儒雅的老师,渴望更深入地汲取先生渊博的知识学问,只有通过先生不倦的讲解,书卷上晦涩难懂的道理才能得到解答。学生问,老师答;学生迷惑,老师解疑,尊师重道自古便是人们历来所歌颂的,它恒久而古老,却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把“教师”看做最尊贵的人,因为唯有尊敬老师,才会去相信和学习老师所传之道;唯有相信老师所传之道,一个国家才能重视教育,这个道理在如今科技与经济都飞速发展的21世纪仍然适用,而作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今虽尚未踏上工作岗位,更应时刻谨记尊重我们的老师,这是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唯有尊师,方可推动国家社会的教育向前发展。

  二、唯有对症下药,方可助每一个学子向前发展不积极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句话读来实在难懂,于是我翻阅了文献,详细查询了它的意思,大意是:老师必须明了学者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失误。只有明白了学生的心意,方可补救学生的不足之处。想起上个月音乐教材教法课上学习的教案写作,老师一再强调在教案的写作过程中要时刻记得对我们所教授的对象进行学情的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少了几分理解力;五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却染上了青春期孩童的顽皮;而中学生有了更深邃的思想去了解作曲家在音乐里传达的内心所想,却缺了儿童时期最珍贵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身心发育情况进行了分析,我们才能够在教学中对症下药,明白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么。我相信我在未来会是一位了解学生的好老师,不会把高中的音乐鉴赏课上得了无生趣,亦不会为调皮捣蛋的顽童而焦头烂额,我会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得妙趣横生,在我所爱的音乐教育岗位上闪闪发光。

  三、教育是引导,是勉励,亦是启发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这大概是这个初夏的午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最让我感同身受的一句话了。我回忆起了许多年前的.往事,那时我还是个八岁的小姑娘,在二年级班级的角落里认真学习每一节课,用稚嫩的笔迹写满厚厚的练习册,我想要好好学习,渴望学期末鲜红的大贺信。我腼腆又害羞,纵使心里有了正确的答案也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于是当时的班主任就以“上课不积极”为由取消了我参加公开课的资格,她的行为打压了我的热情和信心,让我认为自己的“内向”实在是莫大的缺点。

  三年级时我换了一个班主任,满头卷发的语文老师欣赏我的写作能力,她将我的第一篇作文在全班面前朗读,告诉我怎样把句子描写得更加优美,鼓励内向的我用这种无声的方式记录下我的内心所想,于是我便因为写作在年段出了名,20xx年“海峡 冰心”杯征文大赛一等奖的奖状捧在手心里时,我想用一个孩子能表达的最热烈的语言告诉我的老师,我爱她。她理解我的腼腆,又致力于挖掘我的写作潜力。我知道是她的鼓励,引导和启发,让我从内心深处爱上了写作和语文这门学科。我认为她是个非常好的老师,至少在对我语文学习的培养上是这样的,而即将在不久之后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也坚信并且要求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理解学生、善于挖掘学生音乐潜能的音乐教师。

  《学记》带给我的温暖和感触,短短几句话实在不足以道尽,我也自认为我的浅薄学识不足以将它彻底顿悟和理解。《学记》所蕴含的学与教的道理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它以白纸黑字的方式为世人所吟唱,它是一枚时代的火漆,是茫茫星空里孤独驻守苍穹的星辰,它顽强地站立于时代变更的长路上,身体里的一砖一瓦,都烙上了千百年前那个时代的痕迹。但它的精神永不过时——千帆于沉舟侧畔驶过,顺着前人开辟的道路继续它的冒险;新木于病树的残骸上生长,染绿欣欣向荣的春,我是千万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而我也将用尽所学,遵照《学记》所告诉我的教育的真理,用最热忱与真挚的心,去踏足音乐教育的事业。

读《大学》有感13

  平凡的人,却有不平凡的心,造就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作者路遥在书中以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形象,给读者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

