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01 09:05:19
  • 相关推荐
《呼兰河传》读后感14篇【通用】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经历。这位女作家笔下的《呼兰河传》,使我感触很深。这是一本书,一本不普通的书,它的韵律似一首歌,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开始时,它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越来越久,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们先从萧红的生平说起吧。

  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制的家中,她的父亲是位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化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只有祖父疼爱她。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病故。祖父张维祯是一个很好的老人,她经常和祖父去小园玩。

  所以萧红的后期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她和祖父的回忆为题材。我记得有这么一段:

  我家有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样样都有。蝴蝶有黄蝴蝶、白蝴蝶。这些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嗡嗡地飞,胖圆圆的和一个小球似的,落到一朵花儿上不动了。

  瞧,祖父的园子多热闹啊!

  祖父的园子也是自由的。

  太阳在园子里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就结一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萧红的这两段话,描写了祖父的园子又大又自由,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是很好的两个章节。

  作家,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用自己简短的一生讴歌了现实的残酷与生活的无情与有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最近,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完《呼兰河传》,小说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团圆媳妇,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人触目惊心。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拼命的干活,却经常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甚至在她生病时,将她在热水里烫了三次,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这样夭折了。

  看完这本书我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的挣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贴时的满脸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着那些所谓的驱魔道具在那儿折腾。在那个年代里,团圆媳妇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时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说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残忍、麻木、愚昧和无知,是对生命的冷漠。他们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合上小说,我的心绪回到现实,环顾四周,十分庆幸,我们已经远离那个生命被蔑视、被践踏的旧社会。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集中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和尊重生命的价值理性。温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振臂高呼:“当前最重要的是救人!”的声音,至今还回荡在我们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愈发强烈地追求自身社会权利,追求正义,平等与公正,愈来愈懂得尊重生命,努力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本书讲了呼兰河人的生活、萧红的童年,因为萧红小时候生活在哈尔滨的呼兰,所以会有偏远带来的安宁,但也会带来偏远的落后。

  呼兰是一个很小的小城,只有: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再就是小胡同。但通过萧红的描写,我仿佛来到一座好大的城市。我认为,在萧红的笔下,呼兰是无趣的,是无奈的,只是生、老、病、死,不过是出了什么事就哭、就烦,过一会,也就会当做没发生一样,照样继续生活。像文中卖豆芽的王寡妇: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得买豆芽,她仍然还得静静地活着。

  介绍一下作者。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张迺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一生有三名对她来说非常重要的人物:萧军、鲁迅和她的祖父。我觉得萧红必须需要有人照顾,如果没人照顾,她便无助、弱小起来。

  作者——萧红因家里重男轻女,所以家里除了祖父没有人心疼萧红。萧红的爷爷陪她背古诗、给她做烤鸭,等等。因为爷爷善良,所以萧红爷爷的性格传给了萧红;因为爸爸学习好,所以爸爸的聪慧传给了萧红,同时也给了萧红相对良好的教育。这才有后来的称之为“国民四大才女之一”。

  萧红的家乡就是呼兰,祖先是闯关东从山东来到东北黑龙江呼兰县,萧红的家很富裕,是一个地主家庭,但萧红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因此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漂泊。

  我觉得通过读《呼兰河传》,萧红告诉我们:她的童年看来是有趣的,但心里是无奈的;萧红很要强,想要有开阔眼界的欲望,这也许是自己离家出走的.一件理由吧。总之,萧红通过这本书介绍了她的家乡——呼兰,通过一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的视角,凭借着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带着对爷爷的怀念,对小人物的同情,对自己的安慰,完成了它——《呼兰河传》,值得我们走近去看。

  小侦探达尼尔读后感大自然的孩子们读后感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000字西游记读后感850字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快乐、悲惨、幸福、痛苦……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生活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本文的作者萧红,小时候的她就跟着祖父生活,祖父,慈祥、温和,给予了萧红温暖,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过着快乐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在萧红的笔下,有二伯、小团结媳妇、冯歪嘴,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他们的生活十分悲惨。

