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兴致来潮,又一次捧起了这本另类的史记。虽然作者的文字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不可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小时候就看着书中200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蜀魏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孰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小兵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的,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至死永远是兄弟,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总是小刘,为了保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害的关羽那死脑经为了个“义”字去替曹操打工,过五关斩六将,这难道是悟出了“义”的真谛?
吕布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然而却为了个貂禅,儿女情长,亲手弑父,两个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剑下。弄得孝义两失,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评价一点儿没错。吕伯奢好心设宴款待他曹阿瞒,却不料引来一场灭门的杀身之祸,最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华佗给他治病,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魏延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功劳由他领,黑锅你来背”。陈式的例子再贴切不过。
然而当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国》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云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
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脑热的单细胞动物,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游戏,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
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里的英雄非常多,有忠厚仁爱、惜才如命的刘备,有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有勇猛善战、性情暴躁的张飞,有有勇无谋、唯利是图的吕布……其中,我最喜欢关羽,他的忠肝义胆、文武双全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他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先古今贤所推崇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历朝历代普通百姓的粉丝偶像。
“千里走单骑”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占有较多的篇幅,由此我们更多可以看出关羽的忠义诚信。当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照顾刘备家眷,不得已投靠曹操时,张飞误以为关羽变节投敌,而关羽并没有性急,斩杀了前来追赶的蔡阳,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关羽投降曹操后,曹操以重金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移其志。虽然曹操屡送他财物金帛,还给他“汉寿亭侯”的官位,但他的心始终在刘备处,当张辽来试探他时,关羽对张辽叹息说“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果然,此后他一打听到了刘备的消息,就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上演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彩好戏。我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像关羽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的信念、情义和操守,不为金钱财帛、高官厚禄、美女佳肴所动摇,做一个义薄云天、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汉子。这也许就是关羽和很多其他武将相比,更胜一筹的地方,也是他能成为“武圣人”的主要因素吧。
同时,关羽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比如在“水淹七军”一节,由于关羽长期征战在荆襄地区,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他看到曹军秋季错误地驻扎在低洼地区,于是就命令荆州军造大船,并调水军集结待命。关平对此纳闷不解,问关羽为什么陆战还要使用舟筏,关羽笑着回答“如今正值秋天,直接放水一淹,七路兵马便死无葬身之地了”。后来斩庞德、降于禁的结果直接印证了关羽的深谋远虑。由是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不单单是靠着蛮力冲锋陷阵,更要有大智慧,熟知天文地理,利用自然环境顺势而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纵观关羽的人生,他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也不至于使得孙刘联盟的破裂,更不至于“败走麦城”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整个三国的历史甚至都可能重写。但是,关羽的缺点也许正是他从出道以来就百战百胜、功高至伟所造成的,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吧,所以我们无论在多大的成绩面前,都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当然,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缺点毕竟是少数,所谓瑕不掩瑜,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深深为他的英明神武、忠肝义胆、有胆有识所深深折服了,诸位看官,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著。这本书诉说着在烽火连年的战争环境中的一本文学经典。
第一回关羽、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他们三个人愿意结为三兄弟,一起报效国家。他们三人按年龄排序,刘备为长兄,关羽为次,张飞为三弟。这时他们三个人决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队伍。
我最喜欢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诸葛亮智取三城?。这一回说:以前蜀国的五虎将中只剩下一个赵云。他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还是主动请战。诸葛亮对赵云很信任,就认命为先锋。赵云威风不减当年,上阵后连斩魏国先锋韩德等五员大将。魏国主将夏侯楙慌了手脚,派重兵设下了埋伏来对付赵云。
赵云勇往直前,结果被魏国包围在山谷中。赵云以为自己杀不出去了,这时张飞的儿子张苞。关羽的干儿子关兴带着两队人马杀来,原来诸葛亮知道赵云的脾气,早就安排了接应的人马。三路人马汇合后士气大振,杀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进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无路,只好向诸葛亮投降。最后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马遵接到夏侯楙请求信,正准备发兵,姜维出来阻止说: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姜维献上一计由他带领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后马遵带领一队人马号称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远,诸葛亮一定趁虚袭击天水,到时候一定会两面夹击打败他。按照他的`计策,果然打败了偷袭的赵云。诸葛亮听说有人能够识破他的计谋,非常吃惊,就想把姜维争取过来。
有人问诸葛亮:为什么不捉夏侯楙?诸葛亮呵呵一笑说:夏侯楙不过是只鸭子,而姜维是只凤凰呀!
