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是一部逾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颜色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朱门富家由盛到衰,个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维妙维肖,宝玉、黛玉的真诚恋爱更令人唏嘘不时,不敢妄作谈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触与人人分享。
个中主要的局部我感觉除了写一个人人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真的恋爱。最主要的是写女性,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由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好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喜欢敢恨,性情率真,吵嘴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丈夫,但却因而惹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怨恨,最终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由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尤二姐、尤三姐的凄惨故事,尤三姐为了恋爱,情愿献出珍贵的生命来证实本人的洁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诈奸巧,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互相喜欢恋,最终却都为了恋爱献出珍贵的生命。让人不由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喜欢却由于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终招致了这场悲壮的恋爱悲惨剧,有恋人终不成家属。迂回的故工作节,性情清楚的人物,让人读起来骑虎难下,感触到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恋爱是不分贫富有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真的恋爱,虽然目前社会的拜金主义盛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娶亲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考究门当湖对,我不由慨叹前人的恋爱,他们为了勇于献出本人珍贵的生命,为了喜欢勇于丢弃本人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岂非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恋爱吗?置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本人的谜底,愿世俗少一些干扰,愿恋爱少一些悲惨剧,愿世界有恋人都终成家属。
红楼梦读后感(2):
今日,妈妈引见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出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耳目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惨剧贯串一直。由多情潇洒的宝玉,柔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作在清朝封建家庭的感人恋爱悲惨剧。作者曹雪芹经过《红楼梦》,提醒了那时封建社会的阴郁,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恨。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令郎贾宝玉相恋,原本这是一段美妙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运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识破尘凡的故事。
我以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动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事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感觉,那时的贾府很浪费,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措辞也很有重量,贾尊府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殊心疼贾宝玉,把他看成掌上明珠。虽然贾母十分心疼贾宝玉,但我并不是非常喜好他。我感觉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恶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终他也在分开黛玉的宏大悲哀中醒悟了过来,一改本人素日率性妄为的作风我却是喜好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喜欢哭,但很却有才气,琴棋书画样样通晓。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常常一同游玩,两人是两小无猜,非常要好。我感觉,本人也是一个样样通晓的小女孩,喜好很普遍,念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喜欢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但是,这些应该矫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感觉我们要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感觉,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好的人物,也是最动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维妙维肖,阐明他的写作功底非常深沉,里面的人物个个仿佛就站在我面前,同我措辞似的。我要向他进修写作的办法,把写文章的根本功打扎实,进步本人的写作程度。
红楼梦读后感2
宝钗一向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能够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向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此刻,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正因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知道怎样去应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正因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潜质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正因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己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己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己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正因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正因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但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知道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向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正因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知道她的坚持一向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但是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必须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红楼梦读后感3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红楼梦》这本书,并曾一度沉浸在书中那个世界,它应该说是我在文学方面的一个启蒙老师吧。那时候我形容程度必用“真真是”,说话、写作文也是半文不白、用字极简的,而整日的情态,用闺蜜的话来说,就是“活脱脱一个林黛玉”。我可以一个早上赖在床上不起,同住的大姐姐投入地按着手机聊QQ,我便乐滋滋地看我的简版《红楼梦》。我写的一篇作文《缘》里这样描述:
