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7-29 11:48:19
  • 相关推荐
[优秀]红楼梦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1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题记

  薛宝钗,历来是个褒贬不一的人物。在脂粉堆里,在曹公笔下,她是个与林黛玉齐名的女子,可以说是书里面未出阁的女子里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最深,品格最符合当时价值观的人。

  在这个繁华的园子里,在众人的目光中,这个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美人一现身,便惹得黛玉心中悒郁不忿,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使得底层人物与她关系不错,同时轻言寡语,端庄凝重,又在上层人物心中加了不少分。

  史湘云曾对林黛玉说:“谁也挑不出来宝姐姐的短处。”赵姨娘和王夫人夸“宝钗虽年轻,却想的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叫人敬服。”众婆子对于宝钗对大观园的管理也服服气气:“姑娘说的很是。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光鲜亮丽的面子,宝姐姐从来不缺。

  林黛玉曾在金兰契一回对宝钗感叹:“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能让素来清高自许的林妹妹掏心掏肺地对这个竞争对手说出这样一番话,绝不是全无来头。我并没有去索引考据,却也知钗黛合一说。先前薛宝钗曾对黛玉提起自己幼时“也是个淘气的”,爱看些“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等等,黛玉的笑话只有宝钗最懂,破开来讲给众人,别人才解其幽微之处的趣味,因为她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知识储备、体悟路径一致。

  关于宝钗和黛玉的区别,俞平伯曾评价说:“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幼年如此相似,两个既有极佳的容颜又有灵气才华的女子,却因为她们年纪际遇决定的各自所拥有的一手经验领域,一个成了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成了它的肖子宠儿,脂批说“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宝姐姐的真性情,早早便埋进了雪里。

  从身世层面去比较,黛玉有过高贵富有的门庭,一双才貌出众真心相爱的父母,经历过母丧父死,寄人篱下,与宝玉从小相伴,宝钗有一个有心无力的母亲,和一个草包哥哥。经历过家中顶梁柱的死。书里没写,很容易想象这意味着什么:家族生意的下滑、亲朋关系的散失和下人的欺瞒——家境的每况愈下,让这个饱含青春热情的小姑娘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涉世不必深,观世即洞明。她将在世上游走的规则看的太透了,大部分时候可以给出人们想要的,早有一套娴熟的面具手法随身携带。谁不想真性情,痛痛快快说话,随心随意办事,但被迫入世的她,懂得了很多闺阁小姐不懂的东西,有一回湘云不识当票,被宝姐姐取笑,其实这才是宝姐姐的可怜之处,若父亲尚在,有他庇佑,宝钗大可以去做千金小姐,哭笑随心,不用懂这么多事情。

  李纨称赞说“含蓄浑厚,到底是蘅芜君。”反令人心酸不已。

  宝钗在园子里的身份我觉得甚至比黛玉尴尬。黛玉虽寄人篱下,前路无着,但在园子里这一段时间,上有贾母护着,中间的正头主子都知道林家家财已并入贾府,下面闲言碎语虽然难听,但如果黛玉不介意,自然伤不到她。宝钗虽是得了家主“爱住多久住多久”接待的客居,时间一长,薛家心思路人皆知,难免怀着看笑话的心情,尤其是园子里各位主人。抄拿大观园时唯独没碰蘅芜院,名为尊重实抹嫌疑。宝钗立刻托辞搬走,其心境大概也是“这个地方住不得了”。因此她看黛玉,像看以前的自己。她虽怜惜林妹妹颦颦之态,但她只是也只能笑着,带着冷意,剖开她鲜活的心将封建礼教的话塞进去。这样的话有时是讨人嫌的,自宝玉的反应便可观一二,人人都看到探春志向远大,宝钗的志向更高远过此。她看见弊端,看见改革弊端的路径和代价,也能看见改革的.结果——即便成功,也不过如此。能看清楚的,对她都没什么吸引力。摆脱身为人的局限,翱翔于青天四宇——这是她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更是牺牲品。

  他人常说薛宝钗虚伪,说她戴着面具,但恰恰是这样一份安分守己、藏迂守拙的小心与智慧造就了宝姐姐的动人之处。彻底的无情并不美,一朵僵立的干花并不美,在风里微微摇动却端立自持的牡丹,将它缤纷的才华不显山不露水地吐出,才扣人心弦。

  薛宝钗没有欲望吗?她有。

  羞笼红麝串是她对金玉良缘的渴望,螃蟹宴一咏是她越过宫闱的抱负,她把艳丽的衣服藏在里面,她用得体的笑容遮掩激荡的情潮。越是强调克制欲望的人,天性中欲望越强,这是热毒和冷香丸的比喻所托之义。“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别离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可苦她心里念着良缘,可那块玉对她也只是敬重、欣赏、体贴。她克己、拘谨,不像黛玉痴缠,宝玉挨打,黛玉心里最痛,可她遮着掩着,不让别人看见她的眼泪,她不像宝钗,面子活做得很到位,该出场时,一定在场。嘴上从不为难别人,处处替别人着想,这一回里,连贾母都夸宝钗:“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聪慧冷静,宽厚仁爱,这些优点是她写给别人的,心里多少话,不过是雪上鸿爪。和哥哥吵架动情。被宝玉讽为杨妃。扑蝶,推到黛玉身上。坐在宝玉身边绣花。你看,不过是一个这个年纪的女孩子。

  明知自己心底有情而克制,表面波澜不惊,却在垂眉敛目时漏出些微荡意。那种丰富的层次,才是端方动人之处。无情,是姿态罢了。山中高士晶莹雪,总是无情也动人,若真无情,哪来动人?

  宝姐姐虽然被封建礼教限制,认为男子就该读书上进。但她其实内心,是非常喜爱自己罕有的,这种鲜活的生命力。她在颦儿讥讽刘姥姥“母蝗虫”的时候,大大地夸赞了颦儿的才智,湘云爱闹,宝姐姐和她同睡同吃,也不嫌她吵闹。莺儿的娇憨伶俐,婉转动人,在她眼里都是可爱,这也许是她很想要拥有的特质,你瞧,她也很可爱。

  只可惜这般小小之人,却注定了不是“永远福寿之辈”

  宝钗成于她的通透聪明,也被这通透困死了格局。这红尘里,热春光一霎冰凉,她触到凉意就收回了手。缺了热度,终难圆满。她的青云,是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垂翼若九天之云。

  可惜她的香太冷了,她选择安于自己的命运,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上,命运遂她的意让她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从而让她痛苦——活着,还在这里,看着一切衰败。

  天空青灰高远,雪花漫漫,飞卷如一个旧春日里的柳絮。

红楼梦读后感2

  在众人眼中,宝钗博学多才又不张扬。长他一辈的都赞她成熟稳重。下人们也说“宝姑娘从不摆架子,又宽以待人体贴下人。”薛家虽十分富裕,宝钗却十分节俭,当时刘姥姥进荣国府时曾到宝钗房中,房里除了日用、衣柜、家具、以外别无任何装饰。贾母又觉得丢了大户人家的面子,就叫王熙凤给宝钗添些。宝钗在红楼梦中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形象,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在贾府中受长辈和下人的一致好评。贾母曾说:“众丫头里面,我看最好的就要数宝丫头了。”本来宝玉以为贾母要说林黛玉。宝玉说:“我觉得林妹妹也很好。”贾母说:“林姑娘固然是好,只是心太重了,不如宝丫头成熟稳重。”

