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来引导学生体会他的神机妙算。而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还课外搜集了一段视频,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引出他“知天文、懂地理”,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因而我稍作解释,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厚书读薄”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你是从哪看出他知天文?”学生抓住“大雾漫天”这一关键词来体会的,而我也借此机会,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抓关键词”,紧接着,我通过同样的方法,简单分析了诸葛亮“懂地理”。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是诸葛亮的“识人心”,分析他把曹操、周瑜、鲁肃的性格辨识得很透彻,所以才能够顺利地把箭从曹操那借回来。同时我还通过“师生感情互读”、“一咏三叹”“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诸葛亮的“笑”和周瑜的“叹”里包含的多重含义。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抓关键词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教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和学生一样不由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对周瑜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却不动声色,以至让周瑜喜形于色,以为阴谋可以得逞,却没想到他早已妙计在胸;诸葛亮是如此熟晓气象,能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诸葛亮对人的心理揣摩非常精确,他熟知鲁肃的为人忠厚守信,明白周瑜的聪明过人,了解曹操的谨慎多疑,对他们的性格这样了如指掌,真是让人惊叹!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因此讲解这样的文章,我不喜欢逐段讲解,而放手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自主探究,我想,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真的有所收获。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是关键。如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围绕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重点段落提出问题: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了什么?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断定曹操在这样的天气里只敢放箭,不会轻易出兵?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诸葛亮为什么两次下令掉转船头?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探究。课堂上适时安排学生探究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组织语言。这时的课堂静悄悄的,学生有的静思默想,有的奋笔作批注,有的再次细致地阅读文本。课堂上虽未看到热闹的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但我觉得这静思的时间是重要的,这样的安排其实是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经过深层的思考,在交流的时候,他们的发言便有了一定质量,发言面也广了。
学完课文后,我在听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时,颇感欣慰,因为他们领悟到了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学生纷纷说:学完课文,我觉得诸葛亮面对周瑜的阴谋能镇定自如,用妙计攻破他的阴谋,真是大智大慧的人;诸葛亮为了顾全孙刘联合的大局不与周瑜发生正面冲突,可见他的胸襟真是开阔;诸葛亮用巧妙的方法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才智真是过人啊。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的情节而改编的,文中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课文的重点是体会诸葛亮得神机妙算。由于学生之前就对《三国演义》耳濡目染,因此对诸葛亮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所以我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并据此设计出了教学思路。
首先是老师要有课改的新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充满诗意的课堂语言,借此为学生营造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们爱上学语文,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要达到诗意,挑战的.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了,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广泛汲取名家典故中的精华,为自己输送知识的营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其次是分配好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将大量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落实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目标任务。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让学生拿起笔来,动起手来,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五官,表达、思考、倾听、朗读,还学生一个激情四溢的课堂,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学习的课堂。另外是课堂学习要照顾到全班大多数的同学,不要局限于那常常回答问题的十几二十几个同学,即使同样的想法也要鼓励其他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说一次。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有所收获。
“向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爱上语文学习”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会在今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读文学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本课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是:一、理解课文章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二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目标的设定依据之一是课后练习题。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中,也是紧扣住这些涉及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考的习题进行。
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设计了自疑“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问答,逐渐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最后借到没有?”。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在第一课时欲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紧接着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可是“知天文”这样的总结也还应是由老师来解决,并未能达到预设。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请画出借箭路线图,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又没有达到。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应该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为了避免问题的过多、过碎。一般可以借助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问题设置,以“主问题”的提问形式,下分设若干为主问题服务的小问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繁多、杂碎的毛病。但下设的小问题应该是围绕着主问题,环环相扣的。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但是,本课没有帮助领悟到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点,是否存在着没有设计好品味阶梯的问题呢?或者是这两点本身就超乎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呢?盼赐教。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对于《草船借箭》,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孩子们也早已了然于心。给予这样的学情,我们对待这一课不能像别的新授课文一样个人认为应该以交流互动为学习主要的手段。
一、创设学习氛围:轻松、自由。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受,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不会进一步的思考和更深地挖掘,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切不要妄下结论,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而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非常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写而成的课文。(出示课题后齐读)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2、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学生介绍三国的知识。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课件出示三国形势图)
