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2-06-15 20:48:38
  • 相关推荐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10篇)

  雨霖铃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资料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本事:感知《雨霖铃》作品资料,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进取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

  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以往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境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完美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资料或知识框架

  雨霖铃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能够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一样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异常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述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一样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经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经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本事。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梦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资料与已知资料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本事。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经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经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经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主角,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进取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本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本事。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本事。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俭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主角。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异常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我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供给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研究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我掌握知识的情景,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我的读法有哪些不一样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经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经过查找书籍解疑的本事。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资料。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景,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资料,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资料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述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景。要经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资料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我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必须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本事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课堂练习

  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一样。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十分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并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我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资料;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我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供给一个范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雨霖铃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本事:领会宋词婉约派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名句,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理解《雨霖铃》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其中2、3是教学重点,同时3又是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诵读法2、换字比较法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情景设置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长亭外古道边〉歌曲铺垫

  (二)导入:

  今日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三)解题:

  展示作者柳永的图片和文字简介。

  作者柳永,北宋中期婉约派大词人,少年时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官场失意,饱受白眼和打击。于是满腹怨恨,沉沦飘泊,花前月下,生活放荡,结局悲惨。相传他死时穷困潦倒,家无佘财,由一群妓女集资葬埋。他的词多写都市生活和与歌妓的交往,风格哀怨缠绵,婉转含蓄。他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齐,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凄楚哀婉的《雨霖铃》。

  (四)朗诵诗文,初步感知

  1听录音朗诵(问为何这样读?情感基调:悲戚低沉,婉约词的特点)

  2自由读

  3选读,点评

  (五)深入突破,感悟文本

  怎样样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是我们能够真正读好诗的前提。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1情语的句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更哪堪”——衬托出自我离情比古人深。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讨论“牵手”“吻别”——大胆直接,不舍

  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

  小结:伤离别

  2景语的句子(示例)

  (1)秋风送凉,长亭分别,骤雨初歇”

  1写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

  那用叙述性的语气读?——景中含情

  2意象理解?——带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

  凄切——全词基调寒蝉?晚:不仅仅写了时间,并且渲染了不忍分离的气氛。

  3意境:景+情+氛围

  描述画面:

  情感:不忍分别的悲凉

  意境:凄苦

  4读法:低沉伤郁(齐读)

  (2)“千里相隔,乌云沉沉楚天暗”

  1千里,阔——豪放派?

  2描述画面:烟波飘渺的江面,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楚国天空下,迷茫一片

  情感:忧伤

  讨论:怎样样的忧伤?

  A与爱人分手而造成的离愁

  B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失意之愁

  意境:苍茫厚重

  3读法:不是雄壮,于凄切中有苍茫厚重之感(一男生读)

  (3)芳草地,凄风冷雨

  1此为乐景还是哀景

  A良辰好景虚设

  B晓风: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

  折柳赠别的典故

  2意境:凄美清丽

  3读法:凄婉缠绵(一女生读)

  小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离愁,此句是婉约派代表的句子。引入:苏轼的例子

  3叫几个同学上来画?比较诗画——诗歌具有画面美,情感美,想象美。诗歌纯意象叠加——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小结:景是清秋景——伤离别。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六)生读(背景音乐)——教师读

  (七)背诵(小组比赛形式)

  总结:诗歌描绘了恋人在清秋时节依依惜别的景色,抒发了一种凄婉沉郁,缠绵感伤的情怀——婉约派

  学习诗的方法小结:诵其音——咀其辞——品其情——陶其境

  (八)作业:背诵

  雨霖铃说课稿(四):

  一、说教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资料。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进取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我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说教法、学法

  单元学习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资料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忙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四、说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样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到达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日,我们一齐学习《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刘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安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经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我的阅读感受。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理论依据】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我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构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资料: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理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资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理论依据】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异常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我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课标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我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为何写?情感?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离别悲伤、无奈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虚实结合

  ……

  【课标要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进取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六、作业设计: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必须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我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雨霖铃说课稿(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

  十分高兴回到我的家乡滨州,来到美丽的滨州实验学校。我是来自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齐明竹,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中的《雨霖铃》,下头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模式、方法、设计和板书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节好课首先来源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下头进行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Part1

  说教材

  五本必修中的古代诗歌鉴赏篇目,分布在必修二、三、四的相关单元。

  《雨霖铃》位于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第二首。本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宋词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教材选取了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

  资料上,《雨霖铃》是才情卓越,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惜别之作,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品味婉约词的语言,提高学生对婉约词的鉴赏本事。