  我个人认为宝钗是十分聪明、细心、且很有计谋的。她妹妹宝琴进贾府时,又一次她发现宝琴手上多了一条手链,她知道以宝琴的家庭条件是戴不起这样的手链的。宝钗便问。宝琴说:“是探姑娘给我的。”宝钗说:“难为她这样有心,她见姐妹们都有只你没有。这样的手链,十条八条我也有,但你见我几时带过,毕竟是别人家,凡是低调点好。”宝琴又问:“那我不带了吧?”宝钗:“她亲自送你的,你又不带,她岂不起疑心。我们是住在别人家,不是在自己家,凡是应注意得些。”

  还有一次宝玉对宝钗说:“姐姐好像杨妃。”(宝钗身材是有点微胖)宝钗一听果然大怒说:“我是像杨妃,却没有个弟弟像杨国忠。”黛玉见宝玉奚落宝钗也来凑热闹,便问宝钗在他哥哥的生日宴会上看了什么戏,宝钗就故意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就在一旁说,姐姐博学多才怎么连这出戏都忘了,这叫负荆请罪呀。宝钗干脆把炮口对准黛玉、宝玉两个人,气呼呼地说,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说的宝玉黛玉脸红无语,黛玉又数落宝玉“都听见了,可不像我似的愚笨,各个都伶牙俐齿的。”

  宝钗有一次无意间听见坠儿和小红的对话,在被发现时她突然假装找黛玉,让她们都感觉是林黛玉听到了她们的谈话。

  有一次刘姥姥和贾母等玩牙牌,黛玉怕罚就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西厢记里的`诗句。宝钗听出来了,一想黛玉是出自名学世家,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诗句。当时便没做声,后来把黛玉请到蘅芜苑,诚恳谈心,“好个潇湘妃子,嘴里不干不净的说些什么!”吓得黛玉面红耳赤的一句句好姐姐叫着求饶。

  史湘云从远方来的时候,史湘云是个直性子,再加上年轻,说话不过脑,众人要请客她请客吃饭,她借着高兴,便一口答应了,后来宝钗就问她:“你答应请,可你哪弄那么多钱。”史湘云就后悔不该那么冲动。宝钗就想办法帮她从哥哥薛蟠那弄了些螃蟹请了一顿螃蟹宴。帮史湘云圆了场。

  宝钗和母亲薛姨妈又一次在黛玉房中,宝钗就靠在薛姨妈的怀里。用头蹭着薛姨妈的脸说“妈,我们走吧。”这一幕可把黛玉气得够呛,哭着只说“在别人面前她就是那最成熟、最老道的,偏偏在姨妈跟前她就这样,还撒娇呢!分明气我是个没娘的孩子。”

  宝钗不仅有着成熟、稳重的一面。还有着活泼可爱的一面。在一次找黛玉的路上,遇到了两只蝴蝶,她就像孩子一样去捉蝴蝶。

  红楼梦也叫金玉缘。宝钗随身携带一块金锁,宝玉则是衔玉而生。有传说宝钗命里要嫁给一个命中带玉的才好。叫做金玉良缘。宝钗性格好、身体也健康、成熟稳重、有学识、家境也不错。所以我个人认为,宝钗和宝玉应该是天作之合。是最合适的选择。

  有一次宝钗去看宝玉,宝玉在午睡,袭人在给宝玉织背心,赶虫子。袭人有事出去了,宝钗就学着袭人的样子织背心,赶虫子。刚好林黛玉和史湘云也来看宝玉,黛玉见后只是一声冷笑,宝玉还做着梦呢,突然就大喊:“和尚道人的话不可信,什么金玉良缘,我只道木石前盟。”

  虽然宝玉心中就一个林黛玉,但最终在贾母和王夫人的哄骗下,宝玉还是和宝钗结婚了,就是在黛玉死的那个晚上。宝玉后来知道自己娶得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几乎崩溃。整日又哭又闹,宝钗为了刺激他就告诉他黛玉已死,宝玉几乎昏死,梦到自己来到了阎王殿。判官告诉他阳寿未终,不能死。(往后是高鹗版续写,之后的故事曹雪芹没写,我看的是高鹗版的,自认为高鹗续写的比较合理,但不排斥其他版本,我个人喜欢高鹗版,就以高鹗版发表感想)活过来的宝玉整日昏昏沉沉,宝钗也不理他,他便找宝钗说话,宝钗还是避开。宝玉就拉着宝钗的袖子“宝姐姐,你倒是和我说说话啊,别老不理我啊。”宝钗又是回避,宝玉一下扑到了宝钗的身上,宝钗急的面红耳赤一把推开宝玉“你真是比先前更不尊重了。”宝玉说“还好跌了这一跤,可算是跌出了你的话。”婚后的宝玉宝钗并没有同床共枕,他总想着黛玉会从天而降来看他,他就睡在窗户旁边等她。袭人曾劝他金进屋睡。他还是坚持在外面睡。宝钗也就让他在外面睡。有一天晚上麝月伺候他睡觉,他看着麝月想起来晴雯,便以晴雯临终前的话问她,“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第二天晚上,宝钗还是让他睡外面,他说“睡里面不也一样吗?”袭人也劝他们同床共枕。

  宝玉一没等到黛玉,二为了以慰宝钗之心。新婚夫妻,等了多晚才真正洞房花烛,之后有了一个遗腹子贾桂,此是后话。

  但是宝钗待人以冷,这是肯定的,可能是冷香丸吃多了,金钏跳井后,王夫人不安,宝钗就安慰她“可能是女孩子贪玩一不小心掉进去了。”这确实有点冷漠。

  宝钗最终是守活寡了。金锁和宝玉确实是一对,担宝玉答应过黛玉你死了我当和尚去。宝玉最终还是当和尚去了。所以《红楼梦》叫《石头记》,也叫《金玉缘》,还叫《情僧录》。

  我个人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薛宝钗,之后每个重要人物我都会编篇,下篇是黛玉。再次声明若有与哪位的意见冲突可以交流,若有共鸣在下十分荣幸。还有文章所有内容全是本人意见,若有幸与那位的意见耦合或雷同,绝对纯属巧合。我不是什么大师所以文章若不和阁下的胃口,望尊重~!

红楼梦读后感3

  有时候,就有些羡慕上一辈人。一辈子辛苦劳作,临了却还是怀念过去的时光——总还是有值得怀念的时光。

  听说那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饿着肚子下地,仍觉着自己从事着天地间最伟大的事业。不知道,那时真实的天是怎样的,至少,让一代人能一直念叨、在今天看来却如此单调的岁月,曾经让这些人过得非常充实。

  日子越来越好,现代的人,不用像从前一样愁着吃穿,然而似乎没有多少满足和幸福可言。竞争日渐激烈,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所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烈。终日奔波劳碌,除了平安、健康,这一代人,为着能过上不再令人忧心的生活而奋斗着,为着父母可安享晚年、为着子女不再有自己的遗憾而苦苦挣扎着。为着物质的利益,极尽拼爹之能事、拼子之心力,将自己折磨成焦虑、抑郁症、甚至大把脱发、白发,提升诧异的眼神关注度和不必要的回头率。

  “老吾老”、“幼吾幼”,都无错。关建是,想要给予的、真的是他们所需要的么?忙碌之余,听过他们的心声么?稍微停一停脚步,蓦然回首,会不会觉得、原来只是自己想要的太多太多?

