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23 09:51:35
  • 相关推荐
《目送》读后感合集(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目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

  其实我一直觉得愧疚。每次离开家,都会让父母那么忙碌,最后送我离开。每次把我送上车的,是妈 妈,还有外公。一直以来,我都把外公忽略了。在我的意识里,外公是那么开朗的一个老人,应该不会懂得那么多的离愁别绪,而事实又并非如此。孙女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骄傲。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亲人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外公。外公会在天堂里永远看着我,而我再也看不到外公了。

《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读后感3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通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曾经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读后感4

  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所谓的目送,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相聚。正所谓“三千流水流不尽,三千落花终离别”,目送和离别即使是痛苦的,无奈的。但是如若没有离别,那么我们又怎会学习去珍惜身边的人呢?人生路上,不能事事如意,但是每当目送过后,我们应摒弃心中的眷恋并送上最为诚挚的祝福,而不是沉溺在那无穷无尽的思念旋涡。正如龙应台所讲:“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于是对于父母,作为子女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就只有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以及祝福,踏上自己的人路。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们应懂得适时地陪伴;适时地放手; 适时地“珍惜眼前人”;适时地目送。当我们老了,当我们陪伴子女走过一段人生路后,我们又变成了目送子女的那一个了。这其实是一个轮回,是让每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虽然,我们经常把“永不放弃”挂在口边,但是事实上有时放弃,才是一种更伟大的温情,才是人生路上的延续。

《目送》读后感5

  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我如今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读完这本书时,我合上了书,闭着眼,回想着每一篇的内容,又想了想,作者说的真对。之前的我认为,自己的亲人们都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改变的。现在的我认为,既然上天给你了会对你好的他们,就一定要好好珍惜,如今,妈妈在你耳边唠叨的话,顿时成为了一种幸福,爸爸为你念的一句句诗,顿时成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曾经,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103岁的老人,她一生中经历过很多,也有过悲惨的战争,但是,她却说,快乐的去过一天和不快乐的去过一天都是去过日子,不过,需要你来决定,是选择快乐还是不快乐。

  在《目送》中,我读懂了许多,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滨,我看每天金星出现的海平线上的点,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阳明山上,看夕阳下沉时的那刹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对啊!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作者也写出了自己对时间飞逝的无奈与惋惜。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了一圈,又是一段时间。

  在人的一生当中有多少人,目送着你的背影,又有多少人,被你目送,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的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最爱你的亲人们。

《目送》读后感6

  她的《目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当初上学时学《背影》,一点都不感动,后来上了大学,我慢慢的体会渐深,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2008年奥运前夕,父亲和母亲来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时父亲看起来还是那样高大强健,下飞机时那么健步如飞。2010年端午,感觉两年恍然间父亲老了,满头白发,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亲来北京看病,看到父亲我说不出太多的话,心酸彻夜难眠。唤起了我太多的回忆,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是我们宽大的遮护伞,我想起来了读初三时,下晚上自习时,父亲在乡政府宿舍里给我留的一块西瓜。

  长大的时候父母亲却渐渐成为我们极欲摆脱的枷锁,那个十八九岁年纪的我们充满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尽快地离开父母的庇护,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我想起来98年我上大学时,关于送我去长沙,我和父亲还辩过嘴,而那年我们家里读书买房,经济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单流浪,跌得满身是伤的时候,最怀念的还是父母亲的鼓励,因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来了这次父亲来北京看病时仍然清晰地讲到那些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亲人在的时候总是不够珍惜,而在她们忽然离去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像家人一样无私无悔地爱着我们,那份入骨的.血缘和温暖的失去足于使整个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缘分要几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缘分,生离死别之间,唯有亲情的思念仍然是不变的。

《目送》读后感7

  文/潘俊宏。在一个惬意的午后,我走进了龙应台的《目送》,书里每一个不同人的故事、每一个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目光看向已近黄昏的窗外,我却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书里讲述的关于父女间的离别、亲人的逝去、长大成人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什么情形时要一个人走呢?是爸爸抱歉只能用面包车送孩子上学吗?是父亲用背影告诉孩子不必追吗?还是妈妈却永远只记得当年的女儿呢?