“天刚蒙蒙亮,一睁眼,手里就多出一本《红楼梦》,虽然是少儿版的,仍是看得不亦乐乎。黛玉滴在帕子上的眼泪,湘云醉卧芍药裀的姿态,晴雯撕扇时的大笑,这些场景好像都从书中跳出来,在我的面前上演。通常是一个早晨看上一遍,心里五味杂陈,身上仿佛多了许多尘世苦乐,令人唏嘘。”
更令我着迷的是电视剧87版《红楼梦》。这部优秀的影视经典,在当时,如此深深地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种神态都历历在目,我百看不厌。回看时最常点播的就是“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回,丫头们在大观园里自在地发展自己的`天性,我真爱这种情趣。
初一下学期,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转学到了山下。开始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伙伴。孤零,野草一般,在陌生的环境里时而不安。这时候读红楼,依然喜欢平儿,喜欢湘云,却更在我们的悲剧主人公黛玉姑娘身上找到了共鸣。我在语文书的扉页上写“一年三百六十夜,风刀霜剑严相逼”,我把冬日里冻死的一只雏鸟埋在一株牡丹花旁。现在看,有点太矫情了。
后来我开始看一些红学界的评论,知道了脂砚斋、畸笏叟、周汝昌、刘心武,才反应过来,我的枕边书《红楼梦》里竟然还有那么多隐秘,那么多可待研究的内容。草蛇灰线的结构,名字的隐喻,诗词对人物命运的暗示,如江南水网一般密密交织的生活。那时最爱听刘心武讲红楼,至今还记得,有一天中午看《百家讲坛》,正好是刘心武讲黛玉。我看了之后去歇中觉,却还在想着刚刚他所讲,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太想发声了,就爬起来码字,写了一篇《葬花吟》,里面这样写到:
“曹雪芹塑造的你,真实可爱,却有一点超前的艺术境界,你的葬花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们甚至都能想象得出来:一日,天气较好,你拿着特制的轻巧花锄,沿着早已设定好的路线,缓缓走着,你手里还拿着早已准备的葬花辞,来到一条小溪边,打开装有一路收集来的落花的花袋,开始葬花。轻轻地掩埋,轻轻地吟着词。
你那灵气的文字,那满是哀伤的词调,那诗魂,无不让我们倾倒。”
可不是,历史上那么多有才华的女诗人,谢道韫、朱淑真、李清照的形象如今都有些模糊了,可大家却都还记得有那么一个多情的女子,她是她们之中最能被想象的那一个。
学习压力最大的高三阶段,《红楼梦》又成了我的枕边书。很久没读,这次又完完整整地读完了前八十回,我说不出那种感觉,我觉得之前看了那么多红学学说和评论解释,都不如看原著那么靠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方面,如形容科普作品的一段话:“科普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消除你对繁冗知识的恐惧,提升你学习的兴趣,同时预先给你一个浅显易懂的理解方式,使你不至于太迷茫。直白地说,就是看完文章第一反应应该是‘原来XX挺有意思的啊,也不难懂,我去好好看课本了!’而不是‘原来XX就是这个意思啊,你一说我就懂了嘛。过!”不能以看红学界的百家之言,来替代看原著。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本就可以很纯粹地去读一本书,有自己的思考啊。比如这次读,我就对「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这回印象很深,这回主要讲的是梨香院的小戏子龄官,戏唱得特别好,宝玉就特意跑来央她唱一套袅晴丝,她冷冷地拒绝了。这可让受万人宠爱的宝二爷讨了一个没趣,原来自己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各有各的缘分。于是龄官衷情于贾蔷,他便半点嫉妒、毁灭之心都没有。
红楼梦读后感4
如果说有一本小说能够常看常新,永不觉枯燥的,现代文学里大概只有《白鹿原》,古典小说里有不少,四大名著都算,但只有《红楼梦》,每过一段时间阅读,感受都会不同。
我很小就看此书,幼年懵懂阅读只重情节,少年时多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现在研读更重视小说的内涵感受。好的小说,其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也是深邃博大、自成一体的,而《红楼梦》,更融入了哲学、美学、政治、社会、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现象,吸纳了诗词、歌赋、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艺术形式,它构筑了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写出了社会最真实的人情世故,也碰触着每个阅读者心灵最隐秘的情感角落。它是一块磁石,走进去都会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因此,爱好者众多,研究者更多,从书成之日起就造就了名家辈出的“红学”,有人感叹道:“《红楼梦》一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
《红楼梦》描写人物是小说中最多的。曾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姓名称谓的就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而这些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分明,不仅有着人物形象的主导性格,各种性格还表现出了多维性、复杂性和立体感。特别是主要的几十个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鲜活的似乎可以从纸上走下来。
曹公对人物的勾勒,是非常独到的。一种是对独特性分明的人物,通过对比凸显性格,如写林黛玉,运用写意手法:“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诗意的语言,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黛玉的灵秀、病弱、美丽、善感,写宝钗则纯是白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寥寥几句,一个健康美丽、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就呼之欲出了。另一种是从其他人的眼中的形象来对比,写在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又写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点出黛玉的美,是那种风流袅娜、配得上芙蓉花“风露清愁”的美;写薛宝钗则有宝玉忘情那段:“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明艳无俦的美人“艳冠群芳”,呼应了宝钗的花签牡丹花。
曹公对林薛的塑造,成就了文学史上最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在1000个中国人的心中,就有着1000个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不管《红楼梦》改编成什么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剧也好,绘画、歌舞或者戏剧也好,每个中国人都能毫无悬念地一下子把这两位“环肥燕瘦”的女子区分开来。还记得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红楼梦》出来后,评论界一片嘘声,批判声最大的就是剧中林黛玉看起来居然比薛宝钗还要“珠圆玉润”!