  是否想过,当理想生活真的实现,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情景?所有愿望都可达成,享受生活到无以复加时,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是否打算立即生命终结、了此一生?或是将余下的大好光阴、平白浪费在不断地寻找长生不死药上?——可即便真可以不死,又有什么意义呢?活得太久、不会太孤寂么?

  即便坐拥黄金万两,狂热的欣喜悄然而褪时,当寂静的夜晚来临,当一人孤枕难眠,面对无声四壁,不会有无尽的空虚、无尽的坠落感接踵而至么?——一贫如洗的岁月,整日思虑着明日的富贵荣华,有时又会不会感觉莫名的烦燥、觉得生活的索然无味呢?

  人活于世,恐怕不仅是为吃饱穿暖、为着个人的物质利益而来,否则人如何区别于其它动物成为万物主宰,又如何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人之所以可成为世界之王,是因为人有思想——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生命又是如此短暂脆弱,所以衍生平等自由、有“****”一说。

  一些西方国家,打着****的幌子,做的事情却让人跌破眼镜:辟如扔手机比赛、美臀比赛,辟如播报新闻的主播、可以一边播报一边脱衣,辟如祼奔,辟如允许私人持枪械,辟如****游戏盛行、性派对司空见惯,辟如引渡犯下滔天罪行的士兵回国受审、而后变成无罪释放……种种行径,看来十分荒唐,除了可以认为是私利盛行到极致、私利被维护到极致的一种体现,实在想不出究竟还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发展到极致,便是私欲横行。无道德、无黑白、无对错。无准则的社会,其行为其风俗种种、将倒退至原始状态,只有争斗厮杀,毫无秩序。人无心柱,必会乱性,手足无措。

  “心柱”,即指灵魂。人,是一定要有灵魂的。这与物质上的肉体是否死亡和消逝无关。一个有魂的人,会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想去做的是什么,自己此生所为何来。即使躯壳不再存在,至少也会给活着的人、留下些有价值的回味。可惜,有“魂”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老一辈人所遵崇的信仰,对年轻的.一代、也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

  人们追名逐利,房子越住越高档,服饰越穿越漂亮,手机越来越新潮,交通工具越来越便利。与人会面热聊,便是新置多少衣物家什、待遇多少、新居怎样、升职请客、酒桌称兄道弟、隔日却形同陌路、、、、渐渐的,生活变得只剩下这些;渐渐的,迷失在这种不断的应付和虚荣里,当真心正视自己时,会觉得世风日下,更会觉得世态炎凉——美好的、真挚的情感似乎已不复存在。想不出为什么,也不明白自己要怎么做。渴望着被人关爱,却从未付出真情,未曾做过什么努力。只是知道自己不再轻易相信、也不能相信,包括一切前世今生的哲言,和一切既定规则。

  只是,人总是得相信点什么。都说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戏中人,所有不应有观众。无法全身心投入、演绎自己的角色,岂不是会太寂寞?不然,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有“魂”,其实这“魂”是自己定的。有意或者无意,有人生下便是有魂的,有人却是后天才有的,这与每个人的受教育过程、社会阅历有关;天生者属于无意,无意者会主动执行自己的信条,并且以这样的行为准则去要求自己和他人;有意者,是凌驾于“有魂说”之上、刻意为自己而定,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强迫自己相信、强迫自己执行。前一种人,过得较为幸福、至死也无憾;后一种,则痛苦一些——强迫性的痛苦,能够逐渐适应则好,不能适应,则一直会纠结无比。而最为苦痛、心态最易扭曲的,就是无“魂”者。

  无魂者既无魂,或是相信有“魂”、却还未找到自己的;或是根本不信有“魂”一说。这类人大多危险、非常衷于寻找刺激,乃至于做出种种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事情。说到底,终归是臭皮囊一具,如同架没有轴心的机器,疯狂胡乱地运作,离毁灭之时已不远。不知道未来的路,不想改变,也不在乎一切。像整日醉酒消沉者,大多是如此。

  “灵魂”的找寻,是有别于“追求理想”的。“魂”是个人的为人准则和价值所在,理想则可以包含责任,可以是为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理想是一种美满的生活状态,含有一定的目的性、功利性。追求理想的路,大多走得艰辛。而“灵魂”,则只属于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而乐此不疲,可以超越生死、慷慨从容面对一切肉体的折磨,可以经受一切恶劣环境的考验——亦可以驾驭、指挥他人做出一切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创造灵魂、传播它且能植入他人人心者,则能为人主,为权势追从者之有利工具。拥有灵魂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终于知道自身存在的意义。

  现代人,最缺少的、最需要的便是“灵魂”。除了利益,眼里、心里似乎已看不到、容不下别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世故,为着自身的私欲不惜一直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却从未正视过自己是否还有灵魂、是否还是自己的主人。

  《红楼梦》里,有一段让宝玉看着晦气恶心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先生落魄潦倒一生,禀性仍是高尚无比,他留给世人一部不完整的小说,却让多少代人奉为至宝。今人不能如宝玉无瑕,不能向曹先生一样守得清贫,至少,总还可以保留点纯真、和向往纯真的心境吧。

  “灵魂”,可以是种学说,可以是条准则,可以是种美德,也可以是种纯粹的心灵。以此获得的途径,无非两种,一是教化宣扬,一是媒介引导。但首先,得有适用于今人、能引起共鸣的基础;还要有不含杂质的传播环境。找回失落的灵魂,是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可凌驾一切的传播者,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决心。

红楼梦读后感4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各位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 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也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卿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以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好,“十二钗”中无她,实在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

  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

  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

  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再看一事,此事兴许该是各位对于袭人一生行事之印象最深的一处了,非他,便是第十九回“良宵花解语”及第廿一回“娇嗔箴宝玉”的两段遥相呼应的文字。——袭卿先以“自己要给家人赎身出去”为端唬宝玉,之后假意以“要玉兄答应自己那三条警戒之言”为交换“自己留下”的条件,玉兄万般舍不得袭卿,自然满口答应,诸君可还记得他当时那话:“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跟着,袭卿即提出数件玉兄平日里“不成话”的行径,要其一一改正。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又有“脂批”曰:各位听听可是丫鬟说的话?——试想“脂砚”此笔是何意思?余谓,这绝非是说袭人“僭越”,反该是在赞她明白道理。

  待宝玉将那些事情都答应了之后,宝、袭二人又是如何一番对答?——袭人笑道:“……你若果都依了,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了。”宝玉笑道:“你这里长远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袭人冷笑道:“……有那个福气,没那个道理……”——仅这一对答,试问如何能不使人爱煞、怜煞袭卿,“脂砚”更批曰:袭人能作是语,实可爱可敬可服之至!

