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更新时间:2025-01-02 09:15:01
  • 相关推荐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1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鲁迅先生在追忆与柔石、冯铿的交往时,先后“起”了五次“疑心”,颇耐人寻味。笔者对文中鲁迅先生的五次“疑心”进行了探析。在此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失当之处请不吝赐教。

  文中第一次“疑心”是写对柔石(名平复)真名的猜想:“所以我疑心①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表面看这一猜测不能说明什么,像是赘述,实际上是作者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烈土的名字而有意为之。看似闲言,实则妙笔。试想:读了作者的这一“疑心”,谁还会将烈士的名字记错呢?作者借“疑”托意,曲笔缅怀烈士英名,可谓用心良苦。此外,这一“疑心”还有两点意蕴:一是表明地方乡绅气焰之器张。——连人家取的名字也要“强要”。

  二是暗示石出走他乡之必然。地方上的黑暗势力焉能容得下柔石这样的“叛逆”青年。第二次“疑心”因柔石与女性同乡或朋友上街保持三四尺的距离而“起”。作者对柔石这一守旧的做法给予了一个完全否定的评价——很不好。 那么这个评价从何而来呢?文中这样写道:“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②就是他的朋友。”从文意看,这个想法显然源自于作者的“疑心”。是作者的个人看法,不带任何恶意。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写,其背后目的是为了突出柔石的“守旧”。这样一突出,既与下文柔石扶作者走路之近构成对比,说明柔石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青年,又为下面议论“柔石无论从旧道德或新道德的标准来看,都是一个优秀青年”垫定了基石。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柔石惹起作者“疑心”的这一“很不好”的做法,恰恰是作者所要颂扬的柔石的优点之一——即用旧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柔石也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青年。为了达到这一点,鲁迅先生当“疑”则疑,目的明确,行文明“贬”实“褒”,明“抑”实“扬”。显示了作者构思上慧明的匠心,这从下文的“疑心”中也能看出来。

  文中第三次“疑心”是写对冯铿(青年女作家)的感觉。“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对冯铿不甚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初步印象,不一定是这样。所以作者加上“疑心”二字更显稳妥。这句话从字面看好像是批评冯铿对黑暗现实认识不足,做事急于求成。其实这点“疑心"正含蓄地说明了冯铿是一个富于幻想、充满战斗激情(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的革命青年。后面写她在监狱中坚持斗争“面目都浮肿了”,也印证了这一点。这里的“疑心”看似贬义,实则褒辞。当然,在鲁迅先生的眼中,他们毕竟年轻,由于缺乏参与严酷斗争的经验难免会有缺点,甚至犯错误,所以这里的“疑心”还含有“担心”的意味,表明一个长者对反抗黑暗统治、追求光明未来的革命青年的告诫和关心。

  第四次“疑心”是说柔石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可能是受了冯铿的影响。这一“疑心”既说明他俩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又暗示他俩为了回击敌人对革命文艺的封锁,共同致力于用新的文学形式来抨击这黑暗的、令人窒息的世界。发人深思的是:这一“疑心”接着被作者的第五次“疑心”所否定。作者这样写究竟出于何种目的呢?文中写道:“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笔者认为:要理解第五次“疑心”的真正含义,必须联系上文交代的一件事——柔石告诉作者要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改写小说。当时鲁迅劝他说:这怕难吧,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但柔石简洁的回答说:“只要学起来!”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作者第五次“疑心”中所说的“斩钉截铁的回答",即指柔石说的“只要学起来”这句话。“偷懒的主张”即指自己对柔石的劝阻。显然,这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突出柔石凡事“只要学起来”的不畏艰难的“敢为”精神。文中写道:“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重新学起来了”,后面又说他在狱中坚持跟殷夫学德文,这些与作者“怕难”的思想相对照,更显出柔石为了革命事业不畏艰难、勇于战斗的可贵精神。

  分析至此,我们不禁为鲁迅先生的“多疑"而拍案叫绝,为了悼念战友,揭露敌人屠杀优秀青年作家的暴行,作者巧妙设“疑”,“疑心”处看似平使自然,实则饱含深情,简约而含蓄的文字显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险恶和艰难中,鲁迅先生依然以昂然的斗志写下了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战斗檄文。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文字,思想深刻,含义隽永,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2