只要思考,都能聪明!
我从前认为诸葛亮很聪明,我看到这一回时,这才知道,姜维也很聪明啊!以后我也得多动脑筋,多思考啊!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著。这本书诉说着在烽火连年的战争环境中的一本文学经典。
第一回关羽、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他们三个人愿意结为三兄弟,一起报效国家。他们三人按年龄排序,刘备为长兄,关羽为次,张飞为三弟。这时他们三个人决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队伍。
我最喜欢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诸葛亮智取三城?。这一回说:以前蜀国的五虎将中只剩下一个赵云。他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还是主动请战。诸葛亮对赵云很信任,就认命为先锋。赵云威风不减当年,上阵后连斩魏国先锋韩德等五员大将。魏国主将夏侯楙慌了手脚,派重兵设下了埋伏来对付赵云。
赵云勇往直前,结果被魏国包围在山谷中。赵云以为自己杀不出去了,这时张飞的儿子张苞。关羽的儿子关兴带着两队人马杀来,原来诸葛亮知道赵云的脾气,早就安排了接应的人马。三路人马汇合后士气大振,杀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进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无路,只好向诸葛亮投降。最后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马遵接到夏侯楙请求信,正准备发兵,姜维出来阻止说: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姜维献上一计由他带领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后马遵带领一队人马号称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远,诸葛亮一定趁虚袭击天水,到时候一定会两面夹击打败他。按照他的计策,果然打败了偷袭的赵云。诸葛亮听说有人能够识破他的计谋,非常吃惊,就想把姜维争取过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关羽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关羽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今天我阅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却说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独蔡阳不服关公,故今日闻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遂叱退蔡阳,不令去赶。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张辽领命,单骑先往。曹操引数十骑随后而来。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丞相知兄远行,欲来相送,特先使我请住台驾,别无他意。”关公曰:“便是丞相铁骑来,吾愿决一死战!”遂立马于桥上望之。见曹操引数十骑,飞奔前来,背后乃是许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辈。操见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方始放心。操曰:“云长行何太速?”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关公曰:“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赏将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万一,何必推辞?”关公曰:“区区微劳,何足挂齿。”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曹操率部下众将前去为关羽送行。关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经历五个关口,守关将有意拦阻关羽,均被关羽所杀。
在生活中:我要勇敢的面对任何困难,绝对不退缩,做任何事情绝对不能鲁莽行事,要考虑清楚,要考虑这样做的.后果,这样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拿破仑曾经说过:“不可能”这个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要首先想到怎么才能克服它,绝对不要想要去逃避它。
在学习中:我要勤奋、努力的学习,不要因为有一些难题不会就不去管了,而要努力的想办法去克服它,去战胜它,这样才有可能克服这个难题,从而获得成功。刘向曾经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珍惜时间,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写东汉末年到晋统一全国之间的史事,尤其以魏蜀两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国的故事为重点。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又以隆中决策为关键,这说明了作者维护汉家正统的思想。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建功,小不为霸大不王?”“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这些评价都说明曹操有雄主、明主的气概和本事。而要做一个明主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以他人之手足为己之手足,这一方面曹操可谓独有造诣,冠绝群雄。