  以上这都是“花解语”一回。

  再至后来,隔了一回文字,又写袭人因见宝玉大早起便一劲跑去黛玉那里,同黛玉、湘云二人一起梳洗、“浑闹”,全没把自己前日所警之话记在心上,于是便又假意同玉兄赌气,几番“折腾”,总算又使得玉兄收敛了些,“这一日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拿书解闷,或弄笔墨。”最后又迫得玉兄摔簪起誓并说出了心里话儿,方才算合好了——宝玉道:“你那里知道我心里急!”袭人笑道:“你也知道着急么!可知道我心里怎么样?”试问二人仅这般一应一对,却又道尽了多少绵绵情义,难怪十九回上要用“情切切”来定那“良宵花解语”!

  如此诸般,足能见袭人此女并非哪等凡钗俗裙,就连宝钗不是都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丫头,听说话,倒有些识见。”——这虽是宝钗心内之语,余以为,实在是雪芹警示天下看官之言耳!

  至于后面袭卿的许多行为处事,却也不消多提了,通过前文这许多作者的精心勾勒以及“脂砚”的精妙点批,后文可见一斑,绝非程高伪续中那等“曲解芹旨”的文字所录,那些拙文烂笔,实在唐突玷污我袭卿也!

  题曰:兰桂之馥扑人鼻,

  温存情意甚堪惜。

  袭卿岂能作俗眼,

  未免唐突谤佳妮。

红楼梦读后感5

  我读红楼,感悟最深的大致可分为两点。

  第一,有感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仅仅因为它在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重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人物看,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薛宝钗的温柔敦厚,贾宝玉的如傻似狂,王熙凤的诙谐幽默等,这些典型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艺术画廊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在银屏上盛演不衰。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上看,《红楼梦》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单线条发展的单调模式.com,创造了一个完整宏大而又浑然天成的网状艺术结构,四大家族及众多人物,情节结构安排巧妙,虽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却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从小说的语言上看《红楼梦》,曹雪芹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丰富的发展,使小说的叙述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准确洗练,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堪称经典,作者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能传神地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那段,王熙凤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似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她这几句话,不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赞扬了探春姐妹们,还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充分显示了王熙凤圆滑世故的特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大量诗词歌曲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而作,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二,有感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关于它的主题,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是留恋美好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惋与感叹:人生为何要生老病死、离合悲欢?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反复吟唱的这一旋律,正是作者历经世间荣辱后的人生感悟,也是《红楼梦》乃至历代文人所极力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例如,元春贵为皇妃,但却觉生活终无意趣;迎春误嫁中山狼,不久便被折磨至死;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为了家族的利益被迫远嫁异域;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史湘云虽然英豪阔大宽宏量,但最终却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带发修行,结果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其他诸如香菱、晴雯、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乃至大观园女儿国中所有的女儿们,都无一不是以背剧结局而告终的,不过,曹雪芹的这种人生感悟是积极而非颓废的,他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当人生与世间的真善美被无情地毁灭时,他才在怜惜悲悯中发出了无奈的感叹,综观全书,《红楼梦》主要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这一既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无故寻愁觅恨的贾宝玉为主人公,通过他的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来感悟人生,探索自然,充分展示了青春少女及世间之美被毁灭的无情和无奈。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的浅谈,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喜爱,红学各派各持己见,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红楼梦读后感1500(二)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读后感6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现在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这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面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来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一定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来,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古时算是一大笔了),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非常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己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爱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欢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己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爱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爱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爱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间,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内容是鼓励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内容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应该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正因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不同、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文明之邦的脚步。因此,对于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红楼梦读后感7

  王熙凤:一枝独秀,八面玲珑

  ——《红楼梦》读后感

  王熙凤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她是泼辣豪爽、贪权爱财、好生醋意、狠毒狡诈、为人世故圆滑、善于阿谀奉承的凤姐,她也是精明能干、会管家理财、能制服下人、懂人情、能吃苦的凤辣子。谈起凤姐,总是让人又爱又恨,也让人不得不敬佩作者曹雪芹对她的评判:聪明累。带着对这个一生悲辛的红楼女儿的缕缕真情,我试着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想要走进凤姐,走进红楼。

  一、凤姐之练达

  《红楼梦》中有句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王熙凤就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她既能巧妙地讨“老祖宗”贾母欢心、伺候好王夫人、邢夫人等,也能不露声色地讨好众姐妹。这样的本领,并非是一两天就能练就的。凤姐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本领,讨得贾母欢心,坐稳了贾府管家的位置。

  凤姐能说会道。凤姐初见黛玉,夸她长得标志,通身的气派,像老祖宗的嫡亲的孙女。这一席话,既夸赞了林黛玉长得标志,也夸赞了老祖宗,同时也不忘夸赞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一样长得标志,有气派。凤姐之厉害就在于他巧妙的夸赞不落下一个人,能讨得大家欢心。

  湘云的螃蟹宴上,凤姐陪着贾母走路,贾母说自己鬓角上有一块窝儿,讲起自己小时候摔倒差点破相的故事,凤姐却笑称老祖宗头上的窝儿和寿星老头上盛满福寿的窝儿是一样的。这一席话,表面上是笑话老祖宗,但实则是夸赞老祖宗福寿绵长,讨得贾母称赞。凤辣子出奇制胜之“谐谑”指陋为美、化祸为福,因此受到贾母的欢喜娇宠。

  凤姐之练达,不仅在于能说会道,还在于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当凤姐路过宝玉房中,听到李嬷嬷怒斥袭人,凤姐连忙进来,拉了李嬷嬷,笑着让李嬷嬷别生气,还说要拉他去自己家里吃酒。凤姐劝架,方法十分巧妙,她首先晓之以理,并称赞李嬷嬷懂规矩、有身份,再点明她的错处,给袭人足够的尊重,最后又让李嬷嬷有台阶可下。王熙凤劝架的方法,既不得罪有身份的老嬷嬷,又公正讲理,还袭人一个公道,她的管家之法可谓是恩威并施、十分高明。

  二、凤姐之泼辣

  贾母曾向黛玉介绍道,凤姐从小就是当男孩儿养的,称她是“泼皮破落户儿”,还称她凤辣子。凤姐之泼辣,可见一斑。

  对家里的下人们,泼辣的凤姐将他们管束得很好,让贾府井井有条地运转起来。在秦可卿葬礼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办理丧事,并代管宁国府。于是,宁国府下面众人便偷偷称凤姐是“烈货”,“脸酸心硬”。她刚刚接手宁国府,对不遵守自己定下规矩的人,毫不留情地重重罚下,杀鸡儆猴。自此,众人事事服顺。凤姐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虽不识字,但她管起家来,心思细腻,不畏勤劳,是男子万不及一的。

  不仅如此,凤姐看人也很准。她能赏识有才华的人。凤姐偶遇宝玉房中的小红,让她帮忙办事,小红完成的十分出色。凤姐从她的言语、行事,一眼看出她是一个和自己性情相似,能力出众,为人豪爽,不扭扭捏捏,做事干净利落的人。她当即要小红来自己手下办事,还要认小红为干女儿。凤姐喜欢的小红,是和自己一样的泼辣爽快的人。

  面对自己的丈夫贾琏,凤姐也依旧泼辣。她从不许贾琏纳妾,连作为自己陪嫁的平儿,也不许贾琏碰她。贾琏背着王熙凤偷取尤二姐,凤姐知道后,悄悄将尤二姐接入贾府,又明里暗里的欺负尤二姐,甚至还打掉了尤二姐与贾琏的孩子。她毫不畏惧丈夫对她的责备甚至是恨意。凤姐的强势,在那个时代是很少见的,这也正是她泼辣性格的表现。