曹公对人物描写,还注重于相似性格的人物不同之处的对比。如紫鹃和袭人同样属于温柔和气的类型,紫鹃情辞试宝玉,聪明勇敢、侠骨柔肠跃然纸上,其忠诚无私可钦可敬;袭人进言王夫人,性格中的世故圆滑、稳重驯顺暴露无遗,其隐忍善谋足令人侧目。黛玉、妙玉同样清高自诩,黛玉的清高中含着温暖的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她会认真细致地指导香菱学作诗,对宝玉的爱情深深执着;妙玉则多了一分冷漠矫揉,以“槛外人”自居,对红尘俗世人物存有深深鄙视。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曹公还采用了类似烘托的手法,称为其独创的“影子”写法。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定,实际上是各种人物在不同社会阶层上的影射,袭人为宝钗的影子,两人在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直至价值取向上颇多一致;晴雯为黛玉的影子,晴雯的悲惨遭遇是黛玉不幸命运的“彩排”;“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样的写法,于人物的性格命运上的互补、互似、互衬,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鲁迅先生更是感叹,“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些话,都点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地位,更牵引承载着一代代读者的思索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是值得我们品一生的作品,每阅完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触。经典的魅力也就在此处之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宝黛之间的痴痴所爱,而宝钗之间的又有几人能看懂;金陵十二钗有又几人享受人间之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又能兴盛多久;这是时代铸下的悲剧!
阆苑仙葩是他们的开始,一个爱惜女孩,批评程朱理学,一个生性孤僻,多愁善感。初次见面就互相吸引,宝玉为林妹妹摔玉而到黛玉焚诗归魂,这都是宝黛的所爱所恨的爱情。宝玉含着玉石出生,受贾母的百般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重情不重礼,批判程朱理学,喜爱性情文字,这也是与黛玉心有灵犀的初衷。在人间看尽了爱别离,万念俱空,了却尘缘,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果。这是多强烈的对比。“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最富灵气的女子形象。从小的书香熏养,琴棋书画样样的才女,而最终也落得为爱殉情的结局。聪明清秀的她也受贾母疼爱,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贾宝玉成为她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爱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这是她个性格。最终的为爱现身,今生在贾府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这也完成最初的心愿。这一绕人心弦的爱情令人羡慕也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结局也应是注定的。曾经在一起的时光的,他们在人生理念上,他们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样一致让他们更为之疯狂,但在封建礼教的生活下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扼杀的,无论过程是多么美好。这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讽刺着封建的残暴。
位于金陵十二钗之九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她一生精明而自己的命却是那么的轻薄。身处在大世家族,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心思缜密,处理事物也是得心应手。但心狠手辣的处事手段,在背后受到仆人的谴责谩骂,对她充满怨恨。她对于刘姥姥的态度却不同,以致最后能把巧姐交给刘姥姥抚养,这也许是上天对王熙凤的唯一照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缺王熙凤这样的人,封建权财,人吃人的形象难道还少吗?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凄凉的死去,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与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的宝钗。