  鲁迅先生写了两篇悼念战友的,一篇是《记念刘和珍君》,另一篇是《为了忘却的记念》。细心的你会发现,标题用的都是“记念”而不是“纪念”,难道鲁迅老先生写错别字了吗?如果是错别字,为什么两篇都是相同的错别字呢?我想,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去阅读这两篇的每一个字,终于悟出了答案:记念=记叙事迹+想念战友。两篇鲁迅先生都把跟这些战友交往的过程完整的记录下,痛斥反动分子的恶性,最后表达对战友的想念之情。

  既然是“记念”应该是很深刻的,为什么标题还要“忘却”呢?因为,战友的'牺牲,已经成为事实,也是鲁迅先生内心的痛。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学家、革命家,不能沉浸在悲痛中,而忘记了自己用笔投枪的使命。所以,既然成为事实的事情,再去纠缠也没意义,只有放下,继续战斗。就好比在战争中,有战友牺牲了,难道就沉浸在悲痛中,不再去战斗吗?N!必须放下,继续向敌人进攻,才是真正为战友复仇。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中,鲁迅先生记载了两个优秀的战友,一个是白莾,一个是柔石,他们都是优秀的青年作家。白莾是一个有使命感的青年,为了坚持自己的使命,因为写作而被抓进监狱很多次,甚至可以说是“西装进去,内裤出”。有一次出时,还落魄得不但身无分,而且衣服都没有,大热天借了朋友的棉袄穿,看到这里,实在是令人心酸!另一个柔石,是一个人品非常好的青年,在当下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损人利己”,而他却是“损己利人”,所有事情都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损害他人利益。然而,就这两个优秀青年,最后还是惨遭迫害了!

  不是说“好人有好报”的吗?同样的事情,在我身边也见过不少。有很多的企业老板,人品很好,但最后都破产了,有的甚至还因为“人品好”,而替人做担保,欠下了几百万的债务,就连坐高铁、坐飞机都受到限制。人品再好,也得要学会审时度势,形势不利的时候,就不要再去充当老好人的角色,赶紧明哲保身,这个才是实话!

  在中,鲁迅先生写道,当得知柔石他们被捕时,第一时间销毁证据,带上家人逃跑。也许有人会讽刺,不是英勇的战士吗,为何在关键时刻做逃兵呢?其实,鲁迅先生是理性的,他知道哪怕自己牺牲了,顶多就是多一个人垫背而已,对革命的胜利没有半点好处,还不如保全实力。柔石被杀害是在191年,而鲁迅先生在196年才离开的,在这五年中,鲁迅先生写出了更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对革命的进行起到更大的作用,相比无谓的牺牲确实有用多了。

  为了使命,我们可以奋不顾身,可以全力以赴;然而,我们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知道客观存在的套路,只有符合客观规律,这条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同时,遇到战友的离开或者阵亡,也要迅速调整心态,这样比满满的口号而得不到结果实在多了。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3

  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不仅是对几位青年作家的深情缅怀,更是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

  文章开篇,鲁迅先生便直言自己想要忘记,但记忆却如影随形。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对逝去友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残酷现实的无奈接受。他试图通过写作来摆脱悲哀,却发现越是回忆,越是无法释怀。

  在描述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过程中,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他们热爱文学,追求真理,为了理想不惜付出一切。然而,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才华和热情却成为了被压迫、被摧残的理由。这种对比鲜明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在文中展现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他与白莽的相识相知,与柔石的患难与共,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温情和担当。他不仅关注他们的文学创作,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境遇,甚至在他们遇难后,还尽力去帮助他们家人。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鲁迅先生在文末的感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到自己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他自己埋得不能呼吸。这种对现实环境的无奈和悲愤,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斗士的坚定和执着。他用自己的笔,为后人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真相和苦难。

  读完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字,不仅是对逝去友人的怀念,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4

  读完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沉浸在那个黑暗而沉重的时代氛围中,同时也被文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和伟大精神所震撼。

  文章中,鲁迅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纪念几位青年作家,他们怀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在反动势力的残酷压迫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却最终不幸牺牲。鲁迅以质朴而有力的文字,刻画了这些青年的形象,他们的热血、激情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毅,都跃然纸上。从柔石的 “硬气” 和 “迂”,到白莽的纯真与执着,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黑暗岁月里,仍有这样一群人在为了理想而奋勇抗争,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即便身处绝境,也未曾放弃过对光明的追寻。

