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24 15:59:24
  • 相关推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14篇[精选]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轻易,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出色,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慨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愉快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闻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假如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很少读书,他们不会要我提高艺术修养,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入每一个孩子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这是我的父母,天下间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告诉他们你爱他们,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父母是伟大的,无私的!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教我们生活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们把爱无私的献给了我们,又毫不吝啬的向我们传授生活的经验。

  傅雷夫妇给予了他们孩子最好的教育,那洋洋万语,字字涌动深情。在信中,傅雷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国家和党的建设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困惑的解答和关心。这些让儿子的人生少走了很多分岔路口,少走了许多错路。这种高质量的教育也让父亲自己得到了回报,他和儿子在精神上产生的共鸣,使他感到心满意足。

  我们正处于青春期,正是躁动不安的年纪。很少有人安安静静的稳下心来和父母谈谈志向,谈谈理想,甚至连平时的唠家常也已经成为一种奢求。“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趁父母还年轻,趁父母还健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多陪陪他们吧!

  张丽珠

  爱,如春日里明媚的阳光;爱,如心灵上涓涓的细流;爱,如雨后那一抹亮丽的彩虹。傅雷夫妇对他们孩子的爱,造就了孩子们伟大的一生……

  在饱含深情的.爱的甘露的浇灌下,傅聪兄弟在强手如林的国外出类拔萃,脱颖而出。一封封家书,寄托的不仅仅是一声问候,一句祝福,还饱含了父母在背后那份望子成龙的期待。一句句教导,无不蕴含着源发于内心深处的亲情。

  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出傅雷夫妇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谆谆教导。他们严格的家教成就了孩子。父母对于音乐的了解也许寥寥无几,但是为了最最亲爱的孩子,他们愿意从零开始,了解肖邦、贝多芬、莫扎特……阅历此书,你会发现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一种别样的深情……

  书信,寄托着千万句关怀,千万条思念。在这一百多封家书中,我们所领略的不仅是文化的经典,更是那句“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的情意。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寒假里,一连几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感受着这份无声的沉甸甸的父爱。

  当我读到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傅雷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中有一段让我记忆犹新;一是到别人家里,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裤袋里;三是和人说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四是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的腿上或膝盖上;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其实这些叮嘱放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我,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觉得很啰嗦让人极不耐烦。无论从衣着,习惯,还是礼貌礼仪方面,在我们看来,这真是普通不过的“小事”但傅雷却观察的格外仔细。这难道不是沉甸甸的父爱吗!

  在傅雷眼中,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们在家中要遵守家规,即便留学在外,也要恪守规矩,表现出傅雷骨子里严厉的一面。我相信傅雷让儿子注意餐桌礼仪,绝对不是为了让傅聪看起来很有教养。看到的是外在,锻炼的是内在。礼仪绝对不只是显摆给他人看的。傅雷在教育孩子一丝不苟,严父底下出才子。

  日常生活中父亲对我也是非常严厉的.——父亲对我的严厉不只在学习上,在我的生活方面,对我要求也很严格。因为我的眼睛近视,他总认为是饮食和习惯的问题,所以不准我买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等垃圾食品,甚至连别人送的也不能吃;平常不准看电视、用电脑、玩手机;作业和看书时如果坐姿不正,还要挨批评;有时不懂事,犯点小错误,会让我主动承认错误,并且写好保证书。

  读了《傅雷家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我感觉我更了解父亲了,他对我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一句句叮嘱、一声声责备,都是他对我的关爱.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作者:孙一鸣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浓浓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常常沉浸在回忆中,把你的一生重新问过一遍,想着你在强保中疾肥胖,又淘气又可爱的童年,顽强而多事的少年,一直到半生不熟的去罗马尼亚出发去参加肖邦比赛为止:童年时所受的严格的家庭教育,少年时代的发奋用功,出国后的辛勤疾苦,今天的些许成绩真像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历历在目,包括了多少心酸和多少欢乐!如今你到了人生的高潮,也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阶段。开始成家立业了。”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傅雷对儿子的爱意,连小时候的支根末节都还记得。是啊,父亲对孩子的爱永远那么伟大,傅雷对儿子博鞋的爱都暗含在书信中了。