  三、凤姐之贪婪

  凤姐的一生,追求着权势、钱财、地位,她为之计谋、为之能说会道、为之圆滑世故。

  凤姐渴望权势地位,她竭尽心力地管理贾府上下的`事务。秦可卿葬礼时,她十分乐意地接受了宁国府代管的事务;在贾府中,她享受着奴仆对她的敬畏、主子们对她的尊敬;即便是面对丈夫贾琏,她也要胜他一筹,不允许丈夫纳妾,还比较贾府不如自己娘家王府。她的威势,让下人们敢怒不敢言,到凤姐病倒时,便“力拙失人心”。她害怕失去自己的管家权力,不愿请医生看病,一拖再拖,却最终因病丧失了生命。

  王熙凤也贪爱钱财,她为了谋财,可谓是不择手段。在铁槛寺里,她为了三千两银子,破坏了别人的婚姻,最终还害死了两条人命。王熙凤还借着管家之权,把贾府众人的月例银子拿去放利钱,把利息收入自己的私囊。后来她和贾琏竟然还打贾母手中钱财的主意。如此贪财,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但最终也因为这些罪状,害得贾府抄家,自己也被众人嫌弃,“反误了卿卿性命”。

  四、凤姐之真情

  作为红楼梦中的女子,凤姐也会和其他女儿们一样流露出真情。

  凤姐与秦可卿是关系极好的妯娌,王熙凤每到宁国府,都要去看秦可卿,与她说很多交心话。秦可卿生病,凤姐看望她,又嘱托她好好保养身体。看到可卿病情严重,她又忍不住流下泪来。可卿死后,又托梦给凤姐,帮助她认识到贾府的危机,并为她指路。在偌大的贾府里。真正能和凤姐交心的姐妹并不多,在秦可卿这里,凤姐真情流露。

  除此之外,凤姐对农妇刘姥姥也是一片真心。刘姥姥初进贾府,见到王熙凤,凤姐便叫刘姥姥不必拘礼,平等地对待她,又与她说了许多交心话、讲述了自己管家的艰难。凤姐的话未尝不是客套话,但也确是实情,她在刘姥姥这个淳朴善良的人面前,做了一回“真凤姐”。后来,贾府败落,凤姐在临去之前,让巧姐认刘姥姥做干娘,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还让她帮忙去庙里许愿。凤姐风光一生,此时却因平时的严格治家失去人心,贾母故去、贾琏与凤姐夫妻离心。刘姥姥虽为外人,但她理解凤姐、愿意帮助凤姐,是凤姐信任、愿意托付的人。凤姐在权势、钱财、地位中过了一辈子,她内心里也很向往刘姥姥那样无拘无束、质朴简单的人,她与刘姥姥建立的真情,是她的生命在广阔的田野上开的一朵最灿烂纯洁的花。

  凤姐是《红楼梦》中一个特别的女子,与大多数红楼女儿的柔弱形象不同。她的练达、泼辣、贪婪、真情等特点,既成就了她的辉煌,也造成了她的一生悲辛。王熙凤是一个奇女子,她有能力、有胆识,我们不得不敬佩她的才能和本领,也不得不惋惜她的生命凋零。她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她一生机关算尽却自毁前途悲剧的写照。

红楼梦读后感8

  从刘姥姥和贾芸借钱,看底层人物生存之艰辛。

  常言道:升米养恩,斗米养仇。这话古今通用,红楼一开场甄士隐资助了贾雨村五十两银子,两套冬衣,让他得以进京赶考。贾雨村发迹后怎么回报甄士隐的呢?眼看他的女儿英莲落难,为了自己的前程,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还助纣为虐地推了一把。

  咱们今天就说说红楼梦里的几宗借钱的小事。

  刘姥姥借过钱,是问贾府,一共借得银子二十两,外加一吊钱。

  在刘姥姥看来,她是去碰运气的,借到了更好,借不到只能再想别的办法。但在贾府看来,在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看来,也许刘姥姥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就是直接来要钱的。

  她们给刘姥姥的二十两,也许定义不是借,而是施舍,从来没指望她能还。毕竟,刘姥姥这样的穷苦人家,一家五口一年的开销才二十来两银子,她哪里有钱来还呢?花完了别再来借就谢天谢地了。

  可能不少人初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情节时,会觉得有些滑稽好笑,穷苦人进入富贵乡,眼睛不够使,就是我们常说的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但当我们有了人生阅历后,就再也笑不出来,这个情节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

  当我们生活拮据,不得不去与亲朋好友求借时,那一份小心翼翼,那一份尴尬无奈,那一份欲要开口,又难于启齿的自尊和耻辱,就是活脱脱的刘姥姥。

  而这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没有经历的人,是怎样都想象不出那种站在富贵亲戚面前的窘迫和局促不安的。所以,我相信,后来的曹公,曾真切地经历过“朝扣富儿门”这样的生活。

  刘姥姥是冒着严寒,带着外孙板儿进城的,一大早就起来,连饭都没吃,也许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大人尚可忍饥挨饿,孩子如何忍得了?

  也许这正是刘姥姥作为庄稼人的聪明之处,拿孩子说事,总比她一个人干巴巴地去借钱要好使的多,也许没人会可怜一个乡下穷婆子,但谁能拒绝一个孩子哀怜的眼神呢?

  刘姥姥是为她自己吗?不是。如果是她自己,像刘姥姥这样有着极强生存能力的农村老太太,也许怎么都能挺过那个寒冬,大不了挖野菜,吃树皮,再不济就是吃雪,吃土,喝水,挨饿……穷人自有穷人的过法。

  可她有女儿呀,女儿也有一双儿女呀,她作为一个母亲,作为外祖母,不能眼睁睁看着女儿一家挨饿受冻。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女人天然的母性,让刘姥姥暂时把尊严什么的都放到了一边,在那个填饱肚子就能活命的年景,只要能借到钱,就是让她磕头,她也会扑通一声跪下去。

  刘姥姥初见王熙凤,不正是“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吗?那“未语先飞的脸红”,那“忍耻说道”,那“心里便突突的”,那“喜的有浑身发痒起来”,那“千恩万谢”,写尽了一个村老妪叩开豪门后,好不容易借到钱的心理变化。

  我们常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刘姥姥既穷,又不在闹市,如果不是自己主动去“觅食”,去博另一种可能,也许一家五口,早已死于那年冬天。

  精明的刘姥姥,宁敲金钟一下,不破鼓三千,这才让一家人有了希望,也才有了后来的人生奇遇。在刘姥姥眼中,也许贾府是她最后的希望。如果从贾府都借不到钱,她又该如何面对女儿一家呢?

  我们说,人生有无限可能,生命中也有无数次机会,只要你不认输,不向命运低头,即便你年逾古稀,岁至耄耋,依然有机会改写命运。

  刘姥姥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她心眼活,她懂变通,能屈能伸,知恩图报,虽然贫穷,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着强烈的生存渴望,这不正是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我们吗?