  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吃透教材,还要了解学生,下头说一下学生情景。

  Part2

  说学情

  1、在知识基础的有无层面,初中时学生学过温庭筠的《望江南》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对婉约词派有了整体印象。高中教材中有《氓》、《孔雀东南飞》、《锦瑟》涉及感情与离别的主题。可是学生对柳永并不熟悉,所以要弥补这个情景,我引入知人论世这一环节,介绍背景。

  2、在生活经验体验层面,十七八岁的年纪,多数学生缺乏对离别的深刻体验。所以在诗歌感情上的把握上还需要借助有关离别的事例,辅助学生感受主题。

  Part3

  说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基于课标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针对《雨霖铃》这首宋词,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感知作品资料,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深情朗读,熟能成诵。

  3、归纳总结婉约词的特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从而体会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难点是归纳总结婉约词的特点。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好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下头进行说课的第四部分——说教学模式

  Part4

  说教学模式

  我校进取推行王敏勤教授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景总结出了东营市第二中学的教学模式,即“问题引领,学案导学”。

  其基本策略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在自主合作中解决问题,在问题探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校的诗词鉴赏课,采用“三主四步”的教学模式。

  “三主”就是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四步”就是情境导入、初读感知;感受意境、品读鉴赏;知人论世、美读涵咏。拓展延伸、熟读成诵。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Part5

  说教学方法

  教法上,一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特色,感受情感变化的诵读法,这一教法贯穿整篇诗词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充分参与,挖掘团队智慧的讨论法,这一教法主要用于“感受意境,品读鉴赏”这一环节;三是学生回答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启发法,这一教法主要用于意象分析。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

  课堂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主阵地,所以合理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进行说课的第六部分——说教学设计

  Part6

  说教学设计

  《雨霖铃》这篇宋词,我共设计五个环节:1、图片导入,创设情境2分钟;2、初读全词,整体感知8分钟;3、把握意象,品读鉴赏20分钟;4、知人论世,美读涵咏10分钟;5、拓展延伸,熟读成诵5分钟。具体说明如下:

  环节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与“离别”相关的诗歌图片,让学生吟诵出与图片相契合的诗句。相关图片有《荆轲刺秦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比如,《赠汪伦》这首诗,学生会吟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回忆积累过的诗句,既能温故,又能检测学生的诗情,还能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个离愁别绪的氛围中,到达一石三鸟的效果。

  环节二: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自由读词并阅读注释,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标注字音,理解全词含义。

  然后,随机选取一名学生诵读全词,其他同学纠正字音。

  之后,我提出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找到能够直接体现本词情感的句子。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同时,这也是学校“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实践。

  经过这个主问题,学生会找到“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个句子,“伤离别”就是全词的词眼,然后,

  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把握意象,品读鉴赏

  我围绕词眼提出一个问题“这首词是如何体现‘伤离别’的”?要求学生先自主圈点勾画,在诗词中画出这样的景物或句子,经过两分钟的自主探究后进入三分钟的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展开追问:这些景物是怎样体现“伤离别”的?在此我引入意象的概念,进而再追问,“我们还学过哪些诗句,也是用这些意象表现‘伤离别’的?”比如,当学生提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句子能够体现“伤离别”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酒、杨柳、晓风和残月”这四个意象,以“残月”为例,让学生回忆他们以往学过的涉及这个意象的诗句。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就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并且月亮是“残月”,不是“满月”,进而引导学生这句话营造了一种残破萧条的氛围,抒发了柳永悲凉的情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意识到,这种经过景色来表现情感的手法叫做借景抒情。当学生把意象都总结完成之后,经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全词中所涉及到景物的描述有一些是实写,有一些是虚写,从而进一步了解虚实结合的好处。学生每分析完一个句子,我都要求他们把自我对于这一句词的理解用朗读展现出来,教师适时进行诵读指导。要求学生从语调、语速把

  握上,读出感情。比如这一句,语速放慢,语气低沉,并且声断气不断,(师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是1、经过主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2、在课堂展示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教师引导性的语言能够让学生关注词眼、关注意象,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四:知人论世,美读涵咏

  一代宗师钱穆老先生以往说过,“凡中国古代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我会提一个过渡性的问题:本词作者“伤离别”,作者为什么非离别不可?当学生思考仍不能解决的时候,我将引入关于柳永的生平经历,让学生重点关注柳永的才气,由于狂放不羁导致屡试不第,年近半百才进士及第,却只做了一个小官,这首词就是写于他离开都城汴京南下讨生活的过程中。经过知人论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离去时的那种无奈,所以更增加了一种凄冷之情。之后,我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一种理解去诵读全词,注意要求读出无奈、伤痛、凄冷的感情。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自主涵咏的环节:再读,感悟诗词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自我说说喜欢哪一句,读一读,并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是诗人的身份、经历等背景能够帮忙学生理解诗人抒发情感的深层原因。自主涵咏的环节,使学生唤醒了对于离别的一种感悟,也就加深了对《雨霖铃》的感悟。