3、质疑:看到《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中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生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妒忌诸葛亮并设计陷害他是发生这件事的——起因,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草船来借箭是这件事的——经过,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是这件事的——结果)
3、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4、理解“神机妙算”。(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针对“神机妙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5、交待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神”和“妙”加上着重号。)
三、自主学习 品读感悟
一)、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说说为什么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三)、全班交流: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评读、齐读此句体会雾大。)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3)、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板书:知天时)
3)、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那我们把它改过来!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4)、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3)、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笑着说。)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学生自由读)
交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
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1)、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课件演示掉转方向。)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懂地理)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来感受诸葛亮借箭的精彩!(播放视频)
四、总结延伸 回归整体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时、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懂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加上他又有计谋,有胆识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就神在他的平日积累,妙就妙在他日常的的观察,这就是智慧,其实他的言语中更是充满着智慧,下节课我们还要从他与周瑜的对话中来进一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五、作业拓展 延伸学习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案例陈述:《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的聪明才智。但是,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是晚上,我布置了课本剧的作业,为了演好课本剧,同学们在各组小导演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前的走廊上,在音乐室,分工合作,边练边改,边改边演,蔚然一个个小剧团。比赛那天,每个小组都是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根据老师前一堂课的安排布置,同学们在课后作好了准备。参加今早《草船借箭》课本剧演出的是三个小组,十二位学生。
张佳怡做第一组的导演,她扮演诸葛亮。张文雅铭扮演的是周瑜,陈泽飞演曹操和军士。课桌拉开,教室成了临时剧场。四个孩子上台了,诸葛亮摇一把硬纸片做成的羽毛扇;周瑜戴着纸做的头盔,一把塑料宝剑斜挎腰间;鲁肃没有什么装饰;曹操背着箭囊,还有橡皮筋和竹子做成的弯弓,显然武器是要等扮演军士时使用。观众在惊奇中等待着,等待着演员把我们领回战云笼罩的三国时代。有几个剧情值得一记。
剧情一:周瑜请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接受了都督分配的任务。周都督自以为诸葛亮中计,非常高兴,设宴招待诸葛亮,两相对饮。两位小演员把课桌拉过去,摆上两只白瓷酒盅,一把小酒壶,二人象征性地对酌起来,你一杯,我一杯。周瑜诸葛亮似乎真的就在我们面前,当年赤壁柴桑口就是这样演绎故事的。
剧情二:诸葛亮要写军令状给瑜,扮演鲁肃的郭浩赶紧递上纸、毛笔和墨。诸葛亮接过郭浩递过的'文房四宝,躬身对桌,神态安然,在展开的纸上写了起来。只可惜诸葛亮把笔握错了,像握硬笔一样握软笔,扮演曹操的韩周立赶紧给他提醒,让他改正过来。
剧情三:鲁肃陪诸葛亮去借箭,两人坐着饮酒,面前摆着一只纸做的小船,告诉观众他们此时正坐在船上。外面传来“咚咚咚——”擂鼓声。他们立虚拟动作,从箭囊里拔出箭来对着江面放箭,扮演鲁肃的郭浩一脸惊慌,而诸葛亮却很镇静。通过表情,通过对话,很好地体现出课文的意蕴。
表演后,学生评委与我一起展开评议,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表现的才艺,评出了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演奖,孩子们不亦乐乎。
思考:
一、课本剧,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用课本剧则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积极性。而好的剧本又来自对课文的全面了解,认真研读,细细揣摩,精心选材,反复锤炼。不管从字词句的理解还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同学们查资料,品读课文,互相质疑,主动找老师帮助解决难点。教师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课本剧,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通过“我编我演”,再现了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形象生动的课本剧表演表达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认识。在学生排演时,教师给予了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更加精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词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把一台戏演好,不仅要能熟记台词,更重要的是要把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然后自然地富有创造地伴随着动作和神态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才能吸引观众,激起观众的共鸣。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这一过程,学生既有自外而内的吸收,又有自内而外的表达,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述说,又在形象的再创造中发展着语言,使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三、课本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同学们在排演课本剧时,他们需要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手,尽心尽力,才有希望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排演时亲密合作,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团结,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学校快乐不快乐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团队的意识与合作的精神才造就了他们今天演出的成功。人若用愉快的心情看天,天特别蓝;看花,花儿特别美。孩子们学习功课有了一个快乐的心境,学习就显得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四、课本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排演课本剧,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十分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也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学生在经历了读、说、议、写、演、评这样一个有效的、真实的阅读过程,在人人参与的和谐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中,实现了语言的理解、内化、积累、运用,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表演中体验,在编写中运用,在评议中鉴赏,使感悟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编写课本剧,使同学们人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从而放飞了创造意识的翅膀。事实也证明,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惊人的,他们设计的许多情节,都大大丰富了课文的表现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九课。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叫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若学生不会回答,师在点拨一下。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习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三个步骤,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第三个步骤,这个步骤我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边看边思考:诸葛亮有胆有识体现在哪里?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讨论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有的同学说周瑜假借议军事、公事,要诸葛亮答应在十天赶造十万支箭?