她容貌柔美,不逊于黛玉,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善解人意,是王夫人心中儿媳的不二人选。宝钗是封建礼教中的传统女子形象,知书达理,修炼自己的品格,善意待人,曾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客的困难;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暗中帮助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这一性格的她也喜欢宝玉,一心为他,宝钗之间的“金玉姻缘”在最后形成,但没有维持多久宝玉就看破红尘出家,只剩下宝钗和腹中胎儿这一悲剧。曾与宝玉在贾府的相处,了解宝玉,日子很快乐,和林妹妹的写诗较真也让生活变得有趣,但最后宝钗历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甘苦,苦修苦炼,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时代所促成的,它的本质被曹雪芹注入了红楼中,
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的事事物物,是时代的结晶,反映封建的兴衰败亡。其中的性情只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值得去尝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6
这一回是写贾宝玉过生日。生日宴会上的种种情节,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也许很陌生,不感兴趣。但有两件事却写得很精彩。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一天,女同学汪妹拿着《红楼梦》来找我,说这第62回贾宝玉过生日写得没味啊!要我给她讲出点味来。我不答,只是紧紧盯着她的脸。她说,你老看我干吗?我说,我看你的两只迷人的凤眼,好美。她红了脸,一笑,走了。
其实,我看这位女同学的脸,就是给她解答问题。这个汪妹的脸虽然很平常,但她那两只会说话的凤眼,水汪汪的,漂亮极了。古人说,石蕴玉而山辉。有了这么一双美眼,她的脸,甚至她的全身都生出光辉来了。(可笑!)
这一回宝玉生日的确写的平常。便有两节文字却写得很出色。就是如回目所述的两件事:
史湘云在宴会上喝醉了酒,到后园石板上睡着了,周围满身是芍药花。这个场面真的是美极了。只有史湘云这样豪爽的小姐,才有这种浪漫的举止。
花,常是女人的代名词;花,又常被人用来作为爱情的一种隐喻。学生樊静帆君曾有一幅小画,把这个场面画了下来,从睡着的史湘云的表情上,流露着一和潜伏着的爱情的欲望,极富情趣。樊君这画是把曹氏在这个场面中的潜台词揭示了。
唐伯虎有《海棠春睡图》,画的是杨贵妃酒醉后在海棠花畔睡眠。这位唐明皇的宠妃,平时美,醉时更美,醉了睡时更更美,她的`这种美,用一个“春”字,即爱情的欲望,可以概括。湘云醉眠的美,作者用了一个“憨”字来概括。憨者,天真纯朴也。湘云的天生丽质,在她平时,因家境困惑和心直口快带来的种种烦恼所扰,减弱不少。醉了,睡了,醒时的一切烦恼都没有了,美的本来面目直露无遗。
看过一部印度片《痴情鸳鸯》:大地一片无边无际的鲜花,金色的菊花堆满大地,鲍比小姐醉卧花上,她的男友不断用花瓣撒她,两人在花中相爱,尽情享受爱的欢乐。现代人会这样写,
《红楼梦》时代则不会这样写。写湘云醉眠花茵,已是很放胆了。
作者写湘云,是写她的“睡着的爱情”;写香菱,是写她的“醒了的爱情”;二者相互对照,相互映衬,极妙。
香菱在玩花草时被泥水弄污了新裙子。贾宝玉向她献殷勤,(评:“献殷勤”三字妙。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说,在人间处世这个把戏里,最绝妙的方法是“献殷勤”。嘻,这位“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在对女人的处世上,却深有讲究啊!!——评得妙!)用袭人的一条新裙子给她换了。这样的事看来平常,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把一个“情”字化在其中,又用一个“呆”字来强化香菱的性格。真是妙不可言,妙趣横生。别林斯基说,艺术的技巧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作者在这里就是在“怎样写”上下了功夫;在“情”字和“呆”字上下了很大很深的功夫。
香菱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血泪中渡过来的,刚从拐子那里出来,又嫁给了蠢货薛蟠当妾。她从来不知道爱是何物?从来不曾获得过异性的爱情。她好像已麻木了,只知学诗做诗而不知其他。是谓“呆”也。但她是人,是一个情窦已开的青春少女。女人,就是想有男人来爱她。香菱也不例外。当宝玉见她污了裙子,如此这般地关心她,呵护她,殷勤地为她服役;宝玉的意图是同情她的不幸,对她献上一份灵的爱。这对于香菱,她能不感动吗?“情解石榴裙”,一个“情”字传达出了她解裙时的心态;蕴含着多少没有写出的,但读者能够用自己的想象悟出的内容啊!她解裙时,叫宝玉背过脸去;换了裙,即来拉宝玉的手。她的裙,因玩“夫妻蕙”而湿,又因遇“并蒂莲”而解,而换;个中意味之深长,读者未必能悟。她两次红着脸,对宝玉欲言又止,而终于对他说“不要告诉你哥哥”的秘语,表示了她内心对宝玉的一片爱。香菱由呆而醒,爱欲蠢蠢而动。文章至此已是含蓄与淋漓尽致并举矣。(评:你真分析得透彻,分析得有味。《红楼梦》被你这样的赏析,味才出得来!)