  例如: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姑娘,后来,每天被婆婆欺负,打着打着,便打出了毛病来,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不断折磨、摧残。

  有一次,天一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早已预备好了。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地来看。不知是哪儿来的偏方,病得跳神赶鬼的,不一会儿工夫,就洗起澡,小团圆媳妇洗得吱哇乱叫。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衣裳,她本来是十二岁的小姑娘,却要如此对待她,婆婆却一点都不心疼,人事间,还有真情吗?很快她们便把小团圆媳妇抬了进去,她在大缸中,叫着,跳着,好像要逃命似的。你们对这么一个十二岁的女孩这样,在我们十二岁时,还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是一个幸福的小熊,而她却要受如此烫的水,洗澡,若是你们,你们受得了吗?每一个人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呀!每一个人都有她活着的价值,这样虐待她真的好吗?

  这时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小团圆媳妇被一次次烫烧,最后死了,有的人落下了心疼的泪水,有的人却觉得好戏似乎还未看够呢!

  小团圆媳妇死了……

  小团圆媳妇是封建愚昧思想与恶俗的牺牲品。小团圆媳妇的死没有人在意,而萧红却记在心底,一直记着……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在人们心中,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人心都是肉长的,当时的他们难道没有一点同情吗?小团圆媳妇与那些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真悲惨是掌控在别人手中的,这真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生于1911年现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年逝世。她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出身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重男轻女,只有祖父疼爱她。他在鲁迅、茅盾等名人的帮助下开始创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一篇散文诗,共八章。文章写了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是孤独和寂寞的。小传并不大,总共就那么几条街,那么几个店铺,不用挂招牌就知道是做什么生意的。小传里的人们都过着单调的生活。东二街上有个大泥坑,本应该是居民们出行的障碍,却成了大家的乐趣。谁被困住了,周围看热闹的总是比帮忙得多,泥坑中的故事也成了小传人的话题。除了泥坑外,小传的人们最期盼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各种节庆,如:跳大神、看大戏、放河灯……小传人是寂寞的,只能在这些固定的、单调的热闹中寻找那已经沉没多时的快乐。在这寂寞的小传中,祖父家的后园是“我”的天堂。在那有各种蝴蝶、蜻蜓、各种花卉和树木,这是“我”寂寞的童年生活中唯一的'亮点,留下了“我”和祖父许多美好的回忆,祖父不仅陪“我”玩耍,在晚间祖父教“我”背唐诗,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这些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和温暖。冬天,后园萧条了,储藏室便成了“我”的活动场所,每当“我”翻出一件旧物时,都会顺带出一件往事,让大家回忆满满。

  还有老王家的团圆媳妇,因打骂过度得病,而老王家却不请大夫,花大钱请真人和大神治病,最后团圆媳妇在捉弄中离开了世间,看热闹的人也渐渐散去,反映出了呼兰河人的愚昧无知和冷漠……这些写出了萧红孤独和寂寞的童年,而她想要的却只是自由和快乐。

  萧红她用这动人的笔调,在《呼兰河传》中写出了她记忆中的家乡和童年,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和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她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添一点地方色彩,他本身包含这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难怪茅盾在序中写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早就看过了,现在借着学校的要求,我又读了一遍。

  《呼兰河传》由第一称讲述,像是有一个淘气可爱,却还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在和你说话,所以全书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词语,语言十分质朴。而这个讲故事的小女孩,就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

  为什么特别喜欢小女孩“我”?因为《呼兰河传》整本书,讲得几乎都是“我”的生活。而且,因为“我”不懂事,常常闹出一些好玩的事情。譬如,“我”把几十朵花扎到祖父的草帽上,引得全家哄堂大笑;“我”把狗尾巴草认做麦子,还不承认自己错了;祖父教“我”读诗,而“我”却“喊”诗……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谁会不喜欢呢?