  人啊,永远是孤独的。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很多,我们会面临生死离别,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会一个人走。

  回忆翻到青涩的小学时光,依稀记得被撕坏的`日记本,被翻乱的书包,风把书页吹得沙沙作响,它们跳跃着好像在开着玩笑。妈妈依旧只关心我的学校犯的错误,那时没有人知道我怎么想,没有人知道我有多难过。我内心的呐喊是:一点儿也不想长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没有难题和烦心事,想要妈妈温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着来。老师的有色眼镜、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一时之间都让我束手无策。还记得妈妈当时耐心地开导我:“要学着长大,即使不喜欢也要学会面对,成长这条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学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学会冷静面对每一件事情,学会受到委屈勉励自己,也许在安静的夜晚会流泪,但在一个人的道路上一定会越挫越勇。挫折,困难,总有不能与朋友分享的东西,只能靠自己。

  不仅仅是成长,人生这条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对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对着你,你只有一个人,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8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目送读后感,我在公交站牌等车的时候,看到了一对母子。在变灯的那一刻,母亲抓着儿子的手,但是儿子并没有跟着母亲一起走。儿子突然之间脸上有些不高兴,皱着眉头,看着母亲。母亲什么都没说,已经知道了儿子的想法。儿子将母亲的手甩开,自己往前走了。目送读后感中的感受和此时此刻的心情差不多。

  目送读后感 拒绝父母关心

  我能看到母亲眼中的失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也和那个孩子一样,对母亲的关系视若无睹,父母递来的一件外套,自己说不冷就拒绝了;父母送来的牛奶,不想喝就放在了一边。很多时候,面对父母的关心我们都是不耐烦的,究竟是我们长大了,还是变得不懂事了?眨眼间,父母就老了……

  目送读后感 自己的路自己走

  小的时候看见了喜欢的东西,会兴高采烈的拿到妈妈面前,问妈妈这个我可以要吗?自己伤心难过的`时候会找到爸爸,在爸爸怀中默默的哭泣。那个时候自己的依靠就是父母,会在自己困惑、难过的时候会寻求帮助。什么时候,这些都变了。《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走上了自己的路。母亲自然是舍不得孩子一个人在外边打拼,因为她明白在外面太难太难。但是没有办法,孩子总要一个人做事情,很多困难,只有自己度过才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人走。

《目送》读后感9

  匆匆流去的时光,总会让人忍不住怀念。

  ——题记

  人一生中,总会有痴呆的时候,没有几个天才会聪明到生命的最后一段路。

  一片短文,洋洋洒洒几千字,分为两部分,前半段为回忆,后半段为现实。在龙应台小的时候,父母很年轻,再高的火车,他们也爬得上去,“就是只有一只脚沾着踏板,一只手抓住铁杆,半个身子吊在火车外面像风筝就要短线,还能闻到那风里有香茅草的清酸甜美,还能看见大江大地绵延不尽,令人想迎风高唱山川壮丽”。青春是轰烈的,是美好的`,是所有记忆中最美丽的一部分,更是永远回不去的一段旧时光,一幕一幕的画面像时光机一样,一张一张在脑海中呈现。原来的那些记忆,最后只剩下一段语言,一次遐想,简简单单,很快就过去了。

  可是,人们永远逃避不了岁月的流逝。作者的母亲在面对作者时,竟然一点都不认识,那相处了几十年的感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无踪影,亲情又是那么的宝贵,龙应台一遍一遍地向母亲表达着自己是谁,一次又一次相帮母亲捡回记忆,只是,在岁月面前,谁都无能为力。

  五百里,很长又很短,长到一段几个小时的路程,短到一段回忆。成长了十余年,房子从瓦房到楼房,从没有楼梯到有楼梯再到现在的电梯,科学在进步,我们在成长,父母在衰老,破碎的童年记忆已经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拼凑、删除、拼凑、删除。

  时光,还是不会停留,记忆,是长的,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是旧的?每一片繁华似锦,轮回过几次?

《目送》读后感10

  从《孩子,你慢慢来》到《亲爱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书是连续着看完的,所以书评就在一块写吧。

  这三本书被称为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也确实是这样。

  《孩子……》中华飞、华安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母亲眼里都透露着殷切的爱意,无限宠溺。就像龙自己说:“你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看完后觉得很温暖,整本书中有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而《亲爱的安德烈》全书是由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互通书信集结而成,曾经蹒跚学步的孩童却已成长为风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却是母子之间思想上的.碰撞,一边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开放、自由不羁;另一边是有名的作家母亲,重视家庭亲情、伦理观念。虽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却是很陌生。为了重新认识彼此,才有了这本书,只为了在母子之间的鸿沟上搭建一座桥梁。

  至于《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认自己真没大读懂。文章很散,记录了很多东西,但大多都是关乎亲情。印象最深的是龙父的病故,那种悲痛和感悟都能透过文字掺渗出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在这里,你会突然发现是如此的切合实景实情。