  然而,鲁迅先生所谓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并非真正的忘却,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铭记。他深知,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过度的悲痛可能会让人陷入消沉,但忘却历史则意味着背叛。所以,他选择将这份悲痛化作力量,用文字记录下这些青年的事迹,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这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激励,激励着后来者在面对黑暗与不公时,要勇敢地站出来,继承先辈们的遗志,为了自由、平等和正义而不懈努力。

  回顾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远离了战争与压迫的硝烟。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份安宁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妨想想这些先辈们,他们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都未曾退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为了忘却的记念》不仅仅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更是一把火炬,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它是一声呐喊,穿越时空,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勇气与担当。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的灵魂,见证我们在光明中的奋进与辉煌。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5

  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如同一幅沉重而深刻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血与泪,爱与恨,读罢,内心满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悲愤以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文中,鲁迅以沉痛的笔触纪念了柔石、白莽等青年作家。他们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在反动统治的阴霾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抗争之路。柔石的正直善良、白莽的热情纯真,他们的'形象在鲁迅的回忆中鲜活而立体,却又因残酷的现实戛然而止,生命被无情地扼杀,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看似矛盾的标题背后,蕴藏着先生深沉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表面上是想要忘却那悲痛欲绝的过往,实则是要将这份悲痛深深烙印在心底,化作前行的力量。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忘却意味着对敌人的纵容,对烈士的亵渎;而铭记,不仅是对逝去英灵的告慰,更是对后来者的鞭策。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享受着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却历史,我们应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学习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面对压迫时的勇敢无畏。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想想这些革命先辈,他们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我们又怎能因一点小困难就轻易放弃?

  这篇文章是时代的悲歌,更是奋进的号角。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的伤痛,传承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让那些为了自由与正义而牺牲的灵魂,在我们的奋斗中得以安息和荣耀。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相关文章:

忘却伤痛的句子12-19

不能忘却的“葬礼”04-14

读《为了自由的呼吸》有感05-18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11-20

无法忘却的回忆作文11-02

无法忘却的回忆作文(精品)11-02

无法忘却的回忆作文精选7篇11-02

无法忘却的回忆作文经典[9篇]11-02

无法忘却的回忆作文[共9篇]11-02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1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鲁迅先生在追忆与柔石、冯铿的交往时,先后“起”了五次“疑心”,颇耐人寻味。笔者对文中鲁迅先生的五次“疑心”进行了探析。在此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失当之处请不吝赐教。

  文中第一次“疑心”是写对柔石(名平复)真名的猜想:“所以我疑心①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表面看这一猜测不能说明什么,像是赘述,实际上是作者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烈土的名字而有意为之。看似闲言,实则妙笔。试想:读了作者的这一“疑心”,谁还会将烈士的名字记错呢?作者借“疑”托意,曲笔缅怀烈士英名,可谓用心良苦。此外,这一“疑心”还有两点意蕴:一是表明地方乡绅气焰之器张。——连人家取的名字也要“强要”。

  二是暗示石出走他乡之必然。地方上的黑暗势力焉能容得下柔石这样的“叛逆”青年。第二次“疑心”因柔石与女性同乡或朋友上街保持三四尺的距离而“起”。作者对柔石这一守旧的做法给予了一个完全否定的评价——很不好。 那么这个评价从何而来呢?文中这样写道:“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②就是他的朋友。”从文意看,这个想法显然源自于作者的“疑心”。是作者的个人看法,不带任何恶意。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写,其背后目的是为了突出柔石的“守旧”。这样一突出,既与下文柔石扶作者走路之近构成对比,说明柔石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青年,又为下面议论“柔石无论从旧道德或新道德的标准来看,都是一个优秀青年”垫定了基石。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柔石惹起作者“疑心”的这一“很不好”的做法,恰恰是作者所要颂扬的柔石的优点之一——即用旧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柔石也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青年。为了达到这一点,鲁迅先生当“疑”则疑,目的明确,行文明“贬”实“褒”,明“抑”实“扬”。显示了作者构思上慧明的匠心,这从下文的“疑心”中也能看出来。