  《呼兰河传》书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个性鲜明的人物。譬如很慈祥,也十分“溺爱”我的祖父;不要脸,爱偷东西,又贪生怕死的二伯;爱管闲事,爱开玩笑的老厨子;还有对我十分严厉,总黑着脸的祖母,以及十分冷漠的父母……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读出了北方人的迷信和小气,也读出了他们的'善良和大度,要是没有他们,《呼兰河传》可能就不会成为经典了。

  《呼兰河传》中,还有许多生动的细节。譬如小说中“我”和祖父在后园的一段对话。“我”问祖父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回答说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我”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开起玩笑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我”似乎很生气,祖父却哈哈一笑,后来“我”也大笑起来,笑声“搅乱”了整个后院。我从祖孙这段对话里,读出了“我”的天真可爱,也读出了浓浓的祖孙之间的亲情。

  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许多个性独特的人物,主题更是鲜明。作家萧红,可谓写尽了人情冷暖、世俗丑恶。在她笔下,有嘴脸丑恶的两面派,有贪生怕死而又愚昧迷信的亲人们,还有一个让人心生怜悯但痛苦绝望的乡村少女……也许正是这些人情世故,才是《呼兰河传》能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去阅读的魅力所在。

  读完《呼兰河传》,我还沉醉于小说之中。真是难以想象,作家萧红所在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竟然有这么多难以想象又不可思议的事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在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刻地觉得坚强与勇敢是生活的必需品。坚强、勇敢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希望。

  这本书中,作者以“我”为视觉线索,写出了呼兰这个小镇上的很多故事,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我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出现了很多代表人物,其中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是磨坊里一个老实的伙计,但这么一个老实的人,心里面却渴望着自由。他冲破了封建制约,选择了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这在当时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举动啊。后来,王大姑娘去世了,他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靠着自己的坚强与勇敢,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这个故事中蕴含着一个真谛——坚强与勇敢是生活的希望。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所困扰,它们像一个个怪兽一样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去挑战。有的人在困难面前会变得渺小、怯懦,而有些人会将困难当做一种磨练,升级打怪,在绝望中产生的勇气尤为可贵。勇气给了我们面对困难不低头的动力,从而继续前行。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那些在困难面前坚强不屈,笑对生活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终会看到雨后彩虹。

  在我看到冯二嘴子在面对冷嘲热讽时,并没有一味去解释、去生气,而是为了生存不断努力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山区里的人们每天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十分艰苦,可他们并没有唉声叹气,满脸愁容,反倒是时刻将笑容挂在嘴边。大人们努力种地,小孩们每天翻山越岭去上学,天还没亮就要出发,等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他们在生活的磨难前,靠的是自己内心的坚强,靠的是敢于抗争的勇气,是多么值得人敬佩。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包容的年代,每天只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够了,但面对生活的挫折时,我也会有抱怨,也会停滞不前。现在想想,和他们对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呢?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坚强与勇气的可贵,也知道了只要努力奋斗,那么“世上无难事”的另一种含义。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我读完全书第一个感受。回头想想,书名《呼兰河传》就有着鲜明的一种印记或是别有意味的标识,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生长在虹桥镇——据传因桥梁远眺宛如长虹卧波而命名的古镇——桥梁众多,水道纵横,对溪河湖海总有一份自然的亲切熟稔,绝没听过“呼兰河”这样的名称。“呼兰河”、“呼兰城”一经叫出,咀嚼不出小桥流水的江南气韵,却能咂摸出独具特色的北地风情。

  这风情在萧红笔下不是壮丽无边的风光景致,不是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也不是惊天动地的情情爱爱,就是一个童真质朴的孩子的所见所闻。真,真实地怀想,真实地展露。

  呼兰河的人们怎么活着?“一天一天的,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回答“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读到这些,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麻木和无趣的。对他们来说,一日三餐有块豆腐吃,有大酱下饭都是奢侈的事情,“温饱”二字已占满心胸,榨尽所有念想,容不下旁的了。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顿生民生之多艰的悲凄感!呼兰河的人们也是可悲可恨的。赶车的老胡家接来了团圆媳妇——12岁传做14岁的童养媳——婆婆从最开始的下马威,到打骂、烙铁、请大神各种迷信行为摧残折磨,难以置信的是起因只是团圆媳妇的天真活泼,而不是媳妇样的毕恭毕敬。其间各种请大神、偏方“治病”都称得上酷刑折磨,最终无数看热闹的人,看着12岁的赤身裸体的女孩在大缸里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善心的人上去施救,救活过来后善心的人还要按着团圆媳妇的头接着浇热水。这般冷漠、愚昧的一面,堪比魔鬼。