宝玉对香菱为何如此倾心呢?答曰,香菱者,香灵也。香菱的本质是诗和花的合一,是香与灵的合一,是黛玉、妙玉的另一个影子。(评:研究得这样的透彻,我看你也算得上是这方面的专家了。真有味!)
红楼梦读后感7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题记
一部《红楼梦》,千种儿女情。里面写了一群美人,她们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贾宝玉是这个女儿国里唯一的男性公民。这个小小的女儿国里,在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青春爱情萌动之美,充满了笑与乐,充满了爱与怨,充满了诗与情……她们都享受到在当时一般条件下很难得的自由。也正因如此,《红楼梦》里的意境与柔情,才惹得万千读者如此羡慕与向往。
书中万千个女子,尽管命运不同,却都是那样鲜活灵动;书中万千个故事,尽管结局不同,却都是那样吸引生动……她们的故事总让我们在唏嘘、惋惜之余,品味出人生百态,即使从未经历,也能感受到酸甜苦辣。若能读懂其中蕴含的道理,便能一生受益。可在芸芸众生中,又有谁,能真正读懂曹雪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起《红楼梦》,便会想起林黛玉。她位于金陵十二钗之首,有着过人的才华,也有着令人惋惜的身世,父母早逝使她搬迁贾府与贾母同住。世间如此楚楚动人、闭月羞花的女子又有多少?而被贾宝玉称为神仙姐姐的她,到底有着多大的'魅力与气质?林黛玉凭借着她出众的才华,在大观园的多次“诗词大会”中拔得头筹。《咏菊》、《螃蟹咏》、《咏白海棠》、《葬花吟》等都是林黛玉的代表作,如此有才的女子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
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令我们向往,也令我们惋惜……青梅竹马的他们本是天生一对,但世事无常,没有人能保证谁和谁会一直在一起,也没有人能保证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很多很多的故事,都像黛玉宝玉之间凄美的爱情一般,纯真又可惜。我们总是毫无缘由地确信我们能打败时间,却又毫无例外被时间打败。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打败时间,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我只想用心珍惜每一个人,用心保持联系,哪怕最后分道扬镳也不遗憾。
说起薛宝钗,她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对于薛宝钗的评价,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说赞美她识大体,懂得人情世故;也有人说她虚伪事故,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无论你喜不喜欢她,不可否认的是她过人的才华。
每次的大观园“诗词大会”,她的诗词总能赢得众人的喝彩与欣赏,她就像一本百科全书,让旁人敬佩不已。在生活中,无论你表现的多好,都会有人不喜欢你,你要做的不是讨好别人,而是修炼自己。“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有真实才能,别人定当敬你三分。所以啊,才华才是女人最大的底气!