  “人生三书”——这三本散文书籍,细腻而温柔,看似淡淡的,实际上却是深刻又真实。还是那句话,在别人的故事里,过好自己的生活。

《目送》读后感1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12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仅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以往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色即是空”,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此刻有点信了。以往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此刻也还没准备相信,可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终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经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仅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资料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可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以往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读后感13

  初读《目送》,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心灵触动,仅仅是有种不明所以的缓缓升起的想让人叹气的忧伤。正如序中所说的“看见”,我也只是看见了她的忧伤,只可惜啊,这忧伤,仅仅在我的心外。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还正值年少吧,路并没有走多久,也没有走多长,一开始同行的人大多都还在身边,那些不小心走失的亲爱的人,都已经在我不懂珍惜的时间中渐渐忘却,所以无法理解作者对于“舍”、对于“伤逝”的'落寞。

  我曾经是多么相信我拥有这世上的每一个永恒美丽的瞬间啊,可现在已经离别将至,我不得不对那个自己说再见了。而我曾经多么相信我们一直能到永远啊,可没想到,竟连一瞬也没有。

  面对紧闭的门与空荡的街,我从不曾感到过,或是说没有意识到过,已经有人与我渐行渐远了。但现在回想起来发现也有一些永不再见的人仍在我心中停留,他们的音容笑貌都还在记忆中,但记忆却是一条光线明灭的长廊,最初欢声笑语,最终形影寂寂,如此反复,他们也仅仅存在于我的记忆之中。耳边响起悲壮深刻的音乐,我才知道那是在暗示我我们已经离别很久了,他们留给我真实的东西只会是一个萧索空寂的背影,或许,就连一个背影也没有。

  在这突兀的当下,我终于想起了他们对我说的最后一句——“不必追”。于是,终于开始了不曾明白过的失声痛哭。

  哭声渐歇的日子里,我渐渐意识到,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而所谓的父女母子朋友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合上书本,在这哭声渐歇的日子里,我看见了另一面的我自己。

《目送》读后感14

  《目送》中的龙应台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发现原先身边的人和事都已变了样。正如书名,她一路目送着儿子不复以往对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亲的逝去,她目送着母亲渐渐老去,而自己已经无法去改变什么。她目送着时间慢慢流去,最终只剩遗憾和后悔。看完整本书,始终被书中淡淡的语句和始终消散不去的苦涩味纠缠,我们何尝不是又一个龙应台。而很多个我们和她不同的是,我们还有时间能够也就应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后悔遗憾的事。

  对于这一点,我想,和我一样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没多久的人是同样感触良多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怎样离开过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父母操办,而当我们进入这样一个脱离了他们怀抱的环境中,就会发现,扫地拖地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对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这样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拥有多宝贵的`财富。越是真心的人,我们越是会不在意地去伤害。

  所以能够在还年轻的时候珍惜眼前人,在双方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大地真爱对方,不要目送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上前几步,牵起他们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爱去陪伴他们。

  勿目送自己所爱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爱,不留遗憾。

《目送》读后感15

  在《目送》一书的七十三篇散文中,分别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写了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了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这是一本让我们思考"人生大问"的深情之作。

  文中作者龙应台女士分别写了她与儿子离别时和她与父母离别时的场景,在这一次次的'分别之中,父母往往是看着孩子的背影远去的。从孩子小时候在分别时不断地回头,两人的视线隔空交会,显得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再到机场送别长大的孩子时,孩子头也不回地离开,前后的感情交错让这份亲情显得若有若无。到最后作者看着自己父亲的棺材,被慢慢地推入炉门,完成了作者为自己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作者以自己为例,讽刺了当今社会中父母与孩子的渐行渐远,孩子对父母的漠不关心等现象。

  这一切引发了我的思考,小时候依赖着父母的小孩片刻不想分离,长大后这一份依赖,却因独立、因成熟而变得不存在了;而当孩子也当上父母时,才知道要珍惜、去守护,而不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地用“背影"离去过后,才想念年迈的父母,若是等到"最后一次目送"了,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直都是孩子长大,父母老去,慢慢地父母与孩子就没有了沟通,没有了交流,这使得这份亲情越来越淡、越来越淡,甚至让人视而不见。

  也许父女母子、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目送好词01-29

关于目送的作文07-12

《目送》读后感02-12

目送读后感01-16

目送的读后感04-01

目送读后感01-20

《目送》的读后感01-25

【经典】《目送》读后感07-26

目送读后感(精选)08-13

(精选)目送读后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