第一曹操能做到用人唯贤,而不计较这人的身份和过去,以及一些与大局无关的小毛病。因此曹操手下的降将特别多。他的“五子良将”中三人是投降来的,首席大将张辽有过三个上司,帐下最倚重的谋士:荀攸、荀彧、郭嘉、贾诩等都曾侍奉他人,他们的旧主还与曹操有过激烈的战争。当时的三国普遍有歧视降将的心理,“居其土而献其地,食其禄而叛其主”的将领往往得不到重用。像被誉为“世之豪杰”的马超投降刘备后就只留守大本营成都,再没斩将立功先锋破敌的机会,47岁就郁郁而终。曹操却对降将、嫡系一视同仁,凡是贤能的.便委以重任大加赞赏,凡是无能的便不加官进爵,不因是降将就弃而不用,也不因嫡系就优先考虑。这种做法无疑是公平、开明、正确的。曹操不仅能用降将,还能用好宗室。曹氏、夏候氏的宗室子弟加官受赏罚的规定与外姓相同,既不像刘备亲系个个手无实权,也不像孙权宗族人人手掌军政大权,都督吕蒙还得让他们几分。铜雀台前比箭时曹洪、曹休、夏候渊可参加,文聘、张郃、徐晃亦能夺射,且射中后的奖励也是相同的。曹操还极容忍部下不关大局的小缺点。例如许攸贪财自大,不遵礼节。但是在面临正事时能积极思考,提出有用的计策,所以曹操从不怪罪他的无礼,甚至在众将俱怀不平时他只是毫不介意的大笑。善用降将,善用宗族,善用有小缺点的人足见曹操的目光敏锐,用人唯贤。
第二曹操能得到部下对他的敬服和忠诚。曹操用人的具体方法可总结为放下心,放开手。袁绍麾下大将张郃、高览忽然率军来投,正值官渡之战局势最紧张的时期,疑点自然颇多。但曹操坦然接入他俩,并封他们为将军、亭侯的重爵。于是二人大喜至死为曹操政权效力,立下汗马功劳。所谓放下心即指坦诚面对部下,不对部下暗怀他见。放开手则指大胆任命部下担当重任,不疑神疑鬼,听信谣言。庞德出任征南先锋时多人向曹操进谗言,大有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势,曹操不改初衷依旧任命他为先锋,信任他鼓励他,“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庞德最终临危不惧,慷慨赴死,宣告“吾受魏王厚恩,决不肯降!”比之西蜀的诸葛亮总怀疑魏延心怀反意,屡屡不委他重任,激化内部矛盾最终酿成悲剧。相形之下,吾以恩遇之,即彼有异心,亦可变之为信念的曹操,无论眼光还是胸襟都胜他一筹。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统一中原,人民安居乐业,魏国强盛繁荣,离不开曹操的用人唯贤,知人善任。曹操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仍值得借鉴。人事安排时一要用人唯贤,既往不咎,不计身份,不拿小缺陷做文章;二要与手下开诚布公,不听谗言。能做到这两点,便能学曹操收纳人才,得部下敬服,打造一个配合默契,力量强大的团体。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我就不介绍了,相信中国人都知道。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而最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割须弃袍这个故事。
先说“温酒斩华雄”。华雄把孙坚追到寨里后天天使人在外叫骂。这不,诸侯们忍不住了,连派出俞涉、潘凤两员大将,都被华雄斩了。这时,关羽出马了。袁绍及各路诸侯都有点看不起关羽,唯独曹操给关羽斟了一杯热酒,关羽却不喝。他走出帐外,接下来就是一段很精彩的描写了:“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大振”、“大举”、“摧、塌、撼、崩”、“皆失惊”、“掷”,这几个词让我们看到关羽的武艺高强,而且在俞涉、潘凤被斩后仍敢战华雄,可见非常勇敢。
再说“三顾茅庐”。刘玄德带着关张来到茅庐,一顾茅庐,没有见到孔明;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孔明,三顾茅庐,孔明终于被刘备的心打动了,就做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立下大功。这个故事在情节描述上有用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临走前,张飞建议把孔明捆过来,刘备却要亲自拜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和张飞的鲁莽。这段故事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是这么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孔明愿意跟随刘备了吧,士为知己者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赤壁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湖北黄冈附近,是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中的第二战。孙刘联军联合抗曹,黄盖使苦肉计,诈降,却等孙刘联军到后在曹操船上放火,曹操只得跑到华容道,最后被关羽放了,折兵惨重,特别狼狈。(如果关羽没有放过曹操,三国的.历史会怎样更改呢)