贾宝玉作为大观园里唯一一位男性公民,他的身世地位自然显赫无比。有人认为贾宝玉只不过是滥情的纨绔子弟,而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多情公子。每个人的看法与见解都不近相同。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最终放弃与薛宝钗的美满婚姻,出家为僧。不仅是因为他痛失所爱,同时也因为自己心中的这片美好世界已毁灭……
若当初贾宝玉没有迎娶薛宝钗,而是选择与自己朝夕相对、青梅竹马的林黛玉,也许《红楼梦》的结局也不会如此凄惨,也许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曲折与困难……凄美的故事已经完结,也不会拥有像迪士尼童话故事里般圆满美好的结局。也许正是这凄美,才更加衬托出《红楼梦》里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中心。
《红楼梦》里的人物故事数不尽也说不完,它既是当是小说创作的巅峰,也寄托了那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与故事,这不禁让人赞叹曹雪芹的写作功底与能力。也正因这深厚的写作功底,才让《红楼梦》里面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让人们读出人生百态。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后记
红楼梦读后感8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
红楼梦读后感9
作为四大名著,红楼的争议一直是最大的,为了研究它,大家甚至成立了红学会,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家,什么使得大家有了这种热情只为了研究一本书。但是看完了全书以后,我明白了,原来真的有这种书,让人欲罢不能啊!
其实书中写的不外乎就是一个很平常的爱情故事,我喜欢的不能娶,娶了的我不喜欢。但就是这样平常的故事,曹雪芹硬是写的这样非凡。小说里那么多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多人里竟没有一个重复的。就冲这点他就值得被人这样的追捧。小说里我喜欢的人物太多了,喜欢的情节也太多了,多到自己都说不过来了,比如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子,宝玉挨打等等,每个场景就好像真的发生在我眼前一样,既真实又让人难忘。真的很喜欢曹雪芹的文笔。一直都在遗憾为什么后四十回的红楼梦没有流传下来,一直不太喜欢高鹗续写的那个,那不是最初最美的红楼,不是完整的。
在曹的笔下,宝黛注定是个悲剧,这在前八十回有着很多暗示,其实黛玉本就不是最适合宝玉的人,不管她怎样懂得宝玉的想法,不管他们怎么相爱,他们永远不会在一起,这不只是因为家族的反对,更多的是性格使然,因为他们的性格最终一定会走到这一步,黛玉太脆弱,太敏感,她太容易因为宝玉而生气,但是宝玉的性格就是这样,喜欢和那些小姐丫鬟逗乐啊,说笑啊,这样的她也许宝玉一时可以接受,可是时间长了,试问哪个男人可以容忍呢?所以他们注定了一定会分开。其实分开也没有那么不好,最起码黛玉活着的时候,他们是相爱的,她也还了欠他的眼泪,可以没有遗憾了。而在高鹗的笔下,黛玉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太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个孤芳自赏的她,自卑到了极点的她。所以我说高鹗写的红楼没有表达出曹雪芹真正的意思。 再来说说宝钗吧,这个我不得不佩服的女人,试想一下在那个年代得有多大的气度才能容忍自己的未婚夫那样为了别人付出一切,而且还不嫉妒?最后竟然还会嫁给他。
这就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更难得的是,她还能做到连情敌都说她的好话,这份心计就不是一般人有的。一个人能做到让一个人满意很简单,但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就难了。可是她却做到了,还做得津津有味,就凭这她也应该得到她想要的。这样一个奇女子也有遗憾的地方啊,因为她就算赢得了所有人的喜欢,却始终没有赢得宝玉的爱,不管后来宝玉有没有娶她,她还是有遗憾的啊,林妹妹永远是他们俩之间的障碍啊!一个女人一生所求不过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罢了,可是她却没有得到最该得到的那个人的`心,这样的她即使有了宝二奶奶的名称又如何呢? 读完全书,自己一直在想的就是这个问题,到底爱情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到底该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还是最适合自己的人在一起呢?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会相同吧,不然不会这么多年了,这还是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啊。如果是我呢?我会怎么办?我不停的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爱情本就是有些虚无飘渺的东西,而且走到最后都会变成亲情,都会变成一种习惯,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想携手走一辈子的人,我觉得最美的情诗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那样的才是真正的爱情,不管那个人是你爱的还是适合你的,只要你们可以走下去,一直走,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是幸福的,只要你是开心的,这不就够了吗?有些事情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弄的那么清楚。人要学着让自己解脱一点,要学着活的潇洒一点。宝玉要是能想明白这件事也许就不会出家了吧?但这也是假设罢了。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就像我们再也看不到曹雪芹的真正版本的红楼梦一样,宝玉,黛玉,宝钗也只能这样遗憾下去了吧?但谁又能说遗憾不是美呢?难道这不是最适合他们的结局吗?只要我们读懂了曹雪芹,就会发现这样的结局已经算是最好的了,也是唯一的了。
这样的红楼才是最美的!才值得我们这样去爱它!就如一场梦一样的红楼就这样结束了,可是我想它会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很久。
红楼梦读后感10
读《红楼梦》是在姐姐的影响下开始的,半白话半文言的文字,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还是陶醉于书中文字间流露出的真情,感慨万分我刚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便被那些惠质兰心。优雅。纯洁的青春少女迷住了。于是,我开始做一个梦,一个由绚丽到凄美的梦。梦越深,情越浓。越难以自拔;梦越深,梦中的红楼就越发的凄美。可是当梦醒了,心也就碎了。眼睁睁地看着一朵朵绚丽的四月花的枯萎和凋零。