2、有的同学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分明是要加害诸葛亮?
3、有的同学说我计算过了十万支箭十天就要造完,一天就要造一万支,这是不可能的等等。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说明自己的看法,从中明白周瑜的用心是要加害诸葛亮。
更精彩的是当属创意表达,实现“文本”的拓展延伸。启发谈话,我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说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有的同学这样写: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看了同学们的杰作,我脱口而出:“你们真棒,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第三,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已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结合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坚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为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看书”的条件,有“思考”的时间,有“表达”的场合,有“创新”的机会。根据年段目标,把理解和感悟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的重点,结合单元目标组织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单元目标“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无论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其他人物形象,我都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即使到了最后的粗知人物形象,也都是紧扣文本,做到让学生非读书不可。
如何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节课的重点。怎样设计这个问题,并且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我采用倒序导入的方式,抓住课文最后周瑜说的话进行设疑。不是老师抛出问题,而是学生从周瑜的话中提出问题,一来是检验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句子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通篇学习课文的目的,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的小练笔是本节课的亮点。人物的语言很简单,但要透过语言去体会人物心理,摸透人物心思,从而整体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笑”这个点上有文章可做,可探究性强。进行展示的几组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他们预习时所写的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体会人物心理方面也是比较到位的。因为不是表演课,所以学生具体演得怎么样就不做详细评价,只要学生能达到“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的`目标就足够了。
指导学生根据人物心理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遗憾点。在指导朗读诸葛亮笑的那句话虽然是结合了小练笔,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但在创造性朗读上的指导还有所欠缺。后面指导朗读周瑜的话,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单纯,只是停留在失落、无奈等表层上,如果我能把自己对人物此时的心理感受朗读指导一下,可能学生又会看到一个除了失落、无奈,更多的是心有不甘的周瑜形象,这样一来,人物的形象就更丰富了。
最后的质疑问难是本节课的尝试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围绕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引发思考,有理有据地进行解答。虽然有一个看似与课文无关其实很考思维和总体把握文本能力的问题: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学生在上课前一天问过我,当时我没跟他们交流,并期待他们上课能提出来,结果没能在课堂上迸发思维的火花也比较遗憾。但在课后作业反馈上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寻求答案,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做到了课堂向课外的延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探究的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设计简单扼要,就是抓住周瑜和诸葛亮的两句话进行教学,在通篇阅读、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感受,比较好操作。一节课下来我自己感觉是比较轻松的,虽然还是难免有些虎头蛇尾的地方,但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学有所得的。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我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
(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我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章内容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我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体会到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案例:
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我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谈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我正当要满意地鸣金收兵时,有一个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满脸期待。等我示意后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能打败诸葛亮!”“哦,说来听听。”向来喜欢学生提问的我顿时来了兴趣。那学生接着说:“诸葛亮的计谋是很高明,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下令放火箭。这样可以让诸葛亮无法靠近,还可以把他们给烧死。”“哟!多巧妙的办法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但我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说:“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是兴趣盎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学生1:“我认为用火箭的方法可行。因为当时的船都是木的,而且船上还有许多草把子,这样更容易着火。一旦起火,诸葛亮也是毫无办法。”
学生2:“我不认为这个办法不可能置诸葛亮于死地,他是个处事很镇定的的人,他可以让士兵救火呀。他们是在江上,打水很容易。”
学生3:“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当时曹操有一万多弓箭手一起放箭,他救也救不急了。”
学生4:“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如果诸葛亮看到无法挽回败局,下定决心,来个鱼死网破,开船撞过来。那曹操的船也会被烧着的,后果更惨重。”
学生5:“这个不用担心。当时的般是用桨来划的,要划船就不可能躲在船舱里,那士兵一出来,就会被箭射死。所以诸葛亮的船根本是不可能靠近曹操的`。”
学生6:“对,我也赞成。加上当时水流和风向都对曹操有利,诸葛亮是不能成功的。”
……
分析: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到惊叹。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来付度孩子的内心,习惯于把孩子们想法看成是肤浅和幼稚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不要着急给孩子们贴上种种世俗的标签,不要让自以为是成熟棒了孩子们心空中那飞翔的云朵。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枯燥无味的讲授,多一点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少一点按部就班的过场,多一点思维碰撞的过程吧。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答案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着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8-30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9-30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7-24
[热]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09
(热门)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7-10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08-11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9-2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9-20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集锦15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