  当我费力的打开第一页的时候,就被一个雨雪描写的场面给吸引住了:"…系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玲玲的飘洒着…"我喜欢景物描写,给人美的'享受,这可能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同时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勤劳务实、独立自强的孙少平,也认识了一个沉稳内敛的孙少安,更认识了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爱情的田润叶,还认识了一个天真烂漫、单纯善良的田晓霞。作者用平凡的笔描绘了一个个普通平凡却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的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普遍社会普通人奋斗的缩影。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奋斗和争取;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或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为我们自己所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它既平凡又不平凡。每个人充当着不相同的角色,也许在扮演好这些角色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让自己接受不了的事,但我们更应该自强不息,学会适应这些生活中的琐事,学会改变,学会不低头,自强不息。

  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每个人都是不平凡的,有的生活在底层、吃丙菜的人。但他们并没有抱怨世界的不公,而是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他们就像不倒翁,不管你怎样推他,都无法彻底将他推倒。从孙少平身上,我认识到了平凡,感受到了不平凡,他在平凡的人生中塑造不平凡的自己。让我知道脚踏实地,知道平凡的伟大,给我一种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砥砺前行。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茫茫天地,云云众生,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

读《大学》有感14

  父爱如山。

  家,是一个一直想摆脱的网,但在风雨来临的时候,却成了心中最先想起的避风港。而父亲,是中家最重要的成员。《背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吧。一段朴素无华、看似平淡的文字,却能轻易打动数万读者的心。从作者笔端流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份自然的情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爱。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书写着一个平凡的父亲对儿子的担心、期盼和关心,清楚而又深刻,让人无法忘却。背影,承载着父亲的爱。在生命的人海中,相信会一下子认出那个步履蹒跚的背影,那个正是当天为“自己”买橘子的父亲。

  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形容默默奉献的父亲,但他为孩子付出的`,一点一滴积起来是一片海洋,一颗一粒堆起来是一座大山,一片一朵凑起来是一幕天空。翻开现在在你手边的相册,看着里面的一张张陈旧的相片,你记起了吗?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爱,就是父亲为你做的平常却有非凡的事。

  父亲,永远在你身后,默默的为你撑起一片天空。在这片天空下,你可以无忧无虑。《背影》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但正是因为平凡才显得伟大,父亲,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吧,我默默地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可能是我读《背影》最大的收获了。

读《大学》有感15

  今天看到了媒体上近来争论的很热门的长江大学大学生英勇事迹,见义勇为是一种风险极大的道义行为,是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和国家文明水准的集中表现。这种行为出自个人良知和良心的驱使,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所以更显出它的高尚。见义勇为者多半是在本能的正义感支配或冲动下采取行动的,丝毫没有想到要表现自己或以此来捞取什么好处。这也正是人格光辉的闪光点的集中体现。

  但争论不休的就是,舍己来救人这是不是一种价值交换,更确切的说,是不是等值或值得。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出发点说来确实有点自私功力的成分在内,它反应的不是在衡量这种光辉事迹的本身的精神价值而是在简单的物质学层习次网上。

  他们的义举挽救的不仅仅是落水少年的生命,更是拯救了民间关于舍身为人的猜疑。三张青涩的脸庞让我们更加记得他们的身影。CCTV新闻频道主播长啸播报新闻时说到:“这两天有这样三张面孔揪动着大家的心,他们是湖北长江大学三名大一新生。24日下午,为了营救两名落水少年,这三名年轻的男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我想再次重复下他们的名字和身份,想让大家再来看一看他们那年轻而青涩的面孔。”作为大学新生,本有如花的大学生活却撒手人寰,其大爱无私的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足以感动中国。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少年来,是激励人们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支柱。但在社会转型的前提下,传统的社会习惯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极大变化,社会道德水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这些都是社会失范的表现。

  我们不用考量大学生救人值不值,其精神可嘉,本着生命至上的为人精神。谁也没意料到前一刻还活生生的生命却会离我们而去,挽救了别人的生命,有去无回。有言:有的人不在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永远是英雄,活在我们心中。

  这是当代大学生高尚精神风格的体现,更是学习的榜样,我个人看到更多的是从这种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出发,来更高要求自己,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读《大学》有感】相关文章:

读《大学》有感04-30

读《大学》有感12-19

读《我的大学》有感04-23

读《我的大学》有感(精选28篇)06-27

读《我的大学》有感(通用27篇)07-09

读大学读后感02-10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03-17

大学读书心得01-10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