  萧红的《呼兰河传》语言有着独特的幽默与童真,但有些地方令我觉得絮叨和凌乱,可能是未入其境,不得其意吧,《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也没读出独特见解,有机会再细细品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却描绘出一片多彩的风土画,吟诵出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

  寒假里,这本使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的童年。一个个故事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其中,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个婆婆,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经常打她,掐她,骂她……。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脸色苍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请大夫,而是帮小团圆媳妇举行了驱鬼活动。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被他们折磨死了。

  看完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涛凶涌,久久不能平息。也许,小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多吃点药,就能解决。也许,那些所谓的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不做反而会好。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换不回小团圆媳妇的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时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祸。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当今的社会,虽然比那时好多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说:“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玻璃杯,正想扫掉,她奶奶连忙挡住她的手,然后说岁岁(碎碎)平安。扫了就不好了,不许扫!”后来那些碎玻璃还扎伤了一个客人的脚。我听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尽我的力量驱逐这种现象!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时又很愤怒!然而再读读作者与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祖父就像是萧红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戏玩耍。萧红与祖父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乐音符。想想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想想身处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兴。是呀,时光如水,逝去如飞,让我们珍惜童年时光吧!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要谢谢萧红作者,她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九节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写了关于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上的活动,有什么“跳大神”,鬼节放河灯,台子戏,庙会,跳秧歌等。第三章写了祖父与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声讲述了故事的结局。

  通过萧红细腻而详细地描述,我看到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来的时候活蹦乱跳,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就走上了黄泉路了,她才十四岁,却早已成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应该是个天真活泼孩子,而造成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个恶婆婆。幸好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那时的整个社会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亲人的爱,本该上学的年纪却不能上学,在家里做这做那,还要饱受摧残。总的来说,呼兰河当时的人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认为呼兰河也许就是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

  萧红的整个童年关于爱的记忆大多都来自于祖父,书中很温情的描述了这些关于爱的回忆,祖父的园子里永远是春天、是生机、是五彩斑斓的,而园子外的呼兰河城里却总是凛冽的冬天,是萧瑟、是暮气沉沉的。从祖父那里,萧红知道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在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冯歪嘴子。在小说的前六章中,小团圆媳妇、有二伯、老厨子等人物无不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精神的蚕食,读来让人的心一点一点地沉重;可是在第七章,作者描绘了一个与他人截然不同却又藕断丝连的冯歪嘴子,他成为了灰暗的呼兰河城上一抹亮丽的颜色。

  冯歪嘴子与其他人物藕断丝连,是因为他本质上和其他人并没有区别:作为一个小磨坊的磨倌,他娶妻生子后无处安身,妻子死了他不得不独自拉扯两个孩子。他和其他人一样逆来顺受,像是低等的植物一样生存。但是他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点是,他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当别人面对打击都已经麻木的时候,他仍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当其他人只着眼于当下的苦难时,他却带着美好的愿望憧憬未来;当其他人面对绝望只表现出绝望时,他却能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别人嘲笑他的命运,他不当回事,反而使别人感到恐惧:这样活着是可能的吗?世界上有这东西?