“七擒孟获”发生在云南地区,当时还是番族占领,诸葛亮就想擒到他们的首领孟获。他每次抓到孟获,孟获都找各种借口说是其他的原因,“如何肯服”,而诸葛亮每次都说“吾今再放汝去,若何”。直到第七次,孟获才终于服了孔明,“臣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最可笑的“割须弃袍”是这样的:马超和曹操打仗,曹操折兵大半,忽然马超部队中有人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急把红袍脱了。又喊:“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用剑把胡子斩了。又喊:“短胡子的是曹操!”这次曹操又急把胡子包上,曹军大败。这个故事不光写出了曹操的狼狈,还呼应了第一回曹操出场时的介绍“有权谋,多机变”。
《三国演义》中还有个比较有趣的人物——吕布,人们对吕布的印象第一就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第二就是“三姓家奴”,他这种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性格注定他不会成功。
三国演义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该跟着孙猴子大闹天宫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个人来说,我不喜欢三国时代打打杀杀的场面,更不喜欢三国霸主为了吞并对方的那一块土地而互相残杀,有时是为了那微乎其微的一寸土地,有时是为了争权夺位,甚至有时只是为了一位女子而逞一时英雄之风。这些所有可能的原因在我看来只是因为一个词:欲望。
欲望,它穷凶恶极得很,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惧怕它,但所有的人又都喜爱它,妄想得到它。但是,也许它可以将目光落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指使这个人去干他一直想做却迟迟不敢动手的事情,但只要它纠缠上了你,你就会终日生活在醉生梦死中,你也许会把欲望误认为希望,愿望,但它并不仅仅像愿望,希望那样简单,让你有一种向上的动力,欲望更多的是像西楚霸王项羽那样,想拥有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后宫,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全部,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人们都想得到它们。当你的唇瓣微启,缓缓吐出“想要”这个词并且眼神中带着一种狂热的欲望时,很抱歉,你和欲望的PK,你失败了。
《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像它的书名那样让人感觉是一部武侠小说,更多的是让世人看到刘备与关羽张飞真挚的'友情,孙权周瑜曹操的胸怀大志,刘备诸葛亮的礼敬如宾,刘备完全信任诸葛亮,甚至在弥留之际将国家和储君阿斗完全放手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待刘备忠心耿耿,这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卧龙先生,为了保住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国家,在弥留之际还设计了他这一生最后的一场计谋,让将军推着他的尸身来到山崖上,敌军看诸葛亮神色安然,被他算计过许多次的士兵们都以为诸葛亮又有什么阴谋诡计,纷纷惊慌逃窜。就这样,诸葛孔明,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军事家,文学家,赢了他这一生的最后一场战争,也赢了他去世后的第一场战争。
也许很多人都会不屑一顾的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数数中国上下五千多年历史长河,远古至炎黄二帝寸土相争,秦皇汉武铁骑飒爽威风,唐宗宋祖挥笔写画山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弯弓射雕,建立霸业,近至孙中山国父,宋庆龄国母,为祖国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毛泽东主席带领红军艰苦长征,叶剑英、朱德等开国十大元帅在战场上洒汗水抛血水,一心只为国家而奋斗,三国里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不是吗?每个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不是吗?我们何必去褒扬歌颂一部分人,而对另一部分人弃之不顾呢?他们都是英雄,我们所崇敬的人物,不管虚拟与否,他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去接纳他们。古代常常有招贤纳士之说,在如今看来,现代仍需如此。
三国,魏蜀吴,缺一不可。在我看来,他们不仅仅是敌人,更是三胞胎,连理成枝,即使有时互相残杀,但他们仍是谁也离不开谁,就如一个三角凳,缺了一条腿,就再也立不起来,谁说他们天生就是敌人呢?他们明明是一对好兄弟,三国中常常有的打斗,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兄弟间的嬉笑玩耍罢了。
三足鼎立,方能叱咤风云;同胞兄弟,何必骨肉相残!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人,都有一个母亲名叫中国,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血肉至亲宽容一些,为什么容不得自己的兄弟在母亲宽广的胸怀中尽情欢愉呢?