  有人说,没有父爱,就没有刚毅;没有父爱,就没有宽广。的确,父爱一点也不弱,一点也不渺小。从小到大,父亲都带给我们高大强壮的形象,这种形象延续到了那无形的父爱中的我们。就算有一天父亲不再强壮,它那浓浓的父爱却早已告诉我们:做人要勇就坚强。

  父亲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好像对于他来说,我的事永远都是重要的事。有一种幸福叫儿女,有一种温暖叫关怀,有一种亲情叫父爱。这句活说的一点都没有错,父亲对我们的爱可谓之伟大,父亲常以他独有的沉静,诠释着父爱的责任。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郁的父子情深。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我的父亲希望我能快快乐乐的长大,凡事只要努力就好,俗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我们只要努力过,竭尽所能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论结果如何,都不要太过介怀,只要无愧于心即可。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从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是充满着父母之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教导,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对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一封封家书,短不过上百字,长则有上千字,没有许多优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只有用自身经历化为简单而又朴素的建议和忠告,为儿子摆正人生的旗杆,无怨无悔。

  无数的家书,写不尽的忧愁,无尽的担忧,操不完的心,在一支笔下,处处开花。不问自己的身体,信上也只是轻轻带过,有时却只字不提,只时时刻刻关心着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生活、音乐的进展。儿子仿佛是那座五指山,日日压在他们的心头。儿子的思想、活动、花费,所有零碎的`小事,父母俩却无不担心,看似无尽的唠叨,却是忠言利于行,句句金玉良言,事事为其着想。

  国家一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许多人常把国家挂在嘴边,打着国家的旗号,吞食国家的利益,干着非人哉的事情。可是傅雷是实打实的爱国,把国家一词植在了自己的心里,生长发芽。不仅是自己爱国,还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地教导两个孩子一起爱国,从点点滴滴做起,不乱花国家的钱,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时时彰显爱国之举。中国是礼仪之邦,傅雷也深谙礼仪之道,从送画而不是送钱这件小事,可见他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礼尚往来的礼仪风度发扬到国外,尽显泱泱大国风范。

  每个人都生有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与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的时候,感到的却是另一番关爱,不同于老师的教导,不只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细心呵护,无微不至,用心良苦。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就像一个乖孩子,阅读着,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近几周来,我阅读了《傅雷家书》。傅雷,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更是一位著名的父亲。

  从《傅雷家书》中折射出来的,是傅雷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人评价傅雷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家长”,对于孩子(尤其是长子傅聪)是标准“中国式教育”。对于“中国式教育”,古人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教育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危险的,毕竟天赋也不是逼出来的。那傅雷为什么成功了呢?因为傅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对于傅雷式的教育,我想傅雷与其妻子的墓志铭是最好的概括:“赤子孤独了,便会创造一个世界。”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

  可见,赤子就是内心纯洁,没有杂念之人。傅雷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为一个不受世俗干扰,沉静在世界万物之中的人。这一点与千百年前的一位伟人不谋而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无杂念,就能成为大器吗?不是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英勇战死锦竹,这是心境淡泊的人能做到的`吗?还要归功于诸葛亮和他的妻子黄月英对他的熏陶,这一点又与傅雷的家庭不谋而合。傅雷作为一名革命时期的文学工作者,他的思想是进步的,对于新中国的热爱传给了傅聪,傅聪也不止一次地在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傅雷的艺术修养是高深的,这也对傅聪的艺术之路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所以,傅雷式的教育,不同于中国式教育。真正有意义的中国式教育,是像傅雷那样,既做严父,严于律己,严于待人;又做慈父,宽于待人,关爱他人;还做良师益友,适时地透过一段话传授做人的道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虽然傅雷先生在翻译和文艺上造诣丰厚,翻译作品达34部,但社会大众对傅雷先生的评价颇有微词,出轨、对儿子家暴、偏心等等。可能印证了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这句话吧。在***期间,傅雷、朱梅馥夫妻双双自杀身亡,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我们看书重要的是去粗取精,谈谈我的几点感受吧。