梦初
贾府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充满了污浊丑陋的封建大家庭。在这里有美丽的女儿国,而贾宝玉是这个红楼女儿国里唯一的的男性。而在这个小小的红楼女儿国短暂的几年中,却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诗和酒。贾宝玉在这里享受了很有限又难得的自由。
噩梦
噩梦,是宝玉和他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性格中有几分叛逆,宝钗是山中高士晶中雪。是当时社会贤德媳妇的标准。在爱里,贾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可娶谁做妻子,却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只能听从父母长辈之命。黛玉,最后是含恨而去的凄凉结局。可她和宝玉的爱情却超越了一切,是灵魂的永恒。
贾府里还有一群少女少妇。被父母送牢狱般宫廷的贾元春,悲观绝望少年出家的贾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她们都是薄命的,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她们同样的美丽清纯,却又有同样的悲惨命运。
梦醒
红楼一梦,恍如梦一场。《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噩梦。书中,女性地位是那么的低下,命运是那么的悲惨,她们去又那样的不屈不挠。我对她们又敬又爱,她们又悲又愤,我更对那些丧失人性和尊严的男人深恶痛绝。梦醒了,只觉得她美,美在真挚,美在精神永存,可剩下的却是残花落尽的枝头空留余香阵阵。
《红楼梦》这一篇细腻而婉约的诗篇,是对女性的颂词,也是女性的噩梦。虽然我没有太了解书中耳朵意旨,但《红楼梦》却让我认识了封建家庭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腐朽。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800字二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高中水平
红楼梦是一本很好的书,下面小编整理了红楼梦读后感800字高中水平,欢迎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11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读后感之袭人莫轻看作文总之我就是喜欢音乐,想当明星;想起来都觉得美、觉得甜。红领巾浮动在她的胸前,艳艳的。红领巾,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啊;黑板上老师留下了满满的笔迹,扔掉笔,懒散地戴着度数并不高的眼镜盯着白色的数字游戏,游戏的规则太复杂,而我必须要去读懂。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 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卿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以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好,“十二钗”中无她,实在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
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
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
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红楼梦读后感13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心里酸酸的,它向恋人一样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感动、欣喜、愤怒、心疼、惋惜??我似乎被它死死地抓住,难以脱身。这就是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雪芹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个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偏偏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感受不完其中的酸甜苦辣!“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雪芹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汲取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社会方面我们暂且抛开不谈。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恋人、朋友又或者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以诚相待,相互信任!其实宝黛爱情悲惨结局背后的责任,又怎么能少得了“缺少信任”这一爱情生存的重要准则呢!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15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杯具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感情杯具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主角,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
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爱,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留意,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爱,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联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 》读后感02-23
红楼梦读后感01-12
《红楼梦》读后感01-12
《红楼梦》的读后感01-17
红楼梦读后感01-17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6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1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21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