  文中第三次“疑心”是写对冯铿(青年女作家)的感觉。“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对冯铿不甚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初步印象,不一定是这样。所以作者加上“疑心”二字更显稳妥。这句话从字面看好像是批评冯铿对黑暗现实认识不足,做事急于求成。其实这点“疑心"正含蓄地说明了冯铿是一个富于幻想、充满战斗激情(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的革命青年。后面写她在监狱中坚持斗争“面目都浮肿了”,也印证了这一点。这里的“疑心”看似贬义,实则褒辞。当然,在鲁迅先生的眼中,他们毕竟年轻,由于缺乏参与严酷斗争的经验难免会有缺点,甚至犯错误,所以这里的“疑心”还含有“担心”的意味,表明一个长者对反抗黑暗统治、追求光明未来的革命青年的告诫和关心。

  第四次“疑心”是说柔石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可能是受了冯铿的影响。这一“疑心”既说明他俩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又暗示他俩为了回击敌人对革命文艺的封锁,共同致力于用新的文学形式来抨击这黑暗的、令人窒息的世界。发人深思的是:这一“疑心”接着被作者的第五次“疑心”所否定。作者这样写究竟出于何种目的呢?文中写道:“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笔者认为:要理解第五次“疑心”的真正含义,必须联系上文交代的一件事——柔石告诉作者要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改写小说。当时鲁迅劝他说:这怕难吧,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但柔石简洁的回答说:“只要学起来!”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作者第五次“疑心”中所说的“斩钉截铁的回答",即指柔石说的“只要学起来”这句话。“偷懒的主张”即指自己对柔石的劝阻。显然,这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突出柔石凡事“只要学起来”的不畏艰难的“敢为”精神。文中写道:“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重新学起来了”,后面又说他在狱中坚持跟殷夫学德文,这些与作者“怕难”的思想相对照,更显出柔石为了革命事业不畏艰难、勇于战斗的可贵精神。

  分析至此,我们不禁为鲁迅先生的“多疑"而拍案叫绝,为了悼念战友,揭露敌人屠杀优秀青年作家的暴行,作者巧妙设“疑”,“疑心”处看似平使自然,实则饱含深情,简约而含蓄的文字显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险恶和艰难中,鲁迅先生依然以昂然的斗志写下了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战斗檄文。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文字,思想深刻,含义隽永,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2

  鲁迅先生写了两篇悼念战友的,一篇是《记念刘和珍君》,另一篇是《为了忘却的记念》。细心的你会发现,标题用的都是“记念”而不是“纪念”,难道鲁迅老先生写错别字了吗?如果是错别字,为什么两篇都是相同的错别字呢?我想,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去阅读这两篇的每一个字,终于悟出了答案:记念=记叙事迹+想念战友。两篇鲁迅先生都把跟这些战友交往的过程完整的记录下,痛斥反动分子的恶性,最后表达对战友的想念之情。

  既然是“记念”应该是很深刻的,为什么标题还要“忘却”呢?因为,战友的'牺牲,已经成为事实,也是鲁迅先生内心的痛。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学家、革命家,不能沉浸在悲痛中,而忘记了自己用笔投枪的使命。所以,既然成为事实的事情,再去纠缠也没意义,只有放下,继续战斗。就好比在战争中,有战友牺牲了,难道就沉浸在悲痛中,不再去战斗吗?N!必须放下,继续向敌人进攻,才是真正为战友复仇。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中,鲁迅先生记载了两个优秀的战友,一个是白莾,一个是柔石,他们都是优秀的青年作家。白莾是一个有使命感的青年,为了坚持自己的使命,因为写作而被抓进监狱很多次,甚至可以说是“西装进去,内裤出”。有一次出时,还落魄得不但身无分,而且衣服都没有,大热天借了朋友的棉袄穿,看到这里,实在是令人心酸!另一个柔石,是一个人品非常好的青年,在当下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损人利己”,而他却是“损己利人”,所有事情都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损害他人利益。然而,就这两个优秀青年,最后还是惨遭迫害了!

  不是说“好人有好报”的吗?同样的事情,在我身边也见过不少。有很多的企业老板,人品很好,但最后都破产了,有的甚至还因为“人品好”,而替人做担保,欠下了几百万的债务,就连坐高铁、坐飞机都受到限制。人品再好,也得要学会审时度势,形势不利的时候,就不要再去充当老好人的角色,赶紧明哲保身,这个才是实话!

