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7-05 08:59:20
  • 相关推荐
(精品)《围城》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围城》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钱钟书,是我最崇拜的作家之一。不仅仅崇拜他的深厚的文学功底,超凡的记忆力,渊博的才华,幽默大师等荣誉称号,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他淡泊的人格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与杨绛的爱情令我羡慕不已。

  我是通过《围城》这部电视剧认识钱钟书的,不是读到他写的原著。《围城》这部电视剧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被其深深地吸引着。现在利用寒假的这段时间找来了原著,细细品读后发现读原著比看改编的电视剧更清晰,更深入,更有味道。这本书的比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句话是《围城》这本书中的金句,看似朴素,实则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这是杨绛女士写在钱钟书《围城》扉页的一句话。婚姻是围城,学校是围城,生活也是围城。入与出映射人生哲理与境界,也成为生命的常态。《围城》中将婚姻(爱情)暗喻为围城,而方鸿渐在书中的表现也一直在印证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从一开始的鲍小姐,到唐小姐,方鸿渐便如城外的人,受着鲍小姐的勾引,追着完美的唐小姐,急着冲进婚姻的围城里。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后,便显现出围城的围困性了,两个人相互嘲笑双方家庭,天天吵架,彼此鄙视,此时方鸿渐便如城里的人想逃出去了。往三闾大学途中,方鸿渐对赵辛楣说过,“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然而我们可以料想到方鸿渐若真娶了唐小姐,也不过尔尔,肯定也如城里的人成天想着怎样逃出去吧。

  另外,说的通俗大众一点,就是因为彼此都只看到了对方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同时又只看到了自己生活中不快乐的这一面。或者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围城》扉页上的一句话巧妙的诠释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也在不经意间揭示了人性。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读过此书的人都知道,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为人不求上进,游戏人生,最要不得的就是此人极度虚伪。 明明不愿和苏小姐白头偕老,却又扭扭捏捏,屡次给苏小姐希望。但是,在这种种的缺点之中,他还是有那么一些可称道的正直。

  尽管他是出国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但他对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带来的破害也是直言不讳的。在阴差阳错的演讲之中,他强烈批判了外国侵略者向中国引入的鸦片和梅毒,说这是最不合理的,这样一来,显的他还有那么点让人赞同的地方。

  在《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旅途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四大阶段。他的人生冒险源于在每一个阶段都为自己围一个城堡,常常是站在城外时想进城,可是置身城里时又想出去——不断地追求和随之而来对追求到的成功的的不满足和厌烦。这种人生的困境,是由方鸿渐性格中内在的矛盾性和软弱性所决定的。方鸿渐并不缺少智慧,却懒于学习。在爱情和婚姻上,他更是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放荡不羁的鲍小姐,表里不一的苏文纨还是自然美丽的唐晓芙,方鸿渐都迷失过,最终,糊里糊涂与孙柔嘉结婚,两人却又没完没了地吵架。没有结婚时想结婚,结了婚后又想离婚。

  他性格的矛盾和懦弱使自己成了爱情的怯弱者、畏缩者和婚姻的失败者,同时也给他的感情世界围上了一座城。方鸿渐本应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但在他踏上死气沉沉的上海之时,便对希望产生了疑惧,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在上海混的一段时间,他与岳父家反目,与苏文纨吵架,与唐晓芙决裂,阴差阳错靠着赵辛楣从上海到偏僻的三闾大学任教。出乎他意料的是三闾大学也不是一片净土,甚至腐败得无以复加:高松年校长的玩弄权术、同事韩学愈的伪道学,同行人李梅亭的老谋深算让尚有良知的方无所适从。从校长到系主任,无一不在欺骗中生活。不会圆滑处世的他溃败逃离了三闾大学。在事业上他同样是失败者、无助者,他未经世事,幼童般的处事能力,无形中,又给他的事业围上了一座城。

  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他一边不断地为自己寻找出路,想尝试着自己奋斗出一片天地,同时又像未涉世的孩子,盲目追求着爱情与事业,自命清高的要求别人遵守他的道德标准,任性的要求着世界为他而改变,最终被世界强硬地扭曲。事实上,他就是那个年代一部分欧美留学生的代表。

  在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过洋化教育,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迷失了自我,不断的追求成功,却又对所追求到的成功随之而来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构成了他们人生的围城。与方鸿渐们不同的,是以苏文纨,曹元朗为代表的另一类留学生。他们精于世故,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他们会挖空心思讨好对自己有用的人。他们以小市侩的做法赢得了一时富贵,却同样将自己陷入金钱与权力的围城中,最终失去应有的尊严。

  我想《围城》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情场也罢,名利场也罢,乃至当时的整个旧中国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围城》中这些人物身上的蜕变人格是在中西文化交会中所产生的畸形儿。他们在西方文化面前的盲目的崇拜反而加速了传统的国民性与媚外哲学的碰撞,使民族在惰性中又浸染上了西方商业文化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造成了人格的异化。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觉得无论做事什么,无论你在城中或是城外,尽量做好眼前就是了,人生本来如白驹过隙,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无法回去的属于你自己的唯一经历,且行且珍惜。

【《围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围城》读后感06-12

围城读后感03-10

《围城》读后感03-20

围城的读后感01-16

《围城》的读后感02-08

围城读后感03-10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04-30

【热门】《围城》读后感10-10

围城读后感【热】04-03

围城读后感【荐】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