只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更容不得第三者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罗贯中最新的《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合集,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这是周朝以来对世界的定义。周末七国纷争,并入秦。秦灭后,楚汉对峙,与汉合并。汉高祖刘邦斩白蛇造反,统一全国,波及狄咸。分为三国,后三国归金。《三国演义》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东汉末年的三国史诗。
东汉末年,以卖草鞋为生的落魄贵族刘备与杀人犯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共同开创了一番大业。天下三分的时候,刘备也占了一席之地,以伏龙凤为少年,以飞为武将,以赵云为战马,以黄忠为虎将,占领了西蜀。宁愿大家背上黑锅,也不教大家在我太监之后背上曹操的黑锅,发展地方武装,拥兵自重,被北魏成为乱世枭雄。孙坚的儿子孙权继承父兄的衣钵,占领了江南大国吴栋。他手下的四个诸侯,周瑜、鲁肃、梦露、鲁迅,也各有千秋。
身体虚弱的曹操奋起克服困难,央求董卓,攻打袁术,杀死吕布,投降张绣,消灭袁绍,攻打刘表。可谓是荣耀时刻。刘备虽然实力最弱,但是心地善良,人缘好,大家都喜欢他。他的大哥数量最多: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等等。但是在诸葛孔明投靠了他之后,一切都变了。他挺进蜀地,有了根据地,开始发展军队,扩大地盘,称霸西蜀。然而,关羽失去了麦城,被吴栋杀死。刘备大怒,鲁迅放火烧其七百里连营,败其亭。最后,他被期望将孤儿托付给白蒂。
三国中,我最佩服关羽。华雄被温酒杀,六将五关斩六将,蔡洋在古城相遇时被杀,文丑在白马坡相遇时被颜良杀。最后,他的父亲和儿子被抓获并被斩首。关的名声在这里以一种不完美的方式结束了。
对人才的渴求也是值得曹操欣赏的地方。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以封建美德和弟子辈分为标准的用人标准,提出了“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发布了“求贤令”。曹操陵从一开始就总结了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和中兴王从来没有一个能以一个人才治理天下的,而得到的人才往往也没有走出后巷。这绝不是一个机会,但当权者乞求并拜访了它。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眼下天下不定,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刻。他期望身边的人不要去想自己的出身,帮他发现和推荐那些出身贫寒、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重用他们。后来在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两次颁布求才令,反复强调他的用人政策“唯才是举”。他要求各级人事主管部门和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时不要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会受到影响,只要是真的有才华。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当时全国各地有不少人投奔曹操门下,构成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盛况。而对于曹这样有才能的人,还是既往不咎。比如陈琳,原来是袁绍的部下,之前为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祖上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向曹操投降。曹操问他:“你为袁绍写作的时候,可以只骂我一句。为什么骂我祖宗三代?陈林赶紧道歉。
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不脱罪,还任用他。曹操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对应曹操的是袁绍,袁绍和曹操打过官渡。因为谋士田丰、季风、许由、郭图暗中争斗,田丰劝谏,袁绍不听,季风看见了。田丰告发,田丰锒铛入狱,最后袁的官职在官渡被打败,田丰自杀,然后袁绍死了。袁的三个兄弟为争夺政权而明争暗斗。最后都被曹操杀死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小时候,我看的是插画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眼中仅仅只是如同漫画一般的小人书,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只记住了一些骁勇善战的虎将,忠肝义胆的关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张飞,百步穿杨的黄忠,这仅仅是对人物的一些片面的看法,肤浅而无味。
到真正懂事时,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初露锋芒,到七擒孟获威名大振,都可以从中显示出他不朽的才华。可他也并非神仙,他错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六出祁山皆败,自己也被降职。自己本可以长久之计建功立业,却总是御驾亲征,最终劳累而死,给世人留下了遗憾。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应取长补短,臻求完美。这时,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
我最看好的世间虎将张飞,智夺瓦口,大战马超,忠心不二,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唯我独尊,关羽一死,感情用事,做主领兵伐吴,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刘备雷同与他,因为一时心急,将二十几年来储备的精兵良将大半都送了命,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如果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收复一部分中原失地扩大领土范围,养精蓄锐,灭魏伐吴指日可待,必能一统三国,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刘备又病死,“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的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诸葛亮、姜维又连年出师北伐,难得胜局,兵力耗损极大,贤能异士,老将都已去世,再也无力回天,邓艾一举攻下成都,西蜀从此灭亡。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英才诸葛亮无计可施,司马懿在乐观据守的状态下又丝毫不少斗志,不忘先主曹操所留的两句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次能够出奇制胜。诸葛亮因悲伤,劳累过度在五丈原为病故。可见良好心态与事情的效率息息相关,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下三分。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野心勃勃的司马氏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
但一次次残酷的战争还是告诉我们,停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昏庸要亡国的道理。只有那些有雄才大略,仁义兼备的枭雄才能闯出乱世,一创霸业,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圣贤才能够收复群雄并起的江山。
所以,为了将来能有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今日就必须打好稳固基础,前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替运行的过程,我们必须沉着冷静,淡然面对每一次的成败。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1
《三国演义》读后感01-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02
《三国演义》读后感01-23
《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0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2-02
《三国演义》读后感12-30
初三三国演义读后感01-30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3
《三国演义》 读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