  再说贾芸借钱。

  贾芸是个有志气的孝顺孩子,但因父亲去世,家道艰难,他十七八岁了,也没什么正经差事,为了贴补家用,不至于让母亲担心和挨饿,他便想到了去贾琏处谋差事。

  常言道,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当头风。贾芸的求职并不顺利,此时的他可能还年轻,初生牛犊,刚刚扛起家里的重担,没有太多经验,还没有摸到这里面的门道。

  等到贾芸悟出了找工作要找凤姐时,却又面临了另一个难题,要投其所好,一击即中,就得送礼,但他没钱送礼,于是他又想到了去找开香料铺的舅舅卜世仁。

  按理说,亲舅舅怎么着也该照顾下这个可怜的失去了父亲的.外甥,贾芸还并不是朝他借钱,只是想赊点东西,等打通了门路,弄到了银子就还他,可恨世态炎凉。贾芸从亲舅舅这里,不仅什么都没借到,还受到了好一顿数落。

  卜世仁,真的不是人。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舅舅本不算是远亲,但在贾芸看来,他甚至还不如自己平日并没什么来往的邻居倪二仗义。

  都说仗义每多屠狗辈,从来侠女出风尘。这话不假,这倪二虽是个泼皮无赖,但却是因人而使,有一股子仗义之气,说话十分豪爽,颇有梁山好汉之风。

  贾芸虽然是贾府支脉子孙,但并不是贾宝玉等只知道享受荣华富贵的公子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逼得他早早地学会了人情世故,看人眼色说话,猜人心思做事,他早已是惯熟的,因此他抱着半是怕得罪倪二,半是也的确需要钱的心理,从倪二这里借到了十五两多的银子。

  这笔银子不是小数目,贾府小姐一个月的月例也不过二两,正是这笔银子,解了贾芸的燃眉之急,帮助他实现人生命运的逆转。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贾芸求职贾琏不成,赊欠香料舅舅不成,这应该都是处于人生低谷的贾芸,所能接触到,所能想到的,能给与他帮助的人,但这些人最终堵死了贾芸的路。却偏偏半路杀出个喝了酒的醉金刚倪二,令人意想不到的帮了他一把。

  对贾芸来说,他自然也是不甘贫穷的,也不会安于现状,坐吃山空,混吃等死,更不可能像贾瑞那样,图便宜没行止,他是个正派之人,想做出一番事业,更想让母亲安度晚年,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有任何启动资金的贾芸,最开始也是走的十分艰难。

  人生就这样,既充满了失望和无奈,也充满了意外和惊喜。贾芸的触底反弹,不仅仅是倪二这样的贵人出现,及时拉了他一把,更有他自己早已烂熟于心的生存技能和人情世故的加持。

  说到这,想起了金瓶梅中的一个情节:常峙节得钞傲妻儿。常峙节是西门庆十兄弟之一,说是兄弟,其实就是蹭吃蹭喝的帮闲,他问西门庆借银子不顺利,就找到了应伯爵帮忙,最终借到了十二两银子。

  得了银子的常峙节,回到家后,先不说明,等到老婆骂完了之后,才轻轻地把袖里的银子摸将出来,放在桌儿上,打开瞧着道:“孔方兄,孔方兄!我瞧你光闪闪、响当当无价之宝,满身通麻了,恨没口水咽你下去。”写尽了一个穷困家庭借到银子后的辛酸。

  韩小窗在《子弟书选》里也写到了《得钞傲妻》这一节,开头几句是:因何地产雪花银,天意分明鼓励人,不经爱富嫌贫事,怎长争名夺利心。英雄气短为钱财气短,红粉情深是柴米情深。这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曹公在红楼开篇里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从刘姥姥和贾芸这些底层人物借银的经历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10

  春节前最后一次来成都,恰有一日闲暇,原本想去三星堆,因路程过远,往返大概三四个小时不说,明日回程今天下午又要做核酸,不如宅在酒店看书写字。

  翻开《红楼梦》,卷首即印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文读完,内心凄然。仿佛是给文章作了一个注脚,以生命之鲜活灵动,却在世间演绎出一个个荒唐不羁的故事,身涉其中而不觉,抽身以记才看来皆是血泪。作者深情记下一段往事,你来读,又能品出几分滋味儿呢?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作者开卷即交代了写作因由。女娲在大荒山无稽崖炼石补天,剩下一块未用,弃于青埂峰下。这块灵石见36500块补天石均已有用,独自己无用而内心郁结。一日,逢一僧一道在这块灵石旁边歇脚聊天,说到人间种种荣华富贵,让这灵石动了凡心,既然补天无望,不若往人间历经见识一番,总强过在这峰下风吹日晒,百无聊奈。僧道劝阻,红尘之事快乐不能永持,“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好梦,万境归空,不如不去的好”。但拗不过灵石苦求,遂将其变成扇坠大小的美玉,携去人间。数百年后,石头将其在人间种种历练编述出来:“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细推了去,觉其行至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故以将真事隐去(甄士隐),而借假雨村言(贾雨村)之开端延展出一段故事。

  在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中,不乏写女性的作品,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警世通言》,但大多写才子佳人或痴心女子负心汉,女性角色是依附于爱情而存在的——为情生为情死,几乎没有情爱之外的自我。而这些爱情是需要寄托男性来实现的,男性或者准确地说专情而负责任的男性于是成了如同救世主般的存在。至于女性到底怎么看待自己和所生存的世界,她们内心有着怎样的丰富多彩,并不是作者关心和关注的话题(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男性)。《金瓶梅》也不例外,女性角色的描写虽然有或动人或可悲之处,但几乎是宫斗剧的版本。《杨家将》虽然也有提到女性角色,但颂扬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忠君爱国,女性本体形象倒是模糊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开宗明义为闺阁作传,曹雪芹用一支惊魂落魄笔,泣书成恢弘锦绣文,女性角色立体形象,精神丰美,感人肺腑,如在眼前,是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紧随其后,才有了吴汝珍的《镜花缘》,全书着墨在于女性心气见识才学,可谓是男性视角中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一大进步了。

  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一棵绛珠草,在干渴中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日日灌溉,绛珠草修得灵性后对这一段灌溉之情未得报答而愁苦郁闷。恰逢神瑛侍者下凡历练人间,绛珠仙子便也要求下凡为人了结灌溉之情。这一段话绛珠仙子说的非常动人:“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世间种种皆因前缘而起。我们常说,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某一天,你爱上一个人,却不知道为何而爱,心甘情愿低伏做小,卑微到尘埃里去,解释不了,或许是前世欠下的吧。

  故事从乡绅甄士隐家说起,甄士隐良善心慈,家庭富足,年过半百生了一女儿叫英莲,百般疼爱。甄家隔壁的葫芦庙寄居着一个穷儒生贾雨村,士隐见他虽穷困潦倒,但才华见识皆不凡,有意帮助于他,便资助银两使其得以上京赶考。到了元宵节,家人将英莲带去看花灯,却不慎丢失,到处找也找不到,甄士隐夫妇痛的痛,病的病,一个家便死去了一半。没过多久,葫芦庙发生火灾,将附近一条街都烧了,甄家在隔壁更是烧得什么都不剩,便变卖了田产投靠岳父去了。谁知岳父家也是捧高踩低的,不受待见的甄士隐在贫病交加中彻悟性空,便出家去了。一日,甄家一名叫娇杏的丫鬟在门外买线,碰到一台官轿过去,没想到居然是新上任的地方官贾雨村,贾雨村因在甄家与娇杏有一面之缘,念念不忘,故将娇杏纳为妾室,后来娇杏生下一个儿子,雨村正妻病故,便将娇杏扶为正妻。