  一是父母比你想象的更需要关怀。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就像牵着线的风筝。信中的絮絮叨叨,事无巨细,很多人说是傅雷的控制欲太强。其实不妨把他们的父子情感,当做我们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牵绊,每个父母都一样,希望你好,希望你成功,希望你的`关心和关注。而当他们年老时,对亲情的渴望更深厚,一方面希望子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希望子女关怀自己。

  二是时常反省。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傅雷希望通过傅聪写信的方式来锻炼中文语言能力,也希望他日常反思。年纪越大,我越发现时间不够用。通过写日记,做到常复盘,常反思,审视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安排,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和自己相处。

  三是培养审美的能力。在我们教育当中,学技能学技巧的很多,但是能真正的审美教育仍然任重道远。读一篇文章,起承转合,结构用词是一方面,但是形式美、内容美、境界美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佳作。书法、绘画、舞蹈、乐器,审美的能力和技能技巧同样重要,也需要我们去重视和追求。

  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欣赏美好,你我同在。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外出打拼,最担忧的莫过于父母。他们害怕自己孩子在外遭遇风雨,不同父母选择不同方式去帮助孩子,傅雷和她的妻子用书信表达他们的爱意。

  这186封书信不为发表而作,都是发自内心的性情文字,全面展示傅雷夫妇与傅聪的精神交流,再现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这里面既有文化艺术的探讨,又有思想上的交流,也有父母对生活小事上的唠叨。以小见大,展现了傅雷家风。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人们一直在追求完美,可是世上并无完美之事,但追求的过程是令人感动的。

  书中的这样一句话也令我印象深刻:“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久铭记。

  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杜甫曾写过这样一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在古代是人们主要的通讯方式之一。而在现在众多通讯方式中,书信可以很全面的向他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傅雷家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傅雷家书》摘自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书。

  傅雷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对如何教育孩子,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书中常常强调的便是如何做人这一问题。

  在傅雷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并不时给予指点。他常常在信中告诫自己的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问题不气馁,获得大奖不可以骄傲,要对国家和民族有荣辱感……在生活上,傅雷也是进行了有益的引导,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不管是在儿子生活工作还是做人方面,傅雷都十分关心,在这一百多封信中,每一封都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爱。

  傅雷是优秀的,他在艺术方面很有造诣,而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傅雷是中国父母的代表,他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而傅雷又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在他的引导下,两个孩子都十分的成功。

  在读过《傅雷家书》后,我不禁感叹傅雷对他儿子浓浓的爱,也不禁羡慕起傅聪及傅敏,因为从小我对父爱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地深刻。有人说过,《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父爱的教子集,我认为这句话很对,《傅雷家书》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处事的方式方法,是一本寄托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送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留下的作品更是经久流传。而“傅雷家书”则是傅雷写给他的儿子的信,涉及多个方面。现在看来,很有教育意义。

  在寒假里的这一天,我打开这本书,很快就投入进阅读里了。

  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傅雷对孩子深沉的父爱。信中的主要内容让我看到了赫赫有名的傅雷“父亲”的一面:他与他的妻子也像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关心儿子,把儿子当作精神支柱的一大部分,时刻忧心儿子的一切。正如评价所言:在一封又一封的信里,除了闲谈生活琐事,还有艺术及为人处世之道。傅雷旨在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期望其做一个“德艺双馨,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一句一句语重心长的文字之后,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殷切期望。