  在中,鲁迅先生写道,当得知柔石他们被捕时,第一时间销毁证据,带上家人逃跑。也许有人会讽刺,不是英勇的战士吗,为何在关键时刻做逃兵呢?其实,鲁迅先生是理性的,他知道哪怕自己牺牲了,顶多就是多一个人垫背而已,对革命的胜利没有半点好处,还不如保全实力。柔石被杀害是在191年,而鲁迅先生在196年才离开的,在这五年中,鲁迅先生写出了更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对革命的进行起到更大的作用,相比无谓的牺牲确实有用多了。

  为了使命,我们可以奋不顾身,可以全力以赴;然而,我们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知道客观存在的套路,只有符合客观规律,这条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同时,遇到战友的离开或者阵亡,也要迅速调整心态,这样比满满的口号而得不到结果实在多了。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3

  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不仅是对几位青年作家的深情缅怀,更是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

  文章开篇,鲁迅先生便直言自己想要忘记,但记忆却如影随形。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对逝去友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残酷现实的无奈接受。他试图通过写作来摆脱悲哀,却发现越是回忆,越是无法释怀。

  在描述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过程中,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他们热爱文学,追求真理,为了理想不惜付出一切。然而,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才华和热情却成为了被压迫、被摧残的理由。这种对比鲜明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在文中展现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他与白莽的相识相知,与柔石的患难与共,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温情和担当。他不仅关注他们的文学创作,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境遇,甚至在他们遇难后,还尽力去帮助他们家人。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鲁迅先生在文末的感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到自己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他自己埋得不能呼吸。这种对现实环境的无奈和悲愤,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斗士的坚定和执着。他用自己的笔,为后人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真相和苦难。

  读完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字,不仅是对逝去友人的怀念,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4

  读完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沉浸在那个黑暗而沉重的时代氛围中,同时也被文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和伟大精神所震撼。

  文章中,鲁迅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纪念几位青年作家,他们怀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在反动势力的残酷压迫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却最终不幸牺牲。鲁迅以质朴而有力的文字,刻画了这些青年的形象,他们的热血、激情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毅,都跃然纸上。从柔石的 “硬气” 和 “迂”,到白莽的纯真与执着,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黑暗岁月里,仍有这样一群人在为了理想而奋勇抗争,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即便身处绝境,也未曾放弃过对光明的追寻。

  然而,鲁迅先生所谓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并非真正的忘却,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铭记。他深知,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过度的悲痛可能会让人陷入消沉,但忘却历史则意味着背叛。所以,他选择将这份悲痛化作力量,用文字记录下这些青年的事迹,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这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激励,激励着后来者在面对黑暗与不公时,要勇敢地站出来,继承先辈们的遗志,为了自由、平等和正义而不懈努力。

  回顾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远离了战争与压迫的硝烟。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份安宁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妨想想这些先辈们,他们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都未曾退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为了忘却的记念》不仅仅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更是一把火炬,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它是一声呐喊,穿越时空,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勇气与担当。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的灵魂,见证我们在光明中的奋进与辉煌。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5

  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如同一幅沉重而深刻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血与泪,爱与恨,读罢,内心满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悲愤以及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文中,鲁迅以沉痛的笔触纪念了柔石、白莽等青年作家。他们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在反动统治的阴霾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抗争之路。柔石的正直善良、白莽的热情纯真,他们的'形象在鲁迅的回忆中鲜活而立体,却又因残酷的现实戛然而止,生命被无情地扼杀,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看似矛盾的标题背后,蕴藏着先生深沉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表面上是想要忘却那悲痛欲绝的过往,实则是要将这份悲痛深深烙印在心底,化作前行的力量。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忘却意味着对敌人的纵容,对烈士的亵渎;而铭记,不仅是对逝去英灵的告慰,更是对后来者的鞭策。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享受着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却历史,我们应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学习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面对压迫时的勇敢无畏。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想想这些革命先辈,他们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我们又怎能因一点小困难就轻易放弃?

  这篇文章是时代的悲歌,更是奋进的号角。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的伤痛,传承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让那些为了自由与正义而牺牲的灵魂,在我们的奋斗中得以安息和荣耀。