  在这一段故事中,甄家从诗礼小康到妻离女散的没落,雨村从穷酸困苦到情场官场的得意,两相对比,闲闲笔墨中尽是出其不意的祸福难料和世事不公。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这样一个乐善好施、深明大义又不贪慕虚名的人,并没有得到好报,唯一的女儿走失,家财全尽。得到甄家资助却不辞而别(不厚道),做官后得知甄家事故仅“伤感叹息一回”(仅人前作态,无同情心),对甄家女儿走失以一句“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却并未着力帮助寻找(虚情假意),为满一己情欲求取丫鬟(自私自利)的贾雨村倒心想事成了,真是对现世莫大的讽刺。一则世态凄凉,一则人心难测,没有半点夸张的痕迹,镜子似的真实呈现在人面前。唯其真实到让人无可奈何,不禁心生悲悯。

  通过甄士隐梦中交代灵石、神瑛侍者、绛珠仙子这一段公案的缘由,在“太虚幻境”前得见“假作真时真亦家,无为有处有还无”,照见人世一切空相,得窥一半天机,对甄家命运的解读也已埋下伏笔:“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在命运的轮盘前,即使预知了结局,没有经历后半段,依然解不出这支签。不是痴——在烈火烹油般的花团锦绣前,看不到隐藏其后的残花满地,断壁颓垣。是缺少认知,缺少痛彻心扉后的恍然大悟。

  如果说命运从一出场就可预知结局,你还来这世间一趟吗?“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堂,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甄士隐是了悟了尘缘,然而,灵石来了,神瑛侍者来了,绛珠仙子也来了,历繁华也好、还眼泪也罢,都是预知的结局,那么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大的话题,也是一个人类寻找了千百年答案的话题。在《红楼梦》的贪嗔痴中纠缠出的一段段故事,千丝万绕中一个个因缘轮回,叫人看得真真切切,但是否明明白白了呢?或许有,或许不见得。

红楼梦读后感11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明白,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我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此刻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那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应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先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必须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先,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古时算是一大笔了),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十分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我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那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感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我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欢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我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感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礼貌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资料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感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感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光,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资料是鼓励我们,就应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我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资料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就应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正因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不一样、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礼貌之邦的脚步。因此,对于不一样民族各自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决定一个人怎样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我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红楼梦读后感12

  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太阳能热水器觅闲愁。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上海办公家具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曹雪芹螺旋板换热器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化工填料dlp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真空机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锅炉管高压管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日语翻译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北京西班牙语翻译公司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北京西班牙语翻译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西班牙语翻译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苏州物流苏州运输公司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苏州物流公司男科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土工格栅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油缸冲压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龙头不锈钢管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上海普陀保洁公司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上海杨浦保洁公司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胶原蛋白面膜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竹纤维毛巾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铝件加工电动机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制药设备多层胶合板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滚轮喷气式干手机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

  “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防滑垫供应商无纺布袋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烘箱球阀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蝶阀电动观光车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烘箱可燃性气体检测仪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冷却塔制粒机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

  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电动葫芦发电机组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破碎机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环氧地坪自动弯管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

  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贮罐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红楼梦读后感13

  在贾府,从史老太君贾母开始,开启的好像就是一个看脸的模式。只有生得好、长得美才能得长辈欢心、别人尊重。

  第一个证明这“定律”的就是贾宝玉。宝玉正是因为生得风流倜傥,俊美飘逸,才极得贾母百般宠爱,万千眷顾,享有与贾家其他子弟不同的待遇。例如比宝玉小几岁的贾环几乎就不曾被老祖宗正眼瞧过,更甭提照顾。就连贾母一直称“孤儿寡母,可怜见的”的李纨的儿子贾兰——她唯一的亲重孙也没怎么另眼相看过。

  不止贾母如此,一向与王夫人不睦的赵姨娘对宝玉虽忌恨又觉得情犹可恕,说,“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小孩子家,长的得人意,大人偏疼他些也还罢了……”

  就连禀性愚犟好弄左性的邢夫人见了宝玉也是爱意难禁,明显地厚此薄彼。第二十四回中,宝玉来给病中的'贾赦请安,问安完毕,邢夫人立刻一把把宝玉拉到炕上,坐在一个坐褥之上,而且对宝玉百般地摩挲抚弄,还要留饭,并说有好玩的送给他。而贾环和贾兰叔侄俩来了则冷淡得很,只命椅子上坐了,不管不顾,亦不挽留。

  其父贾政虽然平日里对宝玉挑剔训斥,嫌恶处分,可心平气和时亦觉得自己这个儿子“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再看看贾环,为什么人人都不待见呢?首先也是长得不好,其父看他都是“人物猥琐,举止荒疏”;凤姐则直呼“小冻猫子”。就因为这样的高颜值,贾府有关宝玉的事都是大事,宝玉病了,遭魔魇了,一时找不到了,挨打了,丟玉了,都会闹得举府不安,一片混乱。

  女子就更是这样了,颜值高几乎是必须的才行。看贾母喜欢的人:

  凤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典型的泼辣美人;

  黛玉纤巧飘逸,被王熙凤赞“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第一次见了”,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典型的病西施;

  宝钗雍容华贵,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标准贵妃美人;

  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精明强干的美人;

  秦可卿,“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乃贾母“重孙媳妇辈中第一得意人。”

  见了薛宝琴,贾母更“喜欢的无可不可”,还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晚上让宝琴跟着她一处安寝。下雪天,又赏了宝琴一件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名贵斗篷,金翠辉煌的,惹得人人艳羡。就连贾母为宝玉寻亲事,都是“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

  可见,不论男女,颜值在贾母这里都是很重要的,毕竟爱美之心人皆共之。看人,眼缘是第一位的。女儿如花,风姿各异,观之赏心悦目;美男俊朗,惹众围观,掷果盈车,古已有之。更何况相由心生,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品貌相异的毕竟还是少数。更何况贾家乃富贵大族,贾母又是至高无上的董事长,素喜热闹风趣,当然喜欢活泼俊美的子孙辈!

  但若说颜值高便会走好运,那就错了。因为有几个人,长得也是俊美绝伦,却未得善终。

  第一个便是秦可卿的弟弟秦钟。秦钟长得是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凤姐一见便喜地推宝玉说:比下去了。宝玉自己也觉得在秦钟面前,自己几乎成了”泥猪癞狗。贾母也颇为认可,认为秦钟人品出色,堪陪宝玉读书。并嘱咐他“只和你宝叔在一处,别跟那不长进的东西学”。

  可是秦钟呢,进了学便没有长进过。而是和什么“香怜”“玉爱”挤眉弄眼,拨弄是非,全忘了自己何等出身,因何而来。连唯一可投靠的姐姐秦可卿出殡时,还全无悲伤之意,和智能儿在馒头庵苟且胡闹。

  真是一典型的浪荡子,无知无识少年。空有一副好皮囊,奈何败絮其中,无一点良好品行,更不思努力上进,只想青春永度,风流终生。所以秦钟不会有好下场,即使不早夭,也必遭人唾弃,落魄流荡。

  其次便是红楼二尤。二姐初见贾母时,贾母也是十分认可的,见凤姐带了一个标致小媳妇进来,第一句话便是:“这是谁家的孩子!好可怜见的。”然后又让人拉过来,瞧肉皮儿,瞧手,鸳鸯又揭起裙子来。这一番看其实颇不尊重,就如同相看一件物品。

  在这之前,贾母对哪一位姑娘如此过?就因为贾母阅人无数,她一眼就看出二姐美貌之下、温顺之中,缺少的是一份出身大家的高贵。二姐若不能在此后有出色的表现,是不会有长久风光的。最终二姐因早时的品行不端,落人话柄,受人羞辱,吞金自逝。尤三姐亦是因为这品行不好的传闻,断送了自己的一桩美好姻缘。所以贾母真正喜欢的人,除了高颜值,还得有一份好品性:知书识礼,端方得体,心有经纬,言有机变。瞧瞧上边她看重的那些人,哪个不是人中龙凤?