  大多数生活中的父亲,可能也是这样吧!虽然总是不苟言笑,一脸严肃,但他们对孩子的爱却一分也不会减少,但年少的孩子们却总不能体会到这份爱的深沉。我也是一样。小时候我最惧怕的人就是父亲。他出门在外,两三个月才回来一次,每当父亲回来,我都要心惊肉跳好几天。父亲总是板着脸,作对的事情也不表扬,最错了的事,他锐利的目光一定会像我扫过来,没准还会打我几巴掌。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就这样怀着对父亲的.惧怕甚至是“恨”意,从不主动亲近他,见到他就躲开,不肯让他拉着我的手过马路,甚至连作文本里也很少有《我的爸爸》这样的文章...长大后,我渐渐尝试理解父亲,才终于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傅雷家书》虽只是傅雷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但里面包含的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挚爱教诲,和全天下的父亲又何尝不是一样呢?这何尝不是全天下的父亲对孩子的真是写照呢。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大师对话,让人顿悟;读一本好书,如同踏上精彩的旅程,收获勇气;读一本好书,如同学习一份新知,收益颇丰。而《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翻开这本书,看不到惊险的情节,看不到激动人心的场面,更没有华丽的词章,书上的字字句句如涓涓细流般流入人心,让人感受其中的父爱,以及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傅雷对儿子的鼓励,在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如和风细雨般款款相慰,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鲜花与掌声簇拥时,在信中劝导他谦虚,在成功的路上不惧孤独,走自己的路。读傅雷的第一篇家书,都感觉他心中的欣喜与激情都从他的笔下倾泻出来,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面对成功,傅雷始终在教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他平易近人,朴实自然的话语,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是对儿子人生道路的引导,是给儿子的哲理启示。

  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不含杂念,保持对音乐的追求,保持心灵的纯洁,无惧孤独,才是坚强的'最高境界。

  初读傅雷家书时,我对书中涉及有关艺术的东西有点不懂,并感到无聊,但慢慢读下去,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见解,对诗词韵律的深厚造诣,让我慢慢沉浸到了书里,傅雷从未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他对文学的深入理解与引导,也造就了傅聪艺术上的成功,和傅敏教育上的成功。

  书中还有浓浓的爱国之情贯穿了整本书,傅雷告诉儿子,要以国家的支持,亲朋好友的厚望为动力,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并拥有对音乐不断钻研的决心。

  傅雷式的中国传统式教育,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是最成功的教育,他与儿子成为朋友,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己,父爱深沉如水,信中的字字句句,如黑白画面奥鹏浮现在脑海中,令我为之震动。

  傅雷家书,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良药,也是孩子理解父母的渠道。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翻开家书,携眷一颗赤子之心,进入了傅家的世界。

  傅雷做学问孜孜矻矻、俯首案前、白首穷襟。他身为一代翻译巨匠,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鉴赏力,对其远隔万里的长子傅聪,通过家信言传身教,封封家书、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流露着他严苛与温情的父爱,加之其子的天赋与勤勉,灌养了享有世界美誉的“钢琴诗人”。

  知感恩。青年人的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忙着吸收新东西,忘记往回看,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为了避免误会,定要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通电话的暖心问候,三言两语的现状汇报,足以让人得到丝缕慰藉。要真诚。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然而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做后盾的,也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懂拒绝。随和的脾性会失去很多个人时间与空间,老在人堆里,缺少了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不能好好整理、归纳,懂得适当的.不出席不必要的聚会,有时不妨直说:我有事。勤读书。天资不足,苦功步足。鼓励多读书,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读书,不是消遣驱时的读书。做好读书台账,摘抄妙笔益言,记录思考过程,撰写读后感言。劳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闲暇时光登高望远,在大自然荡涤心中的尘俗,去博物馆欣赏作品,无形中使人恬静旷达,维持精神与心灵的健康。