  环节五:拓展延伸,熟读成诵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武陵春》,同为婉约词,从景、言、情三个角度体会婉约词派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婉约词应当婉约读。

  所以,我设计了男女生分层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词中跌宕起伏、婉约流转的情感在男女声交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板书上的提示词,学生能够做到熟读成诵。

  其设计意图是比较阅读能够使学生由一首词的特点总结出一类词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对诗词理解的深度,同时,一遍遍诵读达成熟读成诵的目标。

  在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后,我布置的作业如下:

  比较柳永的另一首词《八声甘州》,更加深入地理解柳永内心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下你对柳永婉约词的认识。

  Part7

  说板书设计

  最终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分析到的意象、手法、情感先写到黑板上,再用语文的感性和数学的理性相连,将景、实、虚、情分别列于数学坐标轴的四个象限。最终把景和情相连、实和虚相连,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加深对于“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

  这样的板书设计紧扣教学资料,突出教学重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衷心感激评委教师,也欢迎各位教师来东营作客。多谢!

  雨霖铃说课稿(六):

  一、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本事和审美本事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本事。

  二、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经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一样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一样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资料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经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资料,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我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本事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到达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到达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资料,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日,我们就一齐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齐,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齐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资料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资料,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景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应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并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应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那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此刻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景。要经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资料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提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日我们一齐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异常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一样风格。

  3、描述“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雨霖铃说课稿(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此刻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异常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本事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景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本事和审美本事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本事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资料,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经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经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进取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诵读法②提问法③点拨法④讨论法⑤自主探究法

  [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

  经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本事

  (接下来,我将经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

  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日,我们就一齐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将)

  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

  找出所描述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头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到达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经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经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并使自我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必须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本事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进取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所以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构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能够帮忙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情景交融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教师应当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经过课外很多的历练来到达“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

  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我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教学亮点: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我此刻对这一课进行一个小结,我自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1、在赏析环节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

  2、运用反复朗诵法,在诵读中体悟宋词经过诵读法,既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八):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经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境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经过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必须的领悟本事。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可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研究学生的实际情景,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忙学生提高分析本事和诗词鉴赏本事。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本事

  根据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本事。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明白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日就让我们一齐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头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齐,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研究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我掌握知识的情景,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我刚才的试读比较一下,找出自我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经过学生朗读加上自我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教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当能够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之后写,教师能够再引导说具体经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述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很多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终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必须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xx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那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本事。本事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资料再找出虚写的资料,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我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寒蝉、长亭、骤雨----实写

  离别时—描述情态:执手、泪眼、凝噎----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好景虚设,风情难言----虚写

  雨霖铃说课稿(九):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经过描述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必须的人生阅历,可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必须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本事,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头,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境。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那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悲痛的意象;我们都明白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最终,请学生品读课文,动之以情,感受柳词的情感美。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思考作者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错,传达的是一种离情。那作者又是怎样写离情的呢?允许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明确:这首词能够分为三个片段: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述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逐句分析,品味意境,具体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从写景转向写人的活动。离别时,借酒消愁,你侬我侬,怎奈兰州催发。正因如此,词人才迸出千古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境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之后说“更那堪”意为自我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可是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最终,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一样层次的作业:

  1。默写雨霖铃。

  2。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四、在板书设计方面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述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雨霖铃说课稿(十):

  各位教师:

  大家好。

  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本事,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本事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所以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本事,审美本事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必须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本事。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我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知识与本事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经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经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指导诵读。

  3、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头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日,我们就一齐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资料?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境)

  五、分析诗句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悲痛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境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能够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那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轻柔纤细

  语言清丽委婉

  情感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实

  景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结

  景物轻柔纤细

  语言清丽委婉

  情感低婉缠绵

  融合

  九、拓展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今日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此刻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当怎样形容呢?

  明确: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教师应当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经过课外很多的历练来到达“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我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相关文章:

《雨霖铃》说课稿11-30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03-31

雨霖铃教学反思04-21

《秋天雨》说课稿01-01

《秋天的雨》说课稿02-04

《雨之歌》说课稿03-08

《雨巷》说课稿01-13

秋天的雨说课稿01-11

《秋天的雨》说课稿1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