  就连宝玉,贾母在第五十六回也曾有一番高论:“大人溺爱,一则他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由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想那迎春,模样应该也差不了,为什么没人喜欢?懦弱愚笨,木头谁爱?想那金桂,也是金闺花柳质,但富贵宠溺之下,缺少一份高贵的教养,故自作自受,走向死路。想那晴雯,俊俏伶俐,却多少恃美而狂,飞扬跋扈,故遭人嫉恨,受谗被逐。

  想那鸳鸯,再怎么说也只是个婢女,为什么贾母就青睐有加,宁可连儿子得罪?精明干练,能力出色!所以,美人在皮更在骨!高颜值只是让人初步接纳的华丽外衣,真正的喜欢还是应该凭借品德和才干!而今,又有多少人恃颜而骄,该读书上进的年纪,选择了安逸,选择了挥霍青春美貌。还有的因为美,便自感优越,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缺少了一份掌控命运的真本事。其实,当今社会,早已美人在骨不在皮!颜值真的不重要了,拥有高素质真才能,才是硬道理!

红楼梦读后感14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此刻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那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应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来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必须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来,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古时算是一大笔了),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十分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己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那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感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爱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己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感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礼貌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资料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感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感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刻,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资料是鼓励我们,就应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资料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就应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正正因东西方历史文化不一样、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礼貌之邦的脚步。因此,对于不一样民族各自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决定一个人怎样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有这样一种魅力:让悲伤慢慢侵入内心,即使在读过很久之后,也常常为这场大悲剧而愁绪万千。

  书中的《枉凝眉》唱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尽!”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诸多悲剧里最让人魂牵梦绕、万般嗟叹的。

  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又是木石前盟;一边是封建家庭选定的标准媳妇,一边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贾宝玉苦苦徘徊,终究敌不过封建制度的力量。“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眼睛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柔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林黛玉,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黛玉的清高个性也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封建制度默默的反抗。无法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在她病危之际,丫环紫鹃四处求人,却无人肯帮;贾府为避免晦气,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边是喜庆的结婚场面,一边是死前的凄婉哀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是那样的受禁锢,哪里才有理想之地?可见黛玉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任悲愁慢慢悠悠浸入思绪,一点一点地凉上心头。人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却在封建的枷锁下生离死别,前世今生永难见。

  真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的确伟大,有那么多关于女性特征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穿着打扮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饮食花样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装饰陈列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亭台楼榭的描写……所有这些描写都随手拈来,刻画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不愧为作者增删十载、呕心沥血的结晶。

  不仅如此,封建社会的那种等级关系也表达得十分清晰,入木三分。妻妾、嫡庶、主仆、男女等,其家庭地位、可支配收入、佣人数量等有着天壤之别,在贾府那个封建大家庭中,熙熙攘攘而又整齐有序,既说明凤姐治理有方,又表明那种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管理者用这个去制度去管理,被管理着也服从那个制度。而恰恰就是这个制度,害死了书中的大部分女人,好在前四十回还没有死几个人。

  关于宝玉的教育问题,在今天看来仍很有意思。奶奶疼爱自己的小孙子,本来无可厚非,但书中的贾母有点过于溺爱了。古时候有个说法叫“子以母贵”,在这里确切来说叫做“孙子以祖母贵”,贾母在贾府的地位当然是最高的,贾母疼爱宝玉,所以宝玉在家的地位也就很高,大家或者出于奉承或者出于自保,难免都要看贾母的脸色,于是宝玉在家几乎人人都哄着他,他高兴也好、任性也好,都没有人反驳他。

  这个现象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也很普遍,好在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自主性大了许多,古时候就不那么自由了。书中的贾政有一次也偷偷地狠狠的打了宝玉一顿,结果被贾母骂了个狗血淋头,以后再也不敢造次了。况且这次狠打宝玉,本来就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仅凭贾环的片面之辞,歪曲了事实,宝玉本来心里就不服,再加上之后贾母给他的优厚待遇,更是一点作用都没起到了。由此看来,在家庭教育中,一人扮黑脸另一人扮红脸的作用不是很好哦。

  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虽然女人的地位较同时代的家庭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内的事情主要靠女人来操持,以贾母为首、王夫人为辅、凤姐为主要执行人(相当于现在企业中的CEO),大到元春省亲、小到每餐饭吃什么在那里吃等问题,都由她们做主。尽管她们的地位很高,锦衣玉食,供使唤的丫头、嬷嬷、小厮们成群,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有女性的活动范围都不外乎荣国府、宁国府这两个大院之内,日常娱乐活动也不过听戏、打牌、串门、会餐等,几十年如一日,也没有多少意思。

  是啊,现在的我们何尝也不是这样呢。虽然时代变了,女人走出家门了,交通便利了,语言相对统一了,通讯和传媒发达了,网络进入家庭了,然而又有多少改变呢,我们仍然生活在相对以前大一点的小圈子之内,家人几个,朋友几个,常去购物、餐饮、运动的场所几个,常浏览的网站或玩的游戏几个,实质上跟过去没有什么区别,生活一样的单调乏味,一样忙忙碌碌或悠哉悠哉的过活,什么时候才真正变得丰富多彩呢?

  关于薛宝钗与林黛玉,有些人评论时不免有些偏颇,过于抬高林黛玉而贬低薛宝钗。是的,宝钗是教导宝玉要读正经书、考功名、谋爵禄,这不能叫俗,当时的士大夫都是这样的,或者说主流社会都是这样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宝钗这样做了就过分的贬低她,黛玉没有这样做就很好云云。我觉得,宝钗是贤妻良母型的,所以以贾母为首的长辈都喜欢宝钗;黛玉是才子兼佳人型的,而且小时候就和宝玉青梅竹马,所以宝玉喜欢她,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说宝玉他们做的那些事情有什么好玩的话,无外乎“开海棠诗社作诗”了,要说他们整天在家玩,也没有玩出什么名堂,只有这一件事情还有些诗情画意的。而且各个姐妹的性情,也只有通过那些诗句才能够比较全面的表现出来。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1-16

《红楼梦》读后感11-28

《红楼梦》读后感06-02

红楼梦的读后感10-06

红楼梦读后感07-21

红楼梦读后感01-12

《红楼梦》读后感01-12

《红楼梦 》读后感02-23

《红楼梦》的读后感01-17

红楼梦读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