  《傅雷家书》正如罗曼·罗兰语:“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傅父家书的养料,惠及着每位读书的孩子,它犹如家父的温情臂膀助力前行。正值傅雷夫妇仙逝五十周年忌,巧幸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与他们相逢,记下感言,致上缅怀,也分享给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自古以来,父母都是最疼爱孩子的人,可是夫妇间总有着不一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傅雷夫妇将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或许这就是《傅雷家书》能够畅销不衰的原因吧。

  傅雷是有名的翻译官,而他的儿子聪又在国外发展音乐,所以家书中的家教家风,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家书中浓浓的父爱与母爱,有时却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因为父亲总是在国家和聪的角度思考。一次,聪想要回国,作为父母,当然是期望漂泊海外的儿子能回家看看。可傅雷的回信中却有这么一句:“每年回国一次,在体力、时间、金钱方面都太浪费。期望多研究。”夜色中他合上书,强压着心中的不忍与思念写下这句话的场景渐渐在我眼前浮现。

  这父爱是要有多强,才能到这种不顾自我,只顾外界和儿子的境界啊!

  聪的音乐天赋一点也不低,再加上刻苦努力,演唱会往往很成功。这个时候,父亲总会寄来这么一句:“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必须深深的检讨自我的缺陷。”,以此来浇灭聪骄傲自大的小火苗。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期望,可成功却必然需要付出努力。对于聪刻苦的练习,傅雷却又常常劝说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需要让自我太辛苦了。”只是不明白,聪有没有把这句忠言听进耳朵里呢?

  母亲却又与父亲截然不一样。“究竟派你在哪个团体里学习?与夏部长见过面了吗?楼伯伯那里去了没有?”母亲的.信里,出现最多的就是问号了。既然傅雷承担了一个严师、严父的形象,那么母亲就当起了一位“慈母”,“小棉袄”,不断的温暖着在异国的儿子。时不时穿插的几句告诫,让聪心里的警钟又一次被敲响。

  之后聪结婚之后,母亲又更加展现出了她的母爱:“记得有时候要放下工作,多陪陪妻子。”……

  相对于父亲的严厉来说,母亲的温暖能抚平聪心中因严厉而起的不满。也就是因傅雷夫妇的相辅相成,才让聪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少了几分烦恼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4

  读了这一则家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是:“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证明。”

  初读《傅雷家书》,令我记忆最深的便是傅雷的第一封家书,因为那是一封我从未?过的如此真切动人的父爱表露。第一封家书主要讲述了傅雷举家为傅聪送行的过程以及傅雷对儿子培养过程中的反思。说真的,家书的开头朴实无华似乎有种白描的手法,只简单地勾勒出送行的痛苦场面,让人不禁心生厌倦,而接下来,傅雷的一句:“像失去了什么东?似的,”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内心。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多么的难以让一个男人说出,他虽然深切地表达了难舍难分的情感,但他却又表达了一个人的难以取舍,不敢对孩子撒手让他自己勇敢地拼出自我。

  初读这句话还让我误认为是傅聪母亲之言,没想到此书却为傅雷所书,所以我不由得震惊傅雷这一句如此柔情的言语。他仿佛让我深深地走入了一个父亲的内心最深处,他带给我的不再是一个刚毅、坚强、冷漠的父亲形象,却令我看到了一个铁?柔情的大爱男儿。是这封朴实无华、不加繁缀的家书使我一下子便走进了一位父亲的内心,他让我走到了从未进入的`境界,更令我从内心又一次重新定义了父亲这一形象。

  对比傅雷与我的父亲,我想在下文我又发现了共同点,下文中傅雷进行了一次反思,就他在傅聪少年时曾打过傅聪,他感觉自己很对不起傅聪,不该那样的粗暴。我想,傅雷能如此柔情而自己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呢?每一位父亲不可能是不爱自己子女的,然而有时方法或许不当,我们也应暂时接受,事后哪怕多多地沟通校正也是可以的。毕竟我们最起码要尊重父亲,在细细地体会父亲,体谅父亲,理解父亲不轻易流露的爱。

  《傅雷家书》带给我一次与众不同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