  有的,当然有的。正是这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才使我们拥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才使我们没沦落到与麻木者为伍的地步。积极是麻木这块废墟上生长的蔷薇花,历代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坚守它。

  比如,在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来就奇丑无比的他遭到了众人的抛弃与厌恶,被主教收养寄住在圣母院里。尽管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仍有颗积极追究美的`心,最后因为追求所爱之人而死。卡西莫多美丽高尚的心灵最终胜过了他丑陋的外形。

  再比如苏东坡,身为大文豪的他仕途却一再受挫,接连遭贬。可苏东坡并未像柳宗元那样被怀才不遇所困扰,相反,他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写诗自勉,不论在怎样的困境里都在为百姓服务:修建苏堤、烹饪东坡肉、练书法,并成就了一代文豪的佳名。后世学者评论到:苏东坡的文化已经根植于中华文化,若将它两根拔起,中华文化将千疮百孔。

  一段积极的人生是思想荒漠上的一朵蔷薇,它不仅出现在呼兰河城里,在圣母院里或苏东坡身上,它早已根植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生机。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越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这就是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暑假里,我把它全读完了。

  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8岁时母亲生病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个后妈。后妈对她一般,虽然不打她,但是会骂她,拍桌子摔椅子地骂。她的祖母更残忍,她不听话时,就用针扎他的手指头。在这个家中,唯独祖父最疼她、最爱她了。当她被扎后,祖父就会轻轻地摸着她的小手说:没关系,长大了就好。看,萧红8岁时母亲就离开了她,她感受不到母爱,她只能收到祖父的殴打,后妈的辱骂。这难道不是她那一串凄婉的童谣吗?

  祖父到菜园里去干活,她也去,祖父戴一顶大草帽,她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割草,她也割草,常常把“杂草”当作“韭菜”留着,把“韭菜”当作“杂草”割掉。看见有黄瓜,就摘下来吃,看见有蝴蝶就丢下黄瓜去追蝴蝶。她还把水瓢中的水往天上洒,还喊着:下雨了!下雨了!玩累了,就躺在角落里里睡着了,不用席子,不用枕头。只要草帽往头上一改。萧红是一个多么活泼的孩子啊,她尽情享受着祖父给予她那一幅美丽的风土画。

  萧红把自己童年的不幸与快乐写成了一篇篇文章,最后他们就变成了一本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成长的脚印。我发现:大作家们的童年并没有这么美好,他们的痛苦比快乐多得多。他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脑子才取得成功,名垂青史的。而我们这代人却生活在蜜罐子中,因为有了父母的依靠,认为父母会给我们一切,所以自己稀里糊涂地做每一件事,不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但自从看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认真努力地学习,让童年生活中的快乐、忧愁到我们长大之后成为生活中的美好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呼兰河传》是一本萧红写她过去故乡的书。茅盾曾说过:“《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者讲述的那个呼兰河时代,好像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作者却用自己的文字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乡。

  在故乡中,小萧红最亲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这个“吃人”的世界里,小萧红宁愿依偎在祖父身边听那些讲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愿去触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这不仅衬托出了祖父的温暖,也拉出了一个大的无情的.背景。

  文中讲到:“我总是能不分昼夜地听到团圆媳妇的哭声”。团圆媳妇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她年纪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却总是被婆婆打骂,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请来大神,又是用各种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里塞。这不但没把病治好,还把团圆媳妇吓得天天做噩梦,也招来了街坊邻居来看笑话。他们把这当成是好看的大戏,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着。在我们看来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个时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却从未感觉到他们正在慢慢地毁了一个人。

  这个地方的深处,好似住着一个“吃人”的怪兽,但可悲的是,人们都喜欢它。

  村中有一个大坑,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钱。可却有多少小孩,包括鸡鸭羊这些牲畜,用这种方式无意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会发生的意外,这多么令人惋惜和无奈。

  如今,我们再远观那个时代,那个远去的呼兰河,很遥远、很陌生,又很无奈。

  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魔力,尽管有时间的差距,但那种黑暗时代给人带来的来自心底的冲击,却是那么真切又深刻。萧红揭露了麻木的人性,这种感觉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在我们如今的时代,没有迷信的团圆媳妇的婆婆,没有围观人的无情,没有路上没人填平的坑。可是那只“吃人”的怪兽还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适应了当下的社会。

  所以,我们面对曾经远去的呼兰河,站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一定要坚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认定是对的事。

  去奋斗吧,奔跑在这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4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好句03-29

呼兰河传作文04-05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02-15

呼兰河传好句10篇03-29

呼兰河传好句11篇11-28

呼兰河传好句(11篇)11-28